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生活给我们太多看上去正确的选项,让我们不知不觉把时间的冰箱填满。
可是,这些所谓正确的选项,真的都是我们当下需要的吗?
有哪些是外界硬塞给我们的期待?
那些外界的期待,
是只有完成和大家一样的标准化动作,才配享有掌声和糖果的等价交换。
|
內容簡介: |
要像个女孩要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情要学会平衡职场和家庭要成为贤内助要做一个无私的母亲你一定对这些话语不陌生,它们如同一张张标签,贴在她的脑门、我的胸前、你的背后。
然而,每个人的自我都是无限的,标签是来自外界的标准化期待,它们代表外界对个人的要求,却可能遮蔽掉标签之下的那部分真实自我。
如何跳脱出这些标签?这是作者井曼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事情。
她深入自我,了解到在已知的、被标签的自我以外,依然有很多被叫作禀赋、资质、潜能的东西没有被识别出来,而热爱往往存在于这些未经开采的自我当中。
她观察周遭,发现凡是自我价值感高、有趣有梦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不曾考虑作为一个女性,我要怎么活,而是作为一个人,我打算怎么活。
某些有失公允的要求、戏谑的玩笑,如果你也在经历不要怕,也不用感到抱歉。从探索自我、与自我相处开始,尝试活在标签之外。
|
關於作者: |
井曼
新西兰拾墨文化教育品牌创始人,百万粉丝公众号奴隶社会作者。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曾就职于世界500强生物制药公司,拥有个人公众号:索菲的文字世界。
|
目錄:
|
推荐序李一诺
序:解决自己的问题
出发:人生设线不设限 001
1.1 说我不像女孩?对,我只是像我自己 003
1.2 通往自由之路 013
1.3 早恋这个混蛋的说法 022
1.4 摔倒哭完,继续赶路 031
寻找:遇见世界,找到自己 039
2.1 自我实现的故事 041
2.2 人生的三个维度 052
2.3 走向世界后,我是谁? 063
2.4 做选择的三个底层思维 076
建设:在不同的战场自在作战 085
3.1 管理时间,就是管理人生 087
3.2 不焦虑地度过孕期 097
3.3 职场妈妈vs全职妈妈,你做好心态管理了吗? 109
3.4 书写的意义 120
突破:找到思维边界,解锁更多可能 129
4.1 用一张纸卖出自己 131
4.2 我是新人,但我值得你的信任 139
4.3 支撑岗位,如何找到身份认同? 148
4.4 工作愉快来自有所界限 156
4.5 有效学习的三种思维转换 164
4.6 我见过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175
连接:生命中的那些重要关系 187
5.1 我不是生来乐观,只是选择了乐观 189
5.2 恋爱,不只是遇到对的人 199
5.3 婚姻中的四种关系 208
5.4 打破中国式婆媳关系 216
回归:以孩子为原点,探知教育的本质 231
6.1 比选择教育体系更重要的事 233
6.2 在起跑线上赢,不如在终点线上笑 246
6.3 被早早送出国门的孩子的真实困境,你知道吗? 254
6.4 与孩子的深度连接,始于看见 264
6.5 关于真实的三件事:给三岁女儿的信 272
后记:用下限思维解锁未知人生 231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李一诺
认识自己,与自我相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要花一生来面对的难题,我自己也一直在路上。
可以说,人与周围世界打交道,首先要有深入的自我认知做基石。自我认知到位,我们才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潜能在哪里、如何去定义幸福,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向世界输出价值。
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有个误区,习惯将标签定义的那个自己视为全部的自己,由此也将成功定义为对某个外部成就的追求如果你也这么试过,或许你已经发现,这么做不但远离了核心的自我,也因疲惫不堪,与幸福渐行渐远。
因为真正的自我是无法用标签定义的,它既灵活又生动,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情绪反应中。听上去了解自我似乎很难,但山本耀司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什么意思呢?我在多年的工作学习中意识到,我们真正拥有的财富,其实是经历过的生活。真正需要的工具是内在的察觉: 一段选择或者关系,让你觉得痛苦不堪,你不想得过且过,于是追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初为何选择了这条路?我现在在害怕什么、担心什么?
