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叔本华哲学随笔》主题是论哲学,包括哲学史散论、论大学的哲学、论宗教、论基督教、论一神论、论理性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逻辑和辩证法、对自在之物与事物现象两相对照的思考,共9篇,除逻辑和辩证法外,其余篇目是初次译成中文。叔本华从自己的唯意志哲学出发, 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及思想做了分析和评论,赞扬了毕达哥拉斯和康德,尤其痛骂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是伪智慧,对德国大学的哲学教学和教授选拔的抨击痛快淋漓,以解三十多年前与黑格尔摆擂台失败的怨气,把被德国哲学界集体忽略他的思想的积怨爆发出来,嬉笑怒骂皆精彩,完全没有哲学的枯燥和晦涩,读罢感叹他的智慧和文采,更感叹他讽刺别人的技巧。
|
內容簡介: |
这本哲学随笔集选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主要篇目有:哲学史散论、论大学的哲学、论理性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逻辑和辩证法、对自在之物与事物现象两相对照的思考、论女人、论面相。
|
關於作者: |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
目錄:
|
哲学史散论001
论哲学和自然122
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一些思考130
论逻辑和辩论法140
论大学的哲学153
论宗教219
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289
前言《叔本华哲学随笔》是我翻译出版的叔本华系列第六部。虽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都是哲学方面的,或说都是从哲学的角度(亦即从事物的普遍性角度)作出的阐述,但这部选集中的文章确实大都集中于纯哲学的话题,例如哲学史散论、论哲学和自然、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一些思考、论逻辑和辩论法、论大学的哲学等。论宗教则是更深入讨论宗教与哲学的分别。最后的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则通过讨论另一类现象,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康德和他自己的哲学。所以,这部文章集就名为《叔本华哲学随笔》。这些文章都出自叔本华论证其哲学核心概念的文章总集《附录和补遗》。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可说很早就显示出思想家的素质。弱冠之年就以不朽著作奠定了哲学家的地位。少年时他就已经明确表达出想花一辈子琢磨这极其神秘的人生的愿望。29岁不到就接连出版了哲学巨作《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前者是认识论的名篇,后者则包括了认识论、美学、伦理学,涉及人和大自然的复杂现象。虽然在中年以后,叔本华继续出版了这部著作的第2卷及其他著作,但那也只是对这些早年完成的思考的补充阐述和更多印证而已。难怪叔本华的母亲的朋友歌德,在与十几岁的叔本华谈论颜色理论以后,就私下告诉其他人:这少年叔本华,非同小可,绝对不是个一般的人。《叔本华哲学随笔》是我翻译出版的叔本华系列第六部。虽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都是哲学方面的,或说都是从哲学的角度(亦即从事物的普遍性角度)作出的阐述,但这部选集中的文章确实大都集中于纯哲学的话题,例如哲学史散论、论哲学和自然、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一些思考、论逻辑和辩论法、论大学的哲学等。论宗教则是更深入讨论宗教与哲学的分别。最后的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则通过讨论另一类现象,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康德和他自己的哲学。所以,这部文章集就名为《叔本华哲学随笔》。这些文章都出自叔本华论证其哲学核心概念的文章总集《附录和补遗》。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可说很早就显示出思想家的素质。弱冠之年就以不朽著作奠定了哲学家的地位。少年时他就已经明确表达出想花一辈子琢磨这极其神秘的人生的愿望。29岁不到就接连出版了哲学巨作《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前者是认识论的名篇,后者则包括了认识论、美学、伦理学,涉及人和大自然的复杂现象。虽然在中年以后,叔本华继续出版了这部著作的第2卷及其他著作,但那也只是对这些早年完成的思考的补充阐述和更多印证而已。难怪叔本华的母亲的朋友歌德,在与十几岁的叔本华谈论颜色理论以后,就私下告诉其他人:这少年叔本华,非同小可,绝对不是个一般的人。
