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9.0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302.0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74.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內容簡介: |
《养一斋诗话》刊刻于道光十六年1836,共10卷, 300余则,今存稿本《说诗牙慧》 13卷,是古代中国诗文评论著作。明确树起诗教的旗帜,要求诗歌干政、 反映现实的积极一面。它评论了从《诗经》以来至明未清初诗人约百余家,并涉及从钟嵘以来前人的重要论诗见解及论诗著作。评论内容包括品第高下,追溯源流,探究风格,赏析佳 构,指摘疵病,也偶涉考订。评论所持标准与作者诗歌主张一致,无论对诗作或诗论,都取其内容关切政教、品操、艺术 上宗尚自然浑成者。诗作方面,推尊《诗经》为*典范, 两汉以下*推崇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称为诗圣卷三。
|
關於作者: |
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别号艮亭居士、念石道人等,江苏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车桥乡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十二岁即能诗。十五岁应童子试, 成诸生。道光八年1828中举人第一名。道光十五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安徽 候选,未赴。著有《养一斋集》,除《诗话》外,主要有《诗文集》26卷,《词》3卷, 《札记》9卷。在诗学批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建立了以诗品之人品为核心的的诗学理论体系。
|
目錄:
|
目録
前言(一)
養一齋詩話
鍾序()
徐序()
養一齋詩話卷一()
養一齋詩話卷二()
養一齋詩話卷三()
養一齋詩話卷四()
養一齋詩話卷五()
養一齋詩話卷六()
養一齋詩話卷七()
養一齋詩話卷八()
養一齋詩話卷九()
養一齋詩話卷十()
李杜詩話
李杜詩話卷一()
李杜詩話卷二()
李杜詩話卷三()
養一齋詩話補遺
養一齋詩話賸稿()
自序()
卷上()
卷下()
養一齋詩論補録()
古詩集批點
《古詩源》批點()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陶淵明詩》批點()
《唐賢三昧集》批點()
卷上()
卷中()
卷下()
跋()
《王摩詰詩》批點()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五代新樂府》批點()
《寓庸室遺草》批點()
卷一()
卷二()
寓庸室詞()
主要參校書目()
|
內容試閱:
|
前言
潘德輿(一七八五一八三九),字彦輔,號四農,别號艮亭居士、念石道人等,江蘇山陽(今淮安市楚州區)車橋鄉人。出身於没落的書香門第,十二歲即能詩。十五歲應童子試,成諸生。自十六歲始,歷經十三次應考,方於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亦即四十四歲那年中江南解元。繼之六度參加會試,終未考取進士。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三月,大挑一等,以知縣用分發安徽。四載未得實授,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七月廿七日鬱鬱病卒於里第。湯鵬謂之叟之用心若日月,惜哉不上白玉堂〔一〕,客觀地總結了其可悲的生活歷程。王柏心云:山陽一老殊絶倫,道高自比渭與莘。可憐槁馘死牖下,明月但照空山墳。〔二〕更道出後學對四農的無限惋惜。
