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作者邓晓芒从小就对美有着特别的敏锐和感悟,一直执着于美学研究。他是国内继朱光潜之后*受推崇的美学大家,著作甚丰,但这样饱含激情、具有丰富史料和逻辑推断,又亲切幽默的讲述方式可谓绝唱,因为《西方美学史讲演录》是邓晓芒*后一次给本科生上课了。此后他就专注于学术研究,不再开课。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如何在讲自己的教材时在既定史纲的框架中塞进更多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不是单纯知识的炫耀和趣味的调料,而是应该确实对原理和原则有很强的解释作用和扩展作用。于是我在讲课时所下的功夫就是尽量用不同于书本上的语言、举书本上没有的例子来讲同样的话题。自己感觉还是说了不少《史纲》中没有的东西,有的是课堂上的临场发挥。那种突然冒出来的灵感式的念头,是坐在书桌边冥思苦想所不可能写出来的。相比于《史纲》,此书可读性更强,适读面更宽。
|
內容簡介: |
该书是作者的讲课实录,所以有着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读起来仿佛亲临现场一般亲切生动,用邓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这种课堂实录的方式可以与那些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听课的学子们分享他们所心仪的老师的面授。
《西方美学史纲》由商务印书馆在2018年8月出版,是一本给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对美学感兴趣的初学者也可以用来快速入门。《西方美学史讲演录》是《西方美学史纲》的姐妹篇,篇幅是《西方美学史纲》的三倍之多,它的目录内容和《西方美学史纲》保持一致,都分为四章,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客观美学、中世纪的神学美学、近代人文美学和马克思实践美学的奠基。每一个美学阶段,作者都是先介绍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以便于读者对这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更深刻、清醒的认识。然后再介绍这个阶段的美学代表人物,通过一个个美学代表人物把这个阶段的美学发展情况概括出来。大体上,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这本美学史的。
|
關於作者: |
邓晓芒,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文学与文化三论》《新批判主义》《实践唯物论新解》《西方美学史纲》《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哲学与生命讲演录》等。其中,《思辨的张力》被收入商务印书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目錄:
|
首版自序
绪论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的客观美学
第二章 中世纪的神学美学
第三章 近代人文美学
第四章 现代美学的深化
在线试读美学成为历史,成为一种历史的发展,它是属于思想史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一个方面。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众多的学者都谈到美学问题,对美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并非每一个思想家都认为自己的美学思想是关于美的科学。很多人谈到美,谈到美学问题,是顺带的,顺便谈,而且呢,他不一定是把它当作一种科学来谈。比如说在谈哲学时举个美学的例子,为自己的哲学提供一个实例。但是他不见得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美的科学。还有一些美学家对美的问题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更加具体的,比如说艺术的问题。美感的问题有的人也不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谈,而是从心理学角度。艺术的问题是很具体的,咱们知道艺术是不能空谈的,要拿作品出来,你要能够感人才叫艺术。所以谈艺术的问题往往不一定涉及美的问题。当然它可能有美,但是也可能不美。有一些艺术品很难说它能够引起美的感觉。当然这也涉及美的感觉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的问题了。