本集的文章的思想内容相当丰富,见解一如既往的深刻、独到、耐人琢磨。在哲学史散论中,叔本华首先指出,我们需要阅读哲学家的原著,起码要读那些精心挑选出来的著作精华;而一般的哲学史,只是那些为了各种目的而编写哲学史的平庸之辈,对以往哲学家的肤浅和歪曲的看法。叔本华在哲学史散论中写出的,是他在亲自研究重要的哲学家的原文之后所生发的思想,是本身就是伟大的思想家的叔本华对那些伟大的思想作品的独特评判。透过叔本华的慧眼,我们不仅可看出那些古老哲学家的具体的非凡之处,深刻的思想永远是历久弥新,同时,通过比较叔本华的思想与那些先贤的观点,我们也进一步证实了英雄所见略同的道理。
在论大学的哲学中,叔本华虽然承认在大学教授哲学有其好处和必要性,但哲学受国家宗教和政府目的的制约也产生了不少坏处,因为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满足人们那与生俱来的形而上的高贵要求,是与在大学教授哲学的目的(政府要培养与政府保持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公务员)相冲突的。一句话:哲学本身(纯粹哲学)的唯一目标就是真理。要通过哲学达到其他目的,都会危害到哲学。而对于假冒伪劣的所谓哲学家或者滥竽充数者,哲学只是手段而已。假冒哲学家败坏哲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劣币驱逐良币只是其中之一。 哲学就是一株植物,就像阿尔卑斯玫瑰和长在悬崖上的花朵,只会蓬勃生长在自由的山间空气中,但若精心栽培就会枯萎。那些在市民生活中代表哲学的人,就像戏子扮演君王。 真正的思想家致力于获得深刻的见解,并且只以获得这些见解为目的,因为他们热切渴望的是以某种方式理解其所在的世界,而不是去教人,去跟人家胡扯。但这样的追求与常人是格格不入的,曲高和寡,叔本华及其哲学长时间默默无闻,正好就是优秀的东西的命运和缩影。
论宗教借用两个人物(大众的代言人和真理之友)详细辩论了宗教的性质,宗教的目的和必要性,宗教所带来的坏处,宗教与真理、与哲学、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论宗教里还有专门一节讲述基督教的由来和教义的意义,等等。文中正反两面的辩论,实际上也就是叔本华对宗教的多角度审视。根据叔本华的观点,宗教是把生命的更高含义宣示给感觉粗糙、头脑笨拙的大众的唯一手段。宗教的创立者和哲学家来到这一世上,把常人从麻木、浑浑噩噩中唤醒,并给他们指出了存在的更高意义。但哲学家面对的是少数人,而宗教的创立者面对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大多数的人。宗教就是大众的形而上学,因为人们绝对需要获得对生活的某种解释,而这个解释也必须与他们的理解力相称。所以,这个解释始终是对真理的某种寓言式的梳妆打扮;并且在实际事务和情感方面,可以作为人们的某种行为准则与(在痛苦和死亡时的)某种安抚和慰藉。叔本华还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寓言,这寓言描绘了某一真实的思想,但这寓言本身却不是真实的。叔本华告诉我们,宗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他也论述了道德与宗教的关系,还有超自然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在看待宗教方面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等等。最后叔本华还指出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差别,以及基督教的一些派别的实质。
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一文包含极其深奥的哲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并不是叔本华在毫无根据地谈论怪力乱神。叔本华在这篇文章里精微分析了梦的奥妙特质、梦的生理特质、梦中所见与在清醒时直观事物的生理上的根本差别;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梦与梦见真实(在轻度睡眠时对周围环境犹如清醒时目视般的精确感知)、动物磁性(催眠)、交感治疗、巫术、第二视觉、梦游状态、梦游状态下的预视和预言、见到鬼魂等相关的特异功能。