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刘云是这个萦绕在秦岭山间上的一抹青云。他吸聚了大山的情怀与灵气,用智慧提炼,用情感升华,方能有这水一样的文字在流淌,风一样的气魄在飘荡。 刘云的散文接地气,所以有在场感;远都市,所以有脱俗感;近民生,所以有亲切感。 他在用自己的文字,还原了散文的文学生态。
|
內容簡介: |
刘云他出生于秦岭山区的一个偏僻农村,长期在秦岭腹地工作,浸淫秦岭风土人情,抒写山区人文景物,积累了大量散文华章。他将过往乡间生活都变成了笔下的美甘回味,一份份记忆中的食物,诉说着一份份苦中有乐的美好;一件件生活的往事,释放着真挚而又动人的情愫。刘云将自己所有的诗情都托付给了《草木光景》,以飨读者。
|
關於作者: |
刘云,陕西安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安康日报社总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诗集《劳动的歌者》及散文集《风吹过秦岭》《一生一个乡村》等,其中散文作品《稼穑之事》获得天津市第十八届文化杯全国孙犁散文奖、《岭上槐》获得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另有散文作品十余次收入中国散文年选。
|
目錄:
|
001清水悠悠稻花香
006山上槐花云中开
010下谷子的雨
014如花的乡愁
019四月青笋当肉吃
023豌豆黄儿
029玉米还乡
042风吹黄豆丁啷啷
048草蟹肥
052苦李子不苦
056火鸭子
062淘米水
066简单的冬
在线试读清水悠悠稻花香
陕南是清水的故乡。以前,外省人看陕西,总以为到处都是黄土高坡、尘土飞扬,男人都用粗瓷大海碗吃捞面,没有辣子醋就嘟嘟囔囔,女人用蓝花头巾包裹头面,只露出腮上两坨苹果红。很多人到了陕南,才晓得陕西也是绿的。三秦大地,陕南占三分之一。陕南是纯绿,黄土都掩在草棵子里、树林子里。田里的黄土叫清水泡着,长稻米,长莲藕,长鱼虾。坡上的黄土叫茶园、长藤蔓子的庄稼和花草掩着,长红苕,长洋芋,长魔芋,长蚂蚱,长糖蜂。走完了陕南,留下一个印象:陕南是清水的故乡。
陕南是泉眼组成的,陕南是河溪组成的,有草木的地方,就有清水。它们在地下冒出来,从山隙隙里渗出来,是一汪汪泉的眼睛;它们从林子出来,是一条条的溪。它们在山弯里聚成水滩,聚成池塘,不经意间也聚成一个大湖面了,湖岸边里就出落一处大镇子,随随便便一算年龄,竟是有了二百三百年高寿了。从秦岭南坡,到巴山北坡,一千七百多条河溪都有名有姓,它们都流进一条大江,江叫汉江,汉中的汉,汉字的汉,汉族的汉,庄稼汉的汉。汉江一江清水一直流着,它一直是清着,就是不改清颜色的江,见了汉江,才晓得陕南为什么是清水的故乡,这样一条清的大江,得汇聚多少清的泉眼啊!
