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和你一起探讨十个哲学问题
哲学是什么哲学教育哲学对话
阅读经典真理之路哲学与现代性
西哲与中哲哲学与音乐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爱情
☆在深入研究西方现代哲学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回答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从古至今得到一切有教养的人高度重视和尊重
哲学是什么:总是在人类的危机时刻或转折关头彰显出它的力量
哲学是什么:思考人生意义、目的、德性、道德行为、价值判断、幸福
哲学是什么:起源于疑,通过疑而批判,而超越,而洞察真理,而止于至善
|
內容簡介: |
《哲学是什么》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的随笔集。这是一个从事哲学工作30多年、对西方现代哲学有精深研究的人写下的有关哲学普及的文字,作者对哲学的各种流行理解进行辨析,提出哲学的基本特征应有两点:一是预设,即关注我们知识、行为、价值的普遍性预设;二是超越,即与当下的实际事务和目的拉开距离,超越事实世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想。并围绕阅读经典、追求真理、何谓哲学、哲学教育、哲学对话、哲学与现代性、西哲与中哲、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爱情等话题思考了人生意义、目的、德性、道德行为、价值判断、幸福等一系列哲学焦点问题。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哲学的魅力和力量。
|
關於作者: |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8年赴德,先后就读于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释义》《二十世纪德国哲学》《政治世界的思想者》《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哲学是什么》等。
|
目錄:
|
自序
阅读经典
谈谈成于乐
何谓哲学:与研一新生谈心
哲学教育的意义
哲学对话与中国精神的重建
哲学与现代性
异域之眼: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家
海德格尔:在哲学与政治之间
哲人与爱:汉娜阿伦特与海德格尔
在真理的道路上
前言自序
当然,人们未必都会从教科书上去了解哲学究竟为何,而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成见或靠不住的印象,对哲学有自己自发的理解。这种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哲学表面高大上,实际上假大空的理解,即认为哲学就在谈论存在形而上学宇宙万有人生价值天道心性此在精神灵魂等等大词玄语的营生,要解决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文青与民哲基本都是出于这种理解而开始他们的哲学追求的。另一种对哲学的理解正相反,认为哲学既然是智慧之学,一定是一种做事的窍门,掌握之后就无往而不利。我年轻时曾有人鼓吹养猪的哲学和种花生的哲学;近年来则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了,从炒股的哲学到管理哲学一应俱全。以上两种对哲学的理解只是限于对哲学有兴趣者(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还有一种对哲学完全无知的理解似乎也可一说,那是我们这个讲求实际的民族大部分人对哲学的理解,即哲学纯粹是于事无补的空话,甚至是骗人唬人的鬼话。自序
这本小书中收录的,是一个从事哲学工作30余年的人写下的有关哲学的文字。虽然哲学一词不像拓扑学或有机化学那样,只限于专业人士和专业文献,而是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人们大谈人生哲学或哲学头脑之类的话,可真要问什么是哲学,除了蹩脚教科书提供的爱智慧智慧之学世界观的学问时代精神的精华之类不但空洞,而且几乎都有问题的、根本不是定义的定义外,就无言以对了。
当然,人们未必都会从教科书上去了解哲学究竟为何,而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成见或靠不住的印象,对哲学有自己自发的理解。这种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哲学表面高大上,实际上假大空的理解,即认为哲学就在谈论存在形而上学宇宙万有人生价值天道心性此在精神灵魂等等大词玄语的营生,要解决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文青与民哲基本都是出于这种理解而开始他们的哲学追求的。另一种对哲学的理解正相反,认为哲学既然是智慧之学,一定是一种做事的窍门,掌握之后就无往而不利。我年轻时曾有人鼓吹养猪的哲学和种花生的哲学;近年来则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了,从炒股的哲学到管理哲学一应俱全。以上两种对哲学的理解只是限于对哲学有兴趣者(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还有一种对哲学完全无知的理解似乎也可一说,那是我们这个讲求实际的民族大部分人对哲学的理解,即哲学纯粹是于事无补的空话,甚至是骗人唬人的鬼话。
对于哲学的这些流行理解,反映了哲学在我们社会还缺乏根基。即使去问专业从事哲学的人,也未见得能给出比上面这些流行理解高明多少的定义。话要说回来,哲学的确不像拓扑学或有机化学,更不用说文学或史学那么容易定义,它的确是难言也。西人有言,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就说明即使是专业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也是非常不同的。分析哲学家认为欧陆哲学或德国古典哲学根本不是哲学;中国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不能算是哲学;而也有许多哲学家认为英美分析哲学家只是语言分析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曾亲耳听到某些西方同行不承认尼采或萨特是哲学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即便不是彼此否定,哲学家对于哲学的理解也的确有很大的分歧,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定义与德里达对哲学的表述几乎没有可通约性;托马斯阿奎那对哲学的理解也一定不会被卢卡奇接受。这种在一个学科内部对学科认知的分歧,是任何一个其他学科都不会有的。
