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本书内容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启发读者总结出本世纪初外国文学研究的主流、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尤其是从理论向文本的回归,从单纯的技巧探索到思想深度的挖掘,从国别文学的探讨到总体文学的批评,以及从文学自身到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创新意义,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
內容簡介: |
全书初步分四个部分: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现代性研究、当代小说叙事研究和翻译与华语文学研究。理论部分主要涉及英国文论家伊格尔顿和考德威尔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巴特勒的*理论,以及关于比较文学批评开创者之一奥尔巴赫的模仿论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余篇章均从不同视角讨论不同文学文本,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国的现当代代表作家的作品批评。
|
關於作者: |
主编 陈永国 现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现已发表《文化的政治阐释学》、《理论的逃逸》、《文化互文本中的文学理论》、《海勒》等专著7部,理论和文学名著译著50余种,其中23种独自完成;近年发表《荒岛居》、《梦之魂》和《缘溪行》诗集三部,以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陈永国 当代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多元视角 2
上 编 作家与作品研究 19
郭 军 《尤利西斯》:笑谑风格与宣泄净化的艺术 20
李 元 归家后的流亡析詹姆斯? 乔伊斯的《流亡者》中流亡的不同层次 33
曾艳兵 铭刻在墓碑上的文字鲁迅《墓碣文》与卡夫卡《一场梦》的比较分析 41
马小朝 新小说派的文学艺术观 49
于冬云 从《太阳照常升起》看美国商业消费文化与
现代性的悖论 61
张德明 荒岛叙事:现代性展开的初始场景 72
姜小卫 他者的历史: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 80
高颖娜 乔伊斯? 卡罗尔? 欧茨与她的美国性建构 92
王 珊 想象的飞地:论金? 斯坦利? 罗宾逊的《南极洲》 100
武跃速 无处置放的乡愁:索尔? 贝娄《耶路撒冷去来》中的问题纠结 108
高伟光 雪莱诗歌创作中的希腊意象 118
刘英梅 非真实性与游戏性艺术米兰? 昆德拉的
创作与欧洲小说传统 125
南宫梅芳 人类世视野下生态批评的拓展 131
李 娟 奥威尔早期殖民地经验作品中的殖民关系与文化反思 138
杨 茜 玛格丽特? 杜拉斯作品中的疯狂主题及其寓意 146
郝 琳 女性厌食症:一份文学病例报告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可食的女人》评析 154
胡春梅 是血统还是允诺?以小说《爱妻》论任璧莲的身份观 163
游南醇 作家的自我与写作评保罗? 奥斯特《密室中的旅行》 170
中 编 批评与理论研究 177
马海良 伊格尔顿与经验主义问题 178
赵国新 克里斯托弗? 考德威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先声 189
郭乙瑶 被战争框架扭曲的政治伦理读巴特勒《战争的框架》 197
王 楠 非人的伦理难题:巴特勒与卡夫卡 205
郝 岚 被韦勒克误解的库尔提乌斯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比较文学启示 213
褚蓓娟 论约瑟夫? 海勒小说叙事的重复性 218
姚建彬 从多层级文本序列看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229
董洪川 公共领域与20 世纪英美诗歌的根本性转移 246
许德金 杰拉德? 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评介 257
下 编 翻译、汉学与比较研究 265
[ 泰] 谢玉冰 四大名著泰译传播今昔 266
王广州 翻译的天堑与通途波利佐提
《翻译宣言:赞同叛逆》书评 274
李小林 野心 天意从《麦克白》到《血手记》和《欲望城国》 281
罗 靓 民族主义与革命冲动的呈现电影《色,戒》之再解读 292
范_____圣宇 从校勘学角度看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 305
陈庆祝 金圣叹文法论探究 314
杨 春 论《中国佬》对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的戏仿 322
周小莉 从语言学的视角看美国比较文学的演变 332
肖四新 外国文学史的性质及后现代语境中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342
参考文献 349
|
內容試閱:
|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作家与作品研究,中编为批评与理论研究,下编为翻译、汉学与比较研究。当然,如此提纲挈领也只是粗线条的,因写作之边界往往并非清晰。以作家作品研究而论,有时可以按论者对作家和作品之倚重而分为作家论和作品论,但在论述过程中,作家与作品难以区别,毕竟,就文学整体生产而言,生产者与其产品无法分离,在讨论作家时不能脱离作为产品之作品,而讨论作品时也不能脱离作为其生产者之作家,任何一种脱离都必然坠入天马行空的枉论,因为二者永远互为补充。
