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家范小青精选散文作品集,收录了《家在西山湖水间》《从宝带桥到宝带桥》《南来北往都是客》《早春,我们到宜兴喝茶去》《永远的故乡》《我要用余下的全部生命,来寻找你》《外公和外婆》等五十五篇文章。全书以作者的足迹为线索,介绍了家乡江苏的风光和习俗,同时,将自己游览多地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想记录在文章中,最终落笔在自己的家庭与家人。作品文字细腻舒缓,节奏从容有度,语言温暖亲切,将作者对家乡和家人的无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世间的美景在作者笔下都变得鲜活有趣,引人入胜。
|
關於作者: |
范小青,女,江苏省苏州市人。1978年初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5年初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历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省政协九届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目錄:
|
目录
辑
家在西山湖水间3
山塘画卷12
从宝带桥到宝带桥19
到平江路去27
南来北往都是客33
在时光中行走40
苏绣的故事44
苏州美食52
灵山的夜晚59
文蕴高新64
树和山的那一边67
在路上74
第二辑
恣意徜徉九龙口83
古往今来千灯照亮88
梅花开在诗歌里92
油菜花开到兴化95
从沉淀处飞扬99
好运来到紫山村105
淮安行109
江海之间一濠河115
平望散记120
东海的两座富矿123
在去往孟城驿的路途上127
永远的故乡131
在那遥远的地方139
早春,我们到宜兴喝茶去143
一个人的车站147
常来常往瘦西湖150
东关街随想154
第三辑
纠缠的粮食161
坐火车166
醉酒的日子171
在水开始的地方175
惠山古镇行178
泰顺的村庄182
微山湖的新一页186
暗号189
从前的病197
后来的病206
大道留真217
画家高云222
水墨水乡230
背后的力量233
往前走238
从光裕社出发241
第四辑
安得广厦千万间247
追忆陆文夫老师251
我要用余下的全部生命,来寻找你256
文瑜是一面镜子(代序)267
纪念何锐老师277
后来的花絮282
母亲289
外公和外婆305
|
內容試閱:
|
家在西山湖水间
我想做个这样的比喻:如果太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母亲,那么湖中的七十二峰,就是她的孩子。母亲永远拥抱着孩子,养育着他们,滋润着他们。
太湖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出色哦。
说说太湖洞庭山。有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
东山是半岛,西山是岛。
我再用一个比喻吧:如果说东山是美丽大方的姐姐,那么与她隔水相峙、遥遥相望的西山,更像是一位深藏闺中的妹妹。
石笋如林的林屋洞,“白银盘中一青螺”的石公山,明月湾古村,古樟园……无不隐约在茫茫湖水中。
曾经,上岛的路只有一条:水路。
早年的时候,从岸边码头坐船到西山,在茫茫的湖上行走,在滔滔的浪中前行,从“吱呀吱呀”摇橹的木船,到“突突突突”噪耳的机动船,少则要走一两个小时,多呢,那没法说的啦,若是碰上恶劣天气,风大,浪急,那更是惊险之行,甚至是生死之旅啦。
就这样,数百年,上千年,西山一直就藏在太湖的深处,藏在我们时时想见却又十分难见的那一处。
一直到1994年,这里建成了全国内湖长桥——太湖大桥,轻轻地撩开了西山掩隐了数千年的神秘的面纱。
从此以后,到西山,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常事了。
你看,今年我又来了。
只是,今天我来的时候,已是冬天,似乎已经错过了好的时节,早春的梅花、菜花,温暖的太阳,温和的湖水;夏天里,被太湖的风、太湖的浪、太湖的热烈,包围着的青绿的西山;还有初秋的美景、晚秋的意韵;等等等等,都已经飘过,统统地融入了太湖。
天已经有些冷了。冬天的西山,多少有了一点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静谧之意。而这一份静谧的意境意趣,恰好配合和烘托了西山的另一个面貌、另一种情怀:西山的古村、古宅、古桥、古道、古庙、古埠、古墓、古石刻、古遗迹等等,因了这一种独特的配合和烘托,它们呈现出更浓、更静、更深、更厚、更古朴的意味和气息。
虽然眼前没有了花红柳绿,但是有了这一份古朴的气息,让我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西山的特殊的魅力。
出发之前,我以为这一趟的西山之行会比较拘束和局限,伸展不开,因为天冷,因为不是旅游的季节,因为没有了花红柳绿。
但是等到我走进了冬天的西山,我才发现,这虽然不是我头一次来西山,却似乎是头一次认识它。
