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胜,男,1947年生。198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教授(1988起)、博士生导师(1992年),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2003年起),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1998年起),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元史研究室主任(1990年起),韩国研究所所长(2005年起)。刘迎胜继承了我国乾嘉以来西北舆地之学与欧美东方学的传统,通多种语言,是活跃于当代蒙元史、内陆亚洲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中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前沿、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者。
序
刘迎胜
本论文集是以2018年4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大学举行的明代天山地区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为基础编辑的。这次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 中心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Abteilung fr Sinlogie der Universitt Bonn)联合主办,在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资助的波恩大学与南京大学合作的 明代新疆研究计划[ Die heutige chinesische Provinz Xinjiang unter der Ming-Dynastie 1368-1644]科研项目框架下组织举行。
德国洪堡基金会是德国支持世界各国学者与德国学术界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最重要机构。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与德国学术界交流源远流长。20世纪30 年代韩儒林教授在欧洲求学期间,曾在柏林居住。19802000年间笔者在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曾三次赴德,分别在哥廷根大学与班贝格大学从事察合台汗国与明回回馆研究。 波恩大学的廉亚明获博士学位后,也曾受洪堡基金会资助来华,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近三年,他就任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后,我们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成功地在波恩大学 合作组织了主题为中国与亚洲人对中亚及邻接地的地理与舆图视角(Chinese and Asian Geographical and Cartographical Views on Central Asi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国际会议,并在境外结集出版了会议的英文论文集。2016年洪堡基金会批准了波恩大学汉学系与南京大学元史室共同提交的为期五年的明代新疆研究计划,双方于同年在波恩大学召开了首次国际学术会议。
此次会议就是该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出席会议者除了国内各高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的专家以外,还有来自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澳大利亚麦考 瑞大学、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大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等境外高校的学者,可谓人才 济济于一堂。会议总计收到论文17篇,围绕历史地理与语言媒介、历史文献与知识传播、 外交政策与政治格局、宗教活动与人员往来四个专题展开了讨论,以明代为中心,并向上下延伸。廉亚明教授长期聚焦于明代东西交通史,他的博士后论文集中讨论了明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而其教授资格论文则以明中期波斯文献《中国行纪》为中心。此次会议,他提交了题为《明代天山以南地区历史简介》的报告。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格雷姆福德 (Graeme Ford)博士长期关注蒙元与明时期的东西交往,对明四夷馆中的回回馆来文有长期研究,他提交了《有关明朝廷回回馆的六个问题》的论文。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罗尔威勒(Dror Weil)博士也是一位研究明四夷馆中主管与内陆亚洲交往的两馆回回馆与高昌馆以及波斯文、畏兀儿文在东西交流中扮演角色的重要学者,他提交的论文为《明朝对波斯语和回鹘语翻译人才的训练》。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大学巴哈提教授曾对元代乃蛮与清代档案中有关清廷与哈萨克交往史料有长期研究,此次带来参会的论文《明代汉文史料中出现过哈萨克一名吗?》,在质疑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见。笔者的报告《明中期社会大众对内陆亚洲的认知汤显祖〈紫钗记〉中的西域知 识》,依据对《紫钗记》中的西域名物的考订,分析了明中期社会大众的西域知识。华涛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古阿拉伯史料中有关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记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他的报告《马木鲁克时代阿拉伯地理知识中的丝绸之路东段:以乌马里地理示意图为 例》,展示了研究中获得的新知识与新进展。《苏拉赫词典补编》是存留至今的唯一蒙元时 代写于中亚的穆斯林史料,历来为史家所重。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穆尼尔(Munir Zyada) 博士所作题为《〈苏拉赫词典补编〉与伊斯兰知识在14世纪中亚的传布》的论文,是近年来少有的有关该史料的一项专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正寅研究员(现任职云南大学)的报告《沙马合木楚剌思〈寻求真理者之友〉研究》,讨论了有关清初西域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史料《圣者传》的文本。上海外国语大学王丁教授近年来一直关注福建新近发现的摩尼教文献,此次参会带来了论文《闽地霞浦、屏南文书中所见摩尼教教团组织》。
波恩大学汉学系库弗(Franca Kffer)博士则提交了题为《西方文献所见明朝对哈密 的外交政策》的论文。波恩大学格鲁伯(Britta-Maria Gruber)博士是专攻满文的学者,她与宁波大学刘燕燕博士联合提交了论文《满洲与卫拉特的最初接触(从清初到顺治时期)》。南京大学杨晓春教授曾在明代伊斯兰教华化问题上取得过重要进展,他在《明代西域伊斯兰教士在中国内地的活动问题再探》论文中报告了这一研究。南京大学陈波副教授的论文《旭烈兀位下彰德路的道教信仰兼及佛道戊午之辩及相关问题》,涉猎了远征西域的旭烈兀在中原的封地。南京大学于磊副教授的论文《元代移居内地于阗人小考》全面查核了元代汉文文献记载中移居于内地的于阗人。乌罕奇博士(现任职内蒙古大学)则作了报告《成吉思汗时代以前蒙古部族类别以〈瓦萨甫史〉、〈史集〉、〈秘史〉为中 心》。
这次会议内容充实,参会学者既是知识的奉献者,也是他人研究的获益者。会后,各 位学者认真修订了论文,有些甚至从标题到内容皆有大改。在汇集成册时,又锦上添花地 增收了我们的老友、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学系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的论文 《中国、俄罗斯、德国邻居们?早期葡文资料中的大混杂(约1500至1550年)》与南京大学长期从事中亚考古的张良仁教授的论文《关于吉尔赞喀勒墓地用火遗物的一点看 法》,以及其他几位从事中亚历史、文献研究学者的论文,使论文集更为增色。
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开放性。学术交流不但要鼓励跨学科,更应当跨越民族与国界。我相信南京大学与波恩大学的合作,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