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琦君散文奖得主董华的*力作,是一部倾注真情、追忆过往,书写其几十年间工作、生活、交游诸方面的经历与时代的发展变迁的散文集。作为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琦君散文奖、北京市政府奖等多种奖项获得者,董华的文字清新自然,不假修饰,字里行间透着温暖、恬淡。笔蘸热血、心含真情的董华,以真实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一段段与知名作家、文化名人的交往,以别样的视角审视文坛的故人旧事,为一个时代的往昔旧景留下独特的注脚。这在散文创作中非常难得,令人读来兴味盎然。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作者董华近年来描写同事、朋友、家人、乡邻的散文作品五十余篇,分文缘岭连根树光阴河童子说四辑。到文学编辑部历练学习的经历被作者着力刻画,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期刊编辑部*线文艺工作者们的品格性情与生活场景;对与朋友、作家的交往忠实记录,那些有趣的灵魂、丰富的个性跃然纸上,流露出他们除却文字之外的另一面;对父母亲人的记录与怀念,对亲切质朴的乡人的描写,热忱的赤子之心表露无疑;对自己疼爱的孙子的尽心照护,充满爱意的文字又透着天真童趣,趣味盎然。三十余幅珍贵的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也展示了作者几十年间工作、生活、交游诸方面的经历与时代的发展变迁,很有价值。
|
關於作者: |
董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1年7月(农历辛卯年六月初六)出生,长大后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京西这块土地。以家乡为经纬,致力散文写作,创作了多种地域鲜明、风味醇厚的作品,京城内外多有京味散文的评价。已出版《还是乡情》《乡里乡亲》《草木知己》《大地知道你的童年》等多部散文集。近年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琦君散文奖、北京市政府奖等多种奖项。
|
目錄:
|
辑一 文缘岭
正大圣殿,我的文学之母 003
写两笔刘恒 043
小记章德宁 047
叫一声阎哥心里热 051
文友、吃友、酒友加烟友 055
葛一敏来过我的家 059
三言两语说苏艺、说小悦 063
文坛赤子说红孩 067
赶饭口 073
感念泥土巢 077
还是让苍生说话 080
老傅家的猫 082
梦回故园秋 086
忽闻噩音泪滂沱 091
锦书难托清音旧 096
笃情重义喜林公 104
想大连 106
远山 109
泠泠拒马河 112
赶春 115
千里走沂蒙 119
走上这高高的四马台 122
辑二 连根树
农宅插曲儿 129
大侄媳妇 135
彩云儿 141
老娘婆儿 145
瘢 148
杏园里的杏缘 154
卖腌菜的大爷哪儿去了? 157
为乡邻翟启父母写碑文 159
辑三 光阴河
爷爷在天堂上边看着我 163
奶奶,远去的慈爱 174
我的榆木疙瘩父亲 182
长在妈妈的谚话儿里 192
爹妈俩 202
姑家二三事 207
而今评说丈母娘 211
青岛大哥 217
亲哥热弟 223
四妯娌 230
恩妻 237
俺家王师傅 245
柴米夫妻 253
担儿挑 258
大为子 263
一块槌布石 267
温故香雪海 269
墓园四念 272
董宅重修记 275
辑四 童子说
天籁人初 279
且忧且痴的冻音 283
藏眉魂魄香 285
夏天和秋天滋味 290
冬天里的诱惑 294
逮蚂蚱 299
后记 303
|
內容試閱:
|
一壶时叙里闾情
序《十里不同乡》
肖复兴
老友德宁推荐董华这本散文集《十里不同乡》给我。 书分四辑,分别书写自己的师友和至爱亲朋,以及难忘的乡间童年。 先读书中的第一篇《正大圣殿,我的文学之母》。
很长的篇幅,读起来却并不费力,几乎是一气读完。 写的是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让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步入《北京文学》编辑部,以一个工农兵的特别身份,参与了一段新旧交替时代文坛的动荡与变革; 以一种别样的视角见识并勾勒了当时的文坛风景。 这样的视角,颇有些像《红楼梦》里刘姥姥以其别致的眼光看待大观园,或《铁皮鼓》中的那个小孩子的眼睛看到了特殊的岁月。 尽管彼此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以这样的视角为文,很有些意思,不仅书写一段自己的经历,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留下一个旁注,很具有一些史的价值。 这是在散文创作中非常难得的,让我读来兴味盎然。
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揣摩,作者董华这人,起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他的记忆力真好,四十年前的往事,历历数来如新,宛如昨日。他说的当时《北京文学》编辑部,我也很熟悉,和他一样,当年我也是从那里起步。 他写到的编辑部门前有一棵茂盛的合欢树,我却不记得了。 他记得那样清楚,说是合欢树在门前的左手,有五级大理石台阶,台阶两侧还有护阶矮墙,记得多么细致入微。
