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述书赋》是唐代的一篇长赋,也是历代仅存的有关书法的长赋,具有特别的史料价值。*早被收入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后又被收入宋朱长文的《墨池编》和陈思的《书苑菁华》。清代编《全唐文》《佩文斋书画谱》《四库全书》,也都收录此赋。《东观余论》,二卷,北宋黄伯思撰。本书对历代法帖、古器物及诗文图画或考辨真伪,或申说议论,或赏鉴评价,发前人所未发,有理有据,独到精审。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
關於作者: |
窦臮,字灵长,扶风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活动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历官范阳功曹、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工书。黄伯思(1079-1118),字长睿,别字霄宾、长孺,自号云林子,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字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
目錄:
|
目録
整理説明1
述書賦上1
述書賦下29
|
內容試閱:
|
整理説明
《述書賦》兩卷,唐竇撰,竇蒙注定。竇,字靈長。竇蒙,字子全。竇爲竇蒙四弟。二人生卒年不詳,大致生活在唐玄宗天寶至唐代宗大曆年間。竇蒙注《述書賦》在竇死後。竇蒙自記云:“大曆四年七月,點發行朱,尋繹精嚴,痛摧心骨。其人已往,其迹今存。追想容輝,涕淚嗚咽。”然則竇的卒年絶對不晚於唐代宗大曆四年(770)七月。又《述書賦》後有“大曆十年龍集乙卯二月乙丑陜州大都督府夏縣尉竇士初校。檢校國子司業太原縣令竇蒙再校”,則竇蒙的卒年,應不早于唐代宗大曆十年(776)二月。據尹冬民《述書賦箋證》所考,竇蒙歷職試國子司業、檢校國子司業、司議郎、安南都護、太原令等職,竇歷任尚輦大夫、檢校户部員外郎、宋汴節度參謀、范陽功曹、朝議大夫、檢校尚書兵部郎中兼侍御史、浙江東西節度支度判官、都官郎中等職。
參見尹冬民《述書賦箋證》,上海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9頁。
竇、竇蒙兄弟二人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二人一生没有做過很高的官職,没有立下大的功業;然而他們出身名門,受到家族文化傳統的熏陶,從而在書法藝術方面有很高的修養。竇、竇蒙的高祖父竇抗,唐初時位至宰相,抗從妹即唐太宗生母、唐高祖太穆皇后竇氏。曾祖竇師綸,官太府少卿,堂伯父竇瓚,官道州刺史,父竇進,官右庶子。太穆皇后竇氏本人即善書,據説“學類高祖之書,人不能辨”
《舊唐書》卷五十一下,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458頁。
。唐高祖的書法自成一格,被《述書賦》列入自周至唐的二百七十位書法家行列。《述書賦》稱“高祖運龍爪,陳睿謀。自我神其體貌,冠梁代之徽猷”,注云:“王右軍書柱作爪形,時觀者號爲龍爪書。高祖師王褒,得其妙,故有梁朝風格焉。”不知竇氏所學,是否是高祖的龍爪書,但其能學得惟妙惟肖,可知其書藝高超。曾祖竇師綸善畫,被《歷代名畫記》稱許。《述書賦》還將竇、竇蒙的外高祖劉珉、外曾祖劉玄平、母舅劉繪的書法列入品評,可知與竇氏聯姻的劉氏也是一個有書法傳統的家族。在這樣的情況下,竇、竇蒙能够具有較高的書法水平,并能創作出《述書賦》就是一件不難理解的事了。
竇蒙的書藝頗高。《述書賦》稱:“吾兄則書包雜體,首冠衆賢。手關目瞥,瞬息彌年。比夫得道要之深旨,習閬風而欲仙。”而竇的書藝,竇蒙稱之爲“翰墨師張、王”“草、隸精深”。另外,他又稱竇具有很高的文學才能,説其“文章凌班、馬。詞藻雄贍”,“平生著碑志、詩篇、賦頌、章表凡十餘萬言。較其巨麗者,有天寶中所獻《大同賦》《三殿蹴踘賦》,以諷興諫諍爲宗,致君救時爲本。帝乃咨爾,可編策書。中使王人,榮曜戚里。龍章鳳篆,寵錫儒門”。以賦的形式品評歷代書家,作者必須具備高超的文學才能和書法鑒賞水平,二者缺一不可,而竇正是這兩方面的佼佼者,這就保證了他寫出的《述書賦》的高水平。
