新書推薦: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編輯推薦: |
★口碑炸裂的通俗金融史典范。系列金融博物馆创始人、全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经典力作全新升级,畅销近10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倾情作序,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茅于轼、知名历史学者雷颐、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等学界高手强烈推荐!金融圈几乎人手一册。
★揭示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大英帝国崛起、美国霸权……金融如何成为塑造全球格局的核心力量;英格兰银行、美联储、布雷顿森林体系、广场协议……中央银行的存在逻辑是什么。
★解剖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消费金融、垃圾债券、庞氏骗局、次贷危机、杠杆收购……用历史事实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
內容簡介: |
人类物质生活逐渐丰裕的过程,亦是金融向世界不断渗透的过程。财富与金融重叠的发展逻辑,使得两者之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机会。洞悉金融形势,熟稔金融工具,就等于掌控了发现财富矿脉的核心素质。无论是想驾驭金融趋势的资深玩家,还是仅仅希望依靠金融实现财富稳健增长的芸芸众生,对于金融了解的越透彻、越深入,就越能保证目的的实现。
历史往往是人们认识某一领域的高效途径。透过这一维度,人们可以理解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汲取实践中成败得失的教训,而且还能从史实角度修正因感情倾向造成的认知偏颇。
在《金融可以创造历史1》这本书中,王巍老师用精彩的故事、严谨的态度、深厚的学识,将如今纷繁发杂的事物还原到简单清晰的初始阶段,从而使人们更容易把握其本质的属性。从希波战争时期的黄金到民国时期的“废两改元”(货币);从荷兰郁金香泡沫到中国橡胶泡沫(金融危机);从罗马帝国的衰亡到引发辛亥革命的债券(通货膨胀);从犹太人的角色到陕西人的票号(金融机构);在大量生动有趣的历史片段中,读者可以了解金融的内核。
《金融可以创造历史2》解读了金融如何孵化新技术,如何塑造全球权力格局,如何塑造经济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梳理了人们应该如何看待金融创新。
地理大发现后,资本迅速通过东印度公司开发东方资源;瓦特改进蒸汽机时,主要依靠企业家的资金维持;爱迪生同样依靠资本市场来扩张自己的业务……资本成了经济系统的血液,而金融机构则担负着造血和分配血液的命脉。从全球角度而言,发达的金融体系、强大的资本输出能力,这些成了构建霸权的核心支柱,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利坚均是如此。
当一种力量过于重要时,其负面效应就会被放大。因为金融领域的任何风波都可能会波及整个经济系统,所以“管制”成了舆论领域的道德高地。金融创新意味着风险,因此也就成了不产生任何价值的“财富魔术”。然而,对于金融创新的妖魔化会窒息金融自身的活性,从而拖累金融适应新时代的能力,这无疑会对未来经济造成持久的伤害。
|
關於作者: |
王巍,系列金融博物馆创始人、中欧和长江等商学院客座教授、全联并购公会会长,美国并购论坛终身并购成就奖得主。
1992年获得美国Fordham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曾长期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的客座教授。2004年主持创建了全联并购公会;2005年担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投资委员会专家委员。
2006年当选《董事会》杂志“中国影响力独立董事”和《中国金融网》“中国影响力投资银行人物”,2007年起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2010年开始创建系列金融博物馆,在北京、上海、天津、宁波、苏州、成都、郑州和井冈山有十处不同主题的分馆,也参与香港金融博物馆和重庆金融博物馆的创建。
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并购年会上,王巍获得“2012年度并购终身成就奖”。此后陆续获得“2013年华尔街日报公益创新人物奖”、“IFFM中国金融启蒙贡献奖”和“2017年达沃斯区块链论坛创新奖”等。2013年5月成功登顶世界峰珠穆朗玛峰。
|