广义上说,所谓作家作品研究就是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赖以建构的基础,后者主要根据文学自身的发展总结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接受、原理等。学科分类上,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结合构成中国文学研究中之文艺学,而在西方,则可归入文学研究这一广义界定之内,包括作家作品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甚至文学史研究等,因此,可用时下流行用语批评理论(区别于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批判理论)一词以蔽之,尽管后结构主义之后之批评理论已经扩而包含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各种后学的批评方法。
而本书之上中下编中,单篇话题之选择并非出自本书编者之立意,而成就每一论者个人之所好与所善,代表其迄今研究之成果,以呈现当下国内外国文学研究之多元概貌。虽难能代表最高,却也能于中窥见领域内诸种研究活动之一斑。无论作家论还是作品论,理论上,本书所辑录的文章都是关于文学自身的研究,也即文学本体批评。这种本体批评,按保罗? 德? 曼的说法,与文学教育息息相关,因此也与文学教学相长:著名的文学研究者也是称职的文学教师。自英美新批评兴起以来,英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纷纷走进大学讲堂,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者批评家、学者理论家,甚至学者批评家作家,批评乃成为大学教授之专项,告别了王尔德所赞赏的在报纸上把这事儿干得非常漂亮的时代(语出《认真的重要》)。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学,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后,文学研究与人文教育、经典阅读和写作实践亦越来越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得文学教学成为培养年轻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重要途径。由于本书作者无一不是多年在大学里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学者,因此,实事求是地说,本书就是这样一种教育实践的结晶。
在1982 年发表的《对理论的抵制》一文中,德? 曼试图把文学理论的任务规定为:
1. 它应该讨论文学的定义,回答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
2. 它应该讨论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之间的区别,以及文学与非语言艺术之
间的区别。
3. 它应该对文学之不同维度进行描述性分类。
4. 它应该做出源自这种分类的规范性规则。
5. 它应该说明写作与阅读是作为一种文学活动而存在的现象学研究,包括作
为产品的文学作品以及与文学活动相关的一切。
6. 成功的文学研究取决于这样一个系统(哲学的、宗教的或意识形态的),它
从这个系统(而非文学自身)出发先验地决定文学是什么。
7. 文学理论或研究文学的理论必须从经验出发。
乍一看,这似乎是在规定所谓文学理论之边界;细观之,这似乎又是广义的文学批评所应做到的一切。考虑到德? 曼规定这些边界的时代背景(196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那次划时代的批评语言与人文学研讨会之后新批评开始式微、欧陆理论开始大行其道的20 来年里),这些任务实际上已经模糊了理论与批评的界限,抛弃了自柏拉图以来始终占据西方哲学乃至文艺理论和批评领域的模仿论再现论和反映论,综合了韦勒克所区分的有关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吸收了包括新批评在内的英美现代主义批评的长处,而融入了缘起于欧陆、在美国传播、最后在全球开花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20 世纪80 年代初,尤其是1985 年詹姆逊北大演讲之后,这种批评理论趁后现代之势开始在中国学界广为流传、接受并被付诸跨越式的实践,到世纪末,已经完全进入了大学相关学科之讲堂,促成了浩荡的后结构主义思潮,激发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异质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亦是这一多元异质发展的结果。
谓之多元,是说本书涉及内容涵盖之广;谓之异质,是说本书所述思考视角之异。本书所辑文章从大里说,可分为文学理论研究、文化批评、国别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汉学研究、翻译研究等领域的杂糅;细察之,又可见个体作家研究、个体理论家研究、作品分析、文类叙事探索、深度思想挖掘、主题式分析、新作评介等不同维度的融合。看似博广,逻辑关联确也密切;话题不同,所向目标则殊途同归。这是本书之特征。
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郝建华和本书责任编辑黄智佳为本书的出版予以了极大帮助,付出了心血,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永国