根据叔本华的观点,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互相关联的,是从同一树干长出来的枝杈;这些另类现象,其具体的感知的生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人感知的生理过程迥然不同。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以感官感觉收集关于外界的素材,然后通过脑髓功能的处理而获得头脑中的影像(表象)。但上述另类现象的共同点,就是当发生这些现象时,人们并不是像在正常情形状态时那样运用外在的感官感觉,而是运用完全不一样的、叔本华所说的做梦功能以获得客观影像。透过此途径获得的影像却与透过外在感官感觉所获得的影像是一个样子。这一系列现象彼此之间的差别,则是这些现象与透过感官所看到的经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差别。也就是说,在梦里的情形,一般来说是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的,就算是在稀有的预言梦里,与现实世界也只有某一间接的和遥远的关系,而极少是直接的关系。但梦游状态中的看视和遥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却是直接的、完全正确的。至于幻觉和或许有的看见鬼魂,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却是有疑点的。在一般梦中所看到的物体是公认虚幻的,因而是主观的,犹如想象中的物体那样。但这种直观在睡眠中的醒和在梦游时,却是完全客观和正确的;在遥视和预视中,甚至还获得了范围深远得多的某些直观,清醒时的视野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叔本华在推论这些现象的复杂原理时,所给出的解释也可以很合理地帮助理解中医到底是从何获得对人体在另一层面上(亦即有别于肉眼所见的、现代医学所唯一注意的人体物质的和有形的层面)的构造和运作理论(例如,经络和奇特的中医脏腑位置与运作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诊断,还有中医所理解的各种中药所具有的异常独特、异常神秘,也异常有效的作用。叔本华的深邃见解是这样的:自身对内在直观达到了高度的遥视或预知能力的时候,这些梦游者就可以清晰和精确看视自身机体的各个部分,虽然在此,所有物理性看视的条件都不存在了,不仅没有任何光亮,而且在所直观的部位与大脑之间,有着许多的隔膜。与梦者的健康状态有关的那些梦,是最经常被证明就是预言性的梦。更确切地说,这些梦通常都会预言了疾病,甚至疾病的致命发作(这方面的例子由法比乌斯收集在了《睡眠之神》,阿姆斯特丹,1836年版,第195页),就类似于有遥视、预视能力的梦游者最经常和最准确预言的,是他们自己的疾病的进展和危重关头,等等,等等。其次就是有时候在梦里预见到那些外在事故,诸如火灾、爆炸、沉船,尤其是死亡事件。也只有在大自然盲目发挥的治疗能力不足以消除疾病、在需要外在救兵的时候,大自然才会真正放手达成特异的看视功能,而这前期阶段就是梦游状态或者梦中说话的状态。在达到特异的看视状态时,病人自己就正确地给出了治疗办法和开出药物。因此,为了自我诊治的目的,大自然就带来了特异透视、遥视和预视,因为大自然不做无用的事情。在此,大自然的行事就类似于大自然在大的方面,在迈出从植物世界到动物世界的一步,在最初创造出生物时的行事方式。也就是说,对于植物而言,随刺激而动就足够了;但现在对于动物,需求就变得更加专门和更加复杂,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对象物,还得去寻找、挑选,甚至还要去制服或者欺骗,那么,随动因而动并因此各个级别的认识力就变得必不可少了。这也就是所谓动物的真正特质和本质,是我们在动物这一概念中必然要想到的东西。在这两种情况下,大自然为自己点燃了光亮,以找到和得到机体所需要的来自外在的帮助。把那已经进化了的梦游中的预见本领转用到自身健康状况以外的其他事情,只是偶然之举,并的确是这能力的某种滥用。如果人们擅自、武断地通过持续长时间的催眠、违反大自然的目的以得到梦游状态时的预视能力,那也是一种滥用。相比之下,在真的需要这些能力的时候,经过短暂的催眠,大自然就可以产生这能力,有时甚至是自发地有了这一能力。正如已经说过的,这以梦见真实出现,首先只是真实梦见直接的周围环境,然后扩展了范围,直至达到最高程度的遥视;这遥视能随着意向而涉及这地球上所有事情,时而甚至能够达至未来。与这些不同级别的能力同步对应的,是首先给自己所作病理诊断和开药治疗的能力,然后是这能力的滥用,即给他人作这样的诊断和治疗。
