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編輯推薦: |
★方言资料: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
我国方志修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旧志多达八千种以上。所谓志载百科,事及古今,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价值巨大。
旧志中的方言包括汉语方言和中国境内民族语言两大类,其中汉语方言是主体。宋元之前,方言相关内容尚未纳入方志载记框架之中;大约从明朝开始,修撰者开始有意识地把方言词语、方音、俗语、歌谣等作为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记录。方志修撰者多为当地学术或文化名流,以当地人记录当地方言、方音,准确性相对较高。
这些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极大弥补了我国传统文献中对方言记录的不足,不仅为我们了解、研究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可靠而珍贵的*手资料, 也为历代小说戏曲文献中方言俗语的释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大型历史方言工具书的编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语料。
★苦心孤诣,十余载费心搜求终成巨帙
1928年,目录学家夏廷棫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藏方志中揭出方言资料六十八种;1963年,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影印出版了二百七十多种中国旧志中的方言资料。前贤之功不敢或忘,然而尚有更多未及整理的方志中方言资料亟待发掘。
曹小云教授自二十
|
內容簡介: |
旧方志中的方言文献,是我们了解、研究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等可靠而珍贵的*手资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历朝历代方言状况、汉语方言音义与民族语音义演变情况,准确释读小说戏曲文献中的方言俗语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编纂大型历史方言工具书提供了新的历史语料。
本书是历代旧方志中方言文献的集大成之作,是对历代旧方志中方言文献的总体状况与学术价值一次全面的记录与梳理。整理者全面系统地调查了 7000 余种旧方志,对其中所见的 966种方言文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理、点校,并逐一撰写解题,对文献修撰者、成稿或刊刻时间、今所在省市县区、所辑文献出自原方志所在卷数、版本等进行了介绍。所辑录方言文献地域上覆盖今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时间上早自南宋,下限为1949年;所涉方言包括官话、晋语、吴语、粤语、湘语、闽语、赣语、客家话、平话和土话等主要汉语方言,也有少量壮语、苗语、瑶语、彝语、蒙古语等中国境内其他民族语言。书后附篇目索引、条目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
關於作者: |
曹小云,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安徽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辞书学会副会长,《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级教学名师;现任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史、古籍整理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全国高校古委会