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編輯推薦:
非洲,一片神秘又质朴、热情又保守的大陆。
非洲经济史,一段因循与变革并存、血泪与枪炮交织的历史。
內容簡介:
本书对20世纪前中部非洲与东部非洲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及他们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进行了介绍与论述,主要关注相关地区贸易的商品、网络、行为体、机制以及贸易对相关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等,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刚果河口非洲之角一线以南地区在殖民统治确立之前的经济面貌及其对外经济关系的特征,同时也呈现了贸易影响下该地区政治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情况。
關於作者:
主编:
理查德格雷(Richard Gray,19292005),英国非洲史研究学者。主要从事非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有《南部苏丹史:18391889年》(A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Sudan 1839-1889)、《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的种族关系发展》(The Two Nations: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ace Relations in the Rhodesias Nyasaland)、《黑人基督徒与白人传教士》(Black Christians and White Missionaries)等著作,曾担任《剑桥非洲史》第四卷主编。
大卫伯明翰(David Birmingham,1947),英国非洲史研究学者。主要从事葡语非洲国家历史的研究,有《非洲的帝国:安哥拉及其邻邦》(Empire in Africa: Angola and Its Neighbors)、《1870年前的非洲:赞比西亚、扎伊尔与南大西洋》(Central Africa to 1870: Zambezia, Zaire and the South Atlantic)、《非洲的非殖民化》(The Decolonization of Africa)、《葡萄牙与非洲》(Portugal and Africa)等著作。
译者:主编:
理查德格雷(Richard Gray,19292005),英国非洲史研究学者。主要从事非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有《南部苏丹史:18391889年》(A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Sudan 1839-1889)、《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的种族关系发展》(The Two Nations: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ace Relations in the Rhodesias & Nyasaland)、《黑人基督徒与白人传教士》(Black Christians and White Missionaries)等著作,曾担任《剑桥非洲史》第四卷主编。
大卫伯明翰(David Birmingham,1947),英国非洲史研究学者。主要从事葡语非洲国家历史的研究,有《非洲的帝国:安哥拉及其邻邦》(Empire in Africa: Angola and Its Neighbors)、《1870年前的非洲:赞比西亚、扎伊尔与南大西洋》(Central Africa to 1870: Zambezia, Zaire and the South Atlantic)、《非洲的非殖民化》(The Decolonization of Africa)、《葡萄牙与非洲》(Portugal and Africa)等著作。
译者:
刘伟才,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非洲经济评论》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洲经济史、南部非洲史。曾在赞比亚大学学习,长期关注南部非洲,多次赴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赞比亚等南部非洲国家调研。著有《20世纪非洲经济史》(第二作者)、《非行者言:19世纪英国人非洲行居记录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大津巴布韦学术史论》,译有《塞西尔罗得斯传》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錄 :
非洲经济史译丛总序
译者说明
第一章 前殖民时代中部与东部非洲贸易活动的经济与政治影响
第二章 中南部非洲的早期贸易与原料产品
第三章 尼扬姆维齐人的贸易
第四章 康巴人与北姆里马海岸地区
第五章 大湖地区北部
第六章 埃塞俄比亚南部
第七章 17、18世纪的卢安果贸易
第八章 安哥拉及其内陆地区的早期非洲人贸易
第九章 19世纪柯克韦人的贸易与征服
第十章 卡曾伯与坦噶尼喀尼亚萨走廊(18001890年)
第十一章 18世纪赞比亚与宗博的贸易
第十二章 贸易与罗兹韦曼博
第十三章 德拉果阿湾与东南部非洲的贸易
译名对照表
內容試閱 :
非洲经济史译丛总序
非洲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独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非洲经济史研究获得长足进展:
第一,批判了欧洲中心论,从而恢复非洲经济史的原来真实面貌。
著名的非洲经济史学者加雷斯奥斯丁(Gareth Austin)指出:欧洲中心论存在于各个层面。非洲经济史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长期以来,欧洲中心论盛行,关于前殖民时期的非洲经济,欧洲学者一直流行一种消极的观点,认为传统非洲社会是非经济社会(non-economic Africa),这是一种孤立的社会,是一种静止不变的实体,即便它以龟的速度发展,那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西方学者认为,非洲大陆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之前,不存在什么经济活动。按照这个逻辑,非洲自身就没有什么经济史可言。非洲国家独立后,非洲经济史学者发掘史料,努力恢复非洲大陆的经济活动历史的原来面貌。研究成果表明,非洲并不是一个停滞的社会,按照罗伯特莱夫尼特(Robert A. Levined) 的观点:非洲具有务实的开拓者,具有移民、安置和再安置的持久历史。如果用这个观点分析非洲,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非洲社会在变化和动荡中逐步适应与进步。批判欧洲中心论,使非洲经济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为非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保证。
第二,非洲经济史研究逐渐形成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有学者指出,与其他经济史相比,非洲经济史包含了更多的交叉学科。由于非洲经济史缺乏文字资料,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获得进展。在这种形势下,各种相关学科的专家,包括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带着各自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进入非洲经济史研究领域。多学科的协作和综合研究,给非洲经济史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但有效克服了历史资料稀缺的难题,而且不断拓宽了研究视野。
第三,经过多年努力,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时段、全方位的良好态势。