我们通常认为美的感觉就是那种优美的感觉,或者顶多加上一种壮美、崇高。但是有的作品它就什么都没有,它既没有优美、也没有壮美、也没有崇高。像罗丹的那个雕塑《老妓女》,它既没有优美、也没有壮美、也没有崇高,但是呢你会有一种感动。在大多数人看来那是令人厌恶的,很丑嘛。但是如果你的心足够深刻、足够博大,具有一种人性的悲悯,你也许会有一种感动。它就是艺术,而且是不朽的艺术。所以很多人就谈艺术,不谈美也不谈美感。比如说黑格尔他把自己的美学直接称之为艺术哲学。黑格尔当然也谈美,他的艺术就是美,但是他对美的理解呢主要是艺术,离开艺术你不要跟我说什么美。大自然的美也是艺术的作用,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美也是因为我们在自己内心进行了艺术创造的结果,所以黑格尔把他的美学归结为艺术哲学。当然后来约定俗成,他还是不反对把自己的《美学讲演录》称之为sthetik ,但是他实际上的理解呢是艺术哲学,一切美都是艺术的美,都是由人造出来的,那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是不存在的。这又是一个例子。至于现在的美学,大多数都已经不再谈美的问题,它们更关心的是审美意识和美感,美的感觉。美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人都否认不了,凡是人都会有美感。所以我们讲美学史呢就不能够简单地说是关于美的学说史,因为很多美学家、很多著名的美学家都不谈美,但是他们构成美学史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重要的阶段。美学成为历史,成为一种历史的发展,它是属于思想史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一个方面。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众多的学者都谈到美学问题,对美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并非每一个思想家都认为自己的美学思想是关于美的科学。很多人谈到美,谈到美学问题,是顺带的,顺便谈,而且呢,他不一定是把它当作一种科学来谈。比如说在谈哲学时举个美学的例子,为自己的哲学提供一个实例。但是他不见得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美的科学。还有一些美学家对美的问题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更加具体的,比如说艺术的问题。美感的问题有的人也不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谈,而是从心理学角度。艺术的问题是很具体的,咱们知道艺术是不能空谈的,要拿作品出来,你要能够感人才叫艺术。所以谈艺术的问题往往不一定涉及美的问题。当然它可能有美,但是也可能不美。有一些艺术品很难说它能够引起美的感觉。当然这也涉及美的感觉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的问题了。我们通常认为美的感觉就是那种优美的感觉,或者顶多加上一种壮美、崇高。但是有的作品它就什么都没有,它既没有优美、也没有壮美、也没有崇高。像罗丹的那个雕塑《老妓女》,它既没有优美、也没有壮美、也没有崇高,但是呢你会有一种感动。在大多数人看来那是令人厌恶的,很丑嘛。但是如果你的心足够深刻、足够博大,具有一种人性的悲悯,你也许会有一种感动。它就是艺术,而且是不朽的艺术。所以很多人就谈艺术,不谈美也不谈美感。比如说黑格尔他把自己的美学直接称之为艺术哲学。黑格尔当然也谈美,他的艺术就是美,但是他对美的理解呢主要是艺术,离开艺术你不要跟我说什么美。大自然的美也是艺术的作用,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美也是因为我们在自己内心进行了艺术创造的结果,所以黑格尔把他的美学归结为艺术哲学。当然后来约定俗成,他还是不反对把自己的《美学讲演录》称之为sthetik,但是他实际上的理解呢是艺术哲学,一切美都是艺术的美,都是由人造出来的,那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是不存在的。这又是一个例子。至于现在的美学,大多数都已经不再谈美的问题,它们更关心的是审美意识和美感,美的感觉。美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人都否认不了,凡是人都会有美感。所以我们讲美学史呢就不能够简单地说是关于美的学说史,因为很多美学家、很多著名的美学家都不谈美,但是他们构成美学史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重要的阶段。
