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20世纪的前一二十年,正是美国以垄断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制度面临严重考验的时期,社会主义思潮汹涌而起,社会党诞生。厄普顿辛克莱信仰社会主义,他期望这本控诉资本主义的小说能打动大众的心,宣传自己的信仰。可小说问世后引起轰动,却是因为其中对屠场内食品加工真相的可怕描写。正如作者所说:我想打动公众的心,却不料击中了他们的胃。《屠场》的出版直接推动了1906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促进了美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变革。
|
內容簡介: |
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出身于美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十五岁便开始为通俗出版物写文章供自己上大学,后为社会主义宣传周刊《呼唤理性》写稿。此期间,编辑鼓励他以工资奴隶制为主题写一本书。于是,厄普顿辛克莱便到芝加哥屠场区待了七个星期,并于1906年写成《屠场》。
小说描写了移民尤吉斯一家怀揣美国梦来到屠场区工作,不幸的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压榨完这里每一个人的血汗,*后使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堕入到可怕的灾难之中。小说结尾,尤吉斯阶级觉悟被唤醒,决定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社会主义运动中。
|
關於作者: |
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年9月20日-1968年11月25日美国作家,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社会丑事揭发派作家。1906年发表《屠场》(The Jungle),描写大企业对工人的压榨和芝加哥屠宰场的不卫生情况,引起人们对肉类加工质量的愤怒,导致制订了食品卫生检查法。后以反法西斯英雄兰尼巴德为主人公写了11本系列小说,反映1914年以来的重大事件。一生共著有小说和社会研究著作80余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