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出版《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跻春台〉词语研究》《汉语历史词汇研究》《〈唐律疏议〉词汇研究》《日藏庆安本游仙窟校注》等;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曹嫄,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汉语史、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出版《无为集校笺》(合著)、《白鹿山房诗集》等,在《语言学论丛》《汉语史学报》《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十余篇。
|
目錄:
|
第一册
前言北京市凡七種
通志
〔光緒〕順天府志
〔民國〕北京市志稿
密雲區
〔民國〕古北口志
平谷區
〔民國〕平谷縣志料
〔民國〕平谷縣志
順義區
〔民國〕順義縣志
通州區
〔民國〕通縣編纂省志材料
天津市凡五種
通志
〔民國〕天津志略
薊州區
〔民國〕薊縣志
寧河區
〔乾隆〕寧河縣志
〔光緒〕重修寧河縣志
静海區
〔民國〕静海縣志
河北省凡七十五種
通志
〔民國〕河北通志稿
〔光緒〕畿輔通志
承德市
〔民國〕隆化縣志
張家口市
〔道光〕萬全縣志
〔民國〕萬全縣志
〔康熙〕宣化縣志
秦皇島市
〔民國〕盧龍縣志
〔民國〕昌黎縣志
唐山市
〔光緒〕灤州志
〔民國〕灤縣志
〔光緒〕豐潤縣志
〔光緒〕玉田縣志
遷安市
〔民國〕遷安縣志
廊坊市
〔民國〕三河縣新志
〔民國〕香河縣志
〔民國〕固安縣志
〔民國〕霸縣志
〔民國〕霸縣新志
保定市
〔民國〕涿縣志
〔民國〕新城縣志
〔民國〕雄縣新志
〔民國〕徐水縣新志
〔民國〕滿城縣志略
〔民國〕高陽縣志
〔民國〕完縣新志
〔民國〕清苑縣志料
〔民國〕清苑縣志
〔民國〕望都縣志
定州市
〔道光〕直隸定州志
〔民國〕定縣志
滄州市
〔民國〕青縣志
〔民國〕滄縣志
〔民國〕獻縣志
〔同治〕鹽山縣志
〔民國〕鹽山新志
〔民國〕南皮縣志
第二册
衡水市
〔民國〕景縣志
〔民國〕棗强縣志
石家莊市
〔光緒〕重修新樂縣志
〔康熙〕靈壽縣志
〔同治〕靈壽縣志
〔民國〕無極縣志
〔咸豐〕平山縣志
〔民國〕平山縣志料
〔民國〕晉縣志料
〔光緒〕獲鹿縣志
〔民國〕井陘縣志料
〔乾隆〕元氏縣志
〔同治〕元氏縣志
〔民國〕元氏縣志
〔民國二十二年〕高邑縣志
〔民國三十年〕高邑縣志
〔乾隆〕贊皇縣志
〔民國〕贊皇縣志
邢臺市
〔民國〕新河縣志
〔民國〕柏鄉縣志
〔道光〕内邱縣志
〔民國〕清河縣志
〔民國〕威縣志
〔民國〕廣宗縣志
〔民國〕沙河縣志
邯鄲市
〔光緒〕重修廣平府志
〔民國〕鷄澤縣志料門類
〔民國〕邱縣志
〔民國〕武安縣志
〔民國〕館陶縣志
〔萬曆〕廣平縣志
〔康熙〕廣平縣志
〔民國〕廣平縣志
〔雍正〕肥鄉縣志
〔民國二十二年〕邯鄲縣志
〔民國二十九年〕邯鄲縣志
〔民國〕成安縣志
〔乾隆〕大名縣志
〔民國〕大名縣志
山西省凡三十種
通志
〔雍正〕山西通志
〔光緒〕山西通志
大同市
〔民國〕大同縣地理志
吕梁市
〔民國〕臨縣志
〔光緒〕文水縣志
〔康熙〕寧鄉縣志
晉中市
〔民國〕榆次縣志
〔民國〕昔陽縣志
〔民國〕太谷縣志
〔民國〕介休縣志
長治市
〔民國〕襄垣縣志
〔民國〕沁源縣志
〔民國〕平順縣志
〔乾隆〕長治縣志
臨汾市
〔民國〕永和縣志
〔乾隆〕趙城縣志
〔道光〕趙城縣志
〔民國〕襄陵縣志
〔萬曆〕沃史
運城市
〔民國〕新絳縣志
〔民國〕聞喜縣志
〔民國〕榮河縣志
〔康熙〕臨晉縣志
〔乾隆〕臨晉縣志
〔民國〕臨晉縣志
〔民國〕解縣志
〔乾隆〕虞鄉縣志
〔光緒〕虞鄉縣志
〔民國〕虞鄉縣志
〔民國〕芮城縣志
内蒙古自治區凡六種
通志
〔光緒〕綏遠志
〔民國〕綏遠通志稿
〔民國〕綏蒙輯要
赤峯市
〔民國〕熱河經棚縣志
包頭市
〔民國〕薩拉齊縣志
呼和浩特市
〔民國〕武川縣志
遼寧省凡十八種
通志
〔民國〕奉天通志
鐵嶺市
〔民國〕西豐縣志
〔民國六年〕鐵嶺縣志
〔民國二十二年〕鐵嶺縣志
沈陽市
〔宣統〕承德縣志書
撫順市
〔宣統〕撫順縣志略
〔民國〕興京縣志
錦州市
〔民國〕黑山縣志
〔民國〕義縣志
朝陽市
〔民國〕建平縣志
本溪市
〔民國十九年〕桓仁縣志
〔民國二十六年〕桓仁縣志
鞍山市
〔民國〕岫巖縣志
丹東市
〔民國〕寬甸縣志略
〔民國〕鳳城縣志
〔民國〕安東縣志
葫蘆島市
〔民國〕興城縣志
大連市
