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
編輯推薦: |
洱海的旅游资源与价值是环洱海村落的经济发展途径之一,半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构成特点以及相关环境影响因子,以期为当代城乡聚落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启示,对当地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內容簡介: |
传统聚落因其所处的环境,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空间形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从环境生态学的视角,结合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形理论、人居环境科学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特色风貌的保护与传承、传统聚落所处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和实用参考价值。同时,有助于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实施中,传统聚落与环洱海区域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为生态环境与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参考。
|
關於作者: |
杨荣彬,女,博士,大理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大理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于《新建筑》《农业现代化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及EI收录。
|
目錄:
|
第 1章 导论
1.1 缘起、目的与意义
1.1.1 缘起∶两个现象
1.1.2 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环境生态学
1.2.2 环洱海区域
1.2.3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研究框架
1.4.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方法
1.4.2 历时性与共时性理论研究框架
第 2 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环境生态学理论
2.1.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2 生态系统与生态修复
2.2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理论
2.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2 传统聚落与空间形态
2.3 分形理论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2 分形的特点
2.3.3 分形理论在传统聚落中的应用
2.4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4.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4.2 人居环境五大系统
2.5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5.2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
2.5.3 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 3 章 不同时期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比较
3.1 源与流
3.1.1 洱海生态环境
3.1.2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
3.2 生存与防御时期
3.2.1 坡地聚落
3.2.2 引水与储水并存
3.2.3 自然台地式空间
3.3 仿生与生态时期
3.3.1 生态防御聚落体系
3.3.2 引水与防水并重
3.3.3 人工多重城空间
3.4 等级与内化时期
3.4.1 等级型聚落
3.4.2 理水与防洪
3.4.3 内化型空间
3.5 冲击与交融时期
3.5.1 集市型聚落
3.5.2 引水与取水
3.5.3 向心型空间
3.6 分形与变异
3.6.1 分形特征
3.6.2 变异影响因素
第 4章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环境生态思想解析
4.1 地理环境的馈赠与限定
4.1.1 地理环境与聚落营建
4.1.2 自然环境与选择应用
4.2 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合
4.2.1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4.2.2 传统聚落的文化表征
4.3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42 1,农耕R期116
4.3.1 农耕时期
4.3.2 农商时期
4.3.3 多元经济发展时期
4.4 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造
4.4.1 材料与工艺
4.4.2 传承与创新
4.5 传统聚落的系统与动力
4.5.1 自然系统
4.5.2 人类系统
4.5.3 社会系统
4.5.4 居住系统
4.5.5 支撑系统
4.5.5 支撑系统
4.5.6 动力机制
4.6 动力机制
第 5 章 当代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化
5.1 环洱海区域相关规划
5.1.1 大理市城乡规划”多规合一”
5.1.2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5.2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要素
5.2.1 聚落边
5.2.1 聚落边界
5.2.2 街巷与广场
5.2.3 公共建筑空间
5.2.4 民居院落空间
5.3 镶嵌紧密的山地型传统聚落
5.3.1 双阳村
5.3.2 上末村
5.3.3 山地型传统聚落分形特征
5.4 沿湖岸延展的滨水型传统聚落
5.4.1 深江村
5.4.2 双廊村
5.4.3 金梭岛村
5.4.4 滨水型传统聚落分形特征
5.5 疏密有度的平坝型传统聚落
5.5.1 周城村
5.5.2 大城村
5.5.3 平坝型传统聚落分形特征
5.6 要素与表征
5.6.1 要素
5.6.2 表征
第6章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模型构建
6.1 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
6.1.1 自然生态系统
6.1.2 半自然生态系统
6.1.3 人工生态系统
6.2 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
6.2.1 影响因子
6.2.2 生态平衡
6.3 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
6.3.1 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
6.3.2 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发展轨迹
6.3.3 传统聚落的可持续性调控
6.4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模型
6.4 1模刑构建
6.4.1 模型构建
6.4.2 可持续发展预测
6.4.3 可持续发展调控策略
展望238
参考文献 243
|
內容試閱:
|
当前大理环洱海区域呈现出两个主要现象∶ 一是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绍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二是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迫切需求。众多专家、学者已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然而,从环境生态学角度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环洱海区域丰富的传统聚落资源与洱海生态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亟须深入研究并形成体系。透过现象探寻本质,本书从环境生态学视角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本书以环境生态学、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形理论、人居环境科学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理论基础,构建研究体系模型。运用分形维数的研究方
分析环洱海区域不同时期和当代不同类型传统聚落,如苍山马龙遗址、南诏太和城遗址、大理古城、双阳村、金梭岛村、周城村等的环境生态演变规律;归纳、总结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环境生态思想,探讨传统聚落的系统构成与动力机制。通过对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聚落,如喜洲古镇、娜允古镇、城子古村的生态系统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环境现状,借鉴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尝试构建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并对其可持续发展做出预测。
本书重点围绕两个现象深入挖掘∶洱海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环洱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适当弱化传统聚落发展中逐渐增强的经济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提高洱海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环洱海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调控阶段;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逐渐资源化的走向,促使人们必须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聚落的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机制,通过建立不同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模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调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与探讨得出相关研究结论∶生态环境的优劣是传统聚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流;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与洱海生态环境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依赖;构建生态模型与可持续发展调控是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书从环境生态学视角并结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探讨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特色风貌的保护与传承、传统聚落所处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和实用参考价值。同时,有助于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云南特色小镇创建等实施中,让传统聚落与环洱海区域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为生态环境与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参考。
注∶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表,均为笔者拍摄、绘制、整理。
作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