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編輯推薦: |
1.收录二千余条梵语音译词,并引用佛教经典详加解释,可谓一部编撰于宋代的佛教梵汉大词典,又是一部有益于初学入门的佛教小百科全书。
2.正文按词条内容分类,书后则附音序索引及梵汉对照表,便于查找。
3.校勘精审,并注释书中佛教术语及引文出处。
|
內容簡介: |
《翻译名义集》七卷,宋法云编撰,是一部系统汇释佛典中梵语音译词的重要佛教辞书,与《释氏要览》《教乘法数》并称为佛学三书,历来广为佛门初学者所用。全书共六十四篇,分门别类收录了两千零四十余条梵语音译词,各条列其异译、出处,并引经据典详加解释,对涅槃、菩提、阿赖耶等重要的佛教名相阐释尤为详尽,以天台宗观点为主。本次校注以《四部丛刊》影印南海潘氏藏宋刊本为底本,参校《永乐北藏》《嘉兴藏》及《大正藏》本,注明书中引文出处,解释部分佛教术语,并附梵汉对照表及词条索引。
|
關於作者: |
法云(10881158),宋代僧人,字天瑞,俗姓戈,号无机子,世居长州(今浙江长兴)彩云里。得法于南屏清辩法师,多年住持松江大觉教寺,讲《法华》《金光明》《涅槃》《净名》等经,编撰著述有《翻译名义集》《注解金刚经》《心经疏钞》和《息阴集》等,然大多亡佚,惟存《翻译名义集》。
富世平,1973年生,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嘉兴学院中文系教授。在《文学遗产》《文献》《敦煌学》《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古籍整理著作有《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北山录校注》《释氏要览校注》《大宋僧史略校注》《开元释教录》等。
|
目錄:
|
前言
翻譯名義序
翻譯名義集一
十種通號篇第一
諸佛别名篇第二
通别三身篇第三
釋尊姓字篇第四
三乘通號篇第五
菩薩别名篇第六
度五比丘篇第七
十大弟子篇第八
惣諸聲聞篇第九
宗釋論主篇第十
宗翻譯主篇第十一
七衆弟子篇第十二
釋氏衆名篇第十三
翻譯名義集二
八部篇第十四
四魔篇第十五
仙趣篇第十六
人倫篇第十七
長者篇第十八
外道篇第十九
六師篇第二十
鬼神篇第二十一
畜生篇第二十二
地獄篇第二十三
時分篇第二十四
翻譯名義集三
帝王篇第二十五
皇后篇第二十六
世界篇第二十七
諸國篇第二十八
衆山篇第二十九
諸水篇第三十
林木篇第三十一
五果篇第三十二
百華篇第三十三
衆香篇第三十四
七寶篇第三十五
數量篇第三十六
什物篇第三十七
顯色篇第三十八
翻譯名義集四
揔明三藏篇第三十九
十二分教篇第四十
律分五部篇第四十一
論開八聚篇第四十二
示三學法篇第四十三
辨六度法篇第四十四
釋十二支篇第四十五
明四諦法篇第四十六
止觀三義篇第四十七
衆善行法篇第四十八
翻譯名義集五
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
法寶衆名篇第五十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
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
增數譬喻篇第五十三
半滿書籍篇第五十四
翻譯名義集六
唐梵字體篇第五十五
煩惱惑業篇第五十六
心意識法篇第五十七
陰入界法篇第五十八
翻譯名義集七
寺塔壇幢篇第五十九
犍椎道具篇第六十
沙門服相篇第六十一
齋法四食篇第六十二
篇聚名報篇第六十三
統論二諦篇第六十四
翻譯名義續補
附録一 校注引用書目
附録二 法雲及翻譯名義集相關資料
附録三 底本各卷後刻書題記
附録四 條目索引(梵漢對照表)
|
內容試閱:
|
《翻譯名義集》七卷,六十四篇,宋法雲編撰,是一部重要的佛教辭書。此書主要匯集佛教經、律、論中的梵語音譯詞,引用佛典尤其是天台宗著述,做了系統而又較爲詳備的解釋。無論是對研讀佛教經典,還是瞭解佛教文化,都能提供極大的方便。
一
法雲的生平,主要見之於元大德五年(一三○一)釋普洽據法雲弟子文辯大師撰寫的行狀删定而成的《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此外,《佛祖統紀》卷一五《諸師列傳第六之五清辯齊法師法嗣》中,也有法雲的簡略記載。然其所述内容,不出普洽之《行業記》的範圍。故今據《行業記》,略述法雲的履歷如次:
法雲,字天瑞,俗姓戈,號無機子,世居長洲(今江蘇蘇州)彩雲里。生於北宋元祐三年(一○八八)。五歲辭親,九歲剃髮,二十歲受具足戒。紹聖四年(一○九七),從通照法師學習天台教,後又從天竺敏法師諦受玄談,最後得法於南屏清辯法師。政和七年(一一一七),應安道禮請住持松江大覺教寺,薦錫普潤大師號。凡八年間,反復講《法華》《金光明》《涅槃》《淨名》等經,聽衆極多,所謂學者輻輳,如川東之。後因其母年邁,遂謝絶諸事歸里,在祖墳築廬曰藏雲,侍養報恩。此間前來問道者,盈諸户外。並造西方三聖像,廣化衆生。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寺僧請歸,十五年(一一四五),與諸徒弟迎像入寺。效法廬山慧遠,組織各種念佛講經的法會,慕名聽法者絡繹不絶。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九月二十八日(或云二十一日)卒,年七十一