那么什么是美学史?美学史与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有关,要谈美学史,首先它跟审美意识、美感这个词离不开。你可以不谈美,你也可以不谈艺术,但是你不能不谈美感。凡是在美学史上占据一定地位的,都没有不谈美感的。所以美感是根本的,或者审美意识是根本的。但是一般讲美感和审美意识,如果你仅仅停留在一种心理学的理解,那也还不足以概括整个美学史。因为这个一般的美感在心理学中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不足以成为一门科学,一个学科。人们有的否认美感可以成为一门学科,这有它的道理。因为美感这种东西是非常飘忽的,有时候你今天觉得美,明天就觉得不美了,你天天见惯了你有一种审美疲劳,你又觉得它丑,这都完全是可能的。这些飘忽不定的东西,你如何能够对它形成一门科学?所以真正的美学史,关于审美意识和美感,都必须要有一个提升。用什么提升呢?心理学当然是一种提升,但心理学的提升还不够,心理学的提升不足以把握美感的规律。美感它有规律性,它才能成为一门学科,也才能成为美学史。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提升为一门美学史?真正的美学史应该考虑的是那些经过哲学提升的审美意识的历史。经过哲学提升的审美意识史,这就是美学史。所以我给美学史下的定义就是:美学史就是哲学形态的审美意识史。它必须要提到哲学的层次。所谓哲学就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心理学当然也是关于人的,也谈人,也是人的心理,除了有动物心理以外,主要是人类的心理。但是呢,心理学谈人的心理是从经验的层面上,比如实验心理学,我给你测量,进行心理测试,做问卷调查、社会心理调查等等。这些可以从统计学上、从外部的经验材料上建立一门学科。但是呢,它不能触及人的更深刻的本质,只有哲学才涉及人的本质。我们要谈人的本质,这个话题本身就已经提到了哲学层面上了。那么只有哲学才能把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要考察的美学史就是这样一种哲学形态的审美意识史。
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学本身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哲学的一个部分,美学史也可以看作是哲学史的一个分支。咱们写哲学史的时候,往往也涉及美学史的一些内容,比如说康德的三大批判。每一本介绍康德哲学的书,每一本包含有康德哲学的哲学史,里边都少不了把康德的第三批判,把康德的美学观纳入进来。但是其他的哲学家呢也许不见得是这样。我们谈黑格尔的时候就不一定详细地讲黑格尔的艺术哲学。我们谈其他的如休谟啊,或者是斯宾诺莎啊、莱布尼兹啊这些人,我们在讲他们的哲学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把他们的美学思想做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析。但是你要真正研究他们的美学思想的话,没有对他们哲学的了解是不可能的,而且你对他们哲学的了解离开了对他们美学思想的了解的话也是不完整的。康德三大批判,离开第三批判,你讲什么康德哲学?就没法讲了。其他的当然也可以讲,但实际上要详细讲也是分不开的。所以美学史从美学的最高层次来讲,就是哲学史。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纳入其他方面,因为它是跨学科的。比如谈艺术史的时候,你里面也要涉及美学史。你谈审美意识,谈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状况、时代精神,这些时候呢你也可以谈当时的美学思想等等。谈伦理学史的时候往往也是这样,要涉及一些美学。所以它是跨学科的。而就美学的最高层面来讲,它是哲学史的一个分支。从它最高层面、理论层面来讲,它的材料可以归入到哲学史中来讲;它的最高层次的关于美的本质、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些问题,你必须纳入到哲学层面来谈。因此我们看到,西方真正伟大的美学家都是哲学家,而且呢,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很少不涉及美学问题的。真正伟大的哲学家一般都要涉及美学问题,因为美这个东西跟人的本质的关系太密切了,跟上帝的关系也太密切了。就是中世纪的神学,这个问题它也离不了,你谈上帝的神学它也离不了对于美的启示。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多么多么的美,你要加以解释。
