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谢铎《桃溪类稿》进行了系统整理。《桃溪类稿》是明代茶陵诗派代表作家谢铎的诗文集。谢集编纂历经三次:一是《桃溪杂稿》(已佚),次为《桃溪净稿》,第三则为《桃溪类稿》。《桃溪类稿》是在《桃溪净稿》基础上增补校订而成,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刊刻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是海内外孤本,收诗1497首,文451篇,比《桃溪净稿》多出13万字,是目前所见收录谢铎诗文*多的一个本子,惜有缺卷。本书即以国图所藏《桃溪类稿》为底本,对校《桃溪净稿》,参校其他典籍,如《赤城志》《桃溪谢氏宗谱》等,并据《净稿》补足《类稿》已佚篇什。这部书的点校与出版,可以为谢铎研究和明代茶陵诗派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
關於作者: |
林家骊,浙江温岭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院长。1979年9月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1983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师从姜亮夫教授,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浙江地域文化研究;任浙江大学楚辞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树人大学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社联重点项目等10余项。在《文学评论》、《文史》、《文学遗产》、《文献》、《中华文史论丛》、《浙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7部。个人著作获国家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次、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作为主要人员参加的集体项目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次。代表作有《沈约研究》、《楚辞九章集校集释》、《谢铎及茶陵诗派》等。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访问学者。多次应邀到韩国首尔大学、延世大学、梨花女子大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等校讲学;多次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校参加学术交流。学术兼职有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等。
|
目錄:
|
卷之一樂府
擬皇明鐃歌十二篇有序
越天塹一
帝王都二
猘之窮三
番水赤四
長淮清五
克平江六
復中原七
海波平八
蕩八閩九
五嶺摧十
虜酋遁十一
執蜀逋十二
明明烈祖詩十二章有序
卷之二古詩
讀尚書一十六首
讀春秋一十六首
讀通鑑綱目二十一首
初命侯
車裂禍
陽人聚
三章法
鴻溝
刑白馬
梁太傅
平津閣
辛將軍
莽周公
赤伏符
稽古力
樹屋傭
永安宫
司馬晋
執獨夫
斗米三錢
帝範
撫床嘆
歸衡山
白馬河
讀宋史十六首
夾馬營
陳橋驛
週三臣
金匱盟
花石綱
海上盟
歸燕京
我陳東
過河怨
後軍使
金字牌
開禧詔
夾攻之議
夜半檄
鄭監押
悲崖山
卷之三歌行
當窗織
短歌行
賣屋謠贈一中
撤屋謠
古木寒鴉圖
裘氏龜山墓
上之回
枯木雙鷹圖
籣棘圖
田家嘆
鐘稽勳山水圖()
劉尚質家上巳分韻得俱字
短歌行贈十五叔父
苦雨嘆()
葡萄行()
篁墩行()
遺腹兒