法雲博通經史,囊括古今,編撰著述有《翻譯名義集》《注解金剛經》《心經疏鈔》《息陰集》和《劫波圖》等。然大多無存,今可見者,僅《翻譯名義集》矣。根據法雲在本書卷一開頭的序言,此書初稿編撰完成於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其叙及編撰的過程,有云時將二紀,則此書的編撰應始於宣和(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初年。初稿編撰完成之後,他又做了續補,不僅充實了部分詞條的釋義,還增加了一些條目。續補工作結束的時候,他滿心喜悦地説:編至此時,六十四歲,幸目未昏,得書小字。法雲六十四歲,是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這一年,就是全書最終編撰完成的時間。
二
隨着佛經的翻譯,出現了一大批不翻的音譯詞,這些詞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早期譯經中,就有譯者對音譯詞以子注方式所作的注釋。《出三藏記集》卷四著録有《道行品諸經梵音解》一卷,據《開元釋教録》卷一五著録,爲後漢失譯,有譯無本。其本雖不可見,然顧名思義,當屬解釋梵語的撰述無疑。《大唐内典録》卷一○著録梁寶唱《出要律儀》,子注曰二十卷并《翻梵言》三卷,又著録陳真諦《翻梵言》七卷。寶唱的三卷本《翻梵言》和真諦的七卷本《翻梵言》皆不可見,但從類似性質的書如唐代傳入日本的《翻梵語》十卷,我們可以推測其大致的情况。《翻梵語》十卷,是《翻譯名義集》之前最重要的專門匯釋梵語音譯詞的著作。雖然分類過細,釋詞較簡,但導夫先路,爲《翻譯名義集》的編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專門匯釋梵語音譯詞的著作之外,諸如玄應、慧琳、慧苑、可洪等人的音義,智顗、湛然、智圓等人的經疏,亦有大量對音譯詞的解釋。法雲編撰《翻譯名義集》,隨見隨録者不少即出自於這些撰述。
《翻譯名義集》全書收詞兩千零四十餘條,雖然數量上比《翻梵語》少了不少,但和《翻梵語》簡單摘録經、律、論中的解釋相比,有了明顯的進步。首先,每一詞條的解釋,都充實了很多。和《翻梵語》簡單注明音義詞的意譯不同,此書每一詞條,首先列出不同的異譯、出處,然後引經據典地詳加論釋。部分詞條的解釋,有數千字之多,儼然就是圍繞着該詞撰述的專題論文。在匯釋音譯詞之外,還對和音譯詞有着密切關係的歷代重要的佛經翻譯者做了專篇記載(見卷一《宗翻譯主篇第十一》)。其次,全書編撰更成體系。法雲不僅對《翻梵語》的分類做了較大調整,還在每一類之前撰寫了序言。卷一有總序,説明此書編撰的目的、經過。各篇開頭有小序,綜述該篇的要意。最後一篇《統論二諦》,則具有總括性質。總之,編撰者在隨見隨録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精心地佈局謀篇,使得全書體系更爲謹嚴。不僅給讀者閲讀佛教經典提供方便,爲初學者進入無邊的佛教世界提供方便法門,還可從中窺見編撰者之佛教思想。法雲是天台宗僧人。本書徵引典籍數量衆多,但以天台宗著述爲主。其中部分引書已經散佚,此書因此具有了重要的輯佚價值。
三
《翻譯名義集》編撰成書之後,紹興丁丑年(即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年),周敦義爲之作序,後刊刻流行。今所見諸本,卷首皆置有周敦義序文。元大德五年(一三○一),釋普洽撰《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是現在可見法雲最爲詳盡的傳記資料。《大正藏》卷五四收録此書(簡稱《大正藏》本),根據卷尾的跋,刊刻於日本寬永五年(一六二八)。其祖本是從中國傳入的,於兹有年矣,但不知具體時間。從版本來看,和收入《永樂北藏續入藏經》中的《翻譯名義集》(簡稱《永樂北藏》本)相比,更接近原貌。比《永樂北藏》本早,又有元代普洽撰述的《行業記》置於卷首法雲自勉文字之後,則其祖本當爲元代的本子。
宋、元時代有關此書的記載,皆云七卷。明《永樂北藏》本則對原七卷本做了較大的改動,不僅分七卷爲二十卷,調整了各篇的次序,把普洽撰述的《行業記》置於書後,《續補》部分移入相應的各篇各條之中,還對部分文字做了有意的變動。可以説,《永樂北藏》本是對法雲《翻譯名義集》的重編本。明《閲藏知津》卷一、卷四三著録《翻譯名義集》爲十四卷,和《永樂北藏》本又不同。其卷四三中有云:十種通號第一、諸佛别名第二,乃至寺塔壇幢第六十四,並舉梵名,而釋其義。其最後一篇爲寺塔壇幢,和《永樂北藏》本相同。故知此十四卷本,應該就是在《永樂北藏》本二十卷的基礎上合併而成的,至少應是和永樂北藏本同屬一個系統的版本,而不是把原七卷本每卷一分爲二之後的産物。《嘉興藏》收《翻譯名義集》(簡稱《嘉興藏》本)和《清藏》收《翻譯名義集》,底本都是《永樂北藏》本,所以分卷及篇目次第皆同,僅個别文字有異,多屬傳抄中的訛誤所致。