叔本华很早就注意到这些特异现象,或者我们所说的特异功能。在论大自然的意欲一篇(论动物磁性和魔法)里,叔本华详细回忆了在1854年有幸见到了一个意大利人纯粹通过其意念,或说意志、意欲,使受到其催眠的人陷入强直性昏厥,或者抽筋,或者仰面倒下等情形。根据叔本华的观点,当时的情形是真实的、毋庸置疑的,也只有闭塞的、完全没有能力理解病理学的人才会仍然存疑。他还说过:谁要是时至今天还会怀疑有关动物磁性、超感官的遥视或遥感能力的种种事实,那就不应称为不信,而应称为无知。叔本华在本文也描述了他本人曾做过的一个精确预言未来的梦。叔本华很注意这些确实存在的另类现象,一方面与他的天性有关:对重要和意味深远的事情他就是一究到底。另一方面,这些超越时空束缚的现象,也暗合与证实了叔本华与康德哲学、观念主义(或说唯心主义):即我们运用脑髓智力功能所感知到的、认识的客观现象,永远就只是我们经过头脑的先验观念以后的产物,是表象,是与自在之物(在叔本华哲学中,就是意欲)完全不一样的。这些也与佛教所说的受想行识之后的色与空暗合。
这篇专门探讨神秘功能和神秘现象的文章,与叔本华所强调的他的哲学是在经验和知识范围之内的学说,只是解释了这世界是什么并不矛盾。这些神秘现象恰恰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他的表象和意欲世界的证明。虽然叔本华称这篇文章为尝试性的探讨,但叔本华在进行分析时对睡眠或催眠中脑髓和脊髓及神经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作出了很多有根据的、很有启发性的推论。其观察和思考之深,让人惊叹。
其实,就算我们没有这些现象方面的体验,我们也可以透过一个相对寻常易见的现象和例子以获得启发,理解到在外在感官感觉停止获取素材以后(例如在睡眠时),大脑也可以通过接收发自内在神经群的、经由另一种传达途径而来的刺激达成直观空间形态的能力。那就是患有梦游症的人,尽管睡得很死,也绝对无法用眼睛视物,但仍然能清楚察觉到他们周围的所有一切,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下,能够避开每一道障碍,出门远行,攀爬最危险的深谷,沿着最狭长的小径前行,纵身远跳而不会失足,等等,等等。这也证明直观完完全全是智力方面的,并不只是感官的事情。
这些意想不到的、确凿的特异现象,证实了康德关于现象与自在之物以及这两种法则的对立的基本学说。也就是说,根据康德的学说,大自然及其秩序就是现象;而与此相对立的东西,所有正在讨论的、被视为魔法的事实,我们看到却是直接植根于自在之物,也给现象世界带来了不寻常的现象。如果根据这一现象世界的法则去加以解释,那这些不寻常的现象是永远无法解释的,因此是有理由遭否认的直到成千上百倍的经验案例再也无法允许这样做。通过更加仔细地探究这些事实,不仅康德的哲学,还有我的哲学也得到了重要的证实,亦即在所有这些不寻常的现象里,意欲是唯一的推动力,这样,意欲宣告自己就是自在之物。
上述不寻常的现象不仅对唯物主义,而且也对自然主义作出了事实上的和完全确切的驳斥,正如我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17章形容唯物主义就是被抬到了形而上学王座上的物理学,因为这些不寻常现象证明了大自然的秩序,亦即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想要认定为绝对的和唯一的大自然秩序,纯粹只是现象而已,因此只是表皮的东西,其根基是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独立于大自然法则的。现在正讨论的不寻常现象,至少从哲学的角度是我们所有的经验事实当中至为重要的,任何其他事实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从根本上了解这些现象,是每一个学者的职责所在。
上述叔本华的引语,就是叔本华探索和解读那些不寻常现象的意义所在。叔本华勇于探索这些特异的现象,正说明了叔本华作为思想家的敏锐触觉;他在文中坚持采用这经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和规律以解释这显然是基于另一种法则和秩序的现象,虽然是很困难的,但也不会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也相信中医的这一说法: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所以,叔本华涉及的最日常的现象都与其形而上的意欲理论相吻合,并行不悖,就犹如中医所重视和解读的最简单的症状,也与其形而上的理论丝丝入扣,互为印证。最后,叔本华采用生理学知识的探索,也说明叔本华恰恰就是脚踏经验世界的实地的哲学家。
|
內容試閱:
|