这个是美学史。那么什么是西方美学史呢?我们就要涉及一个文化的差别。西方美学史我们说是与中国美学史相对应而言的。如果没有中国美学史,我们完全不用加上西方两个字,我们就说美学史就够了。在西方很多美学史家就是这样干的。像鲍桑葵的《美学史》,吉尔伯托和库恩的三大卷本《美学史》,就是这样,直接就说美学史。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中国的美学有另外一套。当然他们这样做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我们刚才讲了,美学这个概念是西方来的,中国古代没有听说美学这个概念。而且中国的美学思想,当然中国有很多美学思想,但是历来都不关心西方美学理论作为核心的那些问题。比如说什么是美的问题,什么是美的本质,美的体验,美的根源;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我们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研究中国美学的陈望衡教授,在他的《中国古典美学史》里曾经说过,中国古典美学虽然也谈到美丑问题,但显然不占重要地位。大多是谈到别的问题时顺便涉及。中国人谈这个美和丑的问题都是在谈别的问题的时候随便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并不多做理论阐述,专门讨论美的文章甚少,零星的观点构不成贯串性的历史传统。所以你要以美为核心来贯穿中国古代美学史,那是不成功的。有人做过这种尝试,想用美的概念来贯穿中国古典美学史,但是呢不成片段,搞不成,看不出有什么层次,反而把中国美学史的思想歪曲了。你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来套。我们经常讲到中西不同的学问、不同的致思方向的时候呢,喜欢用西方的东西来套中国的东西,往往说不清楚。所以陈望衡老师在他的书中是把中国美学范畴的核心归结为意象,或者是味,味道的味,或者是妙,我们讲妙悟嘛,悟出其中之妙。最后是以王国维的意境说或者境界说加以概括,唯有用境界、用意境,用这些东西我们倒是有可能把中国美学思想串起来。虽然这个概念的提出很晚,并不是很早就有的概念,但是它确实有这方面的意思。你要串起来是可以的,是有可能做到的。那么妙悟、意境、意向、境界,这些概念我们觉得好像都是一些很主观的概念,我们主观悟到了某种境界,达到了什么意境,好像就是一个主观的概念。而西方的这个美的概念、艺术的概念好像是一个客观的概念,西方人讲美好像是表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种景象。因此有的人认为中西美学的区别就是西方美学强调对象性、客观性,中国美学强调主观的体验,一般这样说呢也有道理,但是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在中国美学那里主观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完全主观的。我们知道按照中国人的这个体会啊,没有绝对的主观,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它是主客合一,天人合一的,它没有主客对立,没有说一个主观另一个客观,客观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种对立是西方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它是主客不分,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所以它不是单纯的主体性的审美活动。中国美学不是说我们把主观内心的妙悟啊意境啊那些内容建立起来,就是中国美学了。恰好相反,它把主观的这样一种妙悟啊,意境啊,都看成是天下万物的一种表现,天人合一嘛。我在内心所体验到、所感悟到的东西,恰好就是宇宙的本体。哪怕是极其狭窄的一种审美活动,比如说我欣赏一个昆虫,或者是我创作一件微雕,一个麦粒上面我给它雕出一幅图画来,一个核桃壳里面我给他雕出一个小船来,里面还有几个人在喝酒,惟妙惟肖,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这好像完全是我自己的一种雕虫小技。但是中国人通常习惯于把这样一种欣赏立马就联系到整个自然造化,它的精妙和玄奥,在极精微的东西里面看到至广大的东西,看到整个宇宙,整个宇宙的结构在一个极小的米粒里面就反映出来了。最小的和最大的,小宇宙和大宇宙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对立。那么由此就看出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生天地之间,我们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颗米粒,那么我们做人的道理自然而然就体现出来了。这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欣赏方式。当然西方人也有,比如说从有限中见到无限等等。但是西方人不是那么容易达到这种境界的,中国人则随时当下就可以达到这种境界。西方人需要经过漫长的修炼,他的一生都在旅途中。西方美学一开始只把审美活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一种旁观,一种静观,他自己不投入其中,但是呢,旁观、静观,细心地体察辨认。所以西方人对美和艺术热衷于进行逻辑和概念上的定义,对美的性质、对艺术的性质加以严密地规定,这是西方美学的特点。