九鬥壇
南溝燐
兒舐瘡
次韻題扇上竹
古劍篇次韻贈高宏
蓄貓嘆
鋤園
用老杜韻贈楊一阪()
孝烈行()
山水嘆()
次韻答西涯石棋子歌
石鎮紙次韻答西涯
窮奇獸
撒網圖
雙瑞鳥爲閣老徐先生賦
莫對鏡
重修黄樓歌
西涯以海榴見假次韻奉謝
徐州洪
急流退一首奉答西涯先生
執事累
蘆花泉
召公留
假山哭
夾河戰
次逸老堂分□□一首
卷之四歌行
台州雜咏二十六首有引
天台山
靈佑祠
大固山
靈鳳山
唐宰相
孝女湖
陳長官祠
義靈廟
金鼇山
洛學始
獨不至
本價莊
三山女
吴上客
我獨行
壁間檄
泮橋水
從姑地下
白楓河
待隘盗
剖瓜刀
首躍地
色不變
倭登岸
好秀才
侯城里
醫俗亭爲吴原博修撰作
金門待漏圖爲修撰汝賢題
腳痛謠
歲暮行
都門别意
蓴鱸圖
題傅曰川所藏古畫
何世光侍御山水圖
次韻梅隱歌
次韻老兔生蒼蚪歌
卷之五五言古詩
雜詩三首
新婚别
搏虎行
陸宣公
和李賓之自儆詩
次韻奉答十五叔父
傳先德有感
夜坐
和羅明仲讀史有感
讀蘇老泉批點孟子
僦屋嘆二十韻
見雪十七韻
灣頭路奉太守叔父
題菜送林貴實謝病還莆田
暑日切西樓
漸齋
贈師召二十二韻
枉林一中僉憲話四十韻兼柬黄文選世顯
白雲起天末贈一中
魚游入淵深
趨庭圖
鼎儀席上分韻得複字柬賓之
得戴師文書有感
清夜二首
决渠
雨聲夜何長
南望青蘿山
李西涯作白髮問答篇予髮白久矣愧不敢復問聊借韻代答以廣未盡之意
既乃思髮之言若誇以戲愧不敢當復借問髮韻以答之
人謂西涯問白髮予當問白鬢噫予愧予鬢久矣
復奚問顧獨愛焉因借其韻作愛白鬢
哀必榮
人皆笑我屋
出門
立秋
白日鼠
晝夢
思菊次匏庵韻
河西舟中有感
煩暑
酷日推不去
西涯諸公以詩來賀得孫次韻奉謝
敬所詩來致永訣語且有後死之托次韻以答
敬所先生久留予所諸公請以衣澣先生不可因述其意以贈之
就養居
次司馬憲副通伯飲酒詩韻
次韻賓之侍講
經筵十六韻
次吴匏庵極屋詩韻
慕陶居士壽詩得惟字
爾酒
次西涯先生韻贈黄宗□
送楊應寧都憲三首次西涯韻
次西涯脱牙詩十八韻
次韻酬趙粲
悼門里手植檜次韻
卷之六五言律詩
懷黄工部定軒
秋晴
石鐘山
次韻黄定軒戊子元日
奉和兵部四叔父金陵寄示詩韻
次韻奉待四叔父
送汪知府
奉和十五叔父下第金陵留别詩韻三首
送賀克恭還遼東
邑人
哭叔父王城先生八首
次韻太守叔父灣中留别之作
枉賓之夜話
送郭賓之還鄉
送占城册封使者
清樂
次韻答郭筠心二首
阻兩憶陳台南
送陳允時以醫北上兼柬其兄山海驛宰二首
往事
醉倒
邸報
竹兜
游靈謁杜清獻公讀書處今名杜家村
早行有感
柬王古直夏德樹
謁忠文先生祠追次先生舊韻
謁麗澤書院
謁四賢祠
待孟瀆河舟未至
敝舟
河間道中即事
謁樓桑廟
執在
兹道
出門
寄陳敬所
次韻寄答西涯
用前韻寄潘南屏
期筠心諸公登高
治棺有感二首
重選赤城詩集有感
苦雨
西涯書來有深衣之議走筆以答
次韻留敬所先生
郡志成有感
戊午元旦有感二首
次應黟縣喜雨韻三首
次韻答汪大尹進之一首
再次汪進之韻二首
期吴通守祚來游江心
再次前韻留别汪進之
次韻寄謝任太常墨竹
游江心寺再次前韻答進之
飲净光寺再次前韻
次韻答徐望軒
金山寺追次張處士韻
三月十二日雪中有懷西涯
次韻答應黟縣二首
再次前韻柬西涯
訪西涯不值途中爲風雨所迫
雪中有懷三首
送康指揮納授職還温州
次韻答西涯二首
晚過靜海宿流河驛
宿德州
次韻寄呈寶慶叔父
次林一中僉憲見寄韻
雲峰觀稼
鳴謙弟北上贈别二首
過王靜學先生故址
謁外父樂古先生墓
次韻郭筠石雨中有懷
次韻送鳴雉弟北上
醉後
不識
逸老叔父别後醉不肯寐再得一首
期筠心不至
三十叔約登天竺庵未至短述奉柬
晚泊西郭
再用前韻柬繼休先生
雲津書院次陳白沙韻
次韻張汝弼敘别一中之作
還家
次韻答章仲昭
送應孝子剛之任宜興
次韻答吴匏庵
題許太守兩郡崇祀卷
次韻答林待用都憲七首
公道
送範本德經歷之南雄
次張東白先生韻
贈别吴子華給事
齊寧喜得家報
過沙河
曉過南望
早過高郵湖
瓜步晚眺
再得家報
次黄汝修寫懷韻
讀繆守謙三首有序
初度有感二首
方山謁墓次徐忞庵韻
訪陳敬所
元日
卷之七七言律詩
太液晴波
瓊島春雲
金台夕照
居庸翠
中秋坐病奉謝諸寮友
睡起
寄贈盧舜用
次韻答陳牧村二首
次韻答郭筠心
喜黄定軒將歸遙寄一律
奉慰十五叔父下第
寄城南諸友
寄金浦雲
次韻李賓之雪中憶張亨父
十五叔父久留金陵奉寄一首
喜陳儒珍來過
病中有懷呈十五叔父
居閒