《叔本华哲学随笔》是我翻译出版的叔本华系列第六部。虽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都是哲学方面的,或说都是从哲学的角度(亦即从事物的普遍性角度)作出的阐述,但这部选集中的文章确实大都集中于纯哲学的话题,例如哲学史散论、论哲学和自然、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一些思考、论逻辑和辩论法、论大学的哲学等。论宗教则是更深入讨论宗教与哲学的分别。最后的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则通过讨论另一类现象,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康德和他自己的哲学。所以,这部文章集就名为《叔本华哲学随笔》。这些文章都出自叔本华论证其哲学核心概念的文章总集《附录和补遗》。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可说很早就显示出思想家的素质。弱冠之年就以不朽著作奠定了哲学家的地位。少年时他就已经明确表达出想花一辈子琢磨这极其神秘的人生的愿望。29岁不到就接连出版了哲学巨作《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前者是认识论的名篇,后者则包括了认识论、美学、伦理学,涉及人和大自然的复杂现象。虽然在中年以后,叔本华继续出版了这部著作的第2卷及其他著作,但那也只是对这些早年完成的思考的补充阐述和更多印证而已。难怪叔本华的母亲的朋友歌德,在与十几岁的叔本华谈论颜色理论以后,就私下告诉其他人:这少年叔本华,非同小可,绝对不是个一般的人。
本集的文章的思想内容相当丰富,见解一如既往的深刻、独到、耐人琢磨。在哲学史散论中,叔本华首先指出,我们需要阅读哲学家的原著,起码要读那些精心挑选出来的著作精华;而一般的哲学史,只是那些为了各种目的而编写哲学史的平庸之辈,对以往哲学家的肤浅和歪曲的看法。叔本华在哲学史散论中写出的,是他在亲自研究重要的哲学家的原文之后所生发的思想,是本身就是伟大的思想家的叔本华对那些伟大的思想作品的独特评判。透过叔本华的慧眼,我们不仅可看出那些古老哲学家的具体的非凡之处,深刻的思想永远是历久弥新,同时,通过比较叔本华的思想与那些先贤的观点,我们也进一步证实了英雄所见略同的道理。
在论大学的哲学中,叔本华虽然承认在大学教授哲学有其好处和必要性,但哲学受国家宗教和政府目的的制约也产生了不少坏处,因为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满足人们那与生俱来的形而上的高贵要求,是与在大学教授哲学的目的(政府要培养与政府保持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公务员)相冲突的。一句话:哲学本身(纯粹哲学)的唯一目标就是真理。要通过哲学达到其他目的,都会危害到哲学。而对于假冒伪劣的所谓哲学家或者滥竽充数者,哲学只是手段而已。假冒哲学家败坏哲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劣币驱逐良币只是其中之一。 哲学就是一株植物,就像阿尔卑斯玫瑰和长在悬崖上的花朵,只会蓬勃生长在自由的山间空气中,但若精心栽培就会枯萎。那些在市民生活中代表哲学的人,就像戏子扮演君王。 真正的思想家致力于获得深刻的见解,并且只以获得这些见解为目的,因为他们热切渴望的是以某种方式理解其所在的世界,而不是去教人,去跟人家胡扯。但这样的追求与常人是格格不入的,曲高和寡,叔本华及其哲学长时间默默无闻,正好就是优秀的东西的命运和缩影。
论宗教借用两个人物(大众的代言人和真理之友)详细辩论了宗教的性质,宗教的目的和必要性,宗教所带来的坏处,宗教与真理、与哲学、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论宗教里还有专门一节讲述基督教的由来和教义的意义,等等。文中正反两面的辩论,实际上也就是叔本华对宗教的多角度审视。根据叔本华的观点,宗教是把生命的更高含义宣示给感觉粗糙、头脑笨拙的大众的唯一手段。宗教的创立者和哲学家来到这一世上,把常人从麻木、浑浑噩噩中唤醒,并给他们指出了存在的更高意义。但哲学家面对的是少数人,而宗教的创立者面对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大多数的人。宗教就是大众的形而上学,因为人们绝对需要获得对生活的某种解释,而这个解释也必须与他们的理解力相称。所以,这个解释始终是对真理的某种寓言式的梳妆打扮;并且在实际事务和情感方面,可以作为人们的某种行为准则与(在痛苦和死亡时的)某种安抚和慰藉。叔本华还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寓言,这寓言描绘了某一真实的思想,但这寓言本身却不是真实的。叔本华告诉我们,宗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他也论述了道德与宗教的关系,还有超自然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在看待宗教方面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等等。最后叔本华还指出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差别,以及基督教的一些派别的实质。