歷代著録《述書賦》的作者爲竇,注定者爲竇蒙,而據今人考證,《述書賦》注,很大一部分也是出自竇。《述書賦》正文及注大致在唐肅宗至德年間即寫成,後又屢經增補校定,終稿成于唐德宗貞元初年。
參見尹冬民《述書賦箋證》,上海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0頁。
《述書賦》是歷代僅存的一篇長篇書賦,十分獨特,在文學和書法學方面都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其“論周至唐一十三代,工書史籀等二百七十人,署證徐僧權等八人,印記太平公主等十一家,述作梁武帝等十一家,徵求寶玩韋述等二十六人,利通貨易穆聿等八人”,對唐肅宗乾元年間之前的書法史進行了梳理,保存了很多書法家的生平資料,并對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書藝進行了簡要點評,是一篇重要的書論,與孫過庭《書譜》、張懷瓘《書斷》并稱唐代三大書論。在文學成就方面,雖然有學者指出賦中的某些句子在對仗方面不太工整,但是此賦作爲的一篇長篇書賦,其藝術成就還是不能小看的。竇特别擅長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書家作品突出的特點描述出來,十分形象。比如,他描述郗愔的書法,用“若冰釋泉湧,雲奔龍騰”,描述郗曇的書法,用“若投石拔距,怒目揚眉”,設喻十分形象奇特。
《述書賦》早被收入唐張彦遠的《法書要録》,後又被收入宋朱長文的《墨池編》和陳思的《書苑菁華》。清代編《全唐文》《佩文齋書畫譜》《四庫全書》,也都收録此賦。據趙華偉考訂,《佩文齋書畫譜》本《述書賦》出自《書苑菁華》,而《四庫全書》本《述書賦》出自《法書要録》,《全唐文》本《述書賦》是以《書苑菁華》本爲底本的校本。
參見趙華偉《述書賦校補》,吉林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2頁。
因此,《法書要録》《墨池編》《書苑菁華》是《述書賦》重要的三個版本源頭。《法書要録》的重要版本,有明王世貞《王氏書苑》本和毛晋《津逮秘書》本;《墨池編》的重要版本,有明薛晨校注本、清雍正年間朱氏就閒堂刊本、《佩文齋書畫譜》本等;《書苑菁華》的重要版本,有宋刻本、汪氏振綺堂本、《四庫全書》本等。此次整理,以朱氏就閒堂刊本《墨池編》本爲底本,用《津逮秘書》本(民國十一年上海博古齋影毛氏汲古閣原刊本)《法書要録》和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本《書苑菁華》參校。
述書賦上
述書賦上并序
竇撰前檢校刑部員外郎
竇蒙注定檢校國子司業
古者造書契代結繩,初假達情,浸乎競美。自時厥後,迭代沿革。樸散務繁,源流遂廣。漸備楷法,區别妍蚩。洎于我唐天寶之末,“于”,原作“乎”,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
國有寇難,府庫傾覆,散墜閭閻。既而興復京都,所司徵購,得其歸者蓋寡矣。余至德中往往偶見,祛積年之遐想,駭此生之新觀。雖欣鄙夫之幸遇,實爲吾君之痛惜。恨沉草莽,上達無階。因記彼而衒求,願沽諸而善價。然爲監臨動靜,公私貿遷,徒暫披玩,終歸他室。今記前後所親見者,并今朝自武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品”,原脱,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補。咸備書之。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漢二人:蔡邕、杜操。魏五人:韋誕、虞松、司馬師、司馬昭、鍾會。吴二人:皇象、賀邵。晋六十三人:齊獻王、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武陵王、會稽王、楊肇、山濤、嵇康、“嵇康”,原脱,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補。