有了这份关于我的觉知,人很容易就能将看到的外在世界转化为自我发现的入口,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终寻得幸福。只可惜,很多人由于一开始观念错误,没有心力找到这个入口,与真正的自我建立连接。
这也是我推荐本书的原因。
井曼是奴隶社会公众号为数不多的年轻作者,很早就在关系上开始了自己的探索,而且有心得、有方法,她写与爱人和婆婆的相处故事,都是阅读量10万 的热文,有不少智慧的洞察,让我不禁感慨,这应该是位与自我相处得很不错的女性。果然,在这本书中,她将生活中遇到的困境统统视作认识自己的契机,向读者展示出一个年轻女性如何从不设限的青春开始,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反思,一路向内探求,将生活梳理成一个先解决自己问题、后解决其他问题的递进式成长系统。她分享的真实故事,涉及自己在留学、职场、婚姻及育儿上遇到的难题,有娓娓道来的温度,也有深入思考碰撞出的干货,十分有用。
除此之外,活在标签以外,也代表着新时代女性视野的突破。
井曼曾在新西兰留学,2019年我去新西兰做教育考察,与她在惠灵顿有过一面之缘。那时她刚刚辞去国内的工作重新出发,举家南迁至奥克兰,目的是在当地开展面向海外华人子女的中华文化教育。可见,这个时代,女性的格局和色彩,已非止步于自我的安定和幸福,更在于生而为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总之,这本书是一个礼物,值得每一位想要寻找自己、重建自我的女性阅读。
序:解决自己的问题
业余时间写作,我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拥有名校、名企背景的作者表达困境,往往不容易被读者买账,类似这也算是困境?的留言,我在很多大V的公众号见过,常常获得相当高的点赞数。
优秀的人发牢骚就是不识人间疾苦,曾经我也这么认为。直到我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被困境困住的究竟是什么?
分享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故事吧。我的一个朋友小A毕业于名校,因为没有进入他梦想行业的Top1,退而求其次进了Top5。他很痛苦。我虽和几个朋友前去安慰,心里的真实想法却是:不至于吧,那Top5可是很多人毕生的梦想啊!
在我看来,小A的痛苦来源于只拿到了进入Top5这个结果。然而,事后我找小A聊天,发现并非如此。对当事人来说,困境不是没有进到最好的公司本身,而是对自己的失望,是他内心深处对于没有达成自己预设目标而产生的挫败感。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会与不同的困境相撞,这些困境不是任何外在的问题,被困住的恰恰是我们的内心我是不是能力不行?我为什么要这么拼?我的终极方向在哪里?我到底是谁?这种与自我的失联与失控感,无关社会地位,只要对自我存在认识局限,就会经历。所谓困境,无非是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尽早暴露自己的局限。
明白这个逻辑,困境本身就不值得过度关注。因为所有可见的外部问题,反射的都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在与自己打交道的这些年里,我渐渐不怕与困境相撞,因为我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但凡遇到挑战,我一定会经历一遍痛苦的反思,然后,对自己的认知就会从现有的维度升级一次。在新挑战的刺激下,过去30年,我不断体验着旧的自我认知崩塌、新的自我认知建立的过程。
另外我也发现,任何困境,用方法和技巧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后总要回归到我是谁,我的信念是什么,我的目标在哪里这些关于自我的基础问题上。若想解答这些问题,就要了解自我认知建立的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每个人都渴望向外证明自己,特别是在幼年时期,他人的评价往往会轻易影响他对自己的价值判定,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初级自我认知。这个时候,从小获得父母的爱和鼓励的小孩,更容易获得积极的认知,这些认知帮助他削弱他人目光对他的影响,在确认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有独特的价值这一前提下,他将踏上更多探索自我的旅程。相信我是谁要由自己去定义,我称这个思维阶段为个体自信。
随着经历的丰富,我们会不断向这个世界交出成绩,也会不断听到别人的反馈。两者的摩擦与较量,让我们在做事与思考的往复中,挑战自己的既有信念,最终沉淀出我们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的人生意义,以及对未来的愿景。比起个体自信,这个阶段,我们会具化自己的使命和价值,会从内心聚焦出一束清晰而稳定的光,带给我们前行和行动的勇气,这就是内核自信。
而在内核自信之上,是行动自信。无论做事还是与人打交道,不知道为什么而做、以什么方式相处,一定会在某个环节卡住,最后不得不回到对内核的探寻中。也就是说,只有一开始找到自己的根基,找到内核自信,我们才有可能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保持高维度的认知。即使被困境卡住,我们也知道如何回到原点,回到本质的层面重整旗鼓,自我拯救。
