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作者这些年来在从事古 代文学专业研究的同时,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视角关注古一些文学和文化现象,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一些文化研 究方面的文章。对文化现象和文化个案的研究,正是为了发现文化发展规律,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 供某种镜鉴。如今把它们汇 集成册,既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总结形式,也是为了勾勒个人文化研究发展轨迹,为研究者提供某种借鉴。本集所收文章大抵可以分为四个板块:古代文化研究、文化视角的文学研究、当代文化研究、河南文化产业研究。
收录在文集的四个板块古代文化研究、文化视角的文学研究、当代文化研究、河南文化产业研究的文章,前两个板块的内容是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的延伸和拓展,如对黄帝的研究、对《周易》和河图洛书的研究、对老子的研究、对先秦中原歌谣的研究、对西汉梁园之游的研究、对春节文化的研究,都是如此。在当代文化研究板块、河南文化产业研究既有从宏观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也有深入部分县市调研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形成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体来说,作者对文化现象和文化个案的研究,秉承为发现文化发展规律,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四个板块古代文化研究、文化视角的文学研究、当代文化研究、河南文化产业研究的文章。前两个板块的内容是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的延伸和拓展,如对黄帝的研究、对《周易》和河图洛书的研究、对老子的研究、对先秦中原歌谣的研究、对西汉梁园之游的研究、对春节文化的研究,都是如此。在当代文化研究板块、河南文化产业研究既有从宏观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也有深入部分县市调研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形成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体来说,作者对文化现象和文化个案的研究,秉承为发现文化发展规律,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某种镜鉴的旨意,既立足当下,又连通古今,是传统与当下的激烈碰撞和对话。
|
關於作者: |
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学研究。发表《竹林七贤: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等论文百余篇;出版《竹林七贤研究》《辑校》《魏晋文学的多维观照》《罗贯中与》等专著二十多部;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竹林七贤集》辑考及研究以免于鉴定等级结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委托项目等十多项。十多项科研成果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
目錄:
|
古代文化研究
黄帝传说的三个系统
黄帝出生地、建都地、安葬地考辨
中原易学文化及其影响
河图洛书与两宋易图论略
论帝尧与刘姓之关系
姜太公名号居里考辨
关于老子其人的几个问题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管理学意义
邹衍与阴阳学说
荥阳郡与郑姓考论
论《皇极经世书》对夏商周三代之建年代的推定
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春节
文化视角的文学研究
中原诗歌的历史回声
先秦时期中原歌谣研究
音乐之《诗》与经学化之《诗经》
《诗经王风》与河洛文化精神刍议
梁园之游: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始足之旅
洛神故事源流考论
陶渊明《拟古诗》一首蠡测
《陶征士诔并序》的文化意蕴
从五柳先生到六一居士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处世心态
范仲淹守邓诗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
作为基础工程的文学:从马悦然的演讲说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激发文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
当代文化研究
关于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思考
从区域分布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河南省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
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谈起
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路径选择以老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
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研究
河南文化建设投融资体系跟踪研究
两大跨越助推中原崛起
对话中原:嵩山论坛的成长与使命
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调查建议以河南杂技为中心的文化考察
***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研究
河南文化产业研究
河南文化产业10年回顾与思考
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推动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
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省动漫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年河南会展业发展态势分析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实践问题研究
豫北四市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
內容試閱:
|
黄帝传说的三个系统 黄帝是一个传说式的人物。 在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前,黄帝出现 在各种传说中;在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后,黄帝仍然活化在各种传说 中。 自先秦以来,有关黄帝的传说多种多样,代代相传,形成了正史、野史和民 间等不同的传说系统。 认真梳理不难发现,黄帝传说有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 相同的系统,三个系统的黄帝形象各有偏重:一是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二是作 为中医之祖的黄帝,三是作为道教之神的黄帝。 三个系统的出现不仅有先后之 分,而且在黄帝形象方面又互为补充,事迹互为印证,因而使得黄帝传说更为丰 富多彩,黄帝形象更为栩栩如生,黄帝文化影响力更为巨大深远。
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
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出现早,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为尊崇。 在先秦 文献中,黄帝虽然尚未被尊奉为人文始祖,但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已经受到高 度肯定。 《周易·系辞》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且 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说。 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政治 家管仲十分推崇黄帝之治,以为“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 使而成,不禁而止。 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① 黄帝的 “四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时代,令后世统治者对其肃然起敬。 黄 帝的“置法而不变”和“使民安其法”,使早期华夏部落从蒙昧迈进文明,从无序走向有序。
在两汉文献中,黄帝进入了三皇五帝之列,确立了中华人文始祖的地位。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置黄帝于五帝之首,次颛顼、帝喾,再次是尧和舜。 班 固亦言:“五帝者,何谓也? 《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也。”①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钩沉先秦典籍,进一步肯定了黄帝为五帝之首说:“《易传》 《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也。 谨 按,《易》《尚书大传》:天立五帝以为相,四时施生,法度明察,春夏庆赏,秋冬刑 罚。 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 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谛。”②
约略与司马迁同时的经学家孔安国,则以黄帝为三皇之一。 他说:“伏羲、 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 典》,言常道也。”唐代学人陆德明解释说:“神农,炎帝也,姜姓,母曰文登,以火 德王,三皇之二也;黄帝,轩辕也,姬姓,少典之子,母曰附宝,以土德王,三皇之 三也。”③孔安国之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即采信其说,将 黄帝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 宋代苏辙撰《古史》,同样以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 皇;其《三皇本纪》首列太昊伏羲,次列炎帝神农,接下则是黄帝轩辕。④
黄帝名列三皇五帝,表明了传统文化对黄帝作为人文始祖地位的肯定和认 可。 从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黄帝对中华文化贡献至巨,是当之无愧的中华 人文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较为全面地记述了黄帝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贡献, 称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 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 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 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十六个方面: 习用干戈、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习战法、披山通道、巡 视四方、会诸侯于釜山、建都邑于涿鹿、设置百官、封禅山川、推算星历、观察星 象、分别姓氏。 应劭《风俗通义》对黄帝的人文贡献也有描述:“黄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礼文法度,兴事创业。 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 色,德施四季,与地同功。 故先黄以别之也。”①后世文献记述黄帝的人文贡献, 大多本于《史记》 及两汉文献。 如苏辙《古史》 述及黄帝功德,基本上祖述《史 记》,称黄帝“以师兵为营卫,为云师而云名。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正 名百物。 书契、律历、衣服、栋宇、舟车、弧矢之利,皆本于黄帝。 黄帝作《云门》 《大卷》之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