張翰、蔡克、顧榮、劉琨、孔侃、孔瑜、陶侃、熊遠、應詹、卞壼、劉超、謝藻、庾亮、庾懌、庾翼、庾準、“庾翼庾準”,原作“庾準庾翼”,據《法書要録》改。郗鑒、“郗鑒”,原在“郗恢”下,據《書苑菁華》移正。“郗”,原作“郄”,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下同。郗愔、郗曇、郗超、郗儉之、郗恢、謝尚、謝奕、謝安、“謝奕謝安”,原作“謝安謝奕”,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王導、王劭、“劭”,原作“邵”,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王珉、王羲之、王獻之、王廞、王濛、王述、丁潭、何充、劉訥、劉琰、張澄、劉璞、張翼、桓温、桓玄、“桓玄”下,原衍“桓彝”,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删。江灌、沈嘉、劉瓌之、“瓌”,原作“懷”,據《法書要録》改。劉廞、“劉廞”,原作“孔廞”,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范汪、“汪”,原作“泟”,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范、諸葛長民、劉穆之、温放之、楊羲、宋珽。宋二十五人: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南平王、海陵王、謝靈運、謝方明、張茂度、張永、羊欣、孔琳之、薄紹之、王敬弘、王思玄、顔峻、桓護之、駱簡、蕭思話、龐秀之、巢尚之、裴松之、徐爰、江僧安、賀道力。齊十五人:高帝、武帝、竟陵王、褚淵、褚賁、徐孝嗣、王僧虔、王慈、王志、王儉、劉撝、顧寶光、胡楷之、徐希秀、張融。梁二十一人:武帝、簡文帝、邵陵王、孝元帝、蕭確、“確”,原作“術”,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蕭子雲、王克、陸杲、任昉、傅昭、朱异、王籍、殷釣、阮研、王褒、蕭特、“蕭特”,原在“蕭子雲”後,據《法書要録》改。庾肩吾、陶弘景、江蒨、“蒨”,原作“倩”,據《法書要録》改。周弘讓、范懷約。陳二十一人:武帝、文帝、煬帝、沈后、新蔡王、廬陵王、永陽王、桂陽王、釋智永、釋智果、江總、徐陵、沈君理、袁憲、毛喜、蔡景歷、蔡徵、顧野王、伏知道、“伏”,原作“宓”,據《法書要録》改。謝嘏、“嘏”,《法書要録》作“瑕”。賀朗。北齊一人:外五代祖劉珉。隋五人:劉玄平、房彦謙、薛道衡、盧昌衡、“薛道衡盧昌衡”,《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盧昌衡趙文深”。趙孝逸。唐四十五人:神堯皇帝、文武聖皇帝、則天武后、睿宗、開元皇帝、漢王元昌、“元昌”下,原衍“韓王元嘉”,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删。岐王元範、李懷琳、“李懷琳”,原在“王知敬”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歐陽詢、歐陽通、虞世南、虞纂、虞焕、褚遂良、陸柬之、薛稷、房玄齡、殷仲容、王知敬、“殷仲容王知敬”,原在“李璆”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王紹宗、孫過庭、張旭、賀知章、“賀知章”,原在“徐浩”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徐嶠之、徐浩、姨兄李公造、韓常侍擇木、田琦、“田琦”,原在“房玄齡”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衛包、蔡有鄰、鄭遷、“蔡有鄰鄭遷”,原在“李平均”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李權、李樞、“李樞”,原脱,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補。