许多年来,神秘美丽的西山岛,既深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又常常让我们置身其中,和我们零距离亲密接触。
或者来了远方的朋友,或者自己忽然产生了悠闲的心情,或者有什么任务了,我们都可能会说,走,到西山去。
是的,那里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去走一走的地方: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的缥缈峰、奇幻神秘林屋洞、地质奇观石公山、沉静厚重古樟园、江南名刹包山寺……
曾经的,许多次来西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游人,会感受到很热烈的气息,今天却不一样。
天气冷了,游人少了,在寒风飕飕的湖边不宜逗留太长时间,于是,我们走进了西山的古村落。
明月湾古村。
明月湾还是那个明月湾,只不过不是“春花秋月”的明月湾,不是“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的明月湾,这是冬天的明月湾。冬天的明月湾,别有一番滋味在眼前,上心头。
游人是有的,不多,也不少,恰恰正好。既有鲜活的声响,又不至于过分喧哗,既给安静的古村带来外面世界的现代气息,又不是那么的莽撞和突兀。
现在,我们走在明月湾的石板街上,我们经过村落里的一些老宅、旧宅,我们看到村落里的门楼、窄巷,我们站在一棵古树下面,我们停在一座祠堂前面,我们不但放慢脚步,连说话交谈都是轻轻的,好像怕惊动了什么。
那是什么呢?
那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生活,那是现代社会的另一个面目。
就这样,虽然在冬季,明月湾仍然如同一幅长轴画卷,全方位地、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了,这是一幅天然去雕饰的自然长卷,这又是一幅经受了风雨洗礼的社会长卷。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我们的心也悬浮了起来,对生活对人生对世态,常有一种不真实感、不确定感。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走在明月湾的古街上,我们的心,落回了原处,我们的情绪,已经安稳笃定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平常、那么的普通,平常普通得那么踏实,那么真实。
细细长长的老街上,除了少量的旅客,少有行人经过,一眼望过去,似乎是空的,是轻的。但是在这个空的和轻的里边,却是神秘的,是有力量的,隐藏着许多奇特的故事,掩饰了许多辉煌的往事。
且让我们踏进一座老宅去看一看。
黄氏宗祠。
大门口的台阶上,随意而又零散地坐着几位大妈和老太太。早晨的雾气散了,太阳出来了,她们在这里晒太阳,做着手工活,看看游人。所以,说这里是一个景点,其实它更像是一个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所,是明月湾老人们的一个聚集处。老人和老宅,都是一个“老”字,却让我们感觉到了新鲜,感受到了真切,让我们怦然心跳。
给门票打眼的,也是明月湾的大妈,她告诉我们,这个景点里有什么什么样的内容。她还叮嘱我们,进村时买的门票不要弄丢,在村里进每一个景点都要在门票上打个眼。
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轻便,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我们走进了黄氏宗祠,原本是想看看这座建于乾隆四十九年清代建筑的特色,结果眼就被大厅的几副对联吸引了:
人居东晋风流后家在西山湖水间
心气和平事理通达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教后来恒业日读日耕
被它们拖住了脚步,挪不开了,不想走了,细细地读了一遍,再读一遍,用手机拍下来,回家去、以后、再以后,都还会慢慢地品味——总共不到五十个字,已经概括出这个家族的林林总总、许许多多,甚至一切的一切。
老宅之所在
做人之准则
良好的家风
严格的家教
深厚文脉
渊博知识
……
就五十个字,已经足够了,已经让我们的内心沉甸甸、热乎乎,似乎已经可以满载而归了。
如果说我们刚一进入黄氏宗祠,就被这几副对联打动了初心的话,那么,在宗祠的村史馆里,我们肯定再一次被征服了。
尽管今天我们已经无从考证明月湾的建村年代,但是感谢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诗文留到了今天,才让我们得以知晓,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明月湾就已闻名遐迩了。
先看看来过明月湾的几位唐朝诗人的来路:
刘长卿,706年生人;
释皎然,760年生人;
白居易,772年生人;
贾岛,779年生人;
皮日休,834年生人;
……
一千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诗人们却将从前的明月湾留给了后人,留给了我们。
