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南宋学者叶采已推崇《近思录》为我宋之一经。
梁启超将《近思录》列入国学入门必读书目。
钱穆称《近思录》为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人人必读之书
|
內容簡介: |
《近思录》备受后世儒者的推崇和重视,被尊奉为圣贤传心明道之要法,学者造道成德之大端。书中精选北宋周敦颐、程颢等几位大儒的思想要义,条缕清晰,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影响*、*广的儒学入门书,也是今人学习儒学、研究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
本书在参考古今多部权威注本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全书既有字词疏解,又有义理辨析,是一本无需太多古文基础就能轻松阅读的儒学普及读物。
|
目錄:
|
001 卷一道体
038 卷二为学大要
116 卷三格物穷理
170 卷四存养
213 卷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240 卷六齐家之道
256 卷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286 卷八治国平天下之道
309 卷九制度
334 卷十处事之方
380 卷十一 教学之道
398 卷十二 改过及人心疵病
419 卷十三 圣贤气象
前言宋代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传统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出现了很多学术大家,经常相互探讨。其中朱熹、张栻、吕祖谦在当时极负盛名,并称东南三贤,其中朱熹更是公认的理学发展之集大成者。
朱熹曾经住在今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麓的鹅湖寺,这里因此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中国传统哲学辩论鹅湖之会。事情发生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因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理论之间有很大的分歧,大儒吕祖谦为了调和两方的观点分歧,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应约前来,与朱熹在鹅湖寺进行了辩论。
鹅湖之会堪称中国哲学史上的典范。这场辩论的核心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穷尽事物之理,主张多读书、多观察,根据经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而陆氏兄弟主张发明本心,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最重要的是尊德性、养心神。双方进行了十分激烈的辩论,争论了三天,各自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均无法说服对方,最后不欢而散。宋代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传统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出现了很多学术大家,经常相互探讨。其中朱熹、张栻、吕祖谦在当时极负盛名,并称东南三贤,其中朱熹更是公认的理学发展之集大成者。
朱熹曾经住在今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麓的鹅湖寺,这里因此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中国传统哲学辩论鹅湖之会。事情发生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因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理论之间有很大的分歧,大儒吕祖谦为了调和两方的观点分歧,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应约前来,与朱熹在鹅湖寺进行了辩论。
鹅湖之会堪称中国哲学史上的典范。这场辩论的核心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穷尽事物之理,主张多读书、多观察,根据经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而陆氏兄弟主张发明本心,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最重要的是尊德性、养心神。双方进行了十分激烈的辩论,争论了三天,各自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均无法说服对方,最后不欢而散。
鹅湖之会虽然没有达到吕祖谦的最初目的,但这次两派文化鸿儒经典的学术盛会,却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吕祖谦要促成朱熹与陆氏兄弟的相会,一方面想要让他们在学术上会归于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与朱熹有很深的学术交往和合作。而对于朱熹来说,鹅湖之会只是把学术上的争议公开化了,在此之前,朱熹的思想已经逐渐成熟,与吕祖谦合作编著的《近思录》,就是二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这一年初,吕祖谦从浙江金华来到福建,与朱熹在寒泉精舍会面,二人探讨理学,一起研读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北宋四子的著作,相聚四十余日。二人感慨前人著作范围广博,初学者不容易把握要义,于是精心选择了部分内容,编为十四卷的《近思录》。
朱熹与吕祖谦合作编著《近思录》可谓得心应手。对于北宋四子的学问见解,朱熹早已潜心苦读多年,做过许多考订、注释,也经常讲解这些内容。《近思录》的编纂,是他们在常年对北宋四子的思想研读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又做了系统性的分类。
《近思录》的内容体系按照朱熹与吕祖谦的理学思想编排而成,书中既有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又有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既有个人格物穷理、修身齐家的方法,又有治国平天下的圣贤道统理论。《近思录》讲的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文化,对现代人的读书治学有很大的学习价值。现代教育也可以从中获得指导和借鉴。
在中国理学史中,《近思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本书确立了儒家的道统,传播了理学的思想内容,后人对此书评价很高。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江永评价道: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皆在此编,盖自孔曾思孟而后,仅见此书。国学大师钱穆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并推荐此书为当代中国读书人最少也要读的七部经典之一。
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个书名的含义在于,是初学者学习四子名作之阶,而四子著作又是学习古典《六经》之阶。事实上,朱熹与吕祖谦未免过谦,《近思录》中的宋儒义理,是古典儒学的进一步发展,阅读理解起来并不简单。为此,本书精心做了翻译和解读,以便初学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研习这一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
內容試閱:
|
宋代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传统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出现了很多学术大家,经常相互探讨。其中朱熹、张栻、吕祖谦在当时极负盛名,并称东南三贤,其中朱熹更是公认的理学发展之集大成者。
朱熹曾经住在今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麓的鹅湖寺,这里因此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中国传统哲学辩论鹅湖之会。事情发生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因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理论之间有很大的分歧,大儒吕祖谦为了调和两方的观点分歧,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应约前来,与朱熹在鹅湖寺进行了辩论。
鹅湖之会堪称中国哲学史上的典范。这场辩论的核心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穷尽事物之理,主张多读书、多观察,根据经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而陆氏兄弟主张发明本心,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最重要的是尊德性、养心神。双方进行了十分激烈的辩论,争论了三天,各自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均无法说服对方,最后不欢而散。
鹅湖之会虽然没有达到吕祖谦的最初目的,但这次两派文化鸿儒经典的学术盛会,却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吕祖谦要促成朱熹与陆氏兄弟的相会,一方面想要让他们在学术上会归于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与朱熹有很深的学术交往和合作。而对于朱熹来说,鹅湖之会只是把学术上的争议公开化了,在此之前,朱熹的思想已经逐渐成熟,与吕祖谦合作编著的《近思录》,就是二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这一年初,吕祖谦从浙江金华来到福建,与朱熹在寒泉精舍会面,二人探讨理学,一起研读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北宋四子的著作,相聚四十余日。二人感慨前人著作范围广博,初学者不容易把握要义,于是精心选择了部分内容,编为十四卷的《近思录》。
朱熹与吕祖谦合作编著《近思录》可谓得心应手。对于北宋四子的学问见解,朱熹早已潜心苦读多年,做过许多考订、注释,也经常讲解这些内容。《近思录》的编纂,是他们在常年对北宋四子的思想研读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又做了系统性的分类。
《近思录》的内容体系按照朱熹与吕祖谦的理学思想编排而成,书中既有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又有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既有个人格物穷理、修身齐家的方法,又有治国平天下的圣贤道统理论。《近思录》讲的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文化,对现代人的读书治学有很大的学习价值。现代教育也可以从中获得指导和借鉴。
在中国理学史中,《近思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本书确立了儒家的道统,传播了理学的思想内容,后人对此书评价很高。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江永评价道: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皆在此编,盖自孔曾思孟而后,仅见此书。国学大师钱穆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并推荐此书为当代中国读书人最少也要读的七部经典之一。
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个书名的含义在于,是初学者学习四子名作之阶,而四子著作又是学习古典《六经》之阶。事实上,朱熹与吕祖谦未免过谦,《近思录》中的宋儒义理,是古典儒学的进一步发展,阅读理解起来并不简单。为此,本书精心做了翻译和解读,以便初学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研习这一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