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新张爱玲传,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笔,诉说百年张爱玲,追随张爱玲的足迹,从李鸿章、张佩纶的家族历史生发,遍访安徽、南京、上海、香港、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穿梭在所有有张爱玲印迹的城市、学校、图书馆、档案室,阅读了张爱玲所有的手稿和信函,获得多种独家授权;亦是大陆首位使用第1手资料完整呈现张爱玲美国四十年生活的作者。
|
關於作者: |
淳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原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复旦大学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长、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工作坊演讲成员等。主要作品:《旗袍》《口红》《民国风雅》《她的城,张爱玲地图》《名人访谈》等共计500万字。受邀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南亚著名学府、图书馆演讲一百多场次。
|
目錄:
|
序〓她尾随着张爱玲款款走来 001
第一章
谱系 003
破网 009
何去何从 018
失败的名媛计划 022
第二章
出名要趁早 033
低到尘埃 039
一纸婚书 049
女性通道 054
散了,远了,枯萎了 058
洗心革面 071
找补的爱 077
最后的证人 085
第三章
单程车票 093
纽约,拜码头 095
单人床,双人梦 100
一个婚礼,两个葬礼 105
执子之手 111
失灵的卦 116
波士顿寡妇 124
第四章
活着,就要写下去 131
语词事件,毁了妆容 142
两个人的新闻发布会 149
重回中文文坛 159
人虫大战 167
垃圾事件 174
林青霞扮演了她 179
最后的出演 183
今晚,她将离去 192
收梢 199
《海上花列传》英译本的语词悬案 203
《金锁记》 的后台 216
《色,戒》的历史片场 220
附录
《惘然张爱玲》访谈 226
张爱玲大事节略 236
|
內容試閱:
|
序她尾随着张爱玲款款走来 序她尾随着张爱玲款款走来
我们念大学时,张爱玲是被尘封的,那时大陆的主流文学史里面从来不提张爱玲的名字,只知道鲁郭茅巴老曹等,上海文坛乃至中国文坛似乎压根儿没有张爱玲的存在。
张爱玲刚启封时,我敢说,那时淳子要比张爱玲出名。凭借着东方台的红火,几乎每一档节目的主持人都有一群粉丝,更何况淳子主持的是一档崭新的关于心灵抚慰的长达六小时的通宵节目《相伴到黎明》,凭着她的文学才华,凭着她的记者阅历,凭着她款款道来的细声慢语,凭着她善解人意的古道热肠,她征服了夜空,收获了听众无数。那时候可以说没有张爱玲什么事,有的是淳子的夜空。然而,很快张爱玲被启封了,这位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女作家重新获得了文坛的认可,她的作品包括她的生平引起无数人的兴趣,而淳子就是其中之一。从忠实的读者到权威的诠释者、研究者,淳子耗费了无数日日夜夜与张爱玲厮守相伴,我没有见过如此的痴迷者,如此执着不渝的研究者。
我曾担任过学术机构的领导,我也交往了许多学界的朋友,但我几乎没见过像淳子研究张爱玲这样疯狂的,她不仅熟读了张爱玲每篇文章,甚至追踪张爱玲的足迹,寻访她生活工作过的犄角旮旯,不管天南海北、国内国外,但凡张爱玲踏足过的城市、街道、寓所、学校,一直到几弄几号几室,她都像侦探一样,亲自去踏勘;但凡与张爱玲有过交集的人物,以及与张爱玲有过一丝一缕相关的事物,她都像探矿一样去发掘。
为了探寻张爱玲在美国的四十年足迹,她会埋首在卷帙浩繁的档案里,悉心追寻。在美国查找资料的来访者记录里,近十五年,淳子是唯一一人。有时就为了看一眼张爱玲的一处曾短暂逗留过的寓所,她会在十余次的造访未果后,依然锲而不舍。就像她在《花落:张爱玲美国四十年》一书中说的,于我而言,有关张爱玲的一草一木,一字一帖,都会引起内心的震动,这是我的痴。于是,一部一部研究张爱玲的著作从她笔端流出,潺潺不绝,琤琮作响,她为此已经撰写出版了十一部专著。也许,有些学者会不认同她的著作,认为不符合规范的学术专著的套路。她的相关张爱玲的著作,确实不那么学术,因为,有的人一学术就故作高深,一学术就囿于幽苑,一学术就佶屈聱牙,一学术就不忍卒读。而她,几乎每一本相关张爱玲的著作都成为了畅销书,甚至刚出版不久便告售罄。