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1.这是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自选集,收入他从多篇论文中精选出的重量级论文57篇,涉及现代文学研究的多个方面,读者可从中窥见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是宝贵的历史文献。
2.温儒敏教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他的论文及论著视野开阔、功底扎实,写起来纵横捭阖、不拘一格,有多篇被权威杂志转载并引起广泛讨论。读者可借由这本自选集,了解温教授治学的路数与特色,并获得有益的参照。
|
內容簡介: |
★ 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现代文学研究论文精选集
★ 收入重量级论文57篇,多篇曾引起热烈讨论
★ 可供研究者参考,供后学者习读
★ 精编精校,印制精美
★ 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现代文学研究论文精选集
★ 收入重量级论文57篇,多篇曾引起热烈讨论
★ 可供研究者参考,供后学者习读
★ 精编精校,印制精美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是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温儒敏教授的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收入他专著之外的部分论文,共五十七篇,时间跨度四十年。按内容分为四辑:鲁迅研究、作家作品论、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研究,以及学科史研究。温儒敏教授是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曾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自选集所收论文,涉及现代文学研究的多个方面,是该学科的重要成果,有多篇曾引起学界的深入讨论。自选集展现了温儒敏教授治学的路数与特色,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代文学学术发展的历史影像。
|
關於作者: |
温儒敏,1946年生于广东紫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主要从事鲁迅、现代文学史及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合著)、《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主编)、《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温儒敏谈读书》等作品多种。
|
目錄:
|
目 录
题记
第一辑鲁迅研究
试论鲁迅的《怀旧》
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
深刻的思想 特异的构思
读鲁迅的小说《药》
《朝花夕拾》风格论
《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
读《伤逝》:在意那些被忽略的缝隙
顺着忧愤深广的格调理解鲁迅的世界
《狂人日记》由多重叙述产生的反讽场
鲁迅早年对科学僭越的时代病之预感
如何理解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
和山东大学学生讨论鲁迅
和中学生谈谈如何读《朝花夕拾》
第二辑作家作品论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略论郁达夫的散文
春风沉醉郁达夫(三篇)
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小说《二马》
1997年6月在荷兰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的发言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湘西凤凰》:英雄老去之慨
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
对一种接受史的文化考察
《围城》的三层意蕴
剖析现代人的文化困扰
评贾平凹的小说《废都》
刘以鬯小说的形式感
莫言历史叙事的野史化与重口味
兼说莫言获诺奖的七大原因
莫言《蛙》的超越与缺失
《梅村心曲》的客家味与传统人文精神
第三辑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研究
欧洲现实主义传入与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
新文学现实主义总体特征论纲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
成仿吾的文学批评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平议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
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筌
论李健吾的随笔性批评文体
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
论冯雪峰与马克思主义批评
沈从文怎样写鉴赏性评论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
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
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
为何要强调新传统
五四辩证:传统的颠覆与赓续
第四辑学科史研究
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
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
思想史取替文学史?
关于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二三随想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
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别、车、杜现象
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
从学科史回顾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
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
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思考
再谈现代文学史写作的边界与价值尺度
由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所引发的研讨
|
內容試閱:
|
题 记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这是鲁迅在论文《摩罗诗力说》结尾说的一句话。鲁迅于1907年写下这篇鼓吹浪漫主义反抗之声的檄文,时年二十六岁,还是个热血青年。怀抱新生理想的鲁迅希望能借域外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记得四十年前,我还是研究生,在北大图书馆二层阅览室展读此文,颇为精神界之战士而感奋,相信能以文艺之魔力,促立人之宏愿。四十年过去,我要给自己这个论集起名,不假思索又用上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这是怀旧,还是因为虽时过境迁,而鲁迅当年体察过的那种精神荒芜依然?恐怕两者均有。
四十年来,我出版了二十多种书,发表二百多篇文章。说实在的,自己感觉学术上比较殷实、真正拿得出手的不多。现在要出个自选集,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也就是做一番回顾与检讨让后来者看看一个读书人生活的一些陈迹,还有几十年文学研究界的某些斑驳光影。
收在这本集子中的,只是我专著之外的部分论文,也有若干是在专著出版之前就单独发表过的,东挑西选,汇集一起,得五十七篇。论集分为四辑:鲁迅研究、作家作品论、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研究,以及学科史研究,大致就是我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方面。当然,我还关注过语文教育等领域,那些论文已经另有结集出版。