李平均、王維、王縉、“王維王縉”,原在“吕侍郎向”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史九惟則、“史九惟則”,原在“韓常侍擇木”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李陽冰、“李陽冰”,原脱,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補。舅諱繪、明氏姨兄若山、“明氏姨兄若山”,原在“張從申”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宋儋、李璆、蕭誠、“蕭誠”,原脱,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補。張從申、吕侍郎向、“吕侍郎向”,原在“李懷琳”下,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長兄蒙、馬氏妻劉秦妹等。“妹”,原作“姝”,據《書苑菁華》改。某應親見者,可言及一百二十七人。“某應”至“七人”共十四字,《法書要録》作“應親見者所言”。普應親見者所言,“普應親見者所言”,原脱,據《書苑菁華》補。并錯綜優劣,直道公論。或理盡名言,即外假興喻。雖闕標舊品,而畢寄斯文。刊訛誤於形聲,定目存於指掌。其所不睹,空居名額,并世所傳搨者,不敢憑推,一皆略焉。其詞曰:
嘗考古而閲史,病賤目而貴耳。述勛庸而任人,揮翰墨而由己。則知親矚延想,如見君子。量風雅之足憑,奚卷舒之能己。古猶今也,斯得美矣。雖六藝之末曰書,而四人之首曰士。“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書苑菁華》作“民”。書資士以爲用,士假書而有始。豈特長光價於一朝,適榮名於千里。“榮名”,原作“容貌”,據《書苑菁華》改。王羲之書蕺山姥竹角扇五字,字索百錢,人競買去。梁元帝書亦云千里之外,見者以爲能矣。“外見者以”,原作“面目轉覺”,據《書苑菁華》改。
篆則周史籀,秦李斯,漢有蔡邕,當代稱之。俱遺芳刻石,永播清規。籀之狀也,若生動而神憑,通自然而無涯。遠則虹紳結絡,邇則瓊樹離披。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如殘雪滴溜,映朱檻而垂冰;蔓木含芳,貫緑林以繩直。伯喈三體,八分二篆。棨戟彎弧,星流電轉。“星流電轉”,《法書要録》作“電轉星散”。纖逾植髮,峻極層巘。周、秦、漢之三賢,余目驗之所先。石雖堅而云亡,紙可寄而寶傳。史籀,周宣王時史官,著大篆教學童。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獵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見打本。吏部侍郎蘇勗叙記卷首云:“世咸言筆迹存者,李斯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關中。”即其文也。李斯,上蔡人,終秦丞相。作小篆,書嶧山碑,後具名。御碑既毁失,“後具名御碑既毁失”,《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後其石毁失”。土人刻木代之,與斯迹石上本差稀。“迹”,《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無此字。又至德中,安始敗後,從弟紹於河陽清水渠下得傳國璽。“從”上,《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有“四”字。“紹”,《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沼”。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點書皆隠起作龍鳥狀。側文小篆曰:“魏所受漢傳國璽。”余就打得本。“余就打得本”,《法書要録》《书苑菁华》無。背上蟠螭一角折,鼻尖有黄疵瑕。按驗譜牒,乃無差舛,云斯所書。蔡邕,字伯喈,陳留人,後漢左中郎將。“後”上,《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有“終”字。今見打本三體石經四紙。石既尋毁,其本稀。惟後雋及光和等碑,“後”,原作“棱”,據《書苑菁華》改。時時可見。