內容試閱:
|
摘自——《金融可以创造历史2》
金融创新之父
1871 年,经过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法国的政局一片混乱,新成立的波尔多临时政府首脑梯也尔给皮尔庞特的父亲发来了紧急电报,希望摩根家族能够在这个时候出手,在美国帮助法国临时政府承销国债,维持政府运转—— 法国政府希望摩根家族能够为他们承销 2.5亿法郎(约5000万美元)的国债。这在当时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数字,即便富裕如摩根家族,如此金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皮尔庞特决定承销这笔国债,因为他想出来了办法。皮尔庞特把华尔街上大规模的投资金融公司集合起来,成立一个国债承购辛迪加组织,共同承购法国国债,由此创下了华尔街承销国债新模式。由于和华尔街金融资本一起承担风险和赚取利润,这种模式可以在赚取合理利润的同时,实现资产配置与风险的分散化。采用这种新的国债承销模式,皮尔庞特接下来成功地帮助了墨西哥政府、阿根廷政府和大英帝国政府在美国承销国债,到了 20 世纪初,已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摩根财团变成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的债主。
皮尔庞特创造性的承销国债的模式,可谓毁誉参半。早在他承销法国国债的时候,《伦敦经济报》就曾发表这样的评论:“用‘联合募购’的方式消化国债,并声称这种方式可以透过参加‘联合募购’的多方投资金融家,逐级分
散给一般大众,看起来,这种方式分散了风险,但是如果发生了经济危机,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便会迅速扩张,以致势不可挡,反而增加了投资的危险性。” 这一论调也普遍存在于纽约的评论界,然而不管怎么说,皮尔庞特成功了,名利双收,并为后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
相比上述在国债承销模式上的创新,皮尔庞特在整合铁路行业时采用的信托机制则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19 世纪后期,铁路运输业可谓是美国实体经济中的朝阳产业,而各类铁路债券和股票也是华尔街金融机构投机炒作的主要对象。当时的铁路已经覆盖了美国的重要经济地区,但由于这些铁路隶属于不同的铁路公司,里程虽然很长,但互不衔接,没有形成运输网,加上各公司为了竞争也竞相降价以求生存,结果整个铁路系统亏损严重、名存实亡。
目光远大的皮尔庞特洞察这种形势难以为继,决心对整个铁路行业进行重新规划,实现铁路行业的“垄断”,这就是后来的“摩根化体制”。
1880 年,皮尔庞特为素有“铁路之子”称号的范德比尔特家族承销了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 25 万股股票。拿着这些股票,皮尔庞特来到了欧洲,为欧洲人讲了一个“美国梦”,成功建立起欧洲投资者对美国铁路业的信心,并把
大部分股票推销给了欧洲人。在欧洲股权人的支持下,他不仅获得了不菲的利润,还得到了纽约中央铁路的管理权。通过任命合格的管理人员,皮尔庞特建立起合理的财务目标,将纽约中央铁路建成了一条运营良好、现金流稳定的“模范铁路”,为“铁路的摩根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82 年 2 月,皮尔庞特召集各铁路的所有者举办秘密会议,达成联盟协议,共同提高铁路运费,消除彼此之间的无序竞争,进一步提升了欧洲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史称“历史性的摩根会议”。1900 年,皮尔庞特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铁路已经长达 10.8 万千米,占当时全美铁路里程的 2/3。 回顾“铁路的摩根化”,其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发行新债券取代债权人的旧债券,新债券的利率大大低于旧债券,但是鉴于铁路行业的现状,债权人不得不接受新债券。
其次,聘请优秀的管理者和律师负责铁路的运营,提升运营效率。
后,组建投资者的“股权信托”,实现对铁路的控制。即让成千上万的 投资者将股权委托给摩根家族管理,换取股票信托证书。摩根家族由此获得公司董事会和所有重大决策的控制权。
通过上述手段,皮尔庞特将整个美国原来分散的铁路连接成一张运输网络,在缩短物理距离和旅途时间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美国现代化的步伐。而股权信托(以金融手段控制股权,同时介入铁路管理和整合)的创新,亦被后人广泛采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