〔民國〕莊河縣志
吉林省凡十二種
通志
〔光緒〕吉林通志
〔民國〕吉林彙徵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民國〕安圖縣志
白山市
〔民國〕撫松縣志
〔民國〕臨江縣志
通化市
〔民國〕輝南縣志
〔民國〕海龍縣志
〔民國〕通化縣志
〔民國〕輯安縣志
松原市
〔民國〕扶餘縣志
四平市
〔民國〕棃樹縣志
遼源市
〔民國〕東豐縣志
黑龍江省凡六種
通志
〔民國〕黑龍江志稿
〔民國〕黑龍江通志綱要
黑河市
〔民國〕黑龍江通北設治局通志
綏化市
〔民國〕慶城縣志
齊齊哈爾市
〔民國〕拜泉縣志
大慶市
〔民國〕林甸縣志略
第三册
上海市凡五十七種附一種
通志
〔正德〕松江府志
〔康熙〕松江府志
〔嘉慶〕松江府志
〔嘉靖〕上海縣志
〔康熙〕上海縣志
〔乾隆十五年〕上海縣志
〔乾隆四十九年〕上海縣志
〔嘉慶〕上海縣志
〔同治〕上海縣志附同治上海縣志札記
〔民國〕上海縣續志
〔光緒〕上海鄉土志
〔民國〕上海市指南(第二版)
崇明區
〔萬曆〕新修崇明縣志
〔康熙〕重修崇明縣志
〔雍正〕崇明縣志
〔乾隆〕崇明縣志
〔光緒〕崇明縣志
〔民國〕崇明縣志
寶山區
〔乾隆〕寶山縣志
〔光緒〕寶山縣志
〔光緒〕重修寶山縣志稿
〔民國〕寶山縣再續志
〔光緒〕羅店鎮志
〔光緒〕月浦志
〔民國〕楊行鄉志
嘉定區
〔萬曆〕嘉定縣志
〔康熙〕嘉定縣志
〔光緒〕嘉定縣志
〔民國〕嘉定縣續志
〔民國〕嘉定疁東志
〔咸豐〕黄渡鎮志
普陀區
〔同治〕廠頭鎮志
〔民國〕真如志
浦東新區
〔道光〕川沙撫民廳志
〔光緒〕川沙廳志
〔民國〕川沙縣志
〔民國〕三林鄉志
長寧區
〔嘉慶〕法華鎮志
〔光緒〕法華鎮志
〔民國〕法華鄉志
徐匯區
〔光緒〕二十六保志
...
後記
索引
篇名索引
條目索引
|
內容試閱:
|
一
地方志,又稱地志、地記或方志,是綜合記述某個行政區域内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志載百科,事及古今,故而有廣泛的可資利用的學術研究和資料價值。
我國的方志修撰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啟始於兩漢,盛行于唐宋,至於明清更顯得登峰造極。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録》《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等,現存舊方志(指一九四九年之前修撰的地方志)在八千種之上。
宋元之前的地方志修撰者没有把方言的相關内容納入方志載記的框架之中。大約從明朝開始,地方志修撰者開始有意識地把方言詞語、方音、俗語及歌謡等作爲方志的一個組成部分加以記録。這部分内容大多保存在風俗地理之類的卷目中,且往往標以方言考方言志方言編語言文字語言方言言語俗語土語方音等細目。因爲地方志的實際修撰者大多爲當地的學術或文化名流,以當地人記録當地方言、方音,因此這些記録的準確性相對較高。方志中的這些方言資料,極大地彌補了我國傳統文獻中對方言記録的不足。
較早注意並進行方志中方言資料調查的是民國時期的目録學家夏廷棫。一九二八年,夏廷棫對其所供職的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所藏方志中的方言資料進行了初步整理,完成了一份目録,即《本所所藏地方志中關於方言之記載》。這份目録,共揭出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所藏方志中的方言資料六十八種,其中廣東二十四種,江蘇、浙江各十三種,湖南七種,雲南三種,福建兩種,廣西、貴州、江西、四川、山西、安徽各一種。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日本學者波多野太郎以影印的方式陸續出版了九卷本《中國地方志所録方言彙編》。《彙編》輯録了二百七十多種一九四九年之前修撰的方志中的方言資料。這是對舊方志中方言資料一次較大規模的搜求輯集。
二
舊方志中的方言資料,主要記録的是漢語方言,包括官話、晉語、吴語、粤語、湘語、閩語、贛語、客家話、平話和土話等。此外,還記録了我國境内其他民族的語言,如民國《黑龍江志稿》記録了數百條滿語、索倫語、鄂倫春語資料等,光緒《綏遠志》分四十二類記録了數百條蒙古語資料,乾隆至民國《永順府志》《永順縣志》、嘉慶《龍山縣志》、同治《保靖縣志》、光緒《古丈坪廳志》等記録了豐富的土家語資料,乾隆《乾州志》《瀘溪縣志》、嘉慶《龍山縣志》、道光《鳳凰廳志》、同治《保靖縣志》、光緒《古丈坪廳志》等保存了大量的湘西苗語資料,康熙《黔書》、乾隆《普安州志》《獨山州志》、咸豐《興義府志》、道光《安平縣志》、光緒《水城廳采訪册》《黎平府志》、民國《貴州通志》《修文縣志稿》《都匀縣志稿》《八寨縣志稿》《新纂雲南通志》等保存了豐富的壯語、苗語、瑶語、彝語、夷語、傣語和藏語等民族語言資料。
