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在大众心目中,他是一个神话;在科学家眼里,他似乎也只是一个符号。
本书是充分了解阿耳伯特·爱因斯坦这位非同寻常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他在时代中的地位,他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最全面*权威的版本,具有极高的馆藏价值。
|
內容簡介: |
《爱因斯坦全集》是有史以来科学史文献方面*雄心的出版事业之一,已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授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此书的中文版。全集包括从爱因斯坦档案馆中选出的14000余件文件以及许多新发现的文件。全集出齐将超过25卷。包括爱因斯坦已发表的全部物理学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还有他的笔记,未发表的科学手稿以及他与20世纪著名科学家诸如洛伦兹、薛定谔、居里夫人、普朗克以及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弗洛伊德,罗素,萧伯纳,罗斯福等人的通信。全集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的认识,而且也为理解现代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新的综合性的手段。
第十二卷(柏林时期,1921年,通信集):本卷利用了爱因斯坦1921年的2000多份信件,这些信件为我们揭示了爱因斯坦在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他与家人、朋友及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使我们得以了解他在1921年期间所经历的许多重大活动。他的相对论在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及数学家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他为希伯来大学的创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促进国际和解与合作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
關於作者: |
阿耳伯特·爱因斯坦不仅是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
目錄:
|
正文目录
插图目录
介绍性的材料
第十二卷导言
关于全集的编辑方法
致谢
关于英译本的说明
文件所在单位符号表
说明文件种类符号表
正 文
正文字母顺序
记事表
附录
引用文献
索引
引文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十二卷序言
1921年,爱因斯坦有六个多月不在柏林。他去了欧洲大陆各国,并且次去了美国和英国,给那里的同行和普通听众宣讲他的研究,在曾为敌对国的科学家当中倡导国际和解与合作。
爱因斯坦当时已是著名的科学家,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关注。他的相对论在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及数学家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一年里,爱因斯坦的科学活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从理论上证明引力与电磁学的统一问题;二、通过实验来研究量子力学的某些推论。与此同时,爱因斯坦根据自己早期的研究所撰写的科学论文和论著也迅速增多,之所以能形成如此蓬勃兴旺的景象,是因为爱因斯坦的演讲和公开露面使相对论在科学家和普通听众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们希望他能采取更具体的行动,或者在纷繁复杂的其他话题方面阐明他自己的态度。他为希伯来大学的创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促进国际和解与合作采取了果断的行动。但他卷轶浩繁的书信不仅记录了许多其他意义重大的事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爱因斯坦在多样领域里的个人生活,比如他的兴趣、他的活动以及人际交往。
本卷利用了爱因斯坦1921年的2000多份文件,包括他自己写的、写给他的以及关于他的文件。前面11封书信的写作时间略早于1921年,随后选取的349封书信做全文呈现。
在爱因斯坦1921年所写的可找到的291封书信当中,本卷做全文收录的共有169封;而在他1921年收到的500多封仍然存在的来信当中,本卷做全文收录的有180封。本卷所附的记事表包括几百个词条。其中与不同出版商的大量交流表明,人们对德语原版的爱因斯坦著作的需求增多,也越来越需要把爱因斯坦的著作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波兰语、匈牙利语、乌克兰语、日语、罗马尼亚、意地绪语以及希伯来语。这些书信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与家人、朋友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在1921年间初次接触到的许多个人、机构以及许多重大的活动。
I
从1919年末到1920年初,爱因斯坦积极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21年初,为了重振犹太复国主义者事业,爱因斯坦次穿越大西洋,去到大洋的彼岸。在那些研究爱因斯坦的人看来,促成爱因斯坦这次旅行的乃是,他对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创建的兴趣。这次旅行在一定程度上使爱因斯坦与美国科学共同体建立起了新的联系。[1]在研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历史学家们看来,爱因斯坦的参与对于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驻伦敦主席、著名化学家[2]哈伊姆·维茨曼(Chaim Weizmann)在美国的犹太复国运动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有趣的脚注而已。