奉十五叔父夜話有感
哭應志建
次韻四叔父還家樂
憶别
春愁
送沈侍御源調盧氏尹
秋日病起
書感
秋夜
送趙表叔允洪還鄉展省
次儒珍韻
得王城叔父訃後適太守叔父來朝抵灣有妨往拜奉此言意
暮秋奉懷黄世顯李賓之兼憶十五叔父
西樓
太守叔父以禁例命别卜館所奉此爲解
贈周可大僉事
太守叔父見答前詩依韻奉和
奉餞太守叔父馬上有感
二月憶林一中
劉閣老先生詞
不寢
春歸
送吾景端教諭江浦
次韻黄九成進士奉使西邊散佈花之作
送姜用貞省親得堂字
送林秋官一中讞獄便道南還
折柳隄
次韻陸鼎儀病起赴官之作
秋盡
讀李賓之南游稿
新寒
薌溪書屋
奉待陳士賢憲副
雪中放朝寄李賓之林一中
青州十三賢祠
次韻林一中員外招飲之作
吴汝賢聽雨亭小酌次韻
七月望日入朝沾雨有懷張亨父兼憶謁陵諸友
哀土木
訪金尚義侍御不值
寶慶叔父承報來京既而自金陵南還奉寄慰懷一律
病中得寶慶叔父謝病書感而有述
寶慶叔父既遂休致用李翰林黄文選韻奉寄
病中有懷黄吏部
哭學士柯先生
十二月二日夜病中夢得陸鼎儀詩四句既覺因屬成之
病中懷黄世顯李賓之二首
歲除有懷柬黄世顯李賓之
元夕枉諸寮友燕坐分韻得吾字
枕上口述
齋居憶吴鼎儀内翰
次韻周時可秋懷
客懷
次韻賓之慰潘時用臥病不能終場之作
長吟
送周梁石復任廣德
送潘應昌大理
聞葉吏侍訃兼哭柯先生一首
有感陳訓導熙道遜學先生事賦此爲别
移家
坐雨
夜坐有懷亨父賓之二公
送張公實少參得周字
齋居祈雪次韻羅李二公
送祁郎中使朝鮮
臘月二十四日恭謁康定陵
次韻傅曰川修撰慶成之作二首
梅屋贈鄭漳浦司訓
西川
奉酬繆思敬兼柬袁德純大尹
送吴原博修撰省親
送鄺載道大尹還黄
贈表叔趙巡宰
次韻太守叔父賞菊見詒之作
送戴廷珍提學
次韻答李賓之歲暮病中言懷
齋居呈諸同年兼懷李賓之知己
齋次柬東院諸同年
再次齋宿韻柬師召侍講
寄呈寶慶叔父
過歌風台
十五叔父在金陵有約還家舟中奉懷
錢塘懷古
哭勉軒張先生
卷之八七言律詩
贈胡提學希仁
哭李陟之
次韻倪舜咨歸省之作
齋居次韻答賓之
次韻奉酬明仲有懷之作二首
次韻蕭黄門早朝
次葉文莊公喜雪詩韻爲王成憲儒士題
二月六日以病辭校文之命寄賓之侍講
次韻送宗儒文令尹之永嘉
和羅明仲館中有懷之作
送王允達還金華
再題王允達齋山書舍
臥病不預齋宿呈諸同年
病起
送延平先生十五代孫德安縣尹
送王舉人中歸寧海
次韻秦廷韶復竹
張亨父席上限韻賦得清風題
送秦太守廷韶
寄呈四叔父先生三首
讀十五叔父遺稿
曰川席上分韻得林字
江東田舍圖
次韻奉酬賓之爲予代邀用貞秋官兼致速來之意
再用前韻奉贈用貞
次韻二首奉賀師召得孫之喜
與師召過北海子因憶賓之相約不果却寄
贈高司訓寫真
送商老先生致仕
慶成有述次賓之侍講韻
送邵舉人還鄉
送張養正都憲巡撫宣府
次韻李侍講感懷之作
奉和會緦庵詩韻
奉詔育材爲王謝二學士賦
次吴元博東明寺懷陳玉汝韻
途中遇雨再次師召韻
贈致政王大尹
次韻柬沈仲律僉憲
送林蒙庵致仕得閒字
次韻應憲副遣懷之作
齋居柬諸同年
齋居次韻答李貫道侍講
次韻答南齋諸公
慶成席上次韻答傅李諸公
送胡醫官還新喻
送宗勳表侄還黄巖
送吴元玉冬官還南都
阻雨不遂西山之約奉酬蕭文明黄門兼柬賓之侍講
游白雲觀柬賓之侍講
次韻送章順德黄門
次韻賓之丁祭夜歸之作席上柬林亨大同寅
次韻代老馬留别師召主人
送陳監丞之南都
次韻胡憲副廷慎彭城夜話之作
次韻答陳玉汝吉士兼送李士常起士伯兄士儀
次韻寄贈戇庵章先生
次韻答沈沖律兼賓之知己
送張存簡憲副
送袁德徵進士知潜山縣
次韻賓之游海印寺
送顧天錫謫官永州同知
次韻答傅曰川觀蓮之作二首
陵祀次李侍講贈行韻三首
問安趨朝途中有述
三月見梅傅曰川席上限韻
月食次韻答賓之
次祈雨齋宿韻
補壽憩庵李老先生次韻一首
次韻劉時雍席上聯句四首
補賀李士常遷居一首次西涯韻
次游西湖聯句韻
哭彭敷五
哭張亨父
傷感四首
閏月初九夜祀先齋宿有感寄柬李西涯二首
陪祀齋宿用前韻奉答太守叔父
雨中次黄汝彝司訓韻
再次深字韻奉懷四叔父
有感諸叔父盛筵奉謝一首
太平道中
曉發泉溪望迂江一首
歸自迂江得朝報有懷四叔父
喜陳儒珍至次四叔父韻
卷之九七言律詩
滄江别墅爲趙主事作
次柳邦用通判苦雨韻二首
病中送王世英養親南還
題邵孝子傳
用前韻奉酬時雍二首
送柳邦用通判之廣平
送董德和之官江都
次韻楊維立編修與兄維貞侍御侍班述懷之作
程司馬輓詞
東莊
半野堂
古直魚瓶爲物所壞用西涯韻以慰之
