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編輯推薦: |
《中国古代盐道》中脉络结构以中国古代盐道为总体线索,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解析了我国古代盐业概况,然后对各盐区的生产、运销和古盐道线路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再从各盐区运输线路的分布这一微观的角度对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
|
內容簡介: |
《中国古代盐道》中脉络结构以中国古代盐道为总体线索,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解析了我国古代盐业概况,然后对各盐区的生产、运销和古盐道线路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再从各盐区运输线路的分布这一微观的角度对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盐道》所涵盖的学科范畴,涉及人类学、生态学、城市设计理论及建筑遗产保护等领域。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来看,从古代食盐的发展,到清末民国食盐经济的衰退,时间纵横数千年。
《中国古代盐道》是笔者带领众多研究生在深入实地调查、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做出的归纳总结。对于这部分内容,学术界虽然已有著述,早就言之成理,但从古盐道视角展开研究,将过去“点”对“点”的孤立研究转变为线路上的“点”的相互关联的研究,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虽然影响沿线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因素众多,但食盐运销作为古代强大而持久的经济活动,对政治、经济、文化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是文化的外在体现,必然与盐业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中国古代盐道”这一命题,涵盖内容本应十分广泛,但由于《中国古代盐道》主要从盐业线路以及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论述,从整个理论框架平衡的考虑出发,有些内容只能点到为止,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并不止步于此。
《中国古代盐道》所提及的每一个盐区我们都会深入研究,并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数篇硕博论文,其中淮盐古道中的淮北古盐道由张颖慧完成,两浙古盐道由肖东升完成,河东古盐道由陈创完成,长芦古盐道由王特完成,山东古盐道由郭思敏完成,福建古盐道由李雯完成,两广古盐道由匡杰完成。虽然古盐道研究是一个巨大的命题,但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古盐道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
關於作者: |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访问学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
|
目錄:
|
章 中国古代盐道概述
节 食盐的发现与古代盐神、盐宗的传说
第二节 古代食盐生产概述
第三节 古代食盐运销概述
第二章 中国东部古盐道
节 两淮古盐道
一、两淮盐的生产
二、两淮盐的运销
三、淮盐古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第二节 两浙古盐道
一、两浙盐的生产
二、两浙盐的生产方式对浦东成陆的影响
三、两浙盐的运销
四、两浙古盐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五、两浙盐业运输分区与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第三节 中国东部古盐道上的遗珍
一、淮盐古道上的古镇村落
二、两浙古盐道上的古镇村落
三、淮盐古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
四、两浙古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
五、中国东部古盐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 中国西部古盐道
节 四川古盐道
一、川盐的发现
二、川盐的分布
三、川盐盐场
第二节 川盐的运销
第三节 川盐古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一、川鄂古盐道
二、川湘古盐道
三、川黔古盐道
四、川滇古盐道
第四节 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遗珍
一、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古镇村落
二、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
三、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四章 中国北部古盐道
第五章 中国南部古盐道
参考文献
Brief introduction
|
內容試閱:
|
人的生命离不开盐,人类活动要摆脱盐产地的束缚,必须依赖持续的长途运输。
古代盐运道路,作为基本的生命之路,代表着文明的延续、文化的交流、税收的范围、权力的边界。古盐道自汉代起就被官方严格管控,详细记录,并不断修补增改。这些官方记录,为后世留下了系统而丰富的研究样本。
我国古代盐产地众多,范围广阔,人类文化活动必定持续联系着某个盐产地。某城吃某地的盐,并不是由运输远近决定,而是由持续运输的便利程度决定。这背后综合了山脉阻隔、河运断续、战争破坏、税收范围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吃同一种盐的人,也意味着有更便捷的交通途径、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强的文化认同。食盐如同文化的显色剂,古代盐区的划分似乎也隐隐暗含着文化分区的边界。因此,关于盐运道路,我们不仅研究了“文化线路”上各类遗产的整体性与共同点,更重点揭示了不同盐销区之间,以及同一盐销区不同盐销线路之间的文化区别。而文化的延伸范围取决于交通的可达范围,盐是这一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盐的运输通道其实是文化的渗透通道,盐的运销边界其实也就是文化的渗透边界。从“盐”的视角出发,可以更加客观且直观地探析我国文化的分区。
另外,盐的生产和运输与许多城市的兴衰都有密切关系。如上海浦东区,早期便是沿海重要的盐场。元代熬盐著作《熬波图》就是以浦东下沙盐场为蓝本,书中绘制的盐场布局图,应是浦东早的历史地图,图中提到的大团、六灶、盐仓等与盐场相关的地名现在依然可寻。此外,天津、济南、扬州等城市都曾是各大盐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盐曾是这些城市早期重要的商品,而像盐城、海盐、自贡这些市县,更是依赖盐而形成的“盐城”。这样的城市聚落还有很多,本书都将一一提及。
盐的分布还有许多有趣的地理启示。盐除了存在于海洋,亦存在于所有无法流人大海的湖泊。也就是说,所有只进不出的死湖,从地理时间尺度看,终将成为盐湖!大家已能理解,为什么新疆、青海会有那么多的天然盐湖。然而读者可曾想过,在内陆重要的盆地,如四川盆地、湖广盆地(湖南、湖北山脉围起的江汉平原)、关中盆地,在盆地的地方都有大量的盐脉,这些盆地又都只有长江或者黄河为的出水口(其他河流都是流入盆地),如果堵住窄的出水口(四川盆地的三峡夔门至巫溪段、关中盆地东部三门峡段、湖广盆地黄州至九江段),这些盆地都将成为大片湖泽,这样进水多出水少的湖泽,在地球演变过程中也自然成为盐湖,这便不难理解它们地下蕴藏的盐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盆地,是否是后来峡口冲开(凿开)、湖水泄尽后形成的?三峡夔门未开时,四川盆地高水位使我们不难理解巴蜀各地悬棺之谜,也自然能明白四川盆地周边众多震旦角石之谜了。其实,在古代水文地理志书中,有大量类似禹贡凿江通海的记载,可惜我们都把它当作了神话故事。
书中脉络结构以中国古代盐道为总体线索,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解析了我国古代盐业概况,然后对各盐区的生产、运销和古盐道线路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再从各盐区运输线路的分布这一微观的角度对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本书所涵盖的学科范畴,涉及人类学、生态学、城市设计理论及建筑遗产保护等领域。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来看,从古代食盐的发展,到清末民国食盐经济的衰退,时间纵横数千年。
此书是笔者带领众多研究生在深入实地调查、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做出的归纳总结。对于这部分内容,学术界虽然已有著述,早就言之成理,但从古盐道视角展开研究,将过去“点”对“点”的孤立研究转变为线路上的“点”的相互关联的研究,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虽然影响沿线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因素众多,但食盐运销作为古代强大而持久的经济活动,对政治、经济、文化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是文化的外在体现,必然与盐业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中国古代盐道”这一命题,涵盖内容本应十分广泛,但由于本书主要从盐业线路以及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论述,从整个理论框架平衡的考虑出发,有些内容只能点到为止,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并不止步于此。本书所提及的每一个盐区我们都会深入研究,并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数篇硕博论文,其中淮盐古道中的淮北古盐道由张颖慧完成,两浙古盐道由肖东升完成,河东古盐道由陈创完成,长芦古盐道由王特完成,山东古盐道由郭思敏完成,福建古盐道由李雯完成,两广古盐道由匡杰完成。虽然古盐道研究是一个巨大的命题,但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古盐道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