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作为一个三农大国,农民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问题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概括起来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集体化学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农民无法依法个人解决自己的问题,必须走集体化、合作化的道路。21世纪初,中国三农发展到一个瓶颈,三农问题的矛盾越来越多,本书作者从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市场、改革传统农民以及研究农民学的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缓解这些矛盾的看法。这些看法不是从政策角度来研究怎么办,而是从事实层面讨论和解决中国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
關於作者: |
邓大才,男,1970年生,湖南省汉寿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被聘为青年长江学者。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与乡村治理。
|
目錄:
|
序言 1
第一编 农民与社会
第一章 社会化小农: 动机与行为 3
一 小农理论述评与研究视角 3
二 小农动机与行为: 内生逻辑 8
三 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 货币约束 12
四 社会化小农行为: 悖论解释 16
第二章 社会化小农: 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 20
一 社会化小农: 定义、形态与计量标准 21
二 社会化小农: 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26
第三章 社会化小农: 一个尝试的分析框架 37
一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 37
二 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41
三 制度主义分析框架 45
四 一个尝试的选择: 社会化小农分析框架 48
第四章 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 社会解构模型 52
一 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52
二 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 逆传统生育 58
三 农民生育偏好逆变的解释: 社会解构模型 61
四 几个简单结论 67
第五章 农民行动单位: 集体、农户与个人 69
一 农民行动单位的分析框架 69
二 当代中国农民行动单位的演变 75
第六章 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 78
一 圈层理论与小农 78
二 小农与市场圈 81
三 小农与就业圈 84
四 小农与投资圈 87
五 结论 89
第七章 社会化小农与乡村治理条件的演变 91
一 治理空间 91
二 治理权威 95
三 治理话语 98
第二编 农民与市场
第八章 从以业为商到以农为市105
一 传统小农: 以业为商105
二 当今小农与市场: 以农为市110
三 结论114
第九章 农户的市场约束与行为逻辑115
一 为买而卖与为卖而买从需求角度讨论小 农与市场115
二 以业为商与以农为市从供求角度讨论小农与市场119
三 小农的市场与市场的小农从市场经济地位讨论小农与市场122
四 结论125
第十章 农民打工: 动机与行为逻辑127
一 问题的提出127
二 第一代打工者: 饥饿逻辑134
三 第二代打工者: 货币逻辑136
四 第三代打工者: 利益逻辑139
五 讨论与结论141
第三编 小农的改造
第十一章 改造传统农业: 经典理论与中国经验149
一 大生产改造理论149
二 集体化改造理论152
三 纵向一体化改造理论157
四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161
五 经典理论的中国适合性与现实路径163
第十二章 小农经济、大户经济与农业现代化171
一 农村经济大户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必然, 是现代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驱使, 又是最终走出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束缚的必然选择171
二 农村经济大户与农村大户经济的内涵、特征和本质173
三 农村大户经济与传统农业下小农经济有本质的区别, 已初步具备现代农业的特征175
第四编 研究农民的方法
第十三章 在社会化中研究乡村181
一 以农民为研究单位182
二 以农户为研究单位184
三 以村庄为研究单位188
四 以区域为研究单位192
五 以社会化就业网络为研究单位194
第十四章 超越村庄的四种范式: 方法论视角198
一 施坚雅范式: 市场关系198
二 弗里德曼范式: 宗族关系202
三 黄宗智范式: 经济关系205
四 杜赞奇范式: 权力关系209
第十五章 如何超越村庄: 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212
一 集市镇 系统取向212
二 传统社会网络取向216
三 村庄集合取向218
四 区域社会取向222
五 立体网格模式取向225
第十六章 概念建构与概念化: 知识再生产的基础227
一 抽象事实建构概念227
二 借用移植建构230
三 比较研究建构232
四 发展建构235
五 进一步讨论237
参考文献239
后记2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