可以说,我们认知自我的过程,正是从个体自信、内核自信到行动自信逐级而升的过程。如果你也认同这个过程,那么这本书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它虽然离成功学的货架不远,却将成功定义为一种与自我相处、学会自我接纳的能力;虽然会被归类到励志的范畴,却将励志视为一种敢于从困境中发现自我的态度。接下来,我将介绍书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帮助你判断这本书是否真正适合你。
第一部分,破除限制
年轻时我们缺少方向,却从不缺少限制,这些限制阻碍了个体自信的建立,需要我们在第一时间识别出来。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被你是女生,要有女生的样子这样的背景音环绕,这些声音抑制了我作为人本身的可能性,将原本宽阔的道路辟出一左一右。与此同时,我又不忍割舍自由,这也是一条不易之路,周遭人的质疑,内心深处我不行的胆怯,就像一只易爆的水球,随时提醒着我,算了,就这样吧。
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屏蔽外界的标准,努力踩出属于自己的第三条路径。这些路径,我希望可以作为重新开局人生的礼物,带给你接下来不设限的精彩旅程。
第二部分,自我寻找
作为接受应试教育成长的80后,我也抵抗不了外在的评判标准,诸如追求高分、高薪、高身价。特别是从小被叫作学霸,我早已习惯考试后公布成绩时的那种傲娇。2009年,我出国读书,顶着好学生的光环,却慢慢意识到,用外在的成就证明自己可以给我一时的愉悦,但在兴奋过后,总会有一个实际又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下一步呢,你打算怎么走?巨大的空虚感悄然而至。
从少年迈向青年,一个很确定的转变是: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越发认识到了解自己这件事至关重要。认识的人越多,我越是有强烈的愿望,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而这两件事发生的前提,是始终不忘向内看。
在这一部分,你未必会经历我所经历的故事,却肯定会发现,人一旦进入寻找生命内在意义的旅程,即便选择错误,或迟迟未找到热爱,也并非一件多么令人焦虑的事情。
第三部分,自我建设
或许你也深有同感,有了基本的大方向,也不影响把日子过进具体的每一天,依然充满焦虑和压力。
28岁我怀孕,第一次成为准妈妈,如何与腹中胎儿共处,遇到突发状况如何处理,成为那时候我不表于口的担忧。30岁,我和先生从北京搬到奥克兰,职场妈妈突然转为全职妈妈,要说自在切换是假话,将失衡的生活重新摆平才是真挑战。
有句话说,幸福来自对生活的掌控。当身份升级,环境改变,面对熟悉又未知的生活,如何重建这份掌控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一直认为完美生活是要事事统筹做到最好,可什么是最好呢?我们依赖管理工具提升生活的可控性,但是管理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呢?
与具体生活磨合的过程是很好的修炼。一个你也可以拥有的态度是:我们不一定有能力改变现实,却可以改变自己看待现实的角度。
第四部分,自我突破
一方面,我们在积极调整自己,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当生活进入舒适区,总会有些天花板等在那里,阻碍我们变得更强、走得更远。
初入职场,我曾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支撑性岗位做过几年。度过最初的新鲜期后,除了等待未来的晋升机会,对当下螺丝钉这个身份的认同感也每况愈下;做学霸很多年,我有自己的一套高效方法,但让学习成为终身的习惯,却不是凭借方法就可以搞定的事。
这些天花板,有心理上的,也有能力上的,躲不过,绕不开。然而,我知道若想接近更好,就要视自我挑战为生活的常态,那些突破口,可能是思维方式的调整、方法论的习得,也有可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我们重新回到探索自我的修行中去。不可否认,在自我突破方面,优秀的伙伴与前辈给了我很多鼓励,我希望能传递给你。
第五部分,亲密关系
我们总为关系头疼。在我看来,要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少不了两个层面的努力:一是行动上的主动,二是态度上的真诚。对于亲密关系,更是如此。
关于原生家庭:成长告诉我,再和谐的家庭也伴随着遗憾与缺口,只是轻重不同。在我的身上,分别继承着母亲的开朗感性和来自父亲的内敛理性,而那些我不希望自己继承的,我尝试主动删除和削弱,并且成功了。
关于恋爱与结婚:我经常问自己,那个对的人真的存在吗?伴侣的最佳关系是什么样的?婆媳是否只能相忘于江湖?我找到过自己的幸福密码,也在尝试拥抱更多可能。其中的动力和思考,我愿与你分享。
第六部分,教育回归