但是,哲学这门学科不管怎么说,除了个别哲学家自己宣判它死刑或认为它已经过去了之外,仍然是人类文明所建立的最古老的学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从古至今得到一切有教养的人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各种不同哲学观点和立场的人都用哲学来称呼他们从事的事业,说明人们对什么是哲学仍然有一定的共识,正是这种共识从本质上规定了哲学的意义。令人奇怪的是,人们在被问到什么是哲学时,往往把这种共识,或者说哲学的基本特征给忘了。
我们一般把哲学作为名词来用,但西方人利用他们语言的特点,往往把哲学做动词用,其用意在于强调哲学首先是一种特殊活动,即对思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这么认为。对思想的思想,也就是思想对自己的反思。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说,动物没有思想;但只有人才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即思想过后会再去想想自己想得对不对,这是对思想的第二次思想。这种思想,也就是批判性思想,即对既有的思想进一步思考和判断。这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正是由于有这种功能,人类得以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断纠错,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就并加以进一步提高。没有这样的反思行动,人类文明根本不可能产生,人类会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始终停留在依靠本能和自然天赋行动的水平。
当然,单纯的反思思维还不能叫哲学,一般人也都会对自己已有的想法进行反思。哲学的反思有它特有的目标,即关注我们知识、行为、价值的普遍性预设。人的思想,一般都有未曾明言的前提和预设。例如,当我们判断一个知识命题的对错时,我们已经预设了正确与错误的判准。当我们谴责一个不义的行为时,已有预设的正义概念使我们得以进行这样的谴责。当我们给价值排序时,我们已经预设了人生的意义。总之,真正决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是它们赖以进行的种种普遍性预设。这些预设的改变和颠覆,将引起真正的思想和行为的革命。康德的批判哲学之所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它批判地反思了传统真理的预设,予以颠覆,从而引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思想革命。
作为思想的思想的哲学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超越,这个基本特征与反思有内在的关联。反思思维是退一步,与当下的实际事务和目的拉开距离,即超越事实世界,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想,这就决定了哲学是一种超越的非实用性思维。休谟在《人性论》中便指出:在我看来,最明显的一条真理就是:畜类也和人类一样赋有思想和理性。休谟的这个论断初看上去似乎过甚其词,纯属猜测。其实不然。我们人的思维,最经常的是实用性思维,从原始人类如何觅食到现代人类如何将人送出地球,都属于这种类型的思维,设计一种制度或发现一条规律的思维,也可看作这类思维。虽然人们可以将理论思维与实用性思维再加以区分,但它们都有如下的共同特点:精心选定手段达到特定目的;就事论事,不及其余,解决了所要解决的问题思维就告结束;这种思维一般可以有明确的答案;这种思维总是限于一个特殊的范围,在此意义上是局部性的,而不是整体性的。还必须指出的是,从事纯粹理论思维的人总是少数,一般人的主要思维类型是实用思维。休谟发现,在使用理性思维以解决现实问题上,即在选定手段以达目的时,是被理性和意图所指导的,而当我们做出那些趋向自卫,以及取得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行为时,并不是盲目无知和任意妄为的这一点上,人类与畜类并无二致: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在这一方面是那样的完全类似。这听上去有点不舒服,实际并非没有道理。随着人类中心论偏见(培根所谓的种族假相)的破除,相信对动物的研究也会逐渐证明休谟的论断并非故作惊人之语。思维能力作为人类的天赋能力之一,像人类其他自然能力一样,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工具,这是无可怀疑的。但如果人类的思维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即便其余动物的思维永远也达不到人类实用性思维的复杂程度和高深程度,它们仍然是同一种类型的思维,即生物性思维,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生存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但是,人类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思维,即非实用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本原性思维。这种思维的产生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为生物存在所迫,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因而也没有为达此类目的对手段的盘算。它并不满足人类的任何需要,除了追求整体性统一的形而上需要。这种思维,就是哲学。它追问的是整体性问题,是形而上意义的大全宇宙的本原、事物的根据、世界的统一和人生的意义,一句话,对世界整体性的理解。这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形而上学之所以在西方哲学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也是因为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个根本追求。