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一文包含极其深奥的哲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并不是叔本华在毫无根据地谈论怪力乱神。叔本华在这篇文章里精微分析了梦的奥妙特质、梦的生理特质、梦中所见与在清醒时直观事物的生理上的根本差别;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梦与梦见真实(在轻度睡眠时对周围环境犹如清醒时目视般的精确感知)、动物磁性(催眠)、交感治疗、巫术、第二视觉、梦游状态、梦游状态下的预视和预言、见到鬼魂等相关的特异功能。根据叔本华的观点,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互相关联的,是从同一树干长出来的枝杈;这些另类现象,其具体的感知的生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人感知的生理过程迥然不同。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以感官感觉收集关于外界的素材,然后通过脑髓功能的处理而获得头脑中的影像(表象)。但上述另类现象的共同点,就是当发生这些现象时,人们并不是像在正常情形状态时那样运用外在的感官感觉,而是运用完全不一样的、叔本华所说的做梦功能以获得客观影像。透过此途径获得的影像却与透过外在感官感觉所获得的影像是一个样子。这一系列现象彼此之间的差别,则是这些现象与透过感官所看到的经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差别。也就是说,在梦里的情形,一般来说是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的,就算是在稀有的预言梦里,与现实世界也只有某一间接的和遥远的关系,而极少是直接的关系。但梦游状态中的看视和遥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却是直接的、完全正确的。至于幻觉和或许有的看见鬼魂,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却是有疑点的。在一般梦中所看到的物体是公认虚幻的,因而是主观的,犹如想象中的物体那样。但这种直观在睡眠中的醒和在梦游时,却是完全客观和正确的;在遥视和预视中,甚至还获得了范围深远得多的某些直观,清醒时的视野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叔本华在推论这些现象的复杂原理时,所给出的解释也可以很合理地帮助理解中医到底是从何获得对人体在另一层面上(亦即有别于肉眼所见的、现代医学所唯一注意的人体物质的和有形的层面)的构造和运作理论(例如,经络和奇特的中医脏腑位置与运作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诊断,还有中医所理解的各种中药所具有的异常独特、异常神秘,也异常有效的作用。叔本华的深邃见解是这样的:自身对内在直观达到了高度的遥视或预知能力的时候,这些梦游者就可以清晰和精确看视自身机体的各个部分,虽然在此,所有物理性看视的条件都不存在了,不仅没有任何光亮,而且在所直观的部位与大脑之间,有着许多的隔膜。与梦者的健康状态有关的那些梦,是最经常被证明就是预言性的梦。更确切地说,这些梦通常都会预言了疾病,甚至疾病的致命发作(这方面的例子由法比乌斯收集在了《睡眠之神》,阿姆斯特丹,1836年版,第195页),就类似于有遥视、预视能力的梦游者最经常和最准确预言的,是他们自己的疾病的进展和危重关头,等等,等等。其次就是有时候在梦里预见到那些外在事故,诸如火灾、爆炸、沉船,尤其是死亡事件。也只有在大自然盲目发挥的治疗能力不足以消除疾病、在需要外在救兵的时候,大自然才会真正放手达成特异的看视功能,而这前期阶段就是梦游状态或者梦中说话的状态。在达到特异的看视状态时,病人自己就正确地给出了治疗办法和开出药物。因此,为了自我诊治的目的,大自然就带来了特异透视、遥视和预视,因为大自然不做无用的事情。在此,大自然的行事就类似于大自然在大的方面,在迈出从植物世界到动物世界的一步,在最初创造出生物时的行事方式。也就是说,对于植物而言,随刺激而动就足够了;但现在对于动物,需求就变得更加专门和更加复杂,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对象物,还得去寻找、挑选,甚至还要去制服或者欺骗,那么,随动因而动并因此各个级别的认识力就变得必不可少了。这也就是所谓动物的真正特质和本质,是我们在动物这一概念中必然要想到的东西。在这两种情况下,大自然为自己点燃了光亮,以找到和得到机体所需要的来自外在的帮助。把那已经进化了的梦游中的预见本领转用到自身健康状况以外的其他事情,只是偶然之举,并的确是这能力的某种滥用。如果人们擅自、武断地通过持续长时间的催眠、违反大自然的目的以得到梦游状态时的预视能力,那也是一种滥用。相比之下,在真的需要这些能力的时候,经过短暂的催眠,大自然就可以产生这能力,有时甚至是自发地有了这一能力。正如已经说过的,这以梦见真实出现,首先只是真实梦见直接的周围环境,然后扩展了范围,直至达到最高程度的遥视;这遥视能随着意向而涉及这地球上所有事情,时而甚至能够达至未来。与这些不同级别的能力同步对应的,是首先给自己所作病理诊断和开药治疗的能力,然后是这能力的滥用,即给他人作这样的诊断和治疗。