草分章體,肇起伯度。時君重而立名,自我行而作故。“行”,《法書要録》作“存”。掣波循利,創質畜怒。杜操,字伯度,京兆人,終後漢齊相。章帝貴其迹,詔上章表,故號章草。今見章草書五行。魏之仲將,奮藻獨步。或迸泉湧溢,或錯玉班布。“布”,《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賦”。迹遺情忘,契入神悟。然而負才藝,履危懼,膏明自煎,鬢髮改素。生非其代,痛惜不遇。名微格高,復見叔茂。體裁簡約,肌骨豐嫮。如空凝斷雲,水泛連鷺。韋誕,字仲將,京兆人,終魏光禄大夫。時凌雲臺成,誤先釘榜。“誤先”,《法書要録》作“先誤”。明帝使誕坐籠,以轆轤引上就書,去地二十五丈。“二”,《書苑菁華》作“至”。及下,鬢髮皓然。今見帶名草書兩帖,共十三行。虞松,字叔茂,會稽人,魏中書令、大司農。“魏”上,《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有“終”字。今見緑紙草書,“緑”,《法書要録》作“隸”。具姓名,一紙一十一行。
挹子元之瑰迹,高子上之雄神。量藴文儒,才苞古人。“人”,《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真”。或寄詞達禮,任道懷仁;或仰則鍾繇,平視衛臻。如晴郊駟馬,維岳降神。司馬師,字子元,河内人,終魏録尚書事、大司馬、忠武公,及炎受禪,追尊曰景皇帝。今見正書帶名一紙,一十二行。弟昭,字子上,終魏相國、録尚書事,封文王,追尊文皇帝。今見正書具姓名兩紙,共一十二行。觀士季之軌轍,“觀”,原作“親”,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審鍾家之超越。將望古而偕能,“望”,《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遺”。與象賢而蹈拙。如後生可畏,氣蓋前哲。“如後生可畏氣蓋前哲”,《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如後生之可畏實氣蓋於前哲”。鍾會,字士季,潁川人,繇子,終魏征西將軍。今見帶名行書一紙八行。
吴則廣陵休明,樸質古情。難以窮真,非可學成。似龍蠖蟄啓,伸蟠復行。皇象,字休明,廣陵人,終吴侍郎、青州刺史。“吴侍郎青州刺史”,《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侍中吴青州刺史”。今帶名章草帖一表七行,并寫《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首元年,餘自二年至十三年盡。尾足其紙。每一大幅有一縫綫聯合之。陸元凱押尾云:“此是蠶紙,緊薄有脉,似樺皮,以諸蠶比類。”殊有異者也。賀氏興伯,同時異體。瘠而不疏,逸而寡禮。等殊皇賀,品類兄弟。賀邵,字興伯,吴興人,終吴太子太傅。見章草書帶名一帖五行。
司馬氏之受禪,炎爲帝祖。偉哉齊王,手迹目睹。翰墨之外,仁賢是優。重則突兀嵩華,輕則參差斗牛。司馬攸,字大猷,文王子,“文王子”,《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文帝第二子”。武帝弟,封齊獻王,官至侍中、大司馬。今見正書帶名凡四段,共三紙。書有痛惜羊祜之言。晋姓司馬,國犯先諱,“國”,原作“元”,據《法書要録》改。不言晋也。逮乎龍化東遷,景文興嗣,天然俊傑,毫翰英異。元帝之用筆可觀,世瑜之呈規仰似。如發硎刃,虎駭鶚眙,懦夫喪精,劍客得志。元帝,諱睿,字景文,東朝中興之主。當東遷,謡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爲龍。”即其人也。今見潜淵正書,具姓名,一紙七行,兼雜批,約有十處。成帝則生知草意,穎悟通諳,光使畏魄,青擬出藍。“青擬出藍”,《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青疑過藍”。勁力外爽,古風内含。若雲開而乍睹晴日,“晴”,《法書要録》作“旭”。