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的聚焦上海,从思想结构、地理结构、情感结构定义了与传统中国完全不同的上海空间。京派和海派之争、南方精神、亭子间文人、乡下人、异乡人、全球族,上海文学的空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转换。也可以说,本稿是上海文学空间的变迁史,上海文学的兴衰史。
|
內容簡介: |
上海及其所在的南方,一直是忧郁而又充满魅力的存在,往往也代表世纪末之后新生历史循环的展开。延续波德莱尔开创的忧郁与理想之城市诗学结构,本书对上海城市书写的情感地理谱系、革命文学的空间特征、现代派书写的空间症候、全球化时代都市空间存在论展开专题论述,尽可能覆盖上海文学空间的不同面向,揭开上海独特而多元的情感地理构造。京派和海派、忧郁与理想、抒情与革命所代表的二元空间诗学在中国历史中的演进,提示诗性对现代城市的批判与重塑作用,有助于确立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城市哲学范式。
|
關於作者: |
朱军,文学博士,都市文化学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重点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论、都市文化理论研究。近著有《晚清文学儒家乌托邦叙事研究》《忧郁、理想与存在:上海文学空间论》《媒介都市论:新媒介文化与空间生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哲社一般项目等多项。
|
目錄:
|
目录
1绪论空间研究中作为方法的上海
3一、 历史与社会:思想结构
10二、 京派与海派:地理结构
20三、 忧郁与理想:情感结构
27第一章情感地理的谱系:抒情传统与革命气节
29第一节南方精神、晚明风格与早期现代性
42第二节儒侠与都市: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源流
66第三节都市文化与空间正义:革命的崛起
83第二章再造公空间:革命文学的情感地理
86第一节亭子间:情感地理与地方性知识
109第二节鲁迅与左翼:激进文学空间观的分野
121第三节中国革命: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
141第三章上海的忧郁:现代派的空间征候
144第一节都市忧郁美学:波德莱尔以来
151第二节土星照命:城市诗学与空间征候
168第三节黑色作为一种文学理想
179第四章重写异乡人:都市作为存在的家园
182第一节话语图像家园:都市本体论
199第二节进入都市的权利:乡下人进城的修辞困境
215第三节Shanghailander:从异乡人到全球族
233余论城市革命,诗性的复归
236一、 纪念碑性:权力意志的历史脉络
240二、 魔性:符号的幻象及其统治
243三、 诗性:作为日常语言的人文城市
247四、 走向解放的诗学
251参考文献
265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