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该书是中国当代社会学人个案研究的典范之作,既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南部中国一个村庄的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机制,又树立了如何扎根中国经验进行社会学本土化经验典范。作者基于此书建立的经验田野点,开启了其后续的社区、产权和政府行为研究,而后续的这些研究都成为当前社会学前言和热点问题。可以说,该书成为理解中国学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描述和分析农民怎样在村域内集体地实现向非农的转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外来力量与村庄内在的社会结构怎样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村庄社会变迁的书;是根据对南部中国一个超级村庄的实地考察写成的。由于这一变迁的实际过程既受到沿海外来经济的直接影响,又具体地发生在一个小范围的村庄里,因此,本书要特别说明新的经济动力与传统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又由于这种种变迁并未按照一般现代化和发展理论的某些预期假设而进行,因此引发出种种新的动力、规则、方式、关系和问题,本书又将着重探讨这些正在变化和形成中的新现象。
|
關於作者: |
折晓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社会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讲师、亚太社会学学会(APSA)执行委员会中国执行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与社区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合著者:陈婴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
目錄:
|
引言
第一篇 背景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 非农社会经济结构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合作行动
第三节 产权变革的社会过程
第四节 村庄变迁的型式
第二章 研究的方法和资料
第一节 个案研究
第二节 进入村庄和社区生活
第三节 资料
第三章 调查的村庄
第一节 调查村域的界定
第二节 区域背景和经济地理
第三节 村庄的概况
第四节 村庄的人口和职业
第五节 村庄的代表性
第二篇 村庄的再组织
第四章 从分散化到再合作
第一节 集体制的形成与解体
第二节 分散后的农民走向哪里
第三节 农民再组织的合作取向
第五章 再合作的社区基础
第一节 土地为本
第二节 集体运作
第三节 家族联带
第四节 利权情秩序与合作关系
第六章 工业进村
第一节 请工业进村
第二节 三来一补加工业
第三节 建厂和招工
第四节 工缴费和厂租
第七章 非农经济聚集区
第一节 传统经济结构的终结
第二节 外向型、依附性经济与自营经济
第三节 保护性的经济及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三篇 共有体制
第八章 村集体与股份合作制
第一节 融资中村集体的特殊作用
第二节 合作中集体经济的重整
第三节 法人资产的集体含义
第四节 不完全股份制和部分劳动合作制
第九章 缘关系与股份合作体系
第一节 集资团体
第二节 小村合作社
第三节 大村合作联社
第四节 村集体合作体系
第十章 共同所有权
第一节 所有权的确认和归属
第二节 共同所有权结构
第十一章 分配、差别和共同富裕
第一节 三种分配形式
第二节 收入差别
第三节 差别的平衡与共同富裕
第十二章 责任、参与和传播
第一节 有限责任和参与
第二节 村议传统和草根民主
第三节 传递网络与社会结构
第四篇 村庄内生结构的变迁
第十三章 亲缘集团
第一节 家本位与单系差序格局
第二节 母系联姻集团
第三节 亲缘关系在事业上的扩展
第十四章 拟亲缘联带团体
第一节 空挂户
第二节 团年会
第三节 春茗会
第四节 公司的外聘班子
第十五章 村政府
第一节 行政与自治
第二节 村财政
第三节 仲裁与治安
第十六章 公司与社区
第一节 村庄的公司体制
第二节 公司与社区的边界分化
第三节 公司与社区的相对分离
第十七章 社区身份和职业分化
第一节 地缘、村籍与社区身份
第二节 资源分配和社会流动规则
第三节 身份群体的职业分化
第十八章 从农村到工村的演化
第一节 乡村人口与农业人口的分离
第二节 村庄工业化与自然城镇化
第三节 工业化方式与村庄内生结构和秩序
第十九章 村社区关系的扩展
第一节 村为边界的分化
第二节 村与周边城乡的关系
第三节 村为载体的大区域关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