泉落而懸歸碧潭。成帝,諱衍,字世禄,“禄”,《書苑菁華》作“浪”。元帝孫,明帝子,庾氏内。見今草批謝草張澄啓七行。康帝則幼少閒慢,迥出凡境,駟馬安車,不尚馳騁。康帝,諱岳,字世同,成帝弟。今見行書批劉訥啓四紙,共七行。真率孝武,不規不矩,氣有餘高,體無所主。若露滋蔓草,風送驟雨。孝武帝,“帝”上,《書苑菁華》有“皇”字。諱曜,字昌明,簡文子。今見行書一紙,又兩帖等雜批六處,共有二十一行也。赳赳道叔,遠淳邇俗。舉姓名而孰多,“舉”,《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全”。驗軌度而不足。“驗”,《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議”。“軌”,《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風”。元子憚其威武,吾徒遵其軌躅。武陵王晞,“晞”上,《法書要録》有“諱”字。字道叔,明帝弟。今見其姓名正書一紙三行。道子雅薄,綿密纖潤。露輕藏沉,假曲躡峻。猶尺水之含衆象,“象”,《書苑菁華》作“魚”。小山之擬萬仞。會稽王道子,孝武帝子。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凡七行。季初則隱姓名,展纖勁。寫搨共傳,賞能交盛。猶鋸牙鈎爪,超越陷阱。楊肇,字季初,滎陽人,終荆州刺史。今見草書一紙十行。有古署榜,無姓名,今共傳搨之。巨源正書,朴略仍餘。染翰忘筌,寄情得魚。自若拔賢草澤,“自”,《法書要録》無此字。匿鋭茅盧。山濤,字巨源,河内人,終侍中、司徒。今見正書帶名一帖四行。叔夜才高,心在幽憤。允文允武,令望令聞。精光照人,氣格凌雲。力舉巨石,芳逾衆芬。嵇康,字叔夜,譙國人,本朝中散大夫。“本朝”,避竇父諱“進”,《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晋”。今見帶名行書一紙五行。季鷹有聲,古貌磅礴。雖無名驗,攀附張、索。芝、靖。如凝陰斷雲,垂翅一鶚。張翰,字季鷹,吴郡人,終大司馬掾。今見草書一帖三行。有古榜,滿騫押尾。“滿”上,《法書要録》有墨圍。子尼簡約,片月孤峰。千歲之下,森森古容。蔡克,“蔡”,原作“蘇”,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字子尼,陳留人,“留”,《法書要録》作“郡”。本朝成都王掾。子謨,過江食蟹遇毒者,本朝尚書僕射。見帶名欽草一帖四行。“見”上,《法書要録》有“今”字。“欽”,《法書要録》無此字。彦先尚質,無而不有。猶崆峒上人,世俗難偶。“難”,《法書要録》作“誰”。顧榮,字彦先,吴人,“吴”下,《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有“郡”字。終驃騎將軍。“驃”,原作“標”,據《法書要録》改。今見草書帶名三帖,共有一十二行。越石偉度,粃糠翰墨。乃如不伐樹而愛人,“乃”“不”,《法書要録》無二字。似問鼎而在德。“似”,原作“示”,據《法書要録》改。劉琨,字越石,中山人,終太尉。今見行書半紙,具名,“名”上,《法書要録》有“姓”字。五行。敬思、敬康,二孔殊芳。思行則輕利峭峻,類驚虬逸駿。“類”,原脱,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補。康草則古質鬱紆,如落翮摧枯。“如”,原脱,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補。孔侃,字敬思,會稽人,本朝大司農。“大司農”,《書苑菁華》作“太尉”。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七行。孔瑜,“瑜”,原作“愉”,據《法書要録》改。字敬康,會稽人,車騎將軍。今見具姓名一帖三行。“帖”,《法書要録》作“紙”。雍容士行,“士行”,《法書要録》作“士衡”。下同。季孟公旅。肌骨閒媚,精神慢舉。如辭山登朝,混迹雜處。陶侃,字士行,秣陵人,本朝侍中、大將軍。今見帶名正書一紙十行也。孝文剛斷,謹正援毫。古體雖拙,“古體雖拙”,《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古雖拙利”。