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內容簡介: |
运用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视野,本书对文明实践和当代志愿服务理论动态的考察,以志愿精神、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为核心考察对象,同时关注国内外具体且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实践,结合探讨志愿服务新近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期丰富当前志愿服务的学术研究,为新时代的志愿服务研究实践工作贡献力量。
本书对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理论的梳理和考察,所关注的理论动态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为志愿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对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组织的理论阐释,纳入了历史维度的视野,同时关注理论阐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与差异。虽然当代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呈现出复杂的样态,但是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与激活志愿精神被视为关键。志愿者是实践志愿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是践行志愿精神的主体。并且,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志愿精神和不同代际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与动机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志愿组织也在这一背景下面临转型的需求。
(2)关注志愿服务实践在近年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社会系统加速变迁的新历史时期,志愿服务实践与新的技术媒介相结合,不仅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实践方式与空间,还开辟了许多新的志愿服务领域。志愿服务中新形式与新内容的出现,代表了志愿服务在新时代的新进展。对相关发展趋势的考察,有助于理解当代志愿者的需求,进而完善和创新志愿服务项目设计。运用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视野,本书对文明实践和当代志愿服务理论动态的考察,以志愿精神、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为核心考察对象,同时关注国内外具体且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实践,结合探讨志愿服务新近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期丰富当前志愿服务的学术研究,为新时代的志愿服务研究实践工作贡献力量。
本书对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理论的梳理和考察,所关注的理论动态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为志愿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对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组织的理论阐释,纳入了历史维度的视野,同时关注理论阐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与差异。虽然当代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呈现出复杂的样态,但是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与激活志愿精神被视为关键。志愿者是实践志愿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是践行志愿精神的主体。并且,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志愿精神和不同代际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与动机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志愿组织也在这一背景下面临转型的需求。
(2)关注志愿服务实践在近年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社会系统加速变迁的新历史时期,志愿服务实践与新的技术媒介相结合,不仅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实践方式与空间,还开辟了许多新的志愿服务领域。志愿服务中新形式与新内容的出现,代表了志愿服务在新时代的新进展。对相关发展趋势的考察,有助于理解当代志愿者的需求,进而完善和创新志愿服务项目设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发展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对国内外志愿服务理论的系统梳理与考察,对其中先进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和体系建设,以及志愿服务中国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
關於作者: |
何祎金,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英国萨里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社会学理论、志愿服务的历史与理论、互联网与青年文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1
一 志愿服务的概念、定义与类型 1
二 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 4
三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 6
四 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 8
第二章 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 12
一 精神与实践:志愿服务的双重维度 13
二 价值理念与社会情境:志愿精神的历史阐释 16
三 社会整合与社会化:志愿精神的功能与传承 20
四 从现代到后现代:志愿精神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挑战 25
五 小结 37
第三章 志愿服务与志愿者参与 40
一 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志愿服务与志愿者动机研究 41
二 需求层次理论与功能方法:志愿服务动机的理论框架 44
三 混合与综合:志愿服务动机研究的新拓展 50
四 志愿者动机与组织情境: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55
五 多元与差异:比较视野下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研究 57
六 小结 62
第四章 志愿服务与志愿组织 64
一 志愿组织的定义:两种语境下的考察 66
二 理解志愿组织:一般化理论框架 69
三 类型与功能:志愿组织的分类 73
四 起源、变迁与多元文化:志愿组织的历史阐释 75
五 合作共赢:志愿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81
六 小结 87
第五章 社区与社区志愿服务 89
一 社区的复兴与重新激活:作为社会资本的志愿服务 90
二 共同体生活的再造:社区参与和志愿服务 97
三 社区服务学习:社区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 103
四 制度化建设与实践:社区志愿服务的当代发展 108
五 小结 113
第六章 应急志愿服务 115
一 减灾、抗灾与志愿精神:应急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 116
二 合作与预防:应急志愿服务与韧性社区培育 120
三 协同与管理:应急志愿服务的治理与制度化建设 127
四 需求失衡与数字网络:应急志愿服务的挑战与新发展 133
五 小结 137
第七章 医疗志愿服务 139
一 医疗志愿服务的历史阐释:美国与英国 140
二 国际医疗志愿服务:医疗救助与教育培训 144
三 医疗志愿服务的专业主义:价值伦理与工作能力 145
四 国际医疗志愿服务的问题与挑战 150
五 小结 155
第八章 当代志愿服务的新发展 157
一 休闲志愿服务 158
二 体育志愿服务 163
三 旅游志愿服务 166
四 科技志愿服务 173
五 小结 179
第九章 数字时代的志愿服务 180
一 虚拟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从远程服务到信息平台 180
二 网络志愿服务的实践与经验:从互联网优势到组织战略转型 187
三 数字时代志愿服务的挑战与趋势:数字鸿沟与微志愿服务 194
四 小结 199
第十章 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化探索 201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 201
二 结语:迈向志愿服务的中国化 204
参考文献 206
|
內容試閱:
|
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代序)
如果把社会发展视为持续不断的社会转型过程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村落社会向城镇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从定居社会向迁居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从生产者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大转型。可以说,最近四十多年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是中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迅猛、最宏大的社会转型,也是最能体现从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到整个生活方式本质变化的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从单位制社会向市场化社会的重大变迁。原来存在的那种个体家庭单位的社会组织方式,或者以街居社会为特征的个人与机构之间的社会认同方式,转变为后单位的新的社会认同方式。
一方面,原有的单位制转型为新单位制,即在单位的非主要功能逐渐消解过程中,强劲地保留了某些依附其上的旧功能比如单位不再办学校了,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联合办学,以此解决单位人的教育需求问题。单位虽然转变为功能相对单一的运行主体,但绝大多数单位都办有内部食堂,以此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诸如此类的旧功能,在新的单位与市场关系中,通过各种渠道,达到单位人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如果难以将福利最大化,则退而求其次,追求福利次大化目标。甚至于各种形式的招工活动,也在劳动力市场化中,嵌入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内部渠道,以招收职工子弟入门。总而言之,原有的单位,如果没有在市场化中走下历史舞台,就会通过各种形式的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将单位改造为多元存在主体,满足其主要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之需。
另外一方面,那些新生成的社会存在主体,或者市场化程度较强的社会存在主体尤其是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中,单位制的特征相对较弱,盈利与否成为最大考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