除以上諸大藏經中所收之外,《四部叢刊初編》中亦收録此書(簡稱《四部叢刊》初編本)。《四部叢刊初編》本據以影印的底本,是南海潘氏藏宋刊本。此宋刊本,較之於前述諸本,當是最早的本子。此本每卷後有關於刊刻情況的題記(卷七後無),内容主要是捐刻者的姓名、捐資的銀兩數額及其祈願等。雖無關正文,但亦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整理中,作爲附録,移置於書後。其中的捐刻者,大多不見於它處。但卷一後的題記中有云:東掖白蓮教院住持與咸喜遇《翻譯名義》,回施五貫,助集流通。這裏的助刻者住持與咸,《佛祖統紀》卷一六、《釋門正統》卷七、《補續高僧傳》卷三等皆有傳。《佛祖統紀》卷一六云:法師與咸,字虚中,黄巖章氏,賜號明祖。母夢故白蓮惠師遺黄柑令食之,及寤,齒頰猶香。生七歲,依香積出家。首謁智涌,涌奇之曰:祖位再來也!學成,以妙年居第一座。涌没,證悟爲繼,已而悟遷上竺,乃舉師以代。(中略)隆興元年五月,别衆端坐,念佛而亡。與咸卒於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其捐刻《翻譯名義集》,當在此年之前無疑。而卷五後的刊刻題記中有云:少傅、保寧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信安郡王謹施俸資一百貫文,彫開《翻譯名義》,助法流布。考宋時兼任或具有少傅、保寧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信安郡王數職或身份者,當即宋外戚重臣孟忠厚。孟忠厚,《宋史》卷四六五《外戚下》有傳,卒於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據《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他病逝於此年四月。其施俸資助刻《翻譯名義集》的時間,自然在去世之前。而周敦義作《翻譯名義序》是在紹興丁丑年(一一五七)重午。則此書的刊刻,就在一一五七年無疑。孟忠厚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施資助刻《翻譯名義集》,期冀壽禄增延,福慧圓顯,有着很迫切的需要和很功利的目的。由此刊刻時間來看,此宋刊本當是《翻譯名義集》最早的刊本。而且法雲卒於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此宋本刊刻在法雲生前,或許是得到了他本人認可的最權威可靠的本子。《大正藏》本除卷首增加元普洽撰《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卷尾增加跋之外,和此刊本没有大的差别,應屬同一版本系統。
四本次校注,即以《四部叢刊初編》本爲底本。校本主要用《永樂北藏》本、《嘉興藏》本和《大正藏》本。《永樂北藏》本、《嘉興藏》本和底本的篇目次第不同,校注中不再説明。《永樂北藏》本、《嘉興藏》本中注音的子注,和底本、《大正藏》本亦不盡相同,不一一出校。
校注中,不輕易改動底本文字。爲便於閲讀,底本中明顯訛誤者改正之,但在校注中説明。校本文字與底本的差異,擇要説明,但常見的異體字不出校;諸校本中的明顯訛誤,爲避繁瑣,亦不一一臚列。
各篇篇名大多有篇字,作三乘通號篇第五等,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篇和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篇無,作十種通號第一等。其中前四篇,《大正藏》本亦無;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和四十四篇,《永樂北藏》本、《嘉興藏》本亦無。今爲劃一,無篇字之九篇,皆補一篇字。
詞條後校注中標注的後同,僅針對該詞條中出現的相同情況。
個别詞條較長,根據文意做了分段,以便於閲讀。
注釋以注明引文出處爲主。詞條中的引文,時有删略節引甚至轉述的情況,爲避繁瑣,校注中不一一徵引原文。但或有因引文節略過甚而不易理解者,則徵引了原文,一則有助於理解,一則免翻檢之勞。部分重要的佛教術語,也做了解釋。但其他詞語,一般不做注釋。
底本之外法雲及其《翻譯名義集》的相關資料,作爲附録,置於書後。
爲便於查閲,書後附條目索引。《大正藏》本中,大多數作爲詞目的音譯詞補注有梵文。今在《大正藏》本所注梵文基礎上,借助相關工具書,給能夠查明梵文的條目也加注梵文,附在條目索引相關詞條之後。
由於水平有限,訛誤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