研究领域既有非洲大陆的整体研究(出版了数种版本的《非洲经济史》),又有次区域(东非、西非、南部非洲、北非等地区的经济史)和国别(如尼日利亚、南非、埃及等国家经济史)层面的研究;既有对于古代非洲经济(传统经济)史的研究,又有对于近代殖民时期(殖民地经济)和现当代非洲经济(民族经济)的研究;既有对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又有对于微观经济部门的研究。研究呈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非洲本土著名非洲经济史学家泽勒拉(T. Zelera)曾经作了如下总结:非洲经济史研究成熟了。人们只要比较一下,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研究中,只是提出了一些设想和缺乏活力的观点,而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已经提出了具有自信和综合性的观点了。在20多年时间里,非洲经济史研究成为巨大的国际事业,它不会再被一个国家或者一种方法论的传统所左右。
与国外学术界相比,中国的非洲经济史研究要落后得多:
第一,中国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至今仍然与非洲史研究融为一体,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中国在1949年至1976年之间,由于受到国内外条件的限制,中非关系主要局限于政治领域,因此中国学者对于非洲史基本上没有什么研究,当然就更加谈不上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了。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了解外部世界尤其是外部世界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点也从比较单一的政治关系转向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领域的全面关系,其中,中非经济关系尤为重要。形势的变化推动中国学术界对非洲的研究不断升温,而史学更是一马当先。1980年中国成立了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有志于非洲史研究的学者真正开始了对于非洲史包括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必须指出的是,非洲经济史是非洲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而非洲历史则是非洲经济史研究的基础。十分明显,对于非洲历史研究薄弱的现状,决定了中国学者尚无法把非洲经济史作为一门单独的研究学科,因此中国学者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始终与非洲史研究融合在一起,在研究非洲史的同时,对于非洲经济史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第二,中国的非洲经济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由于起步晚,缺乏研究所必需的学术积累和原始资料积累。众所周知,学术和资料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中国学者当前很难在非洲经济史研究中有突破性的成果。客观地说,中国当下的非洲经济史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这表现在: 其一,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受到非洲史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制约,尚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二,中国学者当前主要引进和介绍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尚不具备独立、深入研究非洲经济史的条件和能力;其三,中国至今没有独立和专门的非洲经济史研究机构或者组织,也没有专业的非洲经济史刊物。
第三,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稀少。
在非洲史研究领域,中国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一直比较稀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是由于缺少经费和缺少语言交流能力。因此,中国学术界对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不甚了解。近几年,这种情况正在得到很大的改变。
客观地讲,中国对于非洲经济史研究的现状,远远无法适应当前中非经济关系快速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尤其是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仅仅以中非贸易额为例,2000年才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11年就已经达到1600亿美元;现在中国已经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投资国和十分重要的劳务市场。中非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公司和商人参与了中非经贸活动,他们走出国门,进入非洲,或者开厂生产,或者进行贸易,或者从事劳务输出。从事涉非经济活动的中国相关人员,迫切需要了解非洲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笔者多次访问非洲,常常听到他们此类的呼声。可是中国的学术界由于历史等原因,研究显得滞后,无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研究成果。为此,中国学术界必须面对现实,努力工作,尽早向国人提供关于非洲的各方面研究成果和材料。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是中国高校中成立时间较早的研究非洲的专门机构,经教育部批准,又成为专门针对非洲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心的研究重心是非洲历史、非洲经济和中非关系。中心认为,要改变当前研究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选择一些重要课题,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并且拿出有水平的成果;其二,选择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读者。为此,2014年中心申报多卷本《非洲经济史》,获批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为了配合多卷本《非洲经济史》项目的推进,中心决定翻译、出版非洲经济史译丛。
推出非洲经济史译丛,我们希望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译丛将精心挑选国外非洲经济史研究的精品,使国人了解该领域更加广阔的知识,以此弥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不足。第二,力图使译丛成为非洲经济史领域中外学者的交流平台或者桥梁,希望通过译丛促进中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界研究动态的了解,从而有利于中国非洲经济史学科的发展。
我们的想法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希望得到国内学术界和读者的关心与支持,更加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与帮助。
舒运国
2018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