四農殁前五月,作絶筆詩:五十年來骯髒身,癡心獨掃世間塵。一腔熱血噴何處,惟把文章示後人。〔三〕真實地道出了其平生所爲。從十八歲開始,除了讀書應試外,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授徒與著述上,刊行有《養一齋集》二十六卷、《養一齋劄記》九卷、《養一齋詞》三卷、《養一齋詩話》十卷及《李杜詩話》三卷等。南京圖書館藏有其《養一齋全集》稿本五十八卷。另有稿本、鈔本若干,如《北行日記》、《養一齋家書》及批點《古詩源》、《唐賢三昧集》等,存於淮壖,迄今鮮爲人知。他曾坦言:萬族紛有營,嗟我溺文史。竭精不適用,賤不如衆技。冥行數十年,蹩躠未知止。猶冀鉛槧間,名字永不死。〔四〕雖然其迹未登仕版,但是其冥行數十年所取得的豐碩的學術與創作成就,如其所願,已然名垂史册。《清史稿》卷四八六列其事迹於《文苑傳》,諸清代詩學史、思想史競誇其名。
在文史衆多領域的創獲中,最引人注目的還要數他那成就斐然的詩學批評。從早期零星閃光的《説詩牙慧》,到後來漸次深入、偏重藝術的《古詩源》批點、《陶淵明詩》批點、《唐賢三昧集》批點、《王摩詰詩》批點,再到引領時代風會、宣導詩教、提倡質實的《養一齋詩話》十卷及《李杜詩話》三卷,他完成了一個批評家應當經歷的全部過程。他最終奉獻給文學批評史的十三卷詩話,所論必求合於温柔敦厚、興觀群怨之旨〔五〕,在當時的詩壇上,樹起一面旗幟,力圖推挽一代詩風,使之沿着風雅方向發展〔六〕。有人私謂爲國朝論詩第一書〔七〕,有人以爲近時詩話,當以此爲首矣〔八〕。時賢則讜論曰: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詩歌傳統,吸取了白居易、黄徹、張戒、宋大樽等的現實主義詩論和嚴羽、姜夔、徐禎卿、王世貞等人的詩歌藝術論方面的合理内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立了以詩品之人品爲核心的詩學理論體系。〔九〕其詞學觀則針對新興的常州詞派宣導比興寄托、過度尊崇南宋之弊,旗幟鮮明地提出:論到詞意格之閎深曲摯,則莫盛於北宋。詞之有北宋,猶詩之有盛唐〔一〇〕。如此針砭張氏,亦是諍友〔一一〕的獨卓姿態,同樣贏得了後人的尊敬。
然而,學人們很少知道,在詩教論成型之前,潘四農也曾主張詩以性情爲尚,以清爲審美極則,也曾深入細緻地探尋過先秦迄唐歷朝名詩的藝術得失。《養一齋詩話》之所以能够獨領風騷,是四農在長期醖釀、反復修正的基礎上,順應時代要求、審慎陶鑄的結果。爲了讓人們對四農詩學有個全面的認識,爲了讓人們更清楚地瞭解四農詩教論的形成過程,我們特將《養一齋詩話》十卷及《李杜詩話》三卷重新標校,並將詩話以外的四農詩論加以廣泛搜集整理,奉獻給廣大讀者,以期推動四農詩學研究的深入開展。
需要鄭重説明的是,《養一齋詩話》之外的四農詩論材料主要仰仗鄉先賢陳畏人先生(一八八三一九七〇)所做的大量的前期準備。畏人先生本姓史,名鑒庭,五歲時出繼姨夫陳紀元,改名陳宗書,字畏人,後以字行。其本生曾祖史珣(字藴東)即四農夫人史氏嗣弟〔一二〕,故畏人先生屢稱四農爲曾太姑丈。四農於自己的著述手稿未曾刻意保存,故當其在世時已有流失,僅存友朋過録本。其去世後,次子潘亮彝(字元欽,號廉亭,别號六畦居士)爲保存先澤,一方面將家傳手稿題識密藏,一方面從各種渠道將其散落的著作加以搜集整理。亮彝兩子蘭實、蘭同皆乏可觀文才,故亮彝臨卒,囑傳先澤於長兄亮弼之子潘蘭寯。蘭寯(一八四六一九一〇),字伯英,號筱軒,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舉人,歷官邳州訓導、碭山縣學教諭等。蘭寯三子名賡、名選、名揚乏可觀文才,故蘭寯臨卒,囑傳其堂弟潘蘭璘(亮弼三弟亮熙之長子)之子潘名泰。名泰(一八九〇一九二四),字少彬,號子詹,江南監獄學校畢業,任山陽典獄員。因染烟霞癖,財産散盡,乃鬻家藏舊書爲生。畏人世襲醫道,家底殷實,久悉其曾太姑丈乃淮壖文宗,聞表弟潘名泰售先人藏書,乃出重金徵購其中四農已刊著作及未刊諸稿。爲求完璧,復輾轉鈔録已落入他人手的四農文墨,雖片語亦不忍棄〔一三〕。畏人卒,由其子陳慎侗(一九〇九二〇一〇)寶藏迄今。正因此故,所以《古詩源》等鈔本封面或各卷卷名上多鈐亮彝、廉亭、鑒庭珍藏、陳畏人諸印。