古直復置一魚瓶用前韻戲柬一首
清明謁陵次楊學士維新韻六首
過唐嶺有感
至舊邑有感
哭子次韻五首
李賓之新買林司寇宅因游慈恩寺詩見報哭子之餘次韻奉答
歲除前五日夜坐偶成
不寢
獨坐
觀冶
次韻奉酬四叔父南樓有懷之作
再次四叔父春夜聽雨韻
次韻四叔父春夜聽雨之作
謁方山祖墓呈太守叔父
次韻答李賓之侍講蕭文明給事李士常御史潘時用布衣四首
曬書
六月十九日風雨不竟作喜而有述
六月二十八日晚得黄通政定軒王主事存敬書感而有述
夢覺
秋夜
贈别進士黄汝修
苦雨
登樓
秋姜贈陳敬所郭筠心
次韻四叔父哭子一首
除夕小盡立春有感
次韻太守叔父立春有感之作
齋夜有懷賓之學士諸公
從太守叔父謁墓聽諸少讀書感而有述
三月十八日夜夢寐中得四韻忽風雨驚覺而忘其三因屬之三句四句蓋夢中語也
春去
次韻太守叔父寫懷一首
張公實少參來過夜話一首
次韻喜晴
此心次韻
次太守叔父韻答黄通政定軒
次韻憶陳儒珍敬所
聞蛙
次韻老杜雨不絶
讀張亨父彭敷五遺稿有感
次韻答戴允亨
高宏謐來過次韻復之一首
次韻王允達山居一首
再次賞菊韻一首呈四叔父
次韻留别敬所
登白沙岡
高宏謐以詩相留次韻奉答
己巳元日
臘月二十日喜雪一首
過縣西海塘有感
讀林貴實奏草
葉太守來過期游委山不果奉柬一律
再至黄有感
方山墓門成感而有述
春去
小兒婚冠後陳敬所以詩來賀次韻奉答
雨晴赴逸老叔父登山之約
十六夜露坐
次韻奉謝筠心行冠禮兼示小兒之作
閒吟再偕前韻一首
次韻敬所閒行
執熱追次老杜韻
月夜有懷林一中病起喜而有作
次韻哭一中二首
次元韻再答黄通政定軒
約敬所游聖水
次韻奉邀番陽先生
再次韻約郭筠心余秋崖諸公游雁山二首
章忍庵邀游雁山兩美不可兼得因次元韻以復之
卷之十七言律詩
曉發方將至雁山再次元韻二首
入雁山
謝公嶺
天柱峰
瀑布
望雁湖再次前韻
出山再次前韻奉謝逸老叔父
雁山歸因輟聖水之行次韻用謝餘存敬諸公
次韻送葉郡守
次韻述懷柬黄通政定軒
次韻柬廷珍
至天竺庵再次元韻
次李提學韻
掃塵
新年次敬所除夕韻
續夢中詩
閉門
謁聖泉先生墓
出聖水寺有感
祀先齋宿有感奉柬逸老叔父
次韻答賈謙益夏德樹
次韻餘存敬春懷八首
浮生
追和杜子美暮春韻
晝夢追次杜少陵韻
愁追次老杜韻
惜春
偶讀疏廣盧坦傳因括其語以志感得二首
次陳敬所再示東小園芍藥韻
鄉人邀禱雨用以相答
哭李士常御史
一笑
月夜次太守叔父沉字韻
次太守叔父韻
攪池
感秋八首用杜少陵韻
喜雨追次韓魏公韻
哭陳士賢方伯二首
澄心樓
潘時用李賓之聯句見寄次韻以答
九日追次老杜韻
送夏德樹舉人會試二首
送陳墅南北上二首
題黄汝彝贈别卷次李西涯韻
讀順天鄉試録次韻寄潘時用
歲終
次陳敬所梅花韻八首
追次許魯齋先生韻
將游委山夢中得詩二句因屬成之
至委山次韻
次黄通政韻贈别高司訓宏謐三首
次韻酬世教叔
再到緦山讀書有感九首
奉次太守叔父種菊詩韻二首
聞黄定軒侍郎徙官南都感而有述
繆守謙以詩來過次韻奉答
寄李西涯學士再用前韻
追次劉靜修述懷韻
應茂修掌教來過次韻奉柬
次李台洲玉山舟中見寄韻
哭袁德純
李賓之學士批抹拙稿賦此爲謝
次郭筠心移梅韻
次韻奉酬劉時雍大參
凉棚
次韻敬所風壇避暑
見孫
次韻凉棚有感
十月初二日恭聽遺詔有感
卷之十一七言律詩
四月四日下緦山有感呈太守叔父
再宿會緦亭有感
讀易
纂修命下黄亞卿世顯李學士賓之連以書來勸且示以諸公論薦大略愧感之餘聊此奉答
舟中苦熱憶敬所
六月二十九日喜雨追次黄山谷韻寄王秋官存敬
太守叔父新樓成次陳敬所韻
次逸老堂分韻詩留别諸公得憂字
次再宿緦山韻奉謝秋官諸公來過
再次前韻贈别王秋官
北上奉别太守叔父筠心諸公
登嚴子陵釣臺次陳公甫韻三首
與葉太守諸公登巾山追次陳剛中先生韻
至杭有感
夜泊姑蘇追憶張亨父
訪陸鼎儀太常二首
哭陳士賢方伯墓
沛縣懷古次李西涯韻
望金陵次韻懷黄世顯亞卿
哭張都經黻次陳太常師召韻
舟次鎮江别宗勳表侄
司馬通伯約游金山不果以詩來柬次韻復之
渡淮
過兗州界見台船有感
次韻憶王和州
次韻奉懷太守叔父
蘇文簡約登車德州道中遇雨有感
次韻寄李西涯
元旦用東坡韻
用除夕元旦寫懷韻奉答西涯祥後述哀之作
次倪青亞卿袷祭韻
再次前韻答戴師文職方
齋居有懷諸同年
齋居獨坐再用前韻柬體齋太常青禮侍
謁李老先生墓
再次前韻哭李老先生兼慰賓之
二月十日齋夜有感
再入經筵有感
二月望日雪
山陵陪祀次李西涯學士贈行韻
宿劉諫議祠有感諸公壁間之作再用西涯韻
......