当然也可以看出这种规定里面渗透着人的主观情感、主观需求。但是对这种主观他们仍然当作一种客观对象来考察,比如说当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律,当作一种灵魂的规律来加以考察,在主观中他们仍然有客观态度,仍然是旁观的,而不是投入的。他们对这种主观因素做出客观的描述、限定,而且把它和其他的要素区分开来,界定它和其他要素的关系,这样呢他们就能够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自圆其说的合乎逻辑的美学体系。这是西方人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用一种理性的、概念式的、分析性的,逻辑的方式,把各方面的关系理清楚,然后建立起一个美学体系,这些美学体系是合乎逻辑的,本身都有它们的逻辑结构。但是中国美学很不一样,当然你也不能说它没有逻辑结构,但是它很不看重这个,它看重的是,在任何一个概念里面都强调其中的体验,要你去感受,感悟,不是字面上的东西,而是字面之下,意在言外的东西。
由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西方美学史的特点。我们刚才介绍了美学、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这三个层次,从总的可以看到它的特点。我们要研究具有如此特点的西方美学史,那么我们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我们在方法论上面就应该首先有一个体系,有一种预设。既然他是这样一种美学史,所以在研究西方美学史的时候我们必须采取一种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什么叫逻辑和历史相一致?在我的理解中首先你要尊重历史,你要按照历史中美学家的先后顺序,按照他们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点的前后,因为后来的人受前人的理论影响。你不能把后面的摆在前面,那就没有根了,你必须按照严格的历史上的前后顺序来阐述他们的美学思想的发展,把美学思想看作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在中国美学史里面是不必要的,很多天才的具有美学思想的文论家、艺术家和艺术欣赏家,他不用看那么多,他也许就是师承某某人的,他师承某某人就够了。甚至于他可以不师承某某人,可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然后用他的心得,随心所欲地任意评点历史上那些美学观点,他不需要把整个美学思想从头至尾来捋一番。那么在西方美学史里面,它有一种严格的历史前后关联,它不能够异军突起。你是天才,你比别人都聪明,所以你凭这个东西马上就可以万世留名,这个很不容易,基本上没有。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你才看得更远。所以首先你要强调他的历史顺序,但是强调历史顺序不是为历史而历史,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实的层面,事实层面当然是不可违背的,但要从事实的层面揭示出一种内在的规律。这个人的美学思想在另外一个人的美学思想之后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在他之后他为什么又提出这个思想来,这里头有种规律,有一种逻辑。就是说每一代的美学家他之所以提出自己的美学思想,都是有一种想法,有一种意图,想要尽量克服前一代美学家在美学思想上所留下的缺陷和矛盾,他的不足。前一代美学家有的地方没解释清楚,那么我就把它解释清楚,通常都是这样的。那么你要解释清楚,你首先就要把他的东西搞懂了,然后你指出他的逻辑矛盾,或者他的逻辑缺陷,你用什么东西来补足它,你一旦补足,你逻辑上就上了一个层次,你就更说得通了。前人有一个地方没解释通,你解释的比他更好,于是你的美学思想就留下来了。哲学思想其实也一样的,我们讲哲学史的时候其实也是应该这样看,每一个哲学家提出的思想其实都是为了弥补前代哲学家思想的不足,于是就留下来了。如果没有这个功夫,你是留不下来的。你重复前人的思想,或者你还不如前人的思想,那你是留不下来的,凡是在哲学史上留下来的都是对前人有所改进、有所推进的,美学思想也是如此。
