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NT$
806.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NT$
500.0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NT$
347.0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NT$
398.0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NT$
653.0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NT$
398.0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NT$
254.0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本书约30万字,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三个板块。*,在路上。基本为作者旅行见闻录,但超越游记范围。作者身为资深科研工作者,以特殊笔墨向读者展示目的地的历史、文化、人文内涵,记述准确,视角独特,文字精炼但不乏优美,可以为读者提供崭新的伴游阅读体会。第二,在影院。主要内容是作者的读后感书籍、观后感电影、戏剧和展览。作者阅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评论性文章既有深度也有可读性。第三,在家里。主要内容包括女儿的成长记录、家庭琐事以及工作之余的一些思考,风趣幽默中也富有思想性。
|
內容簡介: |
该书为作者多年来的随笔散文集,分上下两册,共三辑,分别是《在路上》《在影院》和《在家中》。《在路上》呈现的是作者行万里路之后的发现和思考,兼具感性和理性,严谨中不乏情感表达。由于视角的多样化和不时闪现的学术韵味,作者坚决拒绝称它们为游记。作者喜好观影,《在影院》的文章多为电影观后感,也有少量书评以及与职业相关的随笔,在作者读万卷书的阅历下,这些文章自有厚度。《在家中》描画生活瞬间,呢喃细语中不乏动人之处。
|
關於作者: |
小黑,科研工作者兼文学爱好者。多年来一边发表职业著述,甚丰,累积百余万字,一边以日记体和博客形式积累个人文字,亦甚丰,多篇文字在《北京晚报》等报刊副刊发表。2020年恍然醒悟,遂从个人文字中摘取部分,形成第一部散文集《日暮乡关何处是》(上下册),开始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
目錄:
|
另一个梦想(自序) 1
第一辑 在路上
伊朗行之一:自然景观 4
伊朗行之二:历史篇110
伊朗行之三:历史篇219
伊朗行之四:历史篇325
伊朗行之五:宗教篇135
伊朗行之六:宗教篇243
伊朗行之七:伊朗人及其他 49
马拉喀什回忆之一:别具特色的家庭旅馆 56
马拉喀什回忆之二:幽深的老城 58
马拉喀什回忆之三:马拉喀什人 62
马拉喀什回忆之四:民居和饮食 67
记德国帕加马博物馆之行 70
依然大雪纷飞的芬兰之一 80
依然大雪纷飞的芬兰之二 85
依然大雪纷飞的芬兰之三 88
在巴黎遇到海明威和凡高 94
重返巴黎 100
又遇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 116
另一个视角:新冠病毒阴影下的忐忑巴黎行 118
在佛罗伦萨遇到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以及他们的朋友们 122
重返澳大利亚 133
匆匆印度行 138
重返莫斯科 148
重返罗马 154
再赴罗马 159
耶路撒冷7天记 166
耶路撒冷外一篇:阿姨还是大姐 194
京都四百八十寺 196
波恩小城的小旅馆 204
德国之行新感受 207
远处的雨 210
下雨的时候到底该不该跑 213
蒙古行与童年记忆 215
斯里兰卡印象 219
新加坡印象 222
我的那些国际专家朋友 225
女性的力量 230
希腊的尼古拉斯 234
在绍兴遇到鲁迅先生和他的士人同乡们 237
庐山的山语云韵老别墅 245
徽州行寻访遥远的祖籍 254
旅途细节 262
沱江之畔凤凰古城随笔 266
西安行的收获 270
漠河:失望和希望 274
旅途随笔记我的好友正文 280
那一个姓黑的姑娘 283
大同行之一:大同老店和老伙计 288
大同行之二:为你而来 293
大同行之三:相忘于江湖 297
第二辑 在影院
伊朗电影观后感 305
过去的时代更美好?《无问西东》观后感 309
小镇大社会《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313
其实都是套路 318
穿越的爱情 320
又是一个夏天《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及其他 322
没人经得住查《完美陌生人》观后感 326
其实是江湖女儿《江湖儿女》观后感 330
珍贵的社会责任心《厕所英雄》观后感 333
