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网络社会多元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在不断碰撞,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伦理准则与法律规范形成冲击。与此同时,隐私泄露、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电信欺诈、信息安全等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成为潜在的社会风险,甚至会催生公共危机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深度探寻网络社会的治理机制就显得意义重大,本书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这项研究历时四年,数十位人员参与。体现在书稿中,可以看出文稿引用材料繁多,涉及层面宽广,对当下的网络社会现状进行了合理的总结和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网络社会治理》一书集结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研究”的核心成果,从宏观视角出发,关注网络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突出现象,将基础理论、社会现象、信息技术、重点实践、对策建议等重点内容贯穿起来,对网络社会治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把握。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的不断碰撞,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身心体验。网络社会超越了传统的社会形态,打破科层体制,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大释放了社会关系中蕴含的生产力。
|
關於作者: |
王芳,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
目錄:
|
前 言 1
章 网络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 1
节 网络社会治理的理论问题 1
第二节 互联网治理 17
第三节 网络社会治理的仿真分析 23
第二章 网络社会信息伦理 49
节 信息伦理的含义 49
第二节 个体网络信息伦理 53
第三节 企业网络信息伦理 66
第四节 政府信息伦理 79
第五节 信息伦理与信息政策、信息法律的关系 83
第三章 网络社区治理 93
节 社区与社区治理 93
第二节 网络社区的概念与分类 100
第三节 网络社区社会结构的演化:以微信群为例 108
第四节 网络社区治理评价与对策 126
第四章 网络社会风险治理 135
节 风险与风险管理 135
第二节 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 143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 150
第四节 生产安全事故中的信息传递机制研究 156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 190
第五章 网络舆情传播与治理 197
节 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传播 197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演变与治理 214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治理仿真研究 229
第六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 246
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 246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案例研究 253
第三节 现实与网络交互场域中集群行为心理成因研究 263
后 记 276
|
內容試閱:
|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利增进、能力拓展、效率提高、机遇增加与身心体验丰富。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不断融合,使得传统的 社会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网络社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 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互更加频繁。网络社会超越了工业社会的科层体制结构与大众传播模式,呈现出更加开放、交互、平等、个性化的特征,大大释放了社会关系中蕴含的生产力。社交网络、Web2.0、 各种 App、网络直播等种种以大规模社会交互为基础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各种知识、信息、创意、观点与情绪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不断融合,重塑社会的信息空间和公共价值体系。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多元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不断碰撞,隐蔽、自由、基于弱关系的交流方式也对传统社会的伦理准则与法律规范形成冲击。隐私泄露、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网络暴力、电信欺诈、版权侵犯、信息安全、网络群体性事件等种种问题空前突出,成为潜在的社会风险,在特定 条件下甚至可能转化为公共危机,给社会安全与稳定带来挑战。如何既能 充分享受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和机遇,又能有效应对与之俱来的挑 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需要充分研究网络社会的发展规律;考察社会主体间的关系、结构与交互特征,尤其是政府在治理网络中 的地位与职能;了解网络社会的情绪传播特征,考察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 心理特质和演化规律;探索适应网络社会的伦理准则与法律机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工具与技术手段,深度探寻网络社会的治理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