現謹將整理所據底本、參校本、增補材料之來源及校例等情况説明如下:
一、 《養一齋詩話》及《李杜詩話》以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徐寶善刻本爲底本,在校點過程中曾參照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簡稱富校)、張忠綱校點《杜甫詩話六種》(簡稱張校),重新加以核對,並進一步予以補校,校語細案至引書卷數,以便讀者查驗。
二、 《養一齋詩話賸稿》由陳畏人倩張鵬摘鈔自《説詩牙慧》。《説詩牙慧》稿本原藏陳畏人之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李一氓主政淮上時,以數幅明人山水畫易之,現存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室。畏人跋曰:《養一齋詩話》始名《説詩牙慧》,後手自重寫清本,乃易是名。截止於有明一代,凡論説清初及鄉先生者,皆從割棄。徐廉峰太史所刻,即據此本也。曩余初獲養一先生手稿全集時,嘗携《牙慧》原稿謁段丈蔗叟,請將卷内所未刻者摘出别録,以俟續刊後,願即以其稿相贈。叟笑而頷之。乃未及踐行,而叟遽歸道山。老成凋謝,問學何人?睹物懷賢,愴然曷已!爰從嗣君榑初乞得,付小史摘鈔,訂爲二卷,題曰《養一齋詩話賸稿》,仍以原稿還之榑初,不欲以死生變余初意也。頃年,椿花閣所藏多以易米,其稿又復歸余。未幾,偶見宋君文獻蓄有養一先生遺墨,則互相請易,其稿又歸於宋。稿止兩册,而周旋往復,終未出淮安一步,足知先生手澤爲人所寶愛,又何必在我哉?先生清剛峻直,生平以扶世教、挽流俗爲己任,論文説詩悉本斯旨,久爲海内所共見。此之所録,雖未竟清代及吾淮詩事之全,而此物此志則仍不悖先生之本旨也。《静思軒藏書記》謂《詩話》刻本係徐氏所删,非先生意。今清本仍藏敝齋,足證宋説之誤。復審既竟,因並及之。特時事多艱,能力綿薄,續刻之願正不知何日卒償耳!丙子閏三月,陳宗書畏人氏謹跋於淮陰客次。
三、 《養一齋詩論補録》主要就《養一齋集》、《養一齋詞》及《養一齋劄記》中論詩文字彙而録之。《養一齋集》係據道光二十九年刻本,《養一齋詞》係據咸豐三年刻本,《養一齋劄記》係據同治十一年刻本。餘則均據陳氏藏鈔本。
四、 《古詩源》批點係潘亮彝迻録於嘉慶八年酉山堂重鎸版上,有眉批,有旁批,或批全篇,或批數句,或圈批一二字。亮彝題識云:先子原評本,彝未及見。先伯兄云:評甫年即失去,其時方六七歲耳。閲五十八年而後獲嚴、郝本鈔録,真非常之幸也。子孫當敬寶之。又,先子評《古詩源》本久經失落,今從嚴梓卿本借録。嚴間録有《文選》評語,今削去。嗣又借郝莘農本校對,郝亦録有《漢書》注語,並削去。又,題上朱單圈是彝幼時所讀,附識於此;朱雙圈乃先子選入《千秋絶調集》者。並識之。同治八年己巳六月亮彝謹記。 附識:此本不許出養一齋一步。有善本來,仍須重鈔。此本重鈔時,圈點仍要細審,題上墨圈可去。經檢該刻本文字,多有與他本不同者。爲尊重原貌,更爲了讓批語與原文對應,本書一仍其舊。又,爲醒目計,凡對於詩句中一二用字的臧否,在鈔録該句詩時特於彼一二字旁加標黑點。
五、 《陶淵明詩》批點原以康熙刻本《陶靖節詩集》爲底本。本書係據陳畏人摹本。末有署名天然所作跋,叙述其始末曰:右《養一齋評點陶詩》一卷,爲淮安陳畏人先生所輯。先生爲養一德配史太夫人兄弟之曾孫,養一於其爲曾姑父。其難立身闤闠,終不輟讀,而於養一尤所心儀。今春,余與耐寒輒至其處,乃舉《養一年譜》及《北行日記》見示,俱皆秘本未刊。他之並瑣瑣談養一事甚詳,余因知其服膺養一者多矣。養一自云談陶始於盛年,澹泊寧静爲其詩之骨,然絶不可以擬。至和鬯流溢,爲學成之候;憤激沈鬱,爲刻苦之功。三德俱備,實契余言。余曾見黄魯直寄王吉老《書淵明詩後》,謂血氣方剛時讀此詩,如嚼枯木;及綿歷世事,知决無所用知。每觀此篇,如難寐得啜茗,如飢啖湯餅。余於陶久嗜同味,果否得於世及謂所用知,固不敢必是。然不待見魯直之言,養一之評已有所感,畏人先生得毋知余意乎?噫!世亂如沸,國亡無時,此本足珍,不可久留,因書數語以亟歸之。丙子孟夏天然跋於寒碧軒。經檢核,該批點中有一部分與《古詩源》評陶詩相同,故略去。其餘校例如《古詩源》。