我的现代文学研究之旅,是从鲁迅开始的。1978年考研究生,找本书都不容易,但鲁迅还是读过一些,就写了一篇谈《伤逝》的文章(记得还有一篇关于刘心武的)寄给了导师王瑶先生。后来到镜春园86号见王瑶先生,心里忐忑,想听听他的意见,老人家轻描淡写地说文字尚好,学术却还未曾入门。大概因为缺少资料,探讨的所谓观点,其实许多论文早就都提出过了。尽管如此,我对鲁迅研究还是一往情深,在研究生期间花费许多精力在这个领域。收在集中的谈论《怀旧》、《狂人日记》和《药》的几篇,以及《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都是研究生期间的产品。后者是硕士论文,题目有点偏,想弄清鲁迅为何喜欢日本理论家厨川白村,当时这还是少有人涉足的题目。后来又断断续续在鲁迅研究方面写过一些文字。上世纪80年代受理论热的影响,一度还挺热心去深挖鲁迅作品的意蕴,做出新的解读。比如对《狂人日记》反讽结构的分析,对《伤逝》缝隙的发现,对《肥皂》的精神分析,等等,都带有当时所谓细读的特点。但我更关心的还是鲁迅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90年代以后学界对鲁迅的阐释注重脱去神化,回归人间,多关注鲁迅作为凡人的生活一面。这也是必然的。然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还在于其超越凡庸。我这时期写的几篇论文,格外留意鲁迅对当代精神建设的观照,对当时那种轻率否定五四和鲁迅反传统意义的倾向进行批评。如《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鲁迅早年对科学僭越的时代病之预感》,都是紧扣当代文化偏至的现象来谈的。始终把鲁迅视为精神界之战士,看重其文化批判的功能,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宿命。
我研究的第二个领域,是作家作品,涉及面较广,也比较杂。不过收入论集的评论并不多,只有十五篇,研究的大都是名家名作。其中郁达夫研究着手比较早。我在研究生期间,就编撰过一本《郁达夫年谱》。当时还没有出版郁达夫的文集,作品资料都要大海捞针一般从旧报刊中去搜集,很不容易,但也锻炼了做学问的毅力。年谱有二十多万字,王瑶先生还赐以序言,当时交给香港一家出版社,给耽误了。收在集子中的几篇关于郁达夫的论述,因为出道早,也曾引起过学界的注意。90年代以后,我教过一门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的课,就一些名家名作进行评论,努力示范研究的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可能普遍会碰到的问题。收在集子中的《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和《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最初就都是根据讲课稿整理成文的。后来还写过好几篇类似的作家论,又和人合作,出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被一些学校选做教材。我所从事的学科叫现当代文学,名字有点别扭,但现代和当代很难区分,应当打通。我主要研究现代,但也关注当代,写过不少当代的评论。比如贾平凹因为《废都》的出版正遭难受批判那时,我并不赞同对《废都》简单地否定,认为《废都》在揭示当代精神生活困窘方面是有独到眼光的,甚至提出二十年后再来看《废都》,可能就不至于那么苛求了。而当莫言获奖,大量评论蜂起赞扬,我也指出莫言的《蛙》在艺术追求上的缺失。我在一些文章中曾抱怨当代评论有两大毛病:一是圈子批评多,真刀真枪的批评少;二是空洞的意义评论多,能够深入到作品艺术肌理的研究少。我虽然没有圈子,也想做一些切实的批评,可惜力所不逮。
我研究的第三个领域是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1981年留校任教,在现代文学教研室,鲁迅、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都有老师在做,那我就填补空白吧,选择做思潮与理论批评。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就以文学思潮为研究方向,还是想研究鲁迅,或者写点诗歌评论。但有些因缘很可能就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学术研究也是这样。1985年我参加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会议,写了一篇关于五四现实主义与欧洲思潮关系的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王瑶先生认为还可以,适合我的理路,就建议我研究文学思潮与批评。这样我就开始用主要精力研究文学思潮了。收在集中的《新文学现实主义总体特征论纲》,其实就是我博士论文《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的微缩版。我主要做了清理地基的工作,把现实主义思潮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基本事实呈现出来。现在看来这篇论文也写得平平,但那时关于思潮流派系统研究的专著还很少,我等于开了风气之先,带出了后面许多篇思潮研究的博士论文。
1990年前后,学界空气比较沉闷,我给学生开批评史的课,意在接续古代文学批评史,认为现代文论也已经形成新的传统,清理现代文学的理论批评也应当是重要的课题。批评史这门课带有些草创的性质,讲授每一位批评家,都要从头做起,非常费工夫。收在集子中的那几篇有关文学批评的论文,大都是在讲稿基础上写成的,后来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这本书。这本书下了笨功夫,也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我自己也是比较满意的。
新世纪初年,我着手做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课题,这也有其现实的针对性。面对那些试图颠覆五四与新文学的言论,我强调的是在当代价值重建中小传统(相对古代的大传统而言)的意义。集子所收《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等文,特别注重考察新的文学传统如何在不断的阐释中被选择、沉淀、释放和延传,分析当代文坛中现在与传统的对话。这些观点在文学史观念与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创新。而更实际的影响,是回应那些对五四与新文学的挑战。
2011年到山东大学后,我提出要做文学生活的研究,还和山大的团队一起申报了《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收在集中的《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大致体现了我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设想。我认为以往的文学研究大都围绕作家作品批评家这个圈子进行,对于普通读者的接受很少关注。而文学生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想更广泛地认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消费状况,关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读者的反应,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在社会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激活被学院派禁锢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项研究得到了学界普遍的认可。
我研究的第四个领域,是学科史,收文十二篇。这也多是由教学所引起的课题。我给研究生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课,目的是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做一番回顾与评说,了解这个学科发生发展的历史、现状、热点、难点以及前沿性问题。意图是给学生一幅学术地图,领他们进门。收在集子中的多篇文章,都是当时讲课稿的整理,侧重的是学科史的梳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大学现在也开设学科史这类选修课了。2006年后,我担任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更加关注学科建设问题,不时写一些学科评论,比如收在集子中的《思想史取替文学史?》、《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和《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都曾经引起过学界的热议。而写于2010年的《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也是紧扣目前现代文学研究的状况和某些争议而发言。后来这篇论文获得王瑶学术奖,大概也是因为涉及学科发展的某些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
虽说是自选集,也并非就是把自认为最好的论作拿出来,还得照顾到不同阶段几个领域的代表性。其中有些发表较早的少作,现在看是有些青涩的,但也不失年轻时的天真,虽然惭愧,但也还是收到集子中了。
给自己编集子,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这些芜杂的篇什其实意思不大,但毕竟留下几十年问学的脚印,其中或有一孔之见,那就不揣浅陋,以表芹献吧。只是想到读者省览拙集,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我是既高兴而又有点不安,只能预先在此说一声谢谢了。
2019年6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