舊方志修撰於不同時代,成書於衆手,因此記録方言的體例、方式、詳略程度往往不一。但從總體上看,大致呈現出逐步豐富、逐步精確、逐步科學和逐步完善的發展趨勢。清中期以前的方志,大多爲方言詞語或方音的簡單記録。如萬曆《沃史》(沃,指今山西省曲沃縣)記録了曲沃方音十五條、方言詞八條,記録方式如紅爲魂,東爲敦,北爲卑,腦額爲業樓什器爲家火行腳爲賣婆。乾隆《寧河縣志》記録了五十七個單字的寧河方音,如學讀作鴞筆讀作彼木牧目某畝牡墓慕暮並斂口作鼻音等,記録了五十五個方言詞,如指手,拱手也紮盲盲,小兒蒙目拿人也夜兒個,昨日也。這些記録,大都直接釋義,未探源流,也不作考釋。清中期之後,多數舊方志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録方言詞語或方音,往往會對所記録的方言音義進行詳略程度不同的考證,以此來闡明方言音義之所出以及該方言詞在前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如光緒《畿輔通志》《順天府志》、宣統《甘肅新通志》、民國《奉天通志》《北京市志稿》《河北通志稿》《新城縣志》《雄縣新志》《濰縣志》《象山縣志》《鄞縣通志》《福建通志》《東莞縣志》等。如民國《濰縣志》,該志用十五、十六兩卷、近十萬字的篇幅,分名物詞、形容詞和動作詞三大類,詳細考釋了八百零六個濰縣方言詞的音義源流等情況。
民國以後的舊方志,記録方言的體例更加完善,方法更加科學,内容更加可靠。如民國《宜川縣志》《洛川縣志》《同官縣志》等,先介紹修撰凡例及當地方言演變情況,次歸納該地方言的聲韻調系統,次記録同音字,再考釋方言俗語等;民國《醴陵縣志》先列古紐等呼例字古音國音方音等聲表六個,次列古韻分合條件例字古音國音方音等韻表十二個,比較系統地歸納出醴陵方音的聲韻系統以及與古音、國音之間的關係;列表之後爲醴陵方言考,引《説文》《方言》《爾雅》《廣雅》《廣韻》等考釋了醴陵方言詞二百八十九條。
引人注目的是民國《鄞縣通志》,該志方言篇幅宏大,達到了九百頁,分爲音讀俗名諺語謡歌四個部分。音讀部分列有五表:注音符號表,歸納了鄞縣聲母和韻母;聲符韻符與守温字母、《廣韻》韻目配合表,歸納了鄞縣聲母與守温三十六母的對應規律,以及韻母與《廣韻》韻目的對應規律;鄞縣方音全表,即鄞縣方言同音字表,以注音符號之韻符及複合韻符爲主,區分爲四十四攝;鄞縣讀音轉韻表,標明鄞縣方言中讀書音二十三部舒聲韻、五部入聲韻與《廣韻》相互轉化的關係;鄞縣方言變音表,列舉了鄞縣方言中六百多個一字多音的情況。上述五表,明確了鄞縣方音與他邑方音的區别,系統地分析了鄞縣方音聲韻調系統,對其歷史來源、變音、轉韻等現象給予了比較充分的揭示。俗名部分,總結了清代以來研究、考證方言詞的四條途徑,並對前人考證方言詞的通病進行了比較理性的評析;分現代詞語、古代詞語、外來詞語、反切詞語、市語、禽言十表,對鄞縣方言詞語,尤其是現代方言詞語進行了考釋。諺語部分,分儆戒語類表、慰勉語類表等十三類,記録、解釋諺語一千二百六十九條,並附録古鄞諺語三千六百條。謡歌部分,記録了大量的當地謡歌。如此規模、如此細緻的方言志,放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
舊志中的方言資料,是我們了解、研究漢語方言及民族語言的歷史、演變等可靠而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有助於進一步研究明清民國時期方言狀況、漢語方言音義與民族語言音義演變情況,準確釋讀小説戲曲文獻中方言俗語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爲編撰大型歷史方言工具書提供了新的歷史語料。
三
