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艺术与心灵成长中华文化创意丛书》将介绍美术、音乐、舞蹈、东西方传统文化赏析等方式,运用色、声、香味、触、法的体验与感受,由外在转向内在,让读者对个人的内在心理进行观察,运用心理治疗的自我分析的方法,找出个人成长的心理需求,并通过爱的教育,点燃读者心中的正面的能量,积极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经历。结合作者自己心灵成长的经历和感悟,配以充满正能量的图片,运用简单平和的语言介绍艺术疗愈、心灵成长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带领读者如何在现代都市的生活中找回迷失的自己,重获起初的快乐。
望通过《艺术与心灵成长中华文化创意丛书》,读者们慢慢找到内在的爱,内在的智慧,内在的正能量,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经历。
|
目錄:
|
序 万钢
自序 俞鹰
前言:宁静与健康
意识的进化:三体
意识的进化:细体
意识的进化:心灵静修旅程
意识的进化:灵性解剖学
意识的进化:意汉谱
意识的进化:瑜伽
意识的进化:意识的拓展
意识的进化:时、空及万物的形成
无限的意识层
生命之生命
品格与生活方式
认识旅程
人际关系
交流的艺术
自我发展价值观与目标
为每个人创造精神健康
在任何体系中获得成功的秘密
满心练习
后记
|
內容試閱:
|
2010年5月,我回到同济大学参加中华文化传播中心的揭牌仪式,与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共同见证了一个新的中华文化传播平台,一个人文、艺术和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诞生。作为五年来中心创造性探索的素描和代表性成果的剪辑,中华文化创意丛书很好地展示了同济大学中华文化传播中心的工作及其成效。对于中华文化传播中心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我感到欣喜和振奋。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与文化传播能力成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风靡世界的好菜坞大片和畅销全球的苹果手机,生动诠释了先进科技与流行文化联手的巨大威力。中国要由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也需要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的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养了丰富的创新元素。神话、哲学、诗歌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抽象的创新元素,梅兰竹菊、文房四宝、亭台楼阁、桌椅台榻等则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具象的创新元素。通过发掘、体悟、领会,对中华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让人文、艺术和科技深度融合,内化于心,外显于形,设计和生产出既体现当代科技水平,又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审美需要的产品,乃是中国制造升级之正途,更是中国创造发展之真义。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经历快速升级,人们对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智能科技将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柔性化,把根植于中华文化、汲取了世界多元文化之精髓的创意融入个性化设计和小规模定制,将科技的力量、艺术的气息和人文的温热融入产品设计和制造当中,那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不再是难事,中华文化和中国科技也会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是尊重每个人的创新创业权利,发掘每个人的创新创业潜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为更多的人赋能,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更多人创新创业的平台,让中华文化中的抽象、具象元素启发更多人,让他们能够从艺术、审美和体验出发设计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如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