如何选择最好的教育,是为人父母永恒的难题。可以确定的是,凡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的父母,势必会对下一代的教育更有信心。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国外的教育处处都比国内强吗?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吗?那条线在哪里?当我也成为母亲,我手里已然握有两件兵器,一件是对中国和新西兰两地教育环境的了解,另一件是我的父母在我身上留下的教育印记。凭借它们,我逐渐厘清了很多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比如,对教育的思考不该以生育时间计算,它应当贯穿我们的一生。
以上算是本书的内容导读。虽然每个部分的故事有限,不足以涵盖人生的全部困境,但若清楚了面对某个具体困境时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法则,相似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期待本书故事 理念 方法的叙述风格,会成为读者解决自我问题的参考,就像一位读者的留言鼓励:我们面临着不同的人生课题,却在你的叙述中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最后,允许我用一个秘密开启这本书:没有真正潇洒的人,那些看似潇洒的人,无非是在10分钟前终于解决了在自己内心盘桓许久的问题。
人生就是不断与自己撕扯又和解的过程。认清这个真相,我们会坦然接受所有挑战,因为那是我们重塑自我的必经之路。
井 曼
2020年12月于北京
后记:用下限思维解锁未知人生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面对突发性状况,每个人不得不重新调整过去的生活方式,开始适应办公、育儿、生活等的新模式。
以我自己为例。年初,先生因为工作和学习留在了新西兰,我独自带女儿回北京的奶奶家过节,原本计划2月底飞回,然而疫情的暴发使这段假期被迫延长至夏天。其间全家响应号召,取消了几乎全部的对外社交,活动范围自觉限制在小区。可喜的是,家人并没有对足不出户的新模式感到太多不便。
很长一段时间,书房由我和三岁多的女儿共用。小朋友每日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小桌上搞创作,画出的作品贴满了书房的一整面墙。我在前面的书桌做PPT、写文章、忙于新公司的运作。我们俩身体处在同一空间,思想各自沉浸,每隔一个小时就停下来对几句话,问问体验如何,有没有产生新奇有趣的想法,都实现了什么进度。说来有趣,我手机里的健身App是女儿挑的,因此她有很高的积极性和我共同完成一些运动,加上亲子阅读、吃饭与午睡,还没想到要出去玩,一天就很快过去了。
然而这段时间,新闻里的确诊数字不断攀升,我们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突击战转移到 持久战的准备中,一个最真实的担忧是:短期之内,爱好可以支撑每一天的生活,但长远来看,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处?那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众多不确定的因素,诸如病毒何时攻破、疫苗何时研发,普通人无法左右;然而,普通人可以确定的事,比如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在等待消息的同时,在家借助触手可及的资源做好自我的管理和提升,不至于解禁后身材走形、学识倒退,这些是可以做好,并且持续带给我们安全感和掌控感的。按照这个思路,信心,我有。
无论外界如何动荡,找到那个平衡的下限,将自己可以前瞻到的、确定正确的事做好、做到位;至于未知的上限,交给生活本身这种思维方式,我称为下限思维。掌握它,不仅可以对抗疫情的影响,也能更好地鼓励自己前行。
举个例子吧。进入30岁后,女性一个普遍的选择困难是:我还要不要继续拼?这个拼,或是跨界,或是继续深造,总之,可以理解为前文说的上限自我层面的突破和挑战。那么,与突破相对的下限是什么呢?是自我接纳。我可以选择跨界,但如果失败了,我接受这个结果,不自我抱怨;我可以继续深造,也许毕业后就业形势未必比现在的更好,但至少我深思熟虑做出了选择,我接受这个结果,不抱怨自我。
今年5月,我在新西兰注册了教育公司,凭借前人的指导和满腔的热血,也算正式迈出了创业妈妈的第一步。当愿景落实到文件,我进一步确认内心,鼓舞我的已不再是目标、使命这些高层次的东西,而是今后若失败,我还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吗?我发现,如果我可以随时接纳自己,那么,我也可以随时迎接挑战。(如本书《通往自由之路》一篇所讨论的内容。)
这种下限思维,因为涉及追问的方法,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看待自我价值。我在《自我实现的故事》一篇中写过,内心充盈是我追求的核心目标。为什么不是帮助他人呢?我想,人只有内满,才能外溢。当你获得持续的进步,精神保持在充沛的状态,那么,你一定是极具力量感的人,举手投足都会影响他人,用下限成就上限。
在本书的结尾,我由衷地希望亲爱的读者你,也能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时刻变化的时代,成为自己的明灯,获得真正的自由,无惧且有力地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