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林恪Mark Leenhouts的博士论文,是国外*一部韩少功研究专著。林恪MarkLeenhouts翻译过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爸爸爸》《女女女》《鞋癖》,是海外*重要的韩少功翻译者与研究者。这部著作中文版的出版将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寻根文学研究、韩少功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
內容簡介: |
该书是著名汉学家林恪(Mark Leenhouts)的博士论文,出版于2005年,是迄今为止国外*一本韩少功研究专著。该著围绕传统与革新、现实与想象、形式与内容、庄禅文化等主题,深入阐述了《归去来》、《爸爸爸》、《马桥词典》等经典文本,对韩少功创作进行了一次兼顾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全方位研究。
|
關於作者: |
林恪Mark Leenhouts,生于1969年, 汉学家。2005年以论文《以出世的状态而入世:韩少功与中国寻根文学》获得莱顿大学汉学系博士学位,现居荷兰莱顿,为全职翻译者、文学评论家。2012年,获得荷兰文学基金会翻译奖。主要译作有钱锺书的《围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爸爸爸》《女女女》《鞋癖》、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毕飞宇的《青衣》、白先勇的《孽子》,以及鲁迅、周作人、沈从文、史铁生、张承志、阎连科、虹影、朱文、孔亚雷等人的作品。著作有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今日中国文学:世俗的却有激情》荷兰文版。
译者简介:廖述务,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有著作《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文学年谱》、《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编著《韩少功研究资料》、《韩少功研究资料》(增补本)等,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
|
目錄:
|
第一章 寻根:传统与创新
第二章 相对性:《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
第三章 这个世界及其颠倒: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19851995年)
第四章 词与物:《马桥词典》
第五章 寻根:内容和形式
结 语
致 谢
译后记
前言笔者第一次读到韩少功的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笔者还只是个本科生。笔者被他独特的声音所触动。笔者相信,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名的中国小说作家中出类拔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汉学研究中,韩少功都被称为运动的领导者,这一运动宣扬民族主义的寻求、中国文化之根 与回归 传统。人们大多都关注韩少功作品中丰富的文化题材、民间传说和地域信仰,而对笔者来说,作为文本承载者的个人化的、当代的、轻快而具讽刺性的叙事声音比这些内容更为引人注目。这一声音很难归属于这一集体性流派的所谓代言人。这一流派据称向内转 远离西方现代主义 回到过去并沉潜到本土文化土壤中。笔者逐渐发现,尝试调整这一单向度的韩少功形象不仅是对笔者本科阶段预感的合理辩护,更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承载着所谓寻根文学意义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性等更普遍问题的内在意涵。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正如19世纪中叶以来在知识和政治观念中通常所表现的那样。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这个象征性转折点上,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入现代化的世界,中国传统遭遇了西方现代性的巨大挑战。随后,特别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往往被视为中西方文化的对立,现代的和传统的难以兼容。笔者第一次读到韩少功的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笔者还只是个本科生。笔者被他独特的声音所触动。笔者相信,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名的中国小说作家中出类拔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汉学研究中,韩少功都被称为运动的领导者,这一运动宣扬民族主义的寻求、中国文化之根 与回归 传统。人们大多都关注韩少功作品中丰富的文化题材、民间传说和地域信仰,而对笔者来说,作为文本承载者的个人化的、当代的、轻快而具讽刺性的叙事声音比这些内容更为引人注目。这一声音很难归属于这一集体性流派的所谓代言人。这一流派据称向内转 远离西方现代主义 回到过去并沉潜到本土文化土壤中。笔者逐渐发现,尝试调整这一单向度的韩少功形象不仅是对笔者本科阶段预感的合理辩护,更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承载着所谓寻根文学意义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性等更普遍问题的内在意涵。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正如19世纪中叶以来在知识和政治观念中通常所表现的那样。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这个象征性转折点上,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入现代化的世界,中国传统遭遇了西方现代性的巨大挑战。随后,特别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往往被视为中西方文化的对立,现代的和传统的难以兼容。
自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这一问题在文学领域愈加凸显。在形式方面,短时期内大量外国文学思潮被引入中国。这涉及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如自由诗) 以及以白话对文言的替换为发端的语言观念的变革。在主题和内容方面,许多作家选择描写和评论中国的困境,将文学看作国家解放、强盛的工具。而与日本的战争,进一步提高了这种政治上的参与度。
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毛泽东思想就西方现代性与中国传统之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在中国台湾,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派与本土主义运动并置,前者寻求中西文学形式的结合,后者则将本土乡土传统与现代城市文化进行对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主题层面,寻根文学潮流明显引起了人们对本土特性与外国影响、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关注。
