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城市社会学(第□版)》以城市社会空间为对象,重点介绍了城市社会学发展过程、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城市贫困与贫民窟、城市社会融合、城市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城市社会空间分析方法、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调查分析与报告编制等内容。附录A中收录了北京城市社会空间调查研究的基础资料供教学实习参考。
《城市社会学(第□版)》既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参考用书。
|
目錄:
|
□□章 绪论
1.1 社会学
1.1.1 社会学的由来
1.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1.3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 社会发展
1.□.1 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1.□.□ 社会运行
1.□.3 社会运行状态评价
1.3 城市社会学及其发展
1.3.1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1.3.□ 城市社会学的萌芽
1.3.3 芝加哥人类社会学派
1.3.4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
1.3.5 激进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1.4 战后城市社会学复兴
1.4.1 西方城市社会学的复兴
1.4.□ 费孝通应用社会学(小城镇)研究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章 城市社会结构
□.1 个人
□.1.1 个人的基本属性
□.1.□ 个人的社会化
□.□ 家庭
□.□.1 家庭的概念
□.□.□ 家庭的起源及其演变
□.□.3 家庭的结构
□.□.4 家庭的功能
□.□.5 家庭的发展趋势
□.3 初级群体
□.3.1 初级群体的概念
□.3.□ 初级群体的形成
□.3.3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3.4 初级群体的作用
□.4 社会群体
□.4.1 社会网络
□.4.□ 社会关系
□.4.3 社会群体
□.4.4 社会群体类型
□.4.5 社会群体成员互动
□.5 城市社会群体
□.5.1 城市人
□.5.□ 邻里
□.5.3 工作群体
□.5.4 单位制
□.5.5 城市弱势群体
□.6 社会组织
□.6.1 社会组织的含义及要素
□.6.□ 社会组织的分类
□.6.3 社会组织的结构
□.6.4 社会组织管理系统
□.6.5 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
□.7 社区与城市
□.7.1 社区
□.7.□ 城市社区
□.7.3 城市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社会问题
3.1 城市社会问题概述
3.1.1 社会问题的含义
3.1.□ 城市社会问题的特点
3.□ 城市化问题
3.□.1 城市化及其趋势
3.□.□ 中国城市化内涵
3.□.3 中国当代半城市化特征明显
3.□.4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贫民窟城市化
3.□.5 大城市病
3.□.6 城市蔓延
3.3 城市就业问题
3.3.1 城市就业问题的成因
3.3.□ 失业的社会效应
3.3.3 中国城市就业压力沉重
3.3.4 就业与城市化
3.3.5 城市农民工与非正规就业
3.4 城市贫困问题
3.4.1 贫困与城市贫困
3.4.□ 城市贫困的成因
3.4.3 贫困的循环
3.4.4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
3.4.5 反贫困斗争
3.5 城市住房问题
3.5.1 什么是住房短缺
3.5.□ 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
3.5.3 住房问题的社会影响
3.5.4 中国城市住房问题
3.5.5 低成本住房供给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城市社会学流派Ⅰ
4.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学基础理论
4.1.1 结构功能主义
4.1.□ 冲突论
4.1.3 交换论
4.1.4 社会互动理论
4.1.5 本土方□□
4.□ 人类生态学派
4.□.1 帕克的人类生态学
4.□.□ 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
4.□.3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4.□.4 现代人类生态学派
4.□.5 当代人类生态学派
4.□.6 人类生态学派的发展演进
4.3 马克思主义学派
4.3.1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性
4.3.□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
4.3.3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制度价值
4.4 韦伯学派
4.4.1 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
4.4.□ 城市经理学说
4.4.3 住房阶级研究
4.5 消费社会学学派
4.5.1 消费社会学的兴起
4.5.□ 消费的概念和属性
4.5.3 消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4.5.4 当代消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4.5.5 消费的城市空间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市社会学流派Ⅱ
5.1 城市性理论
5.1.1 城市性的概念
5.1.□ 关于城市性的早期研究
5.1.3 作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5.1.4 关于城市性的不同解释
5.1.5 新城市主义
5.□ 社会网络理论
5.□.1 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
5.□.□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观点
5.□.3 社会网络研究的主要理论
5.□.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5.□.5 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
5.3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5.3.1 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5.3.□ 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5.3.3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
5.4 女性主义及其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5.4.1 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5.4.□ 女性主义理论的分化
5.4.3 女性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5.4.4 女性主义研究的特点
5.5 后福特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5.5.1 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
5.5.□ 后福特主义城市及其特征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7章 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
第8章 城市贫困与贫民窟
第9章 城市社会融合
□□0章 城市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
□□1章 城市社会空间分析方法
□□□章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
□□3章 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
□□4章 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
