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学的差序格局理论引入国家的地缘思维中,发展出安全、经贸、文化、地理等四个分析维度,用来研究秦代以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与不同方向的地缘战略考虑,并和明清时期欧洲经营亚洲的情形做一比较,从中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以供当代中国的周边经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参考借鉴。
要以言之,陆与海的利益性质有显著差异,陆权和海权采取的策略也完全不同。前者更强调军事攻防方面的优势,后者更重视拓展和维持海洋商贸。本书认为:在经略周边的不同方向,中国应把握不同的战略重点:在陆路方向,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重中之重都在安全领域,经贸和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都只是安全的副产品;在海路方向,经贸领域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更为凸显,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地缘博弈也有加剧的趋势。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001
从一个拳头到两个拳头 002
防火比救火更重要 005
三种历史观的跨越与融合 008
地缘属性与地缘战略 016
第二章 经略周边的中国传统 021
对外关系的伦理逻辑 022
普天之下与中国内外 026
中心、边疆与朝贡 033
重内轻外的思想根源 037
亲疏远近的外交差序格局 042
第三章 陆地边疆的重与轻 050
最大的安全威胁来自北方边疆 052
陆路对外贸易的安全色彩 062
农牧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068
从长城内外到秦淮南北 078
小结: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竞争 085
第四章 海上拓展的虚与实 087
东南亚不是主要的安全威胁 089
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有限 099
海路朝贡贸易的文化特性 108
重陆轻海的思维与因地施策 115
小结: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兴衰 124
第五章 古代中国经略陆海的得失与镜鉴 126
陆路的安全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127
海路的经济意义最为突出 135
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吸引力 145
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148
第六章 明清时期欧洲经营亚洲的成与败 152
经贸利益是欧洲经营亚洲的首要考量 154
海上霸权是获得经贸利益的重要保障 163
文化渗透作为巩固和提升经贸利益的手段 168
欧洲经营亚洲的地理因素制约 175
对我国更好经略印太地区的启示 179
第七章 在陆地游牧与海洋游牧之间 183
陆地游牧与海上游牧的差别 184
向陆还是向洋 190
更强的流动性才是问题核心 196
对构建地缘竞争优势的启示 201
附 录 205
古代中国外交体系的四种理论视角 206
封面画贞观盛会创作说明 214
参考文献 216
致 谢 2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