除此之外,人与禽兽动物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人会追问自己生活的意义。在《理想国》第1卷将近结束时,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我们所讨论的不是什么普通小事,而是一个人应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尽管现代人越来越不思考生活的意义问题,但哲学自古以来就把思考生命的意义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事实上,古人把哲学视为生活的基本方式。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这句话说出了人类对自己生命的自觉,直到今天,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德性、道德行为、价值判断、幸福等问题还一直是哲学思考的焦点。许多人正是由于人生的困惑而走向了哲学。
当然,人如果一直以物质欲望的追求及其满足作为人生的意义,如当今世界的许多人那样,就不会去追求哲学。哲学是超越的产物,只有与当下世界和实利关怀拉开一点距离,或者说超越感性世界的实利逻辑(不能理解为弃绝感性世界),人类才会去追求理想层面的东西。但无论是哲学的超越还是现实的超越,都是谈何容易,需要有于不疑处有疑的品性,方能做到。许多人以为哲学就是给予最终真理的宏大叙事,乐此不疲,顾盼自雄,其实此辈连哲学的门在哪里都还不清楚。哲学起源于疑,通过疑而批判,而超越,而洞察真理,而止于至善。
哲学在这个实利当道的世界日渐式微,这当然只是指它在所谓的学术世界。但在人的精神世界,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是人之为人的标志。区别只在于好哲学和坏哲学之分。近年来笔者欣喜地看到,与它在学术圈的命运相反,在日常世界中,对它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哲学总是在人类的危机时刻或转折关头彰显出它的力量,今后还会是这样。
此书收录的文字,内容多样,但都与哲学有关,或者说,都与我对哲学的理解和信仰有关。读者诸君若能从中看到哲学的魅力和力量,则会被我视为最好的赞赏。
是为序。
张汝伦
2020年4月15日于全球危难中
|
內容試閱:
|
自序
这本小书中收录的,是一个从事哲学工作30余年的人写下的有关哲学的文字。虽然哲学一词不像拓扑学或有机化学那样,只限于专业人士和专业文献,而是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人们大谈人生哲学或哲学头脑之类的话,可真要问什么是哲学,除了蹩脚教科书提供的爱智慧智慧之学世界观的学问时代精神的精华之类不但空洞,而且几乎都有问题的、根本不是定义的定义外,就无言以对了。
当然,人们未必都会从教科书上去了解哲学究竟为何,而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成见或靠不住的印象,对哲学有自己自发的理解。这种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哲学表面高大上,实际上假大空的理解,即认为哲学就在谈论存在形而上学宇宙万有人生价值天道心性此在精神灵魂等等大词玄语的营生,要解决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文青与民哲基本都是出于这种理解而开始他们的哲学追求的。另一种对哲学的理解正相反,认为哲学既然是智慧之学,一定是一种做事的窍门,掌握之后就无往而不利。我年轻时曾有人鼓吹养猪的哲学和种花生的哲学;近年来则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了,从炒股的哲学到管理哲学一应俱全。以上两种对哲学的理解只是限于对哲学有兴趣者(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还有一种对哲学完全无知的理解似乎也可一说,那是我们这个讲求实际的民族大部分人对哲学的理解,即哲学纯粹是于事无补的空话,甚至是骗人唬人的鬼话。
对于哲学的这些流行理解,反映了哲学在我们社会还缺乏根基。即使去问专业从事哲学的人,也未见得能给出比上面这些流行理解高明多少的定义。话要说回来,哲学的确不像拓扑学或有机化学,更不用说文学或史学那么容易定义,它的确是难言也。西人有言,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就说明即使是专业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也是非常不同的。分析哲学家认为欧陆哲学或德国古典哲学根本不是哲学;中国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不能算是哲学;而也有许多哲学家认为英美分析哲学家只是语言分析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曾亲耳听到某些西方同行不承认尼采或萨特是哲学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即便不是彼此否定,哲学家对于哲学的理解也的确有很大的分歧,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定义与德里达对哲学的表述几乎没有可通约性;托马斯阿奎那对哲学的理解也一定不会被卢卡奇接受。这种在一个学科内部对学科认知的分歧,是任何一个其他学科都不会有的。
但是,哲学这门学科不管怎么说,除了个别哲学家自己宣判它死刑或认为它已经过去了之外,仍然是人类文明所建立的最古老的学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从古至今得到一切有教养的人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各种不同哲学观点和立场的人都用哲学来称呼他们从事的事业,说明人们对什么是哲学仍然有一定的共识,正是这种共识从本质上规定了哲学的意义。令人奇怪的是,人们在被问到什么是哲学时,往往把这种共识,或者说哲学的基本特征给忘了。
我们一般把哲学作为名词来用,但西方人利用他们语言的特点,往往把哲学做动词用,其用意在于强调哲学首先是一种特殊活动,即对思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这么认为。对思想的思想,也就是思想对自己的反思。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说,动物没有思想;但只有人才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即思想过后会再去想想自己想得对不对,这是对思想的第二次思想。这种思想,也就是批判性思想,即对既有的思想进一步思考和判断。这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正是由于有这种功能,人类得以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断纠错,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就并加以进一步提高。没有这样的反思行动,人类文明根本不可能产生,人类会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始终停留在依靠本能和自然天赋行动的水平。