□□5章 城市社会调查分析与报告编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城市社会空间调查实习资料汇编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形式。与乡村相比,它是一种更高级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形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在□近一两百年中,全球总人口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010年,全世界已有5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联合国预测,到□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6.0%。亚洲是世界上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将达到50.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之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因此,关注城市社会的科学研究将越来越成为科学家和政治家的重要课题。
城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和人数,同时还在于它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期的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整个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和贸易中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取代了农业而成为了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工业化又进一步促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0世纪一8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转型使城市经济更具活力,并使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我们更进一步考察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时,却会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即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这种人口高密度的聚落方式本身就是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的弱点进一步暴露无遗。工业化和城市化尽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带来了□□□□的现代城市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失业、贫民窟、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犯罪增多等社会问题。□0世纪□0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及工业化的高峰期,大量农村人口及外国□□涌向芝加哥,以致人□□炸、罪案丛生、住房短缺等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因此,芝加哥也成为当时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城市,并孕育出城市社会学的人类生态学派。
□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即1978年的36□4.1亿元上升到397983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水平也从当时的17.9%上升到51.□%,城市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可以说,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世纪,也同时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转型的发展时期。
中国过去的30年是一个巨变的年代。作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无疑是酝酿、促进和导致这些巨变的核心所在。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城市正是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缩影。西方学者曾经公认,在□□□□国家,社会空间结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但自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是1984年城市改革实施以来,受城市功能结构转变、外国直接投资和流动人口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而且,毫无疑问,从现在起到□1世纪中叶,在中国实施□□□□现代化的征程中,城市是先锋,是中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社会问题也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尖锐、复杂和严重得多。
我们正处在变传统农业国为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强国的重大转型发展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快速的城市化可以说既是历史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从中国国情来看,巨大的城乡社会转型和日益紧张的人口一资源一生态环境关系,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重大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解决好几亿农民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流动?如何解决好几亿新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如何塑造□1世纪和谐繁荣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无疑,这些都需要城市社会学的课程建设和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参与到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之中。
本书□□版是在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K□95Z-Jl-□0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0□510□)扣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31030)等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而成,于□001年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11年间,约有40所大学院校使用本书作为教材,合计印刷超过两万册。本书在□006年曾被作为中国两会(政协和人大)指定调阅书籍,在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0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计划面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本科生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为本书再版注入动力,并顺利列入清华大学985三期名优教材建设项目,同时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097109□)中国城市化多维视角研究框架研究也近于尾声,为本书的再版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我的同事刘佳燕老师帮助我进行修编准备,重庆大学的黄瓴老师、郑州航空学院的朱晓娟老师和王峰玉老师积极参与了修编过程,我昔日的学生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刘玉亭、中国人民大学的郐艳丽、中山大学的李志刚和何深静、南京大学的黄春晓、湖南大学的周恺、山东大学的李少星,他们有的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的教学和研究,有的已经是国际著名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专家,也花费了宝贵时间参与本书的修编工作,这让我非常欣慰和自豪。
真诚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及该社的周莉桦老师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也特别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徐步政老师为本书□□版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杰出贡献。□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李杰,正是她对我工作的长期支持,悉心照顾三位年迈的老人以及对家庭的默默奉献,才使本书得以完成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