叔本华很早就注意到这些特异现象,或者我们所说的特异功能。在论大自然的意欲一篇(论动物磁性和魔法)里,叔本华详细回忆了在1854年有幸见到了一个意大利人纯粹通过其意念,或说意志、意欲,使受到其催眠的人陷入强直性昏厥,或者抽筋,或者仰面倒下等情形。根据叔本华的观点,当时的情形是真实的、毋庸置疑的,也只有闭塞的、完全没有能力理解病理学的人才会仍然存疑。他还说过:谁要是时至今天还会怀疑有关动物磁性、超感官的遥视或遥感能力的种种事实,那就不应称为不信,而应称为无知。叔本华在本文也描述了他本人曾做过的一个精确预言未来的梦。叔本华很注意这些确实存在的另类现象,一方面与他的天性有关:对重要和意味深远的事情他就是一究到底。另一方面,这些超越时空束缚的现象,也暗合与证实了叔本华与康德哲学、观念主义(或说唯心主义):即我们运用脑髓智力功能所感知到的、认识的客观现象,永远就只是我们经过头脑的先验观念以后的产物,是表象,是与自在之物(在叔本华哲学中,就是意欲)完全不一样的。这些也与佛教所说的受想行识之后的色与空暗合。
这篇专门探讨神秘功能和神秘现象的文章,与叔本华所强调的他的哲学是在经验和知识范围之内的学说,只是解释了这世界是什么并不矛盾。这些神秘现象恰恰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他的表象和意欲世界的证明。虽然叔本华称这篇文章为尝试性的探讨,但叔本华在进行分析时对睡眠或催眠中脑髓和脊髓及神经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作出了很多有根据的、很有启发性的推论。其观察和思考之深,让人惊叹。
其实,就算我们没有这些现象方面的体验,我们也可以透过一个相对寻常易见的现象和例子以获得启发,理解到在外在感官感觉停止获取素材以后(例如在睡眠时),大脑也可以通过接收发自内在神经群的、经由另一种传达途径而来的刺激达成直观空间形态的能力。那就是患有梦游症的人,尽管睡得很死,也绝对无法用眼睛视物,但仍然能清楚察觉到他们周围的所有一切,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下,能够避开每一道障碍,出门远行,攀爬最危险的深谷,沿着最狭长的小径前行,纵身远跳而不会失足,等等,等等。这也证明直观完完全全是智力方面的,并不只是感官的事情。
这些意想不到的、确凿的特异现象,证实了康德关于现象与自在之物以及这两种法则的对立的基本学说。也就是说,根据康德的学说,大自然及其秩序就是现象;而与此相对立的东西,所有正在讨论的、被视为魔法的事实,我们看到却是直接植根于自在之物,也给现象世界带来了不寻常的现象。如果根据这一现象世界的法则去加以解释,那这些不寻常的现象是永远无法解释的,因此是有理由遭否认的直到成千上百倍的经验案例再也无法允许这样做。通过更加仔细地探究这些事实,不仅康德的哲学,还有我的哲学也得到了重要的证实,亦即在所有这些不寻常的现象里,意欲是唯一的推动力,这样,意欲宣告自己就是自在之物。
上述不寻常的现象不仅对唯物主义,而且也对自然主义作出了事实上的和完全确切的驳斥,正如我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17章形容唯物主义就是被抬到了形而上学王座上的物理学,因为这些不寻常现象证明了大自然的秩序,亦即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想要认定为绝对的和唯一的大自然秩序,纯粹只是现象而已,因此只是表皮的东西,其根基是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独立于大自然法则的。现在正讨论的不寻常现象,至少从哲学的角度是我们所有的经验事实当中至为重要的,任何其他事实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从根本上了解这些现象,是每一个学者的职责所在。
上述叔本华的引语,就是叔本华探索和解读那些不寻常现象的意义所在。叔本华勇于探索这些特异的现象,正说明了叔本华作为思想家的敏锐触觉;他在文中坚持采用这经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和规律以解释这显然是基于另一种法则和秩序的现象,虽然是很困难的,但也不会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也相信中医的这一说法: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所以,叔本华涉及的最日常的现象都与其形而上的意欲理论相吻合,并行不悖,就犹如中医所重视和解读的最简单的症状,也与其形而上的理论丝丝入扣,互为印证。最后,叔本华采用生理学知识的探索,也说明叔本华恰恰就是脚踏经验世界的实地的哲学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