|
內容試閱:
|
前言
謝鐸(一四三五一五一○),字鳴治,號方石。明代浙江省台州府太平縣 (今浙江省温嶺市)人,他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間著名的教育家,又是茶陵詩派的重要作家。
一
明宣宗宣德十年二月,謝鐸出生在一個注重詩禮儒學的耕讀人家。其遠祖據
説是東晉時代的康樂公,至元代其高祖謝温良始遷到當時屬于黄巖縣的方巖鄉居
住。明成化五年,分黄巖南三鄉立太平縣,方巖鄉即歸屬太平縣。温良以孝聞名
鄉里,人稱謝孝子。曾祖本雍,事迹無考。祖父廷乾,英年早逝,遺二女一
子。妻趙欣,時年二十九,祝髮自誓,守節不移,育子成人。其婢姓嚴,年十九,
也誓不嫁人,助趙立家。這件事對謝鐸影響很深。其父世衍,創辦會緦庵(即方
巖書院前身),與族弟謝省(後任寶慶知府)、謝績(王城山人)一起教育本族子弟。省、績二人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予以著録,省在丙集,績在乙集。
鐸幼年苦學,常懸髻讀書,至夜分不輟。少穎悟,能爲韻句。十四歲,從族
叔謝省學習《四書》《毛詩》。約十九歲入縣學,遇黄孔昭(後官至工部侍郎),
二人結爲終身好友。天順三年,鐸二十五歲時舉鄉試第二。天順八年,鐸三十歲
時中進士,與同榜李東陽一起被選入翰林院爲庶吉士。次年授編修,預修《英宗
實録》。成化九年,被旨校勘《通鑑綱目》,上《論西北備邊事宜狀》和《癸巳封 事》。秩滿,升侍講。成化十六年,以家艱離職回鄉丁憂。十八年閏八月,服除,例該起復,然鐸謝病家居,屢召不起,與成化九年辭官回鄉的謝省共同主持會緦庵的教學。
謝鐸第二次出仕是在孝宗即位後的弘治元年八月。孝宗求治,政治出現一派
新氣象。由于薦者甚衆,鐸在李東陽與黄孔昭的勸説下應召回朝,以原官翰林院
侍講預修《憲宗實録》。弘治三年,擢升爲南京國子監祭酒。在祭酒任上,他提
出六項教育改革措施:擇師儒、慎科貢、正祀典、廣載籍、復會饌、均撥歷。尤
其是正祀典,他提出具體的做法:進楊時而罷吴澄。楊時是宋代大儒,程顥、程
頤的弟子;而吴澄則受宋恩而仕于元,于氣節方面爲人所詬。當時任禮部侍郎,
後任禮部尚書的傅瀚,對謝鐸的建議采取折中的態度:進楊時而不黜吴澄。對這位原是同科進士而現在已是上司的意見,剛直不阿的謝鐸不能接受,于是提出辭
呈,但没有獲得批准。弘治四年,謝鐸次子卒,因其長子已在成化十八年死去,
謝鐸提出先祀無托,加之以身體不好的原因,終于獲得批准致仕回家。方巖
書院早在弘治二年正式宣告成立,時由謝省主持,鐸此次致仕回家,一住近十年,
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方巖書院的辦學上。閑時則與謝省及一些友人游方山、雁蕩
山、天台山,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又十年,謝鐸第三次出仕。弘治十二年,國子監缺祭酒,因衆多言官的推薦,
衆議兩京國學當用名儒,起謝鐸于北監。(《明史章懋傳》)鐸這次的職務,是禮部右侍郎,掌國子監祭酒。鐸兩次推辭,不准。且弘治皇帝派人就其家起之,鐸只好赴京就任。十三年四月出發,五月至紹興,因年事已高,病倒在驛館中,稍愈,即從水路經金華、麗水、温州返回太平。再辭職,不准。抵京時已是十三年十一月。鐸上任後,提出四項改革措施:正祀典、重科貢、革冗員、塞捷徑。還提出改革考官制度的意見。然由于許多原因,改革措施難以落實。鐸又提出辭職,未獲准許。弘治十六年,修《歷代通鑑纂要》,命鐸爲潤色官。弘治十八年,鐸再次提出辭職。時鐸雖年已七十一歲,但弘治皇帝對他很器重,不准致仕,只准許他回家養疾,疾愈即起。然而同年五月,孝宗薨。正德皇帝繼位,宦官劉瑾等八虎爲亂。大學士劉健、謝遷、户部尚書韓文請誅劉瑾等,反被迫致仕,後又遭黜爲民。鐸聞知此事,特别感到痛心。正德三年,吏部薦鐸儒學宏深,當可大用,然閹黨掌權,矯令致仕。正德五年二月,鐸卒于家,年七十六。謚文肅。
縱觀謝鐸一生,他所生活的時代有明顯的特點,一是明朝已近中葉,漸漸地
由强轉弱。謝鐸經歷的三代皇帝,憲宗怠政,孝宗求治,武宗荒嬉。孝宗雖有心
求治,也能聽取臣下意見,但因循守舊,只能在陳規舊制的桎梏下修修補補,不
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因此,政治經濟情况并無大的改觀。二是宦官爲害。因
幼主即位,宦官漸漸地掌握了大權。謝鐸一生中經歷了明代三大宦官集團中的二
次爲患。第一次是王振宦官集團。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事件時,謝鐸已十五
歲,應該聽到這方面的許多故事。第二次是劉瑾集團。謝鐸當時就在朝爲官,并
被閹黨矯令致仕。非常有意思的是,謝鐸生在明宣宗宣德十年,這年正月宣宗死,
年僅五歲的英宗即位,王振爲司禮監,振招權納賄,爲明代宦官亂政始;謝鐸卒
于武宗正德五年二月,劉瑾被誅在這一年八月,即鐸卒後半年,可以説,謝鐸的
一生是與這二個宦官集團相始終的。三是外患。對于明廷來説,外患主要來自北
方蒙古諸部的威脅。蒙古貴族的侵擾,幾乎與明朝相始終。謝鐸在《論西北備邊