但是,任何美学思想一旦它成了一家之言,成了一个体系,那么本身也有它的毛病,不可能有一个是十全十美,再也无法推进,它就是顶峰了,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他自己自认为是这样,但是后人总能看出他也有一定的局限,他也有很多事情解释不了。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在审美欣赏中我们又出来一个新的事例,出现了新的现象。比如说现代西方的艺术,现代西方艺术用那种古典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就没办法解释了,那么又需要推进,要扩大你的容量。以前的东西没有被完全否定,但是新的东西你必须要包含进来,于是又有人提出来一个更广地、更圆满地解释审美现象的美学体系,美学思想。这样就形成了西方美学史上各种美学思想不断的前后扬弃、层层推进的一种线性的发展。我们讲西方的学问的时候往往都是讲线性的、直线型的发展,当然不是完全直线式的,也可能是螺旋式的,但是它是往前的。它不像中国的学问通常是一种积淀式的。这个是中国的学问和西方的学问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像西方的社会历史是线性的,由低级到高级几个发展阶段,那么中国没有,中国就是积淀式的。我们可以说它循环,几千年以来都是不断循环,改朝换代,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这叫积淀。你说它完全没有发展也不正确,改朝换代以后毕竟有些变化,更加老到,更加成熟。最初的秦始皇那是非常幼稚、非常脆弱的,后来就很成熟了。但它是积淀的,就像酿酒一样,酒越陈就越香,积淀的越久就越成熟。那么西方的美学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体现为两千多年美学范畴的演进,每一个美学家都代表一个美学概念、一个美学范畴,那么后来一个美学家提出来更高的美学范畴,这就导致了美学范畴的历史演进。这样,我们把握西方美学史就提出来一种要求,你首先从概念、从范畴方面,对于西方美学思想要有一种逻辑的理解,要有一种理论的理解。而这种理论上的理解呢又不能脱离对于历史上的那个时代精神、包括审美精神的体会。
所以研究美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就是说你没有这种思想准备的话,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研究美学的。研究美学首先要有一种逻辑把握能力,也就是哲学思维能力,但是光有这个不够,你还要有一种对于时代精神的感受性,包括对于文学艺术的感受性。我们知道时代精神首先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文学艺术是时代精神最敏锐的一根神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时代动向在文学和艺术里面,在诗歌里面,在小说里面,在画风里面首先体现出来。你有没有感受力?你有没有敏锐地从这样一些现象里面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你的感觉好不好?包括语言风格,我们今天的语言风格有很大的变化,网络网文,网络流行语,你从这个里头有没有一种感受?如果你没有,那你空谈美学范畴,是走不了多远的。你必须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有对时代精神敏锐的感悟,特别是对文学作品、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搞美学。所以要做一个美学家其实是很难的。当然也很容易,人们常说,一个人既搞不了文学,也搞不了哲学,那就去搞美学吧。有的人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呢,你要搞美学,你就既要懂哲学,也要懂得文学、艺术,你真正要做到高层次,你一定要具备这两方面的素养才行。对时代精神的感受当然属于历史,所以历史和逻辑的一致也就意味着美学范畴和审美经验的一致。这两方面经常是不能协调的,有时候审美范畴走到前面去了,经验不能协调;有时候审美经验走到前面去了,范畴跟不上。但是呢你要尽量去协调。具体到某一个人,你的哲学领悟力,哲学思辨能力很强,但是艺术感受力差一点,那你就补吧!你就看大量的小说,你就欣赏各种艺术观千剑而后识器,你看了一千把剑你就知道什么是剑了,你要不断地磨练自己。如果你的艺术感受很好,你缺乏哲学,那你也可以加强哲学积淀,多看点哲学书。所以这两方面的矛盾也不是真正的矛盾,你从哪一方面入手都可以进入到美学史的研究。所以当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要有抽象的哲学思维能力,一方面又要有具体的审美感受。我们在这两者之间不断的循环往复,那么我们的素养就开始提升了,我们就能形成一种眼界,形成一种自己的跟时代紧密配合的美学观。