本《集成》以《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録》《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等海内外發布的公私舊方志目録爲線索進行方言文獻輯録工作。文本資料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紙本圖書。主要有《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中國方志叢書》(台灣成文出版社)、《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四川大學出版社)、《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及《續編》(上海古籍書店;上海書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及《續編》(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故宫博物院藏稀見方志叢刊》(故宫出版社)、《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地方志部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藏稀見方志叢刊》《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清華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安慶市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重慶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湖南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吉林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遼寧省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河北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首都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浙江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以上十八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陝西省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以上四種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嶺南美術出版社)、《廣州大典》(廣州出版社)、《揚州文庫》(廣陵書社)、《金陵全書》(南京出版社)、《上海府縣舊志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西北稀見方志文獻》(蘭州古籍書店);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以及甘肅、廣西、山東等地縣圖書館、博物館、方志辦所藏部分單册地方志等。
二是電子圖書。主要爲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地方志、愛如生中國方志館、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國學大師等網絡上的電子圖書。
本《集成》大規模的資料搜集工作完成於二〇一三年,此後輯集出版的一些方志集成性資料,未能進行普查輯録,如二〇一五年至二〇一七年出版的《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等。
本《集成》題稱歷代方志方言文獻集成,這裏的歷代方志,指舊方志;方言,包括漢語方言以及中國境内其他民族語言。漢語方言包括官話、晉語、吴語、粤語、湘語、閩語、贛語、客家話、平話和土話等,民族語言包括壯語、苗語、瑶語、彝語、蒙古語等。輯録的基本原則是:凡方志中以方言考方言志方言編語言文字語言方言言語語音俗語土語方音等立卷目、節目者,或雖未立爲卷目、節目,但在方志中自成一節或一段專門記録方言的一律收録。而散見於方俗志動、植物志等中的零星方言詞語或音義材料,則不予輯録。
