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大危机”与“新常态”为背景,着眼于分析2008年危机背后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深刻变化,尽可能全面地揭示危机暴露出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政策框架、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以取得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认识。不仅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本书关注点还由危机的表象切入到危机背后的机理和深刻的变革,希望通过比较总结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差异化的实践和统一性的模式,努力寻找和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的理论基础、条件机制、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式,剖析危机发生发展背后“本然”与“应然”之间、金融改革机理逻辑“当然”与“必然”之间的缺口,并试图寻找缺口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本书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目标导向,总结借鉴国际统一性普适经验,揭示了我国金融监管架构的固有弊端,描述了所面临问题的鲜活特征,进而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模式画像,并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的“伴生性”渐进思路与方案,旨在努力将问题与目标紧密对接。本书的研究,既希望尽可能全面展示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实践的生动画卷,更希望推动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
關於作者: |
马新彬,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财新专栏作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先后在《金融研究》、《审计研究》、《中国改革》、《中国金融》和《金融市场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24篇,主持或执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项目、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13项,多次获得二、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监管、宏观审慎。
|
目錄:
|
章 缘起:“大危机”与“新常态”
节 危机以来的新变化 3
一、从放松监管到再监管化 3
二、从个体风险到系统性风险 5
三、由单一目标转向多元目标 7
四、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渐远走向渐近 9
五、从微观审慎转向宏观审慎 11
第二节 “新常态”下的深刻变革 13
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4
二、新常态下“新变革” 15
三、新变革下“新方位” 17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逻辑 19
一、新常态下的重大变革是研究问题的大前提 19
二、缺口分析的方法论 20
三、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并重的逻辑路径 21
四、历史终要不断向前 23
第二章 宏观审慎:从认识走向政策
节 宏观审慎的演进与逻辑 27
一、宏观审慎的发展与演进 27
二、宏观审慎的概念之争 33
三、宏观审慎“崛起”的逻辑 36
第二节 宏观审慎的广角度 44
一、“二元”维度 44
二、多重内涵 46
三、多层次目标 48
四、职能与定位 50
第三节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52
一、宏观审慎分析 53
二、宏观审慎政策选择 54
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 55
四、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 60
五、多层次协调机制 62
六、恢复和处置机制 64
第四节 放宽宏观审慎的视界 65
一、“退而求其次”的宏观审慎 65
二、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 70
三、宏观审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 74
四、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区别与联系 80
五、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的逻辑 84
六、宏观审慎政策跨境协调 87
第三章 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理论逻辑与条件机制
节 从经典理论中寻找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的逻辑 93
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的主要考量 93
二、如何实现目标与工具的良好搭配 99
三、应秉持何种政策规则 101
四、如何克服政策时滞与利益冲突 103
五、如何避免落入“集体行动的困境” 105
六、道德风险与现实风险:政府的两难选择 107
第二节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的观点认识 109
一、构建治理架构的出发点 109
二、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架构 111
三、有哪些职能要求 113
四、治理架构的影响因素与设置原则 115
五、治理架构选择的国际趋势与经验认识 117
六、认识基础上的几点结论 119
第三节 中央银行承担宏观审慎政策职责的逻辑 121
一、理论逻辑:围绕中央银行政策职能的伦理认识 121
二、实践逻辑:关于中央银行与宏观审慎融合的实践观 126
三、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之上的理念变革 130
第四节 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条件机制:响应时间与路径选择 133
一、政策响应时间的描述 133
二、响应时间的条件机制 134
三、政策路径目标的条件机制 137
第五节 简短的结论 139
第四章 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差别化与统一性
节 改进全球金融治理:危机以来的“双轮驱动” 145
一、以二十国集团(G20)为主体的组织治理体系 146
二、以FSB、BCBS等为主体的规制治理体系 150
第二节 差别化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 154
一、美国:打造以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为核心的治理架构 154
二、英国:打造“超级央行”模式治理架构 167