试问幽处,号为明月湾。
湖山处处好掩留,爱东湾北码头。
一千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诗人笔下的明月湾今天犹存眼前。
后来,一些南宋高官从战乱中南迁而来,明月湾就成了他们的之地,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为西山的望族。他们和明月湾本地人一样,是明月湾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和见证者,终也成了明月湾人。
今天的明月湾,还留有他们的痕迹,邓宅、吴宅、秦宅,无不于无言之中,向我们传递着历史的精彩;今天的村史馆里,更是记载了明月湾人农耕、经商、建设家乡的业绩。
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自信,这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一直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的优良的美好的内涵。
走出明月湾村史馆,我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已经了解和知晓了西山的文化、西山的民间信仰、西山的世俗生活,等等等等。
其实不然。
那是纸上的和墙上的历史。
历史还在现实生活中鲜活地存在着,热烈地延续着呢。
我们继续沿着石板街往前走吧。太阳升高了,气温也高了些,暖和多了,整个村子都活泛起来了。在小街的拐角那儿,飘过来一阵香味,一位明月湾大叔,正在做油氽萝卜丝饼,让我们顿时馋涎欲滴,赶紧买了来吃。
大叔的女儿在帮着大叔张罗生意,她戴着眼镜,文文静静,看上去是个学生,不知是高中,还是大学。我们没有和她交谈,只是猜想,在假期的时候,明月湾走出去的女儿回来了。
是的,今天的明月湾,像许多的老村子一样,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下留守着的老人。
但是,年轻人会回来的,他们的心会牵记着家乡的,何况是明月湾这样的家乡。
又何况是明月湾的年轻人,即使是许多外来的年轻人,他们本来只是来走走看看,当成一个一般的游客,当成一个一般的旅游之地,但是,当他们走过了明月湾,明月湾就在他们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了,也和他们自己的故乡一样,值得他们永远去怀念,常常去回忆。
因为明月湾,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呀。
它就是那么的简单而丰富,它就是那么的朴素而饱满,你在石板老街上这么随便地走着,忽然就多愁善感起来,忽然就心思细腻起来,一个粗糙的小竹篓,一捆杂乱的干柴火,都能够激荡起情感的涟漪。也许,这些年来,我们将这些普通而又朴素的情感丢失了,遗忘了。
于是,我们在明月湾流连忘返,我们在寻找我们远去了的童年呢。
童年的气味引领着我们,我们又进了另一个院子。另一种院子,一个崭新的院子,满院子挂满了腌制的鱼、肉、鸡、鸭,简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明月湾的这一幅风俗风情画中,游人渐渐地多了起来,大家走过了明月湾,已经把明月湾留在心里,可是,如果还能带上一点儿看得见摸得着吃得香的东西,真是何乐而不为。
问价的,讨价还价的,你买一只咸鸭,他买一袋腌鱼,声音也渐渐地响起来了。和声音一同蒸腾起来的,是地气,是明月湾的浓郁的乡情乡意。
我看中的是一只咸猪头,猪头肉是我的爱,也问了价格,可是后却没有买下来,主要是担心回去拾掇起来有点儿麻烦,就这样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这一个院子。
然后就后悔了。
和原汁原味的童年美味擦肩而过了。
就这样,我们在明月湾,从童年的味道里钻进去又钻出来,钻出来又钻进去,终于,我们回到村口了。
村口有一棵千年古樟树。
在古樟树隔河的对岸,是一家茶室,里边热气腾腾地坐着一群来旅游的上海大妈,满屋子的沪方言,说话,喝茶,嗑瓜子,忆旧,迎新,向未来。
村里还有一家名叫“知青缘”的小客栈,在一条小巷的深处,我们虽然没有走进去,但是看到这个名字,就已经感受到了旧日时光在这个冬天的温暖回照。
冬天的明月湾,就这样刻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西山有很多的景点,世界上有更多的景点,而明月湾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我想,明月湾是一处接地气的景点,是一座鲜活的古村,是一段真切的历史,是一幅精致的天然长卷。
终于要离开明月湾了,有些不舍,有些依恋。其实我们都知道,西山岛上的古村落,保存下来的,为世人所熟知和所不知的,还有好些好些,它们像散落在小岛各处的明珠,一颗一颗都值得细细品鉴,一颗一颗都值得留下记忆。走过了明月湾,还想再去东村,去阴山,去植里、堂里、甪里、蔡里……去更多更多的古村落。
回家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