当然,单纯的反思思维还不能叫哲学,一般人也都会对自己已有的想法进行反思。哲学的反思有它特有的目标,即关注我们知识、行为、价值的普遍性预设。人的思想,一般都有未曾明言的前提和预设。例如,当我们判断一个知识命题的对错时,我们已经预设了正确与错误的判准。当我们谴责一个不义的行为时,已有预设的正义概念使我们得以进行这样的谴责。当我们给价值排序时,我们已经预设了人生的意义。总之,真正决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是它们赖以进行的种种普遍性预设。这些预设的改变和颠覆,将引起真正的思想和行为的革命。康德的批判哲学之所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它批判地反思了传统真理的预设,予以颠覆,从而引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思想革命。
作为思想的思想的哲学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超越,这个基本特征与反思有内在的关联。反思思维是退一步,与当下的实际事务和目的拉开距离,即超越事实世界,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想,这就决定了哲学是一种超越的非实用性思维。休谟在《人性论》中便指出:在我看来,最明显的一条真理就是:畜类也和人类一样赋有思想和理性。休谟的这个论断初看上去似乎过甚其词,纯属猜测。其实不然。我们人的思维,最经常的是实用性思维,从原始人类如何觅食到现代人类如何将人送出地球,都属于这种类型的思维,设计一种制度或发现一条规律的思维,也可看作这类思维。虽然人们可以将理论思维与实用性思维再加以区分,但它们都有如下的共同特点:精心选定手段达到特定目的;就事论事,不及其余,解决了所要解决的问题思维就告结束;这种思维一般可以有明确的答案;这种思维总是限于一个特殊的范围,在此意义上是局部性的,而不是整体性的。还必须指出的是,从事纯粹理论思维的人总是少数,一般人的主要思维类型是实用思维。休谟发现,在使用理性思维以解决现实问题上,即在选定手段以达目的时,是被理性和意图所指导的,而当我们做出那些趋向自卫,以及取得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行为时,并不是盲目无知和任意妄为的这一点上,人类与畜类并无二致: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在这一方面是那样的完全类似。这听上去有点不舒服,实际并非没有道理。随着人类中心论偏见(培根所谓的种族假相)的破除,相信对动物的研究也会逐渐证明休谟的论断并非故作惊人之语。思维能力作为人类的天赋能力之一,像人类其他自然能力一样,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工具,这是无可怀疑的。但如果人类的思维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即便其余动物的思维永远也达不到人类实用性思维的复杂程度和高深程度,它们仍然是同一种类型的思维,即生物性思维,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生存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但是,人类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思维,即非实用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本原性思维。这种思维的产生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为生物存在所迫,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因而也没有为达此类目的对手段的盘算。它并不满足人类的任何需要,除了追求整体性统一的形而上需要。这种思维,就是哲学。它追问的是整体性问题,是形而上意义的大全宇宙的本原、事物的根据、世界的统一和人生的意义,一句话,对世界整体性的理解。这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形而上学之所以在西方哲学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也是因为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个根本追求。
除此之外,人与禽兽动物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人会追问自己生活的意义。在《理想国》第1卷将近结束时,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我们所讨论的不是什么普通小事,而是一个人应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尽管现代人越来越不思考生活的意义问题,但哲学自古以来就把思考生命的意义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事实上,古人把哲学视为生活的基本方式。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这句话说出了人类对自己生命的自觉,直到今天,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德性、道德行为、价值判断、幸福等问题还一直是哲学思考的焦点。许多人正是由于人生的困惑而走向了哲学。
当然,人如果一直以物质欲望的追求及其满足作为人生的意义,如当今世界的许多人那样,就不会去追求哲学。哲学是超越的产物,只有与当下世界和实利关怀拉开一点距离,或者说超越感性世界的实利逻辑(不能理解为弃绝感性世界),人类才会去追求理想层面的东西。但无论是哲学的超越还是现实的超越,都是谈何容易,需要有于不疑处有疑的品性,方能做到。许多人以为哲学就是给予最终真理的宏大叙事,乐此不疲,顾盼自雄,其实此辈连哲学的门在哪里都还不清楚。哲学起源于疑,通过疑而批判,而超越,而洞察真理,而止于至善。
哲学在这个实利当道的世界日渐式微,这当然只是指它在所谓的学术世界。但在人的精神世界,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是人之为人的标志。区别只在于好哲学和坏哲学之分。近年来笔者欣喜地看到,与它在学术圈的命运相反,在日常世界中,对它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哲学总是在人类的危机时刻或转折关头彰显出它的力量,今后还会是这样。
此书收录的文字,内容多样,但都与哲学有关,或者说,都与我对哲学的理解和信仰有关。读者诸君若能从中看到哲学的魅力和力量,则会被我视为最好的赞赏。
是为序。
张汝伦
2020年4月15日于全球危难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