三、欧盟:以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为核心的治理架构 173
四、德国:“双头”监管之上的委员会治理架构 181
五、日本:金融厅“一体化”治理架构 184
六、澳大利亚:“双峰模式”治理架构 187
七、韩国: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治理架构 190
第三节 统一性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 192
一、差别化基础上的统一性治理模式 192
二、基于差别化实践之上的治理架构设置方式 198
三、普适性经验 201
第五章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的实践
节 健全“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211
一、“双支柱”框架的逻辑: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211
二、我国“双支柱”框架的实践与探索 213
第二节 健全我国金融稳定治理框架 223
一、我国金融稳定“三级”治理安排 223
二、不断健全完善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 225
三、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226
第三节 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有效性 228
一、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29
二、分业监管下的监管协调:内向视角 230
三、分业监管下的监管协调:外向视角 232
第四节 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 234
一、“三重”推动因素 235
二、金融综合统计:概念、目标与框架 238
三、我国金融业综合统计:进展与实践 239
第五节 统筹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40
一、统一化趋势与结论性认识 241
二、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243
三、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问题与方向 244
第六节 强化我国金融安全网建设 245
一、存款保险制度基本建立 246
二、加强双边货币互换 247
三、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 248
四、完善“清迈倡议”机制 248
第六章 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有效性分析
节 国际研究的方向与进展 253
一、有效性研究的“三种方向”:观点综述 253
二、针对我国研究的个案分析 255
三、评价与借鉴 256
第二节 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与表现 257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结构性失衡 257
二、全面认识我国的金融风险 262
第三节 打好防控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269
一、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首要位置的考量 269
二、补齐监管短板,防范金融风险 271
三、重大风险防控:以互联网金融和票据业务为例 274
第四节 有效性分析:方法与结论 279
一、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279
二、基本假设及变量关系 283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285
第五节 结论性评价与建议 286
一、整体性认识 287
二、评价与建议 288
第七章 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伴生性”渐进思路
节 现有监管改革观点与方案综述评价 293
一、观点一:“超级央行”模式 293
二、观点二:“顶上加盖”模式 294
三、观点三:“一行一会”模式 295
四、观点四:“一行两会”模式 295
五、观点五:“一行一局”模式 296
六、观点六:“一行两局”模式 297
七、比较基础上的评价性结论 298
第二节 人民银行承担宏观审慎职责的逻辑 299
一、条件即优势 300
二、基础即保证 301
三、问题即导向 302
四、导向即结论 303
第三节 深刻理解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的总变量 305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总条件 305
二、高质量发展是总要求 307
三、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总基础 310
四、全球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是总约束 322
第四节 问题导向: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考量 334
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着体制性缺陷 335
二、我国金融稳定框架不健全 341
三、永恒的金融乱象 347
第五节 目标导向:我国改革的“伴生性”渐进思路 350
一、改革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350
二、“伴生性”渐进思路与构想 353
三、“一体多翼”治理架构设置 358
四、搭建金融委统筹领导下治理架构的“四梁八柱” 363
五、“优先序”任务 367
第八章 多重挑战下的宏观审慎
节 关于宏观审慎的误区与分歧 375
一、多重认识误区 375
二、分歧与争论 378
第二节 多重挑战:十一个热点问题 384
一、金融监管改革如何体现金融业综合经营要求 384
二、金融监管改革如何体现宏观审慎要求 387
三、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能够很好协调吗 388
四、如何明晰宏观审慎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403
五、逆周期调节如何判断和调节周期 406
六、如何破解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评估难题 412
七、如何克服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差异化难题 414
八、如何降低政策实施的“非预期效果” 415
九、如何解决“大而不能倒”的认定难题 416
十、如何合理把控危机触发条件及其引发的道德风险 420
十一、“去监管化”是否必然弱化宏观审慎管理 421
第三节 金融科技与宏观审慎:融合还是挑战 426
一、金融科技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运用监管平衡术 426
二、中央银行与数字货币:“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 441
三、宏观审慎如何更好地拥抱监管科技(RegTech) 446
四、人工智能(AI)与金融监管:融合还是替代 451
参考文献 455
主要名词及英文缩写 483
后记 4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