在这种美学观中,美学的范畴和历史是紧相配合的。在美学史、在艺术史中所出现的那些美学现象跟这个美学范畴是相配合的,而在美学史中这些范畴在历史上出现的次序跟你的美学观中的逻辑次序也是相配合的。我们讲历史和逻辑一致,有这么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黑格尔首先发现的。就是说我研究哲学史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研究我自己的哲学观。最早的哲学家就代表着我自己的哲学观里最初期的范畴,后来的那些哲学家就代表着我的哲学体系里的一个一个的逻辑阶段,历史的前后跟我的逻辑思想、哲学思想、哲学体系里面的范畴的上下位置是相应的。我们看黑格尔写这个《小逻辑》,他经常举哲学史上面的一些例子,比如存在论,他就提到希腊哲学中的巴门尼德;这个本质论,他就提到亚里士多德,这就是哲学思想的逻辑结构跟历史的前后次序相一致。那么我们在美学史上也有这个特点,我们学习美学史不仅仅是要知道在西方两千年的美学史上有哪些美学家,他们说了那些话;而且是要通过体会和领悟他们所说的这些话来建立自己的美学观。他们的话有道理啊,可以说没有一个美学家所说的话是没有道理的,你不能完全否定。我们有些初学者往往喜欢做一种绝对的判断,某某人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我就不理他了,其实不对的。凡是在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留了名的,你都不能说他说的完全不对,当然具体事实可能不对,他搞错了,但是一个美学思想或者是一个哲学思想,它总有它的道理,你不要急于去判断它是对还是错。你要仔细分辨它处在美学思想的哪个层次和哪个阶段中,这才是对于美学史的一种认真的态度。我们有的人听哲学史课或美学史课可能会提这样一个问题,你讲了这么多的哲学家、美学家,这个观点,那个观点,你觉得到底哪个是对的?连老师也回答不出来,到底哪个是对的。一个一个讲啊,你给我们挑出一个对的来,我们就听那个对的,其他的都可以不听了。这种观点其实是非常肤浅的,还停留在学问之外。凡是历史的这样一门学问我们都要考察它在历史中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考察?是为了形成我们自己的美学观,你要把以前曾经有过的美学思想按照不同的层次吸收在你的美学观或者是哲学观里面。按照不同的层次来把握不同的美学思想,你说它很幼稚,不要紧,它是一个初级的层次嘛。但最初级的层次你也是跨不过去的,你不能撇开的,你是要经过的。这样一来,学了美学史以后,你就可能会有自己的美学观了。当然要动脑子,否则学了以后只有一大堆知识,还是没有自己的美学观。你要把这些人他们的思想都吸收进去,像海绵一样,但是按照程序、按照逻辑层次吸收进去,你就知道他在某个意义上是有道理的,在某个意义上又是片面的。如何能够更全面?这就够你去想了。这就是素养。我们要学习美学史,就是为了要提高我们的美学修养,把自己提高到一种哲学形态的美学。当你把所有的美学思想都吸收进来,组成不同的层次,那你就有了哲学的高度,就有了底气,可以去建立自己的美学观点了。
所以我们这个课要强调的是,西方美学史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我们将会在每一个环节上面都强调它的时代的特色和文化的土壤。我们在每一章前面都有对文化土壤的介绍,这个是我们要明确意识到的。我们的美学不能空谈概念,我们要跟时代结合起来,要跟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呢,我们要强调历史上的美学思想它本身有它的逻辑层次,以及这样一些逻辑层次间是怎么样转化、怎么样推移、怎么样愈来愈完善的。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在将来面对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不是仅仅沉浸于对它的欣赏的快乐之中,当然,一个艺术品摆在你面前,你首先是欣赏,看它能不能给你带来快感,这个美不美,有没有美感。但是这不够,仅仅停留在这个也给我带来快乐、那个也给我带来快乐,那是不够的,你还必须要提升。你要反思你自己的快乐是在哪个层次上面的,属于哪种类型。我们经常看喜剧、看悲剧,看历史剧等等,我们说都感到快乐;但是如果你有美学修养,你会分析出它的层次来,在什么层次上、在什么类型上给你带来快乐,这样一来你就能够突破自己个人感受的局限性。比如说有的人就喜欢看喜剧,看小品,看搞笑的,悲剧呢就不爱看,这就是局限。有的人喜欢看优美的,不喜欢看雄壮的,崇高的。另外一些人可能相反,喜欢看那些强大的,有力的,不喜欢看那些柔弱的,柔美的,这都属于自己的局限性。你要把自己的心胸扩展,你就必须要突破个人感情的局限性,要打开更加广阔的快乐之门。你要欣赏所有人类能够感到快乐的那样一些对象,那样一些艺术品。凡是艺术品你都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呢你就可能与全人类曾经具有过的审美感受发生沟通和共鸣,这就叫美学修养。一个有美学修养的人他是较少片面性的,当然他有个人的爱好,但是他清楚这属于个人的爱好,不能因为个人爱好而去否认任何其他的爱好,而是要同情的理解。凡是人类的爱好我们都要理解,这个是我们的目的,通过这样一种提高呢我们可以为自己建造一种美的人生。人生每天每时每刻,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欣赏、进行品评、进行品味。那么如何能够使自己建造一种美的人生?在这方面学习西方美学史是不可缺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