依據上述界定和輯録原則,本《集成》從歷代舊方志中共輯録出方言文獻九百六十三種(附三種)。地域上,九百六十六種文獻覆蓋今三十二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中,輯出今北京市七種,天津市五種,河北省七十五種,山西省三十種,内蒙古自治區六種,遼寧省十八種,吉林省十二種,黑龍江省六種,上海市五十七種(附一種),江蘇省八十一種(附二種),浙江省三十七種,安徽省十八種,福建省二十一種,江西省十種,山東省二十四種,河南省三十二種,湖北省十六種,湖南省六十種,廣東省一百一十一種,廣西壯族自治區九十五種,海南省二十三種,重慶市十三種,四川省四十二種,貴州省三十八種,雲南省三十六種,西藏自治區一種,陝西省三十五種,甘肅省四十二種,青海省一種,寧夏回族自治區五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二種,臺灣省四種;編纂時代上,輯出南宋一種、明代二十八種、清代四百八十三種、民國時期四百五十四種。
在輯出文獻的編排次序方面,本編以今省級行政區劃爲編排單位,省級行政區劃按民政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册》所製定順序排列;省級行政區劃内部,按先通志(包含少量區域志)、後縣志的順序排列;各地級市所屬縣志,按所處地域由北向南順序排列;同一地域的方志,按成書或刊刻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在每篇方志題名之後,有簡要解題(詳細解題已輯集另成一書),旨在交代方志修撰者,成稿或刊刻時間,方志題名中的地名對應於今行政區劃的省、市、縣、區,輯録出的方言文獻出自該方志的卷數以及録文所據的版本等信息。
同一地域前後不同時代的方志,往往沿襲性很强,後代方志所記方言有時只是對前志内容的簡單補充完善,甚至僅僅是少量字句的改動。本編爲完整反映歷時狀態下同一地域不同時期方志中方言的沿襲與演變情況,故不避重複,除道光《雲南通志稿》、光緒《雲南通志》因篇幅較大,爲節約版面僅存目外,其餘凡成書時代不同或修撰者不同者,悉數收録。
四
舊方志徵引歷代文獻的數量巨大,本《集成》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儘量逐條加以核對。但舊方志一如古人著述,引文多不完整、規範,節引、改寫、改字現象十分普遍,甚者張冠李戴、誤引現象所在多有。本《集成》對節引、改寫的引文,儘管不是被引者原話,但爲明確引文起迄,均施以前後引號;凡影響文意理解的改寫、改字、誤引者,予以改正,並出校記。
本《集成》所據底本的用字情況十分複雜。一是時間跨度大,有明、清、民國不同時代的本子;二是形態多樣,有刻本、石印本、鉛印本、油印本、鈔本、稿本等;三是成於衆手,不同時代、不同刻工、不同抄手書寫習慣各異。凡上因素,均導致底本用字極爲複雜。因此,想做到用字完全統一幾乎是不可能的。本《集成》大致按照以下幾種情況分别加以處理。
異體字:(一)筆畫微别的異體字,徑改作正字,如改鬼、改縣、歴改歷等;(二)偏旁部位不同的異體字,選擇古籍中常用的一種字形,如畧改略、峰改峯、鵞改鵝等;(三)一些高頻的、不存在方音區别性的日常生活用字,選擇古籍中常用的一種字形,如雞改鷄、貓改猫、塩改鹽等;(四)其他大量的異體字,各仍其舊,一般不加改動,如粗與麤、凶與兇、閒與間、鍼與針、沖與衝、個與箇、裏與裡、吃與喫、烟與煙菸、?與婆、訛與譌等。
記音字:按照現代用字規範,舊方志中出現的記音字,無疑屬於錯字,但方志中的記音字,往往承載着方音信息,本《集成》一般不予改正。
簡化字:(一)少量民國時期的方志以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抄録的舊方志使用了簡化字,現統一轉换爲繁體字;(二)少量舊方志中間或使用簡化字,亦統一轉换爲繁體字。
避諱字:直接改回原字,不出校。
舊字形:直接改用古籍整理通用規範字形,不出校。
明顯的訛字:大都徑改不出校。
此外,少量方志因刊刻時代久遠,或囿於當時印刷技術不發達,或我們所據的現代影印本不清晰,個别字或漫漶不清,或字形殘缺。本編對確無法查證的,以□替代並出校記説明。還有部分民國時期的方志使用了注音字母,但囿於刻工、抄手的認識水平,少量注音字母寫法極不規範,甚至難以拼讀。考慮到所記均爲彼時方音,無法以現代方音加以改正,因此除少量能認定錯誤加以校改外,多數仍照原寫録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