事宜狀》等若干文章裏,多次提到西北防務問題。
二
作爲理学家、教育家与文学家,謝鐸的思想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首先是他的理學思想。謝鐸是位精通儒家經典的理學家,推崇二程朱子之學。
程朱理學認爲理是離開事物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由理派生和主宰萬事萬物,爲
學主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程颐);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朱熹)。謝鐸則以程朱後學自許,將程朱之學作爲己身一以貫之的道。他在《朱
子行祠記》有言:聖賢之道,窮天地、亘古今,曠百世而相感,况其身所經歷
過化之地哉。吾道中絶,千載復興,上接洙泗,下承伊洛。求其根,極究竟,探
討服行,集諸儒之大成,揭六經之旨要,未有若吾朱夫子者。(《桃溪類稿》卷三十)謝鐸在諸多著述中都秉承并發揮了程朱的思想,總結來説,主要有二:
講中庸,崇誠信。《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爲戰國子思所作,
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爲的最高標準,并提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聖人也。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爲至誠則達到人生的
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之學習過程和
學習方法。宋代理學家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爲《四書》。此後,長期成爲封建社會科舉取士的標準經書。中庸亦成爲儒學典型的倫理思想。謝鐸《桃溪類稿》卷四十一有《講章》,中涵《誠者天之道也》一篇,即闡述了這種思想。另外,他又在《史論蕭何》中作了具體的發揮,他認爲人臣事君,以誠不以僞,則雖勢位之盛,有不難處者矣。又《存誠堂記》等文也進一步發揮了這種觀點。
尊德性,道問學。同是《桃溪類稿》卷四十一《講章》,又有《故君子尊德
性》一篇,認爲尊是恭敬奉持之意,德性是吾所受于天的正理,提出所
以君子常要尊奉那德性,做那存心的工夫,以極乎道體之大;道體入于至小而無
間,所以君子常要由于問學,做那致知的工夫,以盡乎道體之細。這二者是修德
凝道之大端,所以説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又在《月試監生策題》的《問士君
子之所以持其身者》中講到自辭受以至進退而極于生死之間,皆不可以不慎。
自今而觀,患其不能辭,不患其不能受;患其不能退,不患其不能進;患其不能
死,不患其不能生。對士君子的品德標準作了界定。謝鐸本人三次辭官還鄉,
也可以説是对這種思想的实践。《問同行異情之説》一節中又有言:君子小人之情狀盡矣,有志于格物窮理之學者,不可以不辨。認爲人不能自欺欺人。另外,謝鐸在《月試監生策題》的《問道統之説》中提出了道統觀,在《問洪範八政》中提出了大學治道。
其次是他的史學思想。謝鐸是一位史學家。他三次在朝爲官,參與過《英宗實録》《憲宗實録》的修纂与《通鑑綱目》的校勘,并爲《歷代通鑑纂要》潤色。
其本人亦有許多詩文著述,呈現出對歷史的理解。比如《桃溪類稿》卷二的《讀
一十六首》,卷十八的《殷鑒雜咏二十四首》;《桃溪類稿》四十的《史論》二十八則。我們由此可以窺見謝鐸的史學觀。一、天命觀。謝鐸在《聖有謨訓》中説:天戒,上天所以警戒人君者,如日食之類。昔先王不敢慢天,常恐懼修省,以克謹天戒于上。他向皇帝提出:伏望皇上,遠法聖謨,近取殷鑒,以上謹天戒,以下察臣憲,則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萬世幸甚,臣不勝犬馬惓惓。陳述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二、歷史順變觀。曹參爲漢朝賢相,舉事無所變更而天下大治。謝鐸評之曰:天下之治惟其時,識其時而酌其事之當以否,斯善治天下矣。認爲曹參不擾民固然是其優點,然而不改革就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他説:於乎!參但知清净之藥足以調擾亂之民,而不知王道之菽粟所以養民生者,不可一日無此,所以徒能瘳秦民之疾苦而終不能復元氣于三代之時之民也。三、歷史真實觀。《史論曹操》認爲司馬氏篡魏後所作的三國歷史不可信,這些歷史有拔高司馬懿及其門人而貶低曹操的傾向,應該透過現象而看到歷史本來的真實面貌。四、明君觀。這在《史論》中有許多條。比如漢文帝、昭烈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唐玄宗諸條。謝鐸認爲君主應英明,撥亂之君,所以爲天下後世計者,必歷監其禍而曲爲之防(《唐玄宗》)。五、賢臣觀。《史論》中的司馬光、吕夷簡、虞世基諸條,提出要用忠臣而遠奸臣。謝鐸説:自古衰亂之世,未嘗無智勇才略之士爲國家出死力者,而其功卒不克就,奸臣忌之,而其君之昏不足以知之也。(《虞世基》)又嘆有才能之士未遇明君,如崔昌遐、徐洪客諸條。六、憤奸臣和宦官專權誤國。《史論》中之貢禹、杜欽、王鳳、吕公著、張涉、薛邕、蘇味道、寇恂、班超等條均表達了這種思想。七、反濫賞和酷刑。如《史論》中的曹彬、義縱條。八、贊忠臣之士。如李瓘、諸葛誕條。