今稱且高。如貴胄之躍駿,武賁之操刀。熊遠,字孝文,豫章人,本朝大將軍長史。今見具姓名正書啓七紙。思遠則稿草懸解,筆墨無在。真率天然,忘情罕逮。猶群雀之飛廣厦,小魚之戲大海。應詹,字思遠,汝南人,本朝鎮南將軍。今見草表帶名二紙,共一十七行。望之之草,緊古而老。落紙筋盤,分行羽抱。如充牣多士,交連雜寶。卞壼,字望之,濟陰人,本朝侍中、驃騎大將軍。今見帶名草書一紙,共六行。體大法殊,實推世逾。“逾”,原作“瑜”,據《法書要録》改。禀天然而自强,亂帝札而見拘。猶朝廷宿舊,年德相趨。劉超,字世逾。“逾”,原作“瑜”,據《法書要録》改。琅琊人,本朝衛尉、零陵忠侯。今見帶名正書一帖三行。超手筆與元帝相類,自職居近密,遂絶其與外人所交之書也。叔文法鍾,纖薄精練。用筆雖巧,結束未善。“束”,《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字”。似漸陸之遵鴻,等窺巢之乳燕。謝藻,字叔文,會稽人,本朝中書侍郎。今見具姓名正書啓兩段,合爲一紙,五行。其半先在官,半在外。及得之,勘合如一,但新故異也。
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謝之盛,八王之奇。至如强骨慢轉,逸足難追,斷翰蓬征,拖蔓葛垂,“斷翰蓬征拖蔓葛垂”,《法書要録》作“斷蓬征蔓葛垂”。任縱盤薄,是稱元規。庾亮,字元規,潁川人,本朝太尉。今見草書五紙,行帖共八行,具姓名草書又一紙,十一行。“博哉”至“十一行”共八十五字,原在“叔文法鍾”前,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移正。遺古效鍾,叔預高縱。“預”,《法書要録》作“豫”。雖穩密而傷浮淺,猶葉公之愛畫龍。庾懌,字叔預,“預”,《法書要録》作“豫”。潁川人,本朝衛將軍。“衛”下,原衍“尉”字,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删。今見正、行書帶名一紙,共四行也。“共”“也”,《法書要録》無二字。積薪之美,更覽稚恭。名齊逸少,墨妙所宗。善草則鷹搏隼擊,工正則劍鍔刀鋒。愧時譽而未盡,覺知音而罕逢。其荒蕪快利,彦祖爲容。似較狡兔於大野,任平陂之所從。庾翼,字稚恭,本朝車騎將軍。今見草書四紙,共二十六行。具姓名正書一帖,三行。懌與翼并是亮弟。從弟庾準,“從弟”,原脱,據《書苑菁華》補。字彦祖,希子、亮孫,本朝豫州刺史。“州”,原作“章”,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凡八行。
道徽之書,豐茂宏麗。下筆而剛决不滯,揮翰而厚實深沉,“翰”下,《法書要録》有“墨”字。等漁父之乘流鼓枻。高平奕葉,盛德遺能。方回、重熙,接翼嗣興。回則章健草逸,“章”,原作“張”,據《法書要録》《書苑菁華》改。發體廉棱。若冰釋泉湧,雲奔龍騰。密壯奇姿,撫迹重熙。若投石拔距,怒目揚眉。景興當年,曷云世乏。正草輕利,脱略古法。迹因心而謂何,爲吏士之所多。惜森然之俊爽,嗟蔑爾於中和。處約、道胤,家之後俊。狂草勢而兄優,謹正書而弟潤。俱始登於學次,慚一虧於九仞。郗鑒,字道徽,高平人也,本朝太宰。今見草書三紙,共十七行。愔字方回,曇字重熙,并鑒子。愔爲司空,見章草書寫父雜表一首,四十三行,草書八紙。曇爲中郎将,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四行。郗超,字景興,愔子,爲臨海太守。今見具姓名行、草書共四張。“張”,《法書要録》作“紙”。郗儉之,字處約,爲太子率更令。今見具姓名兩紙草書。“兩紙草書”,《法書要録》作“草書兩紙”。郗恢,字道胤,爲鎮軍將軍。今見具姓名草書及行書共兩紙。處約、道胤,并郗曇子。“郗”,《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是”。
謝氏昆玉,“昆玉”,《法書要録》《書苑菁華》作“三昆”。尚草特峻。猶注飛潤之瀑溜,投全牛之虚刃。達士逸迹,乃推無奕。毫翰云爲,任興所適。能事雅量,末歸安石。至夫藴虚静,善草正,方員自窮,禮法拘性,猶恒德之仁智,應事物之龜鏡。恨其心懼景興,書輕子敬,塞盟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