六、 《唐賢三昧集》批點原以乾隆五十二年聽雨齋刻本爲底本。封一有四農題記:此集既評之後,不許出養一齋一步,雖至親密友亦不借也。四農書示兒輩。本書係據四農高足吴昆田(字雲圃,號稼軒)摹寫本,題下有其子吴涑(字温叟)識記:此本似是初印,有繆氏印章。朱批是先子過潘養一批。謹按,先子日記:同治五年六月十八日乙巳,得元純書寄所録四農先師手批《唐賢三昧集》。同治六年八月初九日己丑,去年從元純乞得四農師批本《唐賢三昧集》,乃元純手過者,有宥函題句云:不妄丹鉛稱所施,心聲手澤對吾師。三更風雨桃源驛,誰見披吟隕涕時。今吾將以此本録之,爰記於此。此本卷上祖咏《蘇氏别業》第二聯旁,有宥函云:南山十字極闊六字,當是先子過孔丈批於元純過批本中也。涑緣編讀書記,借養一手批本對勘,始知養一批本有不許出養一齋一步,雖至親密友不借之語,故元純丈另過一本,借人傳鈔。今手批本尚在潘家,實爲家藏世守之物。
七、 《王摩詰詩》批點係據明刻劉辰翁注本所作批語,陳畏人過録。附跋曰:四農潘先生道光己亥歲《評選王摩詰集》六卷,是宋劉須溪評點,明刻本也。數年前於育嬰堂一見,乃汪君澄伯爲河下李氏求售者。索價甚巨,苦囊羞澀,當面錯過,迄今耿耿。後聞歸諸田進士魯漁公子少漁,又徵諸名流題咏於後,此書可謂得所。曾托人假借未獲。今秋創繪六君子圖像,同人邀余面乞作贊,再申前意,許而未與。旋將潘先生手評陶詩呈閲,留録評著後,與王集付段榑初轉給,並委校勘,重睹再讀,忻然無既。求購《王摩詰詩集》,不但木版闕如,雖石印、鉛字亦渺不可獲,無何歸來,節録有批評詩若干,然後還段,並委校本。吁!書籍善本不通假借,古今同慨,况有名賢手批者乎?故潘先生書籍亦有不許出養一齋一步之訓。吾家略有藏蓄,願兒子善體斯意,勿輕忽出門可也!辛未冬月下旬鈔畢並志,畏人史宗書。該批點中有部分與《唐賢三昧集》之評摩詰詩同,爲避免重複,乃删削之。餘則仍其舊。
八、 《五代新樂府》批點係據道光十一年刻《壺園全集》本上之眉批,《寓庸室遺草》批點係據淮安市楚州區圖書館藏《山陽潘氏歷代存稿》本之附録整理而成。
諸批鈔本出自衆手,書寫水平不一,更多潦草或塗乙,辨認甚難。雖經多方求證,仍不敢保證萬無一失。其間若有窒礙梗塞,誠望識者不吝賜正。諸批鈔本均由陳慎侗先生提供。
本書的幾部分詩話原無序號,今試爲添加,以便於檢索。古詩集批點則依各底本次第,不另編序號。
二〇〇八年冬初,朱德慈識於淮陰師範學院【注釋】
〔一〕湯鵬《山陽詩叟行》,見《海秋詩集》卷十二。
〔二〕王柏心《潤臣舍人出示山陽潘四農孝廉所書詩册時潘殁已三載矣爲賦詩弔之》,見《百柱堂全集》卷十。
〔三〕潘德輿《縱筆》,載《養一齋集》卷十。
〔四〕潘德輿《贈徐鏡溪水部》,載《養一齋集》卷五。
〔五〕徐寶善《養一齋詩話序》,見本書。
〔六〕孫静《從潘德輿的〈説詩牙慧〉稿本到〈養一齋詩話〉》,載《文史》第十三輯。
〔七〕謝章鋌《記鈔通甫類稿續編》,見《賭棋山莊集文集卷七》。
〔八〕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七養一齋詩話條。
〔九〕蔡鎮楚《中國詩話史》卷五《清詩話》,湖南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版。
〔一〇〕潘德輿《與葉生名灃書》,見《養一齋集》卷二十二。
〔一一〕譚獻《篋中詞》卷三潘德輿條尾批。
〔一二〕詳《史氏宗譜》卷一,民國二十五年承澤堂鉛印本。
〔一三〕以上所述潘氏藏書傳承情况,均據陳畏人之子陳慎侗先生見告。
本書由中華書局二〇一〇年出版,經中華書局授權,《江蘇文庫精華編》編委會審定,並依據《文庫》體例作相關技術處理,收入《文庫》,特此説明。
江蘇文庫精華編編委會
二〇二〇年一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