再次是謝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謝鐸曾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又任禮部右
侍郎掌國子監祭酒事,還在家鄉太平縣創辦方巖書院,并親自執教。謝鐸對教育
工作十分重視。他于弘治三年,在南京國子監祭酒任上作《論教化六事疏》:臣
聞教化學校所自出,誠國家之急務,而不可一日忽焉者也。并提出六事:一曰擇師儒以重教化之職,二曰慎科貢以清教化之源,三曰正祀典以端教化之本,四曰廣載籍以永教化之基,五曰復會饌以嚴教化之地,六曰均撥歷以拯教化之弊。弘治十三年,謝鐸就任禮部右侍郎掌國子監祭酒後,又上《維持風教疏》,
提出四條意見:一曰正祀典以究明倫之實,二曰重科貢以清入仕之途,三曰革
冗員以從京府之制,四曰塞捷徑以澄國學之源。進一步申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國學季考策問十一首》説明國家立官學的重要性,并從志學、養士、爲官、諫
君等方面提點引導學子立身行事之道,讓學子寫下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他崇尚經世致用,認爲國學立學重點在於實,所謂问国学之设所以育实才、讲实理
而求实用也,岂徒用词章慱诵说事无用之文哉?與王陽明在哲學層面提出的知
行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謝鐸對國之棟樑的教育與培養可以説是煞費苦心。
明代教育可以分爲民間教育、書院教育與官方教育三層。民間教育爲私塾、
家館、義學、族學等,是官方教育的基礎。官方教育則是民間教育的準則。在這
兩個不同層次的教育體制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形態就是書院。書院與學校
教育不同。它雖然屬于民間教育範疇,却必須經官方的認可。它不是一種低層次
的教育,而是一種高層次、屬于學術傳播探討性質的教育。因此,民間教育、書
院教育與官方教育構成了明代多層次相關聯的教育體系。明代的多種文化現象,
幾乎都與這種教育體系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謝鐸在其父和族叔創辦會緦庵的基
礎上,創辦了方巖書院,從招收本族子弟入學到開辦高層次書院,爲國家培養棟
梁之才,赤子之心,感人至深。
三
真正讓謝鐸青史留名的,是他在詩文創作上的成就。他是茶陵詩派的重
要作家,有理論,有創作,爲當時詩文風氣的革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相比于高啓、宋濂、劉基等人主導下的明初文壇盛況,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學
發展出現了一個低潮期。彼時在文壇占主導地位的是臺閣體。臺閣主要指當
時的内閣和翰林院,又稱館閣。臺閣體則指以當時之臺閣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爲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臺閣體詩文内容較爲貧乏,多應制、題贈、酬應之作,題材常是頌聖德,歌太平(楊溥《東里詩集序》),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麗。成化到弘治年間,臺閣體詩文創作趨向衰微,而茶陵詩派則漸漸崛起。茶陵詩派以湖南茶陵人李東陽爲主,成員有謝鐸、張泰、陸釴、邵寶、魯鐸、石瑶等。李東陽與謝鐸爲同榜進士,他以臺閣重臣的身份主文柄,
天下翕然宗之(《明史李夢陽傳》),在當時文壇有聲望。謝鐸與李東陽意氣相投,終身爲友。鐸無論在朝還是在野,與李東陽的詩歌唱和與文章應答從無間斷,共同推進了詩文的革新和繁榮。
謝鐸在詩文創作方面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要言之,其一是明道,紀事。
他在《愚得先生文集序》一文中提出:昔人有言,文之用二,明道、紀事而已
矣。六經之文,若《易》、若《禮》,明道之文也,而未嘗不著於事;若《書》、
若《春秋》,紀事之文也,而未嘗不本於道。後世若濂、洛、關、建,則明道之
文,原道復性,蓋庶幾乎是者也;司馬遷、班固,則紀事之文,唐、隋、五代史,
蓋因襲乎是者也。舍是而之焉,非文之弊,則文之贅也。斯甚矣,乃若雖不主於明道而於道不可離,雖不專於紀事而於事不可緩,是固不得已於言而其用亦不可
