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內容簡介: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和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海派文学的研究已经成为显学。由于海派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消费主义和都市文化特质,多数研究都仿照本雅明式的物质文化一思想文化范式进入讨论。这样的研究对凸显海派文学自身特质卓有成效,也描摹了较为生动活泼的物质文化背景,但是这种研究范式本身所潜藏的预定论色彩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问题的深入:单纯从都市文化和消费文化视角进入海派文学研究,有意地凸显海派文学消费摩登的一面,对海派作家严肃、真诚的一面缺少辨析;强调现代物质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沁入,淡化了文化政治语境对文学生成的影响;影响论和因果论的预设易于造成静态描述的偏好,对作家创作的内在流变缺少观照,对作家身份的转换言之寥寥,更对文学和文人难以逃匿的政治性有所盲视。为此,《海派文学的历史转型(1927-1937)》考察海派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共生与离散,呈现二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力求深化对海派文学与左翼文学各自内部差异的认知,希望能够从海派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关系这一特定角度,补充对海派文学的整体性认识,丰富海派文学研究的思路。
|
關於作者: |
孙琳,女,1983年生于吉林长春,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与性别研究、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曾在《南开学报》《社会科学战线》《鲁迅研究月刊》等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文昌论丛序言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研究现状
三 选题意义及价值
四 研究目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海派命名再出发
第一节 海派概念的历史多面性重识
京海之争
一 种进入论争的方式:《文人在上海》
二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的辩难
三 一个被省略的注脚:何徐事件
四 一个被忽略的语境:小品文的复兴
第二节 命名之争兼论海派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第三节 历史化如何可能?海派文学研究与作为问题的20世纪30年代
第二章 遭遇革命:海派作家在1928年
第一节 转换方向后的张资平
一 对国民革命的摹写
二 革命文学的试笔
三 转向后的尴尬兼及《青春》被湮没的始终
第二节 新感觉派同人的左翼文学实践
一 左翼文学的创作选择
二 戏仿抑或真诚
三 文坛三剑客的赤色岁月
第三节 革命叫卖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创造社小伙计
一 海派是革命文学阵营的主导部分之
二 从《幻洲》到《戈壁》《战线》
第三章 分疏聚合:海派作家与文艺论争
第四章 情色女体的生成:海派文学的叙事转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內容試閱:
|
论丛以文昌为名,有以说也。
其一,文昌路是目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坐落之所。二〇〇九年,应学校整体规划的调整要求,文学院奉命从据守二十年(一九八八-二〇〇九)的红楼搬迁至文昌路这座小院的三栋旧楼。学院里年长一点的先生们都记得,这里本是中文系的旧地,中文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就这里缔造的。故以文昌为名,为了纪念文学院的沧桑历史、纪念曾在这里创造不息、为我们留下宝贵遗产的前贤们。
其次,常有同仁说文昌路是文学院的福地。此番搬迁,当时只道是暂厝,不意倏忽又六年。综观文学院的历史,重回文昌路这段时期,学院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发展走上了复兴。而文丛中的作者,多数是这段时期入职学院的。从学校规划来看,文学院迟早要离开文昌路。取文昌之名,也有意铭记这段时期里新老学人团结进取、急起直追的历程。
最后,从字面意义上,文昌寄寓着文化昌明、文学昌盛、文章昌茂、文运昌隆等意涵,故以文昌命名丛书,代表我们对文学院、对东北师范大学、对中华文明的祈愿。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所高校东北大学的国文系,从一九四六年至今,她已走过了七十年。七十年中,历代学人在这片沃土上耕耘奋斗,把文学院建成了人文学术与教育的关外重镇,在国内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十年前,在建院(系)六十周年之际,学院组织出版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学论集(一九四六一二〇〇五)》,这部煌煌一百四十万言的大书,为院史上最重要的成果进行了文献总结。去年,王确教授开始主持编选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把学院历代学人的学术代表作重新编订,统一装帧出版,首批出版著作十种近三百万字,这些都展示了这座古老学院的丰腴成就。近年来,文学院有了许多新的气象和变化,文昌论丛必然是这一页历史的见证之一。这套书首批推出八部著作,与历史巡礼式的文献编纂和学术史文库式的代表作展示的思路不同,文昌论丛着力助推新生代学者。丛书的诸位作者,年龄最大的四十岁,最小的三十二岁,半数以上属于八〇后学人,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最近三年才加盟文学院,他们的才思与文笔代表着文学院的未来。近年来,文学院形成了一种共识:前贤们深厚的积淀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土壤,但未来的持续发展,要依靠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这个共识正在逐渐升华为一种尚少的文化: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管理上(比如科研奖励向青年教师倒挂的激励机制),学院都有意向年轻人倾斜,以期更快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承担起文学院的未来。这一文化已在文学院近年的发展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应,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当然,我们知道,若没有文学院这些前辈和中年学者们的理解与支持,就不可能培育和形成这种文化。文昌论丛的推出,既受惠于这一文化,反过来也验证这一文化,并丰富它的内涵、为它积累经验。集中推出三十多岁青年教师的著作,这在东师文学院历史上还是首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希望这套论丛能兼具导夫先路的作用:随着目前新生代的持续成长,以及未来新生力量的不断融人,论丛会不断增加品种、扩大规模,最终形成我们的学术品牌。
文昌论丛是文学院青年一代学人的检阅。从作者的学缘结构来说,他们分别在法国戴高乐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这反映了学院目前的师资学缘构成更趋向于多元化,人才结构上的新变及其背后蕴含的开放和包容精神,必定对文学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