寻根潮流始于一场理论性辩论,得名于常被称作其宣言的韩少功1985年的文章《文学的根》。在学术研究中,这一理论层面往往遮蔽了实际文学实践的重要性。寻根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有关中国文化实际状况的知识话语,它是当时更为广泛的文化热的一部分,而有关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根据与此潮流相关的作家撰写的文章来解读的。本书研究的目的是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强调的不仅是对应,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韩少功全部作品展开细致的文本分析以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为止,对寻根文学的处理反映了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主流实践,即以内容为导向,将文学作为有关中国的社会政治文献。这可能部分是因为中国作家的社会参与。但它也标志着社会政治动机在文学研究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文学研究近年来被纳入更广泛的文化研究范畴,从而强化了这一趋势。在文化研究 范式中,形式分析(如果有的话)往往沦为社会政治解读的证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形式或内部的研究方法,这与韦勒克和沃伦早期的方法依旧有区别意义。它以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为出发点,帮助平衡了由外在方法提供的研究,补充并修正了一些结论。
在第一章,通过对寻根论争、寻根作品以及韩少功的贡献的深入研究可知,我们对寻根文学的理解并不是前面提到的那么狭隘。接下来的三章专门讨论韩少功的小说。第二章讨论了他19851986年创作突破时的三个最著名文本:《归去来》《爸爸爸》和《女女女》。文本分析表明,若在阅读时不仅仅考虑寻根辩论,就会发现它们是由其他更大的主题所统摄的。
在第三章,这些文本与韩少功19851995年间的其他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一起被探讨,它们表现出相似的主题,从而给韩少功一直以来的关注点以更清晰的轮廓,这也进一步强化了第二章的主张。第四章重点介绍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可以说它是韩少功写作的暂时性成果。第三章和第四章还提出了基于内部研究方法的寻根文学的新定义。在第五章,通过与其他寻根思潮作家(阿城、莫言、张承志、贾平凹等)的作品进行比较,将韩少功作品观念化,并将文学实践与第一章讨论的寻根理论展开比较分析。
理想情况下,外部和内部的研究方法相辅相成。然而,在后毛泽东时代的小说中,占主导地位的外部研究方法给文本导向的个人作品研究留下的空间较小。因此,学术产量限于涉及多个作者的主题组织研究,在这些研究中,论据往往基于小范围的文本选择,而缺少实质性的内在证据。因此,希望本书有助于恢复研究取向上的平衡。
|
內容試閱:
|
笔者第一次读到韩少功的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笔者还只是个本科生。笔者被他独特的声音所触动。笔者相信,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名的中国小说作家中出类拔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汉学研究中,韩少功都被称为运动的领导者,这一运动宣扬民族主义的寻求、中国文化之根 与回归 传统。人们大多都关注韩少功作品中丰富的文化题材、民间传说和地域信仰,而对笔者来说,作为文本承载者的个人化的、当代的、轻快而具讽刺性的叙事声音比这些内容更为引人注目。这一声音很难归属于这一集体性流派的所谓代言人。这一流派据称向内转 远离西方现代主义 回到过去并沉潜到本土文化土壤中。笔者逐渐发现,尝试调整这一单向度的韩少功形象不仅是对笔者本科阶段预感的合理辩护,更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承载着所谓寻根文学意义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性等更普遍问题的内在意涵。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正如19世纪中叶以来在知识和政治观念中通常所表现的那样。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这个象征性转折点上,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入现代化的世界,中国传统遭遇了西方现代性的巨大挑战。随后,特别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往往被视为中西方文化的对立,现代的和传统的难以兼容。
自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这一问题在文学领域愈加凸显。在形式方面,短时期内大量外国文学思潮被引入中国。这涉及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如自由诗) 以及以白话对文言的替换为发端的语言观念的变革。在主题和内容方面,许多作家选择描写和评论中国的困境,将文学看作国家解放、强盛的工具。而与日本的战争,进一步提高了这种政治上的参与度。
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毛泽东思想就西方现代性与中国传统之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在中国台湾,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派与本土主义运动并置,前者寻求中西文学形式的结合,后者则将本土乡土传统与现代城市文化进行对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主题层面,寻根文学潮流明显引起了人们对本土特性与外国影响、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关注。
寻根潮流始于一场理论性辩论,得名于常被称作其宣言的韩少功1985年的文章《文学的根》。在学术研究中,这一理论层面往往遮蔽了实际文学实践的重要性。寻根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有关中国文化实际状况的知识话语,它是当时更为广泛的文化热的一部分,而有关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根据与此潮流相关的作家撰写的文章来解读的。本书研究的目的是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强调的不仅是对应,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韩少功全部作品展开细致的文本分析以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为止,对寻根文学的处理反映了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主流实践,即以内容为导向,将文学作为有关中国的社会政治文献。这可能部分是因为中国作家的社会参与。但它也标志着社会政治动机在文学研究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文学研究近年来被纳入更广泛的文化研究范畴,从而强化了这一趋势。在文化研究 范式中,形式分析(如果有的话)往往沦为社会政治解读的证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形式或内部的研究方法,这与韦勒克和沃伦早期的方法依旧有区别意义。它以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为出发点,帮助平衡了由外在方法提供的研究,补充并修正了一些结论。
在第一章,通过对寻根论争、寻根作品以及韩少功的贡献的深入研究可知,我们对寻根文学的理解并不是前面提到的那么狭隘。接下来的三章专门讨论韩少功的小说。第二章讨论了他19851986年创作突破时的三个最著名文本:《归去来》《爸爸爸》和《女女女》。文本分析表明,若在阅读时不仅仅考虑寻根辩论,就会发现它们是由其他更大的主题所统摄的。
在第三章,这些文本与韩少功19851995年间的其他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一起被探讨,它们表现出相似的主题,从而给韩少功一直以来的关注点以更清晰的轮廓,这也进一步强化了第二章的主张。第四章重点介绍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可以说它是韩少功写作的暂时性成果。第三章和第四章还提出了基于内部研究方法的寻根文学的新定义。在第五章,通过与其他寻根思潮作家(阿城、莫言、张承志、贾平凹等)的作品进行比较,将韩少功作品观念化,并将文学实践与第一章讨论的寻根理论展开比较分析。
理想情况下,外部和内部的研究方法相辅相成。然而,在后毛泽东时代的小说中,占主导地位的外部研究方法给文本导向的个人作品研究留下的空间较小。因此,学术产量限于涉及多个作者的主题组织研究,在这些研究中,论据往往基于小范围的文本选择,而缺少实质性的内在证据。因此,希望本书有助于恢复研究取向上的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