2018年观影盘点:在电影中发展自己、他人和世界 338
再叛逆,你还是个好学生《狗十三》观后感 345
主角、配角或双男主兼意大利色彩《绿皮书》观后感 348
从牙叔的牙谈起《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后感 352
现在还要不要读《红楼梦》 356
一羊两寺,探访信仰的一天兼《撞死一只羊》观后感 362
矫情的落伍的爱情 366
种族、性别、阶层和权力鸿沟《罗马》观后感 368
都是少年,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少年的你》观后感 372
作为文学家的吴冠中 374
2019年观影盘点及其他 380
17岁的孩子是魔鬼《误杀》观后感 385
也谈贾府初一打醮 388
小谈形式主义 393
以母亲为主角的自传《生而有罪》读后感 397
一个三观超正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401
那些战争中的异想:漫谈《1917》和《乔乔》 406
乱世中的科学家和少年 40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414
2017年观影盘点 420
英国怎么了 422
再见《苔丝》 425
小凤凰看《天河》 427
绿色鸡蛋是这样养成的 429
第三辑 在家中
活在珍贵的人间疫中生活纪事 433
居家念故乡清明 446
享受自由:不刮胡子的男人和不戴胸罩的女人 452
疫中随笔 457
好友验证 460
我的家庭塑料袋零增量生活小记 464
外卖小心机 468
大学入学30周年聚会兼记老同学宣东 473
给16岁 ~ 17岁女儿的一封信 478
世园会里的埃塞俄比亚雏菊 482
地球母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484
夏日里的中秋节 490
岁月小插曲 493
那些在微信中失去的朋友 502
我在南堂卖咖啡 506
辜负了一只猫的深情 511
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身边的能源革命 514
新生活一月盘点 517
周末散记 521
给即将参加学农活动的小凤凰的一封信 524
通灵的衣服 527
别人家的卫生间 530
日暮乡关何处是 533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536
世界末日 539
再见,我的诺基亚手机 542
记好友源源以及大学舍友们 545
夏日纪事 550
那时的端午节 555
最美好的时光 558
童年的冬天 560
孩子们的欢乐 563
一个有信仰的人 565
遇到年少时的自己 568
被时光遗忘的故乡 570
记母亲的最后时光 576
结 语 589
|
內容試閱:
|
另一个梦想(自序)
或许是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语文学得不错,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心里树立下了一个当作家的理想。后来,在父亲(以及当时全社会)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理论引导下,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最终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但那一个梦想,始终在心底出没,没有一刻远离。我从初中毕业那个暑假开始自发地写日记(之前的日记都是在老师逼迫下写的,早已散失),一直持续到现在,积累的非职业文字可能有几百万字了吧。
其实,对于大部分脑力劳动者来说,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写作,把自己分析、思考和实验的结果呈现给读者,尤其像我,从事的是政策分析工作,最终的产品就是报告、文章和书籍。从业以来,我的职业文字发表数量也累积上百万字了。所以,写作这件事情并不局限于文科生,特别是在这个文理分科已经很模糊的时代,一个好笔杆让很多人受用终身。但是,长时间的日记写作和科技写作对文风的混合影响非常显著。有些时候,我的职业写作会被批评有点感性花哨,而非职业写作又被批评过于枯燥,有卖弄之嫌。为此,我有点沮丧,一时感觉自己的心血左右不是人。
