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6.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相关文献的简单回顾,发现全要素生产率(TFP)差异是造成国际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而要素配置扭曲的存在会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本书以转型国家市场化改革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要素配置扭曲产生的制度原因、经济影响及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市场化改革对转型国家的经济绩效具有异质性影响;转型国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过渡性制度安排会与适宜制度产生偏离;制度偏离是市场化改革对转型国家经济绩效产生异质性影响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的经济转型经验进行分析,给出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王强,男,黑龙江黑河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海关学院。研究领域主要是制度经济学中转型经济、国际贸易理论。曾在《财经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上海市哲社一般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各一项,参与两项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及多项省部级课题。
|
目錄:
|
目录
总序1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选题的意义4
一、 理论意义4
二、 现实意义5
第三节研究方法6
一、 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相结合6
二、 宏观和微观视角相结合7
三、 数值模拟7
第四节本书创新点和贡献8
一、 丰富和发展了适宜制度理论8
二、 从转型国家制度变迁的视角8
三、 对适宜制度和制度偏离进行数值模拟9
四、 对中国转型情况进行分析9
第五节研究内容和主要框架10
一、 研究内容10
二、 主要框架12第二章文献综述13
第一节经济增长动力和国际收入差距:理论与经验13
第二节全要素生产率(TFP)与要素配置效率16
一、 关于资源和要素概念的界定16
二、 全要素生产率(TFP)定义及其差异17
三、 要素配置效率的定义和度量20
四、 要素配置扭曲原因的探索22
第三节制度变迁与制度效率25
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理论25
二、 制度经济学发展脉络26
三、 关于制度变迁理论29
四、 适宜制度内涵的拓展32第三章市场化改革对经济绩效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证据35
第一节相关数据说明36
第二节理论模型及检验38
一、 构建模型38
二、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39
第三节转型国家数据的实证检验40
第四节市场化改革对经济绩效异质性影响的原因解释44
第五节本章结论46第四章市场化改革的适宜制度路径分析49
第一节劳动力配置效率决定的适宜制度50
一、 最优转型速度与失业量51
二、 失业流出的内生路径52
三、 失业流入的内生路径54
四、 失业流出与失业流入平衡路径55
第二节资本配置效率决定的适宜制度57
一、 基本假设57
二、 动态均衡58
三、 资本积累动态的适宜制度路径59
第三节制度偏离产生的原因解释62
一、 制度偏离产生的机制63
二、 转型国家发生制度偏离的经验解释64
第四节本章结论65第五章制度偏离与要素配置扭曲68
第一节要素配置扭曲的产生70
第二节要素配置扭曲的经济影响效应75
一、 要素配置扭曲的作用机制76
二、 要素配置效率的核算框架77
第三节本章结论81第六章制度偏离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
基于国际数据的实证检验83
第一节变量及数据说明83
第二节各国要素配置扭曲指数的估计86
第三节适宜制度的估计87
第四节计量结果分析91
第五节稳健性检验94
第六节本章结论96第七章中国的转型经验97
第一节转型期中国制度偏离程度与要素配置效率变化97
第二节市场化改革、要素配置效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100
一、 数据说明100
二、 主要指标的选取102
三、 模型设定106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108
第三节本章结论113第八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115
第一节主要结论115
第二节政策建议118
第三节本书研究存在的问题119
附录A:国家列表121
附录B:资本存量的算法121
附录C:19952012年转型国家相关数据122
参考文献136
|
內容試閱:
|
总序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主线,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和学者也在关注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成为广大学者的光荣使命和不懈动力。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海关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海关国际合作已成为我国对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关在国际合作中,根据业务改革需求,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凝聚力量,增进共识,向国外提供中国海关的最佳实践经验和解决方案,共同提升世界海关的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海关不断提升国际视野,了解和研究国际海关监管趋势,努力打造先进的、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监管体制机制,在全球性国际海关规则制定中提升话语权。
海关总署倪岳峰署长提出了上海海关学院要建设成为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关发展规律的主战场,为此,上海海关学院围绕建设海关特色鲜明、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等学府的发展目标,以需求、目标、问题、效果为导向,实施人才强校、关校融合、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坚持立地顶天,依特做特,以特促强,走特色办学的发展之路。
特色办学离不开特色学术研究。当前,上海海关学院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对标海关实际需要开展应用研究,紧密跟踪国际海关动态开展比较研究,积极探索海关学的内涵,为海关学的创建奠定学科框架体系。在此背景下,上海海关学院发挥在国别海关研究方面的优势,组织力量围绕贸易便利化、供应链安全及跨境电商等主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形成了上海海关学院学术文库海关国别比较系列丛书,希冀为中国海关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提供智力支持。
学科特色和水平是大学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上海海关学院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与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海关与经贸研究院海关与国门安全研究中心等智库,聚焦学科特色发展方向,对接海关及外经贸事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共同开展重大课题项目攻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海关及外经贸事业的能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海关学院在海关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关学术研究会更加繁荣。
上海海关学院校长、教授 丛玉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