2020 年5 月于清华大学荷清苑
序
本书是一本外国文学研究论文集,全书各文的基本面貌将在导言中有很好的提点和阐发,毋庸再饶舌,这里或可就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大略谈一点小想法。
外国文学的研究在我国的文学研究中应该说是相对年轻、弱小的一隅。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文学研究所的早期,外国文学研究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后来独立建所后,下设的研究室中也只是区分了几个主要语种的文学,在规模与力量上相当有限。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研究规模和力量有所增强,但各方面的不足依然是相当明显的。更多的外国文学研究分散在大学的中文与外文两系,但也同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存在着历史短、规模小、建制不够稳定、概念不甚清晰诸问题,而且还要承担教学的主要任务,研究往往只能兼及。由此观之,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尚有较大空间。自然,这样说绝非无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已然取得实绩的意思。事实上,近百余年来,这一领域进步之大、之快,取得的成绩之巨大、之显著是有目共睹的。数年前,北大、南大引领高校一批学者完成了两个类似的项目,主题是调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就有对外国文学研究成绩的讨论和充分肯定。这里就恕不一一阐述了。
依我浅见,20 世纪80 年代之后二三十年间的外国文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值得特别摘出。这一阶段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较高层次,呈现出两个显著特色。一是随着大量文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译入,可资借鉴的理论观点不断增多,研究的理论意识逐渐鲜明,于是,研究不再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介绍、主题人物分析、思想内容政治化、标签化之类,而由此上升到问题研究和价值判断的层面;二是随着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引入,研究的视野逐渐开阔,切入角度不断变化,不再如以往般单薄生硬,缺乏生机,而变得丰满鲜活,更富有朝气。同时,随着理论与方法上的多元化,研究开始跳脱出过去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向流派的、文类的、甚至跨界的更阔大领域探索。整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外国文学或可方之于盛唐诗歌、文艺复兴鼎盛期之学术。这一比拟也许未必十分得当,但就其繁华烂漫的程度看,这个时期的研究应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后启来者的。近几年,尽管气势已不如前,早年间僵硬的、教条的倾向似又有所抬头,但整体上依然承续了此前的大方向。
这本文集从其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视角、鲜明的理论色彩和较强的个性诸端似可见出过去二三十年间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侧影。
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虽不长,但前途正远大。倘若我们能进一步提升把握外国语言及其文学文化的能力,进一步张扬个性,培植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进一步提高把握自己母语及其文学文化的能力,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就一定会有一个绚烂多姿的未来。
本书的数十位作者和我有长久的师生之谊,我对他们是熟悉的,了解的。首先,他们都有做人的良好品行和道德修为,更有刻苦攻读、真诚向学的精神。其次,他们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思辨的头脑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一些人还具有多方面的才艺。我以为,正是这些基本的素质造就了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不断进步和不俗业绩。还应该说明的一点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了兄弟姊妹般相扶相将的同学情谊,坚守着当年求学时独立思考、平等探讨、自由论争的学术精神,也许这也是他们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这本文集正是他们骄人成绩的一个展示。
在本书即将面世之际,他们要我写几句。我怀念和他们在一起那些友爱相处、相学相长的美好时光,更为他们今天的成就欢欣鼓舞。匆促之际,谨以上述一得之见的短序,向他们表示衷心祝贺。
刘象愚
己亥夏日于加拿大布莱普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