我的职业写作要求论点清晰、论据扎实、逻辑流畅,在此基础上越简单明了越好。就科技文章而言,一般是四段论,即背景 前人工作基础,方法和数据,结果,总结和建议;文字数量有一定灵活性;至于政策建议报告,则以三段论居多,即背景、问题和建议,文字数量在三千字为宜。大体而言,科技论文需要明确的结论以及结论背后扎实的支撑,而且这结论或论点应该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有所推进,绝对不能是简单重复。时间久了,我的很多非职业写作也呈现出这个特点总希望给大家呈现一些观点,而且是新的观点,然后罗列论据。这个特点在我的在影院系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路上系列,如果条件允许,我也会尽最大努力描写对象的前世今生,而绝不仅仅是写看到了什么、简单想到了什么。我不是卖弄而是确实有所感悟,相信打动我的也能打动同道中人;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尽量选取新颖的角度,让我所撰写的东西超越百度。而且我像写科技论文一样撰写在路上系列,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会出现很多相关参考资料,以确保每一个独特的史实和具体的数字都有出处,有些会特别以脚注形式给出。虽然文字略显简单质朴,缺少特别细致的铺陈和情绪调动,但通篇的逻辑是严密的,用词是严谨的。这些都是职业写作赋予我的随笔的特质吧。我慢慢接受了这种混搭式的文风,并开始乐在其中。
但仍有遗憾的地方。如前所述,我从1986年开始进行文字原始积累,到2006年才抛弃日记本改在电脑上写作,直到2017年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不应该继续以那种略显私密的风格进行创作了,否则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改造,最终大概只能放弃了。于是,我注册了新浪博客,正式开始公开而且主题明确地写作了当然,日记体的写作我也没有放弃,只是不公开而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三年来这些公开的文字大概也接近20万字了。我没有进行任何宣传,只是偶尔发个影评到朋友圈,收获一些赞美,满足一下虚荣心。慢慢地,越来越多篇文章被推荐上新浪博客首页,收获了一些粉丝,还有几篇文章在《北京晚报》等报刊的副刊发表。在朋友的鼓励下,我有了出版随笔的念头。于是,基于目前公开的文字,再从2017年之前的文字中筛选出一部分,形成了目前的文稿。我通读下来,还是感觉能从中读出日记和流水账的痕迹,有些文字与撰写时间点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家中系列,希望读者谅解。为了便于理解,每一篇随笔后面都标有写作时间。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好处是,读者大致能从中读到我的心路历程。
在路上系列占据了一半篇幅。我一点都不同意把这些随笔定义为游记,因为在我看来它们远远超越游记。如前所述,我会尽可能地呈现记录地点的今生前世,文字和史实都是严谨的,心得体会是独特的。为此我付出了大量心血。而且我特别忌讳贴照片。网上的游记随处可见,多是一点点文字加大量照片,或者干脆都是照片。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家的年代,照片谁都可以拍,但文字描绘不见得人人擅长。有了太多的图片,人们往往会忽略文字,更不用说编撰文字远比拍照和贴图片花费的心思多,二者完全不可比。因此,即使在这个读图时代,我也坚持以文字为主。我坚信,能够长存的是精心撰写的文字,而不是信手拈来的照片。读者如果想看图片,随便搜索一下就可以,到处都是。另外,很多随笔里会提到国际友人,感谢我的工作让我有机会认识他们。这些朋友的存在让这些记录显得灵动丰厚了许多。
在影院里的随笔,我想称它们为影评剧评,但估计有专业人士不同意。读了《如何写影评》这本书之后,我自己也不敢说它们是影评了,至多是观后感,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感受,谈不上对影片的评论。写影评,那是很专业的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小时候最怕写观后感读后感,现在却不说不快,都是拜生活所赐,感谢生活。此外,在影院系列的涵盖范围也不局限于电影和戏剧,还包括图书,以及在办公室和书房的一些思考。
在家中系列中的小文章大部分跟女儿小凤凰相关,很多文字都是从我写给她的成长日记中摘取的,有对她生活的描写,也有对我童年的回忆。另外也有一些与职业相关的随笔,例如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的悲观感叹。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少小离家,脚步离家乡越来越远,虽总是自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但也会安慰自己心安之处即故乡。路上的风景、电影中的故事总会让焦虑的我寻得片刻慰藉,把它们转化为文字并有机会和读者分享更让我心存感念。完成了这本书,我的作家梦想还要继续下去。在我看来,要成为一位真正的作家,必须要有小说压阵。看看手边积累的厚厚文字,想想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想想自己一直以来的流浪和思考,我相信自己能真正实现这个梦想。
小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