缺。故上而郊廟朝廷,下而鄉黨邦國,近之一家,遠之天下,皆未有一日舍是而
爲用者也。特幸而遇焉,則用之爲制誥、爲典章、爲號令征伐,而其文遂以大顯
於天下;不幸而不遇焉,則用之爲家訓、爲學則、爲諭俗之文,則其用有限,而
其文不能以大顯。然幸而用之郊廟朝廷天下矣,而行愧其言、事戾乎道,兹顯也
所以爲辱也,奚貴哉!君子所貴乎文者,體道不遺、言顧其行,有益於實用,而
不可缺焉耳。(《桃溪類稿》卷二十五)其二是文學作品要抒情。他在《感情詩序》中説:情之所感,不能自已,而是詩作焉。(《桃溪類稿》卷二十五)其三是提倡復古。謝鐸《愚得先生文集序》:鐸叔父愚得先生博學好古,蓋嘗以其所抱蓄者大肆力于文矣。(《桃溪類稿》卷二十五)李東陽序曰:予與方石先生同試禮部,時已聞其有能詩名。及舉進士,同爲翰林庶吉士,又同舍,見所作《京都十景》律詩,精到有法,爲保齋劉公、竹巖柯公所甄獎;又見其經史之隙,口未始絶吟,分體刻日,各得其肯綮乃已。予少且劣,心竊愧畏之。同官十有餘年,先生學愈高,詩亦益古,日追之而不可及。然先生愛我日至,每所規益,必盡肝腑;見所撰述,亦指擿瑕垢不少匿。及先生以憂去,謝病幾十年,每恨不及亟見。見所寄古樂府諸篇,奇古深到,不能釋手。
作爲茶陵詩派的重要作家,謝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大致有四種主題。
首先,謝鐸诗歌最鲜明的主题即是民生疾苦,他相觀民之計極,爲百姓的痛
苦而呼號。如《田家嘆》:嘆息復嘆息,一口力耕十口食。十口衣食恒有餘,一口苦爲私情逼。縣吏昨日重到門,十年産去租仍存。年年止辦一身計,此身賣盡兼賣孫。於乎!吾民之命天所屬,阡陌一開不可復,卓錐有地吾亦足。(《桃溪類稿》卷三)《當窗織》:西鄰少婦東鄰女,夜夜當窗泣機杼。今年養蠶不作絲,去年桑老無新枝。七十老翁衣懸鶉,皮肉凍死手脚皴。年年唱名給官帛,尺寸從來不上身。於乎!辛苦輸官妾之職,墻下有桑妾自植,妾身敢怨當窗織?(《桃溪類稿》卷三)《苦雨嘆》二首之一:長安陰雨十日多,傾墻敗屋流洪波。男奔女走出無所,道路相看作訛語。東鄰西舍烟火空,青蛙滿竈生蛇蟲。春來五月全不雨,夏麥秋田皆赤土。城中米價十倍高,斗水一錢人憚勞。(《桃溪類稿》卷三)《南溝燐》:南溝燐,夜殺人,冥風晦雨莽蒼平。湖濱行人誓天指白日:寧見南山虎,莫見南溝燐。南溝老翁膽通身,拔劍起舞雙目瞋。酒酣夜半每獨往,扶顛拯踣,赤手竟活南村民。于嗟乎!南溝燐。天地生人有正氣。何物鬼物憑其神,我欲執之獻上帝。嗟翁不作矣,吾誰與聞?于嗟乎!世間幻妄百千狀,殺人豈獨南溝燐。(《桃溪類稿》卷三)《撤屋謡》:長安寸地如寸金,栅水架屋争心尋。一朝官府浚河水,撤屋追呼勢峰起。君不見去年城中十日雨,邊水人家比湖浦。家家縛板作舟航,十日罷爨心皇皇。一家受怨百家喜,知者作之仁者美。人情姑息昧近功,版圖習襲相蔽蒙。前街後街咄相語,瘡癬不修今毒苦。前年買土築高地,今年賣屋無人至。(《桃溪類稿》卷三)《吾民》:忽漫吾民到此生,幾堪流涕幾堪驚。兇年未見能蠲税,清世無端又點兵。(《桃溪類稿》卷二十二)《緦山雜咏農談》:我田歲可秋,我病苦莫瘥。未足去年租,强半今年債。(《桃溪類稿》卷十八)還有一些詩句也表現了他對民事的憂慮。如《偶爲六絶句》:城中米價貴無比,見説官家一倍輕。幾日荒荒賣兒女,繡衣門下未通名。(《桃溪類稿》卷十九)《苦雨嘆》二首之二:灣頭崖岸半衝嚙,百萬人家委魚鱉。(《桃溪類稿》卷三)《苦雨》:廊廟敢煩諸老念,村田真切我民心。(《桃溪類稿》卷九)《次陳敬所再示東小園芍藥韻》:見説揚州歡會地,病民還苦榷官茶。(《桃溪類稿》卷十)
其次,謝鐸詩歌關心國家命運,盼望爲國出力。如《上之回》:上之回,出蕭關,千騎萬騎何日還。雄心宕軼泉涌山,北窮絶漠南荆蠻。豈不聞,穆天子,
八駿奔崩日千里。徐方不死祭公死,何必嬴秦殄周祀。(《桃溪類稿》卷三)詩歌借千騎萬騎南征北戰表達了自己的雄心。《搏虎行》:南山有猛虎,咆哮踞其顛。北山有猛虎,伏穴聲相援。翩翩少年子,環視不敢前。野夫奮特勇,載踣南山原。矢義故弗惜,而復之北山。衆傷互及類,盡力驅且鞭。一射已睥睨,再射猶盤旋。技窮始銜忿,曳尾徐徐還。乃知一心力,可以終勝天。顧縮利與害,欲濟良獨難。咄哉搏虎者,勿畏馮婦賢。(《桃溪類稿》卷五)希望大家同心協力共同辦好國家之事,只要齊心協力,連猛虎也可打退。《不寝》:寂寥門外斷喧聲,坐久空庭轉二更。細雨相親是童僕,撫心欲問非平生。風停漏下聽鷄報,雲盡天高見月明。莫怪樓頭眠未得,荷戈宵汗有西征。(《桃溪類稿》卷七)詩的 最後兩句寫出了自己欲眠不得,擔心西部邊事的焦慮心情。再如《跋諸葛公》:孔明,三代遺才,三國兩漢之人物,不足以擬。觀其於昭烈托孤受遺之際,皎然天地之心,直踐其言而無一毫之可議,是固周公輔成王之心。(《桃溪類稿》卷五十七)對千古賢相諸葛亮推崇備至,尤讚歎其承托孤之終而竭股肱之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之節,既爲其風骨所傾倒,也蘊藏着謝鐸本人壯懷激烈的報國之情。
......
林家驪
二○二○年七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