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内 容 提 要
建筑防水工程是保证建筑物及构筑物结构免受水的侵蚀,内部空间不受水危害的一项分部工程。近20多年来,不少学者通过对工程防水的哲学思考,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中,探索在建筑防水工程中隐藏的一些客观规律,这为解决长期以来建筑渗漏水比例居高不下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本书共31章,以综合篇、研究篇、实践篇、改革探索篇为分野,就当前建筑防水工程中诸多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可供房地产商、建筑工程承包商,从事建筑防水行业的规划、设计、材料生产、施工、管理维修以及科研、高等院校等有关人员阅读。书中不少改革建议,还可供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决策时参考。
防水之道非常道
内 容 提 要
建筑防水工程是保证建筑物及构筑物结构免受水的侵蚀,内部空间不受水危害的一项分部工程。近20多年来,不少学者通过对工程防水的哲学思考,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中,探索在建筑防水工程中隐藏的一些客观规律,这为解决长期以来建筑渗漏水比例居高不下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本书共31章,以综合篇、研究篇、实践篇、改革探索篇为分野,就当前建筑防水工程中诸多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可供房地产商、建筑工程承包商,从事建筑防水行业的规划、设计、材料生产、施工、管理维修以及科研、高等院校等有关人员阅读。书中不少改革建议,还可供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决策时参考。
防水之道非常道
天人合一藏锦绣,上善若水德为先;
有无相生贵虚空,功能防水价更高。
整体防水护结构,工程哲学指航向;
抗放有度顺天势,刚柔相济至无间。
大小多少始于细,先易后难常无为;
坚持岁修莫若啬,防患未然可长生。
适用环保拒渗漏,传承创新惠四海;
执业修身弃智巧,道法自然道无涯。
|
關於作者: |
张婵,女,39岁,中南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本科。2006年3月起至今在上海东方雨虹防水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任华东区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主要研究领域建筑防水工程应用技术,12项防水相关专利。
|
目錄:
|
目 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一 综合篇
1工程防水起源与本质
2防水常识
3防水工程中的哲学分析
4我国建筑防水现状和对策
二 研究篇
5有无之辩和功能防水之道
6我国建筑防水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7防水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8防水文化与数字化防水技术
9关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防水功能一体化研究的思考
10绿色建筑与防水之道
三 实践篇
11重庆某厂16t模锻锤基础防止开裂技术措施
12重庆世界贸易中心5层地下室钢筋混凝土超长薄壁结构无缝防水
设计与逆作法施工
13大连某地标工程保证防水施工质量的几点体会
14关于深坑酒店地下防水方案的研讨
15港珠澳大桥珠海一侧交通中心地下室顶板防水设计方案评审记述
16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预铺反粘法设计与施工技术
17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地下防水工程中使用效果分析
18武汉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防渗工程纪实
19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若干问题
20上海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种植屋面设计与施工
21北方某工业厂房屋面防水维修设计与施工
22大型金属屋面采用喷涂聚脲防水技术考察纪实
23 TPO防水卷材在金属板屋面维修工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4混凝土裂缝调查方法与案例分析
25导引水耐震防水复壁施工工法专利介绍
26傅振海刚性防水抹面五层作法技术探秘
27庖丁解牛中的哲学智慧
四 改革探索篇
28防水与哲学对话
29建筑防水体制改革刍议
30开展近现代建筑防水文化研究的建议
31传统沥青防水技术渊源与思考
附录 溶洞建筑中的结构安全与防水、防潮问题
|
內容試閱:
|
前言
关于建筑哲学的最早论述始于2000多年前《老子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通过有无之辩,强调有房无门窗,如何住用。所以,有和无是不能分离而独存的,这成了中外建筑界的共识。
防水是建筑的一部分。蔽风雨、驱寒暑是古代人们对防水功能的定位。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是材料防水与构造防水相结合的典范。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规模不断发展,建筑防水行业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主要是建筑物渗漏水比例居高不下,说明既有技术、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也有观念与思想方法上的偏差。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建筑之整体(宏观)与防水之局部(微观),施工作业连续性与专业化分工之间如何融合共生的关系,才是实现建筑防水功能的首举。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叶琳昌教授,是工程防水哲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和多本专著出版。多年来,我们有幸聆听他关于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演讲,并多次随同外出考察和学术交流,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精神,给人启迪,铭记于心。今天,他在耄耋之年,指导本书编写,并亲自作序,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鼓励和鞭策,也进一步指明了工程防水课题今后研究的方向。
我们深信,由工程防水哲学思想提出的解决方案,为治理全国性建筑物渗漏,进一步提升建筑防水工程的科学价值,带来了新的选择和希望。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建筑渗漏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的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只要工程建设一天不停顿,防治渗漏水问题就一天不能松懈;只要建设工程继续在发展,防治渗漏水这个课题就需要不断更新内容,继续研究下去。鉴于此,笔者愿与广大同行切磋交流。
本书是在吸收前辈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与研究心得,由我们二人合作完成。书中由叶琳昌先生提供的一些案例,是工程防水研究中的宝贵财富,我们已在参考文献中一一注明出处,特此说明并表达敬意。
本书由上海东方雨虹防水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资助出版。在近2年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李建华董事长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有关同仁的帮助,特此一并表示感谢。敬请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
张 婵陈春荣
2020年7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