她以她独到的见解、独到的文字、独到的材料、独到的田野调查而征服读者,以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等都盛情邀约,不光是请她去考据,还请她的文字,请她的演讲,请她的上海女性的魅惑。甚至央视的名栏《百家讲坛》也邀请她去,与红学大家周汝昌等一起为全国观众讲她的张爱玲。淳子再度因张爱玲这位民国女子而火起来。成为张爱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其实,何谓学术?不就是学以致用、术有专攻吗?淳子对张爱玲的了解从为文到为人,从生活到爱情,从人生屐痕到文学旅程,可谓既统观全局又细致入微,既高屋建瓴又鞭辟入里。她的考据、检索、调查、阅读就大陆研究张爱玲来讲,恐很少有人出其右。这就是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钻研,做学问的严谨,只不过她的表达不是枯燥乏味的高谈阔论,不是故作姿态的引经据典,而是亦论亦叙,借散文的笔调、借小说的技法,甚至借用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把叙述者和被叙者、把现实的场景和历史的闪回巧妙而不露斧痕地组合与叠加,赋予论文以文艺的灵动和女性的旖旎,就像苏东坡自诩的那样:刚健含婀娜。
这里不得不提淳子的文字,她的文字自有一功,特色非常鲜明,哪怕你抹去作者的名字,一读文字便会觉得这是淳子的文笔。简洁、短促、跳跃性强,画面感浓。她很少写长句子,有时甚至惜墨如金,几个字就把韵味勾兑出来。但她也有女性的偏好,对服饰衣着、梳妆打扮、美味佳肴,往往会不吝描写,这一点暴露出上海女性的特点,甚至她的语调语法都会浸染些许民国时期的余渍。难怪她与潘迪华这样的女子一见如故。她喜爱旗袍,喜爱《夜来香》这样三四十年代流传的歌谣,其实,她身上淡淡的小资味正是民国时上海女子的写照,她似乎从那时泛黄的月历牌和香烟牌上走下来,穿越时空来到当下。因此从这一角度,她研究张爱玲倒是非常契合。
我和淳子既是大学时代的同窗,后来又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所以彼此非常熟悉。记得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可谓惊鸿一瞥,我们新生报到那一天,规定体检,学校医务室的老师坐在报到台边给每位新生抽血。我班有位同学长得有点肥胖,伸出他胖鼓鼓的手臂,医务室的老师竟找不出他的静脉血管,连抽三次无功而返,痛得这位同学哇哇乱叫,那位老师也有点慌了手脚。正在尴尬之际,排队等候抽血的学生队伍里,走出一位眉清目秀的女生,她走到医务室老师边上,轻轻说:老师,我来试试!然后她沉着地捏起针筒,一针下去,立马见血。大家不禁都为之喝彩。这样我们就认识了这位同学,她叫李忠民,很有时代感的名字,以后笔名叫淳子。原来念大学之前,她是瑞金医院一名白衣天使。进大学之后,她一直在学校广播台帮忙,也许冥冥之中,为她日后进电台工作做好了铺垫。毕业后,她去了中国唱片厂做编辑,以后又去了《上海文化艺术报》做记者,但她似乎还心心念念着进电台。我当了东方台台长后,这样的机会来了,她成为新成立的东方台第一批主持人。
当时东方台推行主持人中心制,这样的体制机制非常适合主持人成长,东方台是上海第一个实行24小时直播的全天候电台,以往,从子夜到凌晨这座城市上空是寂寞无声的,我们填补了这一空白。我们设置了一档我亲自取名为《相伴到黎明》的通宵节目,它针对失眠、失业、失恋、失足、失意者,淳子担纲了这档最辛苦的节目,当然与她轮流主持的还有梦晓、叶沙、魏民。很快这档深夜通宵达旦的节目竟成为东方台最红的节目之一。淳子等主持人温婉柔情的话语为那些失落者打开了一扇窗,成为了城市夜晚的心理按摩师。于是,经常会看到这样暖心的场景:凌晨热心听众会端着牛奶、鸡汤守候在传达室,等候节目主持人下班。我指的就是这阶段淳子的名声要超过张爱玲,至少在上海、在长三角这是一点不夸张的。然而,有一天淳子要离开了,新加坡丽的呼声电台闻讯来挖她,于是她走了,临行,我对她说,只要我还做台长,电台大门始终对她敞开着。前两年,我也是如此与将赴香港凤凰台的窦文涛这样讲的。后来,我们搬进了虹桥的广播大厦。某一天,从新加坡回来休假的淳子对我说:台长,我真羡慕你们搬进这样气派的大楼,我想回来。其时我知道她已可以拿到新加坡永久居住证,然而她说尽管这样她还是想回来,那边太寂寞了,没有人说话。她指的说话人是有头脑有智慧有情怀的人,新加坡的精英也都流失去欧美了,只留下一些为生计而操劳的人,于是她有一种深深的难以排遣的寂寞感。就像她在她的一本书里说的,我要回去,这里像花园,可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里的街道、这里的房子里,是没有我的故事的。于是,她海归了,来到了她心仪的广播大厦上班。