二是弥散在他的记忆中,更多的是温情和美好,犹如花香,经久不散。对于曾经给予过他帮助的人,如周雁如、张志民等前辈,他一直铭记在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忠厚的人,感恩的人。
三是他的文字很朴素,短句居多,不假修饰,无如今一些散文写作中为文而文的刻意和矫揉造作,却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般,显得清新,让他叙述的人和事,读来可信。
四是他有幽默感。他写编辑部的女同事蓝春荣在浴室里唱评戏,走出浴室,他发现人家脚丫很白,肥嘟嘟儿美。 他写和编辑部当时新婚不久的赵金九一起到河南辉县出差, 看见了赵金九在笔记本上写的情诗,他写道:看了想乐。四句近体诗,写的是相思。正处婚后欢爱阶段,离家一星期,他想家了。 出自老赵心窝的语句,我记着呢,但我不跟你们说! 写得都很俏皮。这种幽默感,透着他对生活的态度,也显示出他的性格的一个侧面,有点儿蔫坏,当然也可以说是喝了磨刀水周雁如曾经夸赞过他的内秀。
五是他的创作路数基本上是他的家乡房山周口店从猿到人的写法,小猫吃鱼有头有尾,写得津津有味。在这篇文章的后面,有一节《风流云散》,他不忘将曾经熟悉的编辑部的诸位人马的最后去向一一交代清楚。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是一个家里家外都会将方方面面料理得面面俱到的人。
当我读完董华这本《十里不同乡》之后,我发现,这样五个特点,也是他这本散文集的特点。
在这本散文集的后三辑连根树、光阴河和童子说中,那些亲情与乡情的篇章,更为感人。 其中这样的五个特点,情不自禁地在文字中跳跃,帮助他完成了对亲人乡里一往情深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不过,也应该这样说,是家乡这片土地,家乡的这些亲人,帮助他成就了今天文学的书写。 读他的这些篇章,让我想起放翁的一句诗:百世不忘耕稼业,一壶时叙里闾情。 我以为,放翁的这句诗,是董华文章与心地的写照。这样世代传递的浓郁质朴的乡土之情,成就了他的文学茂盛的田野;他的文学作品,又呈现出家乡的那一片田野,在那里,他笔下的至爱亲朋、耕织稼穑、农家风物、家长里短,更为美妙和美好,因为那是属于他董华再造的文学乡野。看他的《为乡里翟启父母写碑文》和《董宅重修记》这样在如今散文写作中极少见到的品种,就能够见识到他的家乡在他的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位置,他愿意为这样的人与事记录,见心,见志。
在这些篇章中,写他的亲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妻子,最为感人。由于是耳濡目染,是血脉相连,便笔蘸热血,心含真情。《奶奶,远去的慈爱》一文,他写奶奶,为表达对奶奶的感情,秋后爬到山坡上的桃树上,不怕挨摔,摘下最甜的桃奴儿,我一个也不舍得吃,只将一个桃儿咬下了一块皮,咂了咂甜汁儿。 然后,一路小跑,汗水淋淋地跑回家,将兜里全部的桃儿都掏给了奶奶,写得多么的生动,干净的笔墨,无限的深情。
《长在妈妈的谚话儿里》一文,他写母亲,写得更好,好在比前者有了一个构思的新鲜的角度, 将对母亲的感情全部浓缩在母亲的谚话儿里,文章便更为集中, 如同将家乡的清泉水装进一个质朴却别致的瓦罐里,而不是让泉水无节制地漫流。 小时候,有人向母亲告他的状,母亲的关爱,说的谚话儿是哪个牛儿不牴母;弟弟说一个伙伴往自己家里拿公家的东西,母亲教育他们兄弟的谚话儿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教育孩子守住本分,母亲的谚话儿是宁让身子受苦,别让脸儿受热;和邻里交往,母亲用的谚话儿是别人给了一根豆角儿,要还人一根黄瓜;长大以后,母亲维护儿媳妇,用的谚话儿是门口儿一条河,儿媳妇随婆婆,然后责备儿子自己脸上有灰自己看不见这些乡间流传的质朴却生动的谚语,是没有文化的母亲的文化,成为孩子们道义的启蒙,串联起母亲的一生,写得不俗。
《夏天和秋天滋味》一文,写得很有点儿意思。 全书写人的篇章,大多用从猿到人和小猫吃鱼有头有尾的写法,这一篇是少有的写法不同的篇章之一,便显得格外显眼。 他写一个叫四老头子的一年四季看庄稼的人,却只写夏天跳水吃西瓜和秋天放驴拔花生两个情景,最后写四老头子老的时候,他带着儿子去看望他,一起回忆这两件往事的情景。 不再全景式,而是片段的三段式,却将一个人写活,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剪去了枝枝蔓蔓,写得干干净净,人和情更为突出。 这便是雕塑家罗丹的说法:将一块石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就是雕塑。
看来,从猿到人和小猫吃鱼有头有尾的写法,是一种写法;罗丹雕塑的写法,也是一种写法。 如果董华能够变换一下已经手到擒来的熟悉的方法,多几种笔墨,或许可以让他的散文写作更上层楼。
我与董华素不相识,他信任我,嘱我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十里不同乡》写序。但在电话里,董华对我说,我们认识,四十年前,我们见过一次面。 看来,他确实记忆力比我好。记忆力,是写作者所应该拥有的重要的品质。 纳博科夫曾经说:任何事物都建立在过去和现实的完美结合中,天才的灵感还得加上第三种成分,那就是过去。 纳博科夫所说的过去,是要靠记忆力来完成的,这是写作必不可少的第三种成分。 难得董华拥有,愿他珍惜,并能深入挖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