关于1921年那次漫长的旅行,爱因斯坦手头的文件极少。大量尚未被查考的资料来源为他的英、美之行提供了新的洞见。我们了解到,这次旅行对爱因斯坦来说增添了许多个人主动性,更加丰富了他对犹太复国主义者政治和美国犹太人的了解。他见到了日渐兴盛的美国科学共同体的许多代表;而且几乎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喜欢刨根问底的国际媒体的众多记者。因此,爱因斯坦出现在美国不再被视为犹太复国主义使命的一个点缀,也不只是他一时心血来潮,想去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工程。在这次旅行期间,一个特别的规划渐渐在爱因斯坦的心里形成:他要在美国和英国成立大学资助委员会,以此促成希伯来大学的建立。
爱因斯坦的这次旅行不完全是一个惊喜,他以前就思考过进行一次大范围的科学演讲之旅的可能性。1920年10月,爱因斯坦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其他几位前景美好的东道主[3]的邀请,当时在保罗·埃伦菲斯特(Paul Ehrenfest)的鼓励下,爱因斯坦向每一位邀请他的东道主提出必须支付15,000美元高额酬金的要求。他想这个近乎开玩笑的要求很可能“吓跑”那些东道主,因为不管怎样,他毕竟还是喜欢待在家里。[4]不过,爱因斯坦也有理由提出如此大胆的要求。他希望借此得到“经济自由”,稳定前妻和两个儿子在苏黎世的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正如埃伦菲斯特所认为的那样,爱因斯坦也坚信,如果他能够得到“两、三所美国精英大学”[5]的邀请,德国科学界的声望和地位也会随之提高。
1920年12月底,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告诉爱因斯坦他的大学付不起这笔酬金。[6]威斯康星大学的教务长觉得爱因斯坦提的酬金要求太“离谱”,他告诉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和爱因斯坦的谈判代表保罗·沃伯格(Paul M. Warburg),说“这笔酬金太高了,完全超出了美国各大学的筹资能力。”[7]后来,保罗·沃伯格的哥哥马克斯·沃伯格(Max M. Warburg)把这个情况转告给了爱因斯坦(文件43)。
1921年的初几个星期里,爱因斯坦看起来很轻松,他好像不必刻意去准备这次辛苦的旅行(文件48)。然而他的计划很快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德国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库尔特·布鲁门菲尔德(Kurt Blumenfeld)给他带来一封电报,是伦敦的维茨曼发给他的,想邀请他一起去美国发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8]
维茨曼计划在美国待一年多,主要处理欧、美两地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在巴勒斯坦建设基金问题上存在的越来越明显的分歧。巴勒斯坦建设基金是伦敦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创办的,目的是“帮助犹太人及时有序地迁入巴勒斯坦,并使迁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的人数稳步上升,同时保证该国将来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其犹太居民和非犹太居民。” [9]巴勒斯坦建设基金决定筹款2500万英镑。围绕这个基金而起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如下几点:谁来操作这个基金;这个基金是否可以建设成为一个“普遍的捐献基金,针对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所有开支”;抑或这个基金“只用于公共服务,以独立的商业规划方式来运作。”
路易斯·布兰代斯(Louis D. Brandeis)是个被任命为美国法院法官的犹太人;他也是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的著名领导人。对于上述问题,布兰代斯更倾向于后者,即以“更商业化的方式”筹集资金,然而维茨曼及其支持者更关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长远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他们致力解决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问题,拒绝接受布兰代斯一派对基金筹集的商业化做法,主张由犹太复国行政部来掌管巴勒斯坦建设基金。与此相反,布兰代斯一派则坚决要求由每个国家联合会来控制不同基金的筹集和分配。[10]维茨曼此次美国之行可能削弱布兰代斯作为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的卓越领导人的立场。[11]
根据布鲁门菲尔德的说法,爱因斯坦初不太愿意接受这个邀请,因为他刚刚拒绝了为他提供“丰厚报酬”的六所美国大学的邀请。[12]再则,爱因斯坦当时正在准备几周之后就要召开的第三届索尔维物理学大会。这次大会将在布鲁塞尔举行,是该领域一战后次举行国际会议。在德国科学家当中,此次大会只邀请了爱因斯坦。作为被邀请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出席必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按照布鲁门菲尔德的说法,爱因斯坦起初并不明白,为何创建希伯来大学如此迫在眉睫。可维茨曼的邀请是否就是旅美的一个充分理由呢?爱因斯坦对此显然有些摇摆不定。然而三天后,当爱因斯坦见到布鲁门菲尔德本人的时候,便欣然答应“与他同往了。”[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