但她回来不久就闯了一桩不大不小的祸。因为她总是想说一些不落俗套的话,然而偏偏踩雷了。于是,她不得不接受处分。为此我不得不冒险为她减轻处罚,最终她离岗休克半年。其实说到底,我挺身救弱既是为她,又不全是为她。东方台是靠改革开放、探索创新起家,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我们没有容错纠错的机制,没有宽以待人的氛围,就会让明哲保身、不思进取的平庸风气滋长并弥散,那么东方台改革探索的锐气将会钝化,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而淳子就在这样的历练中逐步成熟起来。以后我离开了东方台,调任国际艺术节担任总裁,我们交往就少了。但是她永远是位艺青,逢艺术节演出特别高档的节目,我记得如欧洲交响名团,如世界芭蕾名团,如新潮的现代艺术等,她会来蹭戏,但我没有票了。唯一可能的是开场时看看在大剧院保留的11排工作位是否坐满了,如果还没有坐满的话,我可以让她进来填充,她就这样做了好几次候补观众,可见她对艺术执着的喜爱。现在她用这种近乎痴迷的喜爱来接纳张爱玲,于是一发不可收,她走进了张爱玲的生活,张爱玲走进了她的写作。
关于张爱玲,淳子又有了第十二本著作,我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仔细读了,我不得不由衷感叹淳子的日益长进,她的文字老辣而又弥散着女性的细腻,也许这缘于她的勤奋、笔耕不辍,但更缘于她和张爱玲的不离不弃。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女性神交心契、隔空相拥,张爱玲以及她的作品始终伴随着淳子、缠绕着淳子,暮霭四合,刚下过雨,小径上湿漉漉的,满目都是她的句子,她撑着雨伞,抱歉地走来,消逝在传说里。这就是淳子的自我写照,某种程度上她生活在张爱玲的世界里。
因此她写张爱玲就像写她自己,如书中写张爱玲的出场似乎信手拈来,出语不俗、栩栩如生:张爱玲,天鹅颈,传说中的伶仃,一件清朝大镶大的袄,下摆处露出一截宝蓝色旗袍,平金牡丹戏凤绣花鞋,头发极短,玳瑁鹅黄眼镜,托一壶茉莉香片,唇间一抹香奈儿的殷红,似乎闻得到甜蜜的味道,是中年,却又完全没有年龄的界限。青衣身段,袅袅的,从厨房这边踱出来。完全是一部电影的出场画面,非常有镜头感。而她写张爱玲的人生落幕又是那样真切与精辟:日子已经过破了,懒得去缀补了。活得太久了。惘然,惘然,惘然她的一生,自恋、自负、自闭、自怜、自量、自知、自制、自省、自赎、自勉、自强。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就是张爱玲潦倒地客死他乡的归宿。
这是一本写张爱玲一生的纪实文学,但淳子不断将自己摆进去,她的痴迷、她的寻觅、她的追踪、她的目睹都融入这本纪实文学,使读者经常有角色进进出出的幻觉,但读来并不感觉别扭,好像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她还大胆地将上海海派文化的滥觞牵到张爱玲身上,张爱玲高举着出名要趁早的大旗,跳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用《红楼梦》链接欧美文学,标新立异,自成一派,一路呼啸,横扫各路名家。多年后,她的文学,被贴上海派文学的标签,她成为祖师奶奶。其实这本关于张爱玲的纪实文学,并不完全是常规意义的纪实文学,它有观点、有评述、有考据、有调研、有采访,它是淳子的一种独特文体,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
上海素有东方巴黎之称,巴黎太丰富了,上海也是太丰富了。淳子虽然在上海市中心的幽雅之地长大,但是她仿佛一直徘徊在上海的郊野,就像她自己说的,很久以来,由于无知、习惯、狭隘和漫不经心,对于自己出生、成长的上海熟视无睹,一直站在它的门外。张爱玲轻轻地过来,领了我进去。我需得敲门,她不要的,因为是她自己的家。张爱玲是上海的女子,尽管她下半生移居美国,但是她出生在上海,在上海长大、在上海写作、在上海出名,上海是她的风水宝地,是她的根脉。上海真真的是盛宴,你要,它就给,仿佛取之不尽,仿佛宅心仁厚。只是,如果没有了张爱玲的文本,我是不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上海的。于是,淳子鬼使神差地尾随着张爱玲,纠缠痴癫,不离不弃,义无反顾地走去,由此,她认识了上海,她认识了世界。
陈圣来
(原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台长,现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