汉调二黄中形容陕南的汉子,动不动就是上身着的是水汗衫,下身着一条水灯笼,脚上穿的是水草鞋。唱陕南的女子,就是上头两道水纹眉,下头一双水泉眼,嘴里两排水米牙,说出话儿水浃浃。又说,好看的女子踩着一道水凌波,两手划的是采莲波。二黄中的小唱段,都是陕南民歌的舞台化,如果听了真正的民间的水调子,三十八套曲子硬是把人唱成一条汉江,硬是把陕南唱成一个大湖泊、大堰塘。如果三月唱呢,陕南就是水田里的一片水光;如果是六月唱呢,陕南就是一片云山雾海;如果是冬月唱呢,陕南就是一脚厚的白雪把麦苗和油菜正好捂严实了。
谷雨时节唱,水稻的秧苗刚刚插进田里,田水还是浑的,秧苗才刚刚返青。隔几天就下一场的谷雨,像米粒子样撒进田里,让水也一晌浑过一晌。插上稻秧的水田最好看了,五六月到陕南看风景,最大的景致就是水田一片银白,川道的田是整片的大水面,让人疑惑,那些水是从哪里来的?进了山,看那些梯田,意思就有味了,一层一层的梯田驻着水和稻秧,是叠起来的,是一摞一摞的白绸子,是雪白的纸垛子。天上是蓝的,白云深远得古气。或者一早一晚的水汽从田里袅袅升起,像是田里正在煮新米粥。抓一把风闻上一闻,真有新米的清香。
看梯田,如今最方便的地方,就是汉阴县凤凰山窝子里的凤堰。一万多亩明清老梯田,齐齐驻上水,真是一架朝向太空凝望的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看着这景致,心中就生出诗意来,想它整日向深空发出的信息,一定集合了人类最简捷丰富的讯息,发往外太空:地球是绿色的,水、阳光、泥巴生长出最美味、最养人的食物稻米。清水悠悠稻花香
陕南是清水的故乡。以前,外省人看陕西,总以为到处都是黄土高坡、尘土飞扬,男人都用粗瓷大海碗吃捞面,没有辣子醋就嘟嘟囔囔,女人用蓝花头巾包裹头面,只露出腮上两坨苹果红。很多人到了陕南,才晓得陕西也是绿的。三秦大地,陕南占三分之一。陕南是纯绿,黄土都掩在草棵子里、树林子里。田里的黄土叫清水泡着,长稻米,长莲藕,长鱼虾。坡上的黄土叫茶园、长藤蔓子的庄稼和花草掩着,长红苕,长洋芋,长魔芋,长蚂蚱,长糖蜂。走完了陕南,留下一个印象:陕南是清水的故乡。
陕南是泉眼组成的,陕南是河溪组成的,有草木的地方,就有清水。它们在地下冒出来,从山隙隙里渗出来,是一汪汪泉的眼睛;它们从林子出来,是一条条的溪。它们在山弯里聚成水滩,聚成池塘,不经意间也聚成一个大湖面了,湖岸边里就出落一处大镇子,随随便便一算年龄,竟是有了二百三百年高寿了。从秦岭南坡,到巴山北坡,一千七百多条河溪都有名有姓,它们都流进一条大江,江叫汉江,汉中的汉,汉字的汉,汉族的汉,庄稼汉的汉。汉江一江清水一直流着,它一直是清着,就是不改清颜色的江,见了汉江,才晓得陕南为什么是清水的故乡,这样一条清的大江,得汇聚多少清的泉眼啊!
汉调二黄中形容陕南的汉子,动不动就是上身着的是水汗衫,下身着一条水灯笼,脚上穿的是水草鞋。唱陕南的女子,就是上头两道水纹眉,下头一双水泉眼,嘴里两排水米牙,说出话儿水浃浃。又说,好看的女子踩着一道水凌波,两手划的是采莲波。二黄中的小唱段,都是陕南民歌的舞台化,如果听了真正的民间的水调子,三十八套曲子硬是把人唱成一条汉江,硬是把陕南唱成一个大湖泊、大堰塘。如果三月唱呢,陕南就是水田里的一片水光;如果是六月唱呢,陕南就是一片云山雾海;如果是冬月唱呢,陕南就是一脚厚的白雪把麦苗和油菜正好捂严实了。
谷雨时节唱,水稻的秧苗刚刚插进田里,田水还是浑的,秧苗才刚刚返青。隔几天就下一场的谷雨,像米粒子样撒进田里,让水也一晌浑过一晌。插上稻秧的水田最好看了,五六月到陕南看风景,最大的景致就是水田一片银白,川道的田是整片的大水面,让人疑惑,那些水是从哪里来的?进了山,看那些梯田,意思就有味了,一层一层的梯田驻着水和稻秧,是叠起来的,是一摞一摞的白绸子,是雪白的纸垛子。天上是蓝的,白云深远得古气。或者一早一晚的水汽从田里袅袅升起,像是田里正在煮新米粥。抓一把风闻上一闻,真有新米的清香。
看梯田,如今最方便的地方,就是汉阴县凤凰山窝子里的凤堰。一万多亩明清老梯田,齐齐驻上水,真是一架朝向太空凝望的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看着这景致,心中就生出诗意来,想它整日向深空发出的信息,一定集合了人类最简捷丰富的讯息,发往外太空:地球是绿色的,水、阳光、泥巴生长出最美味、最养人的食物稻米。
凤堰明清老梯田,算起来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吴家花屋的家谱:第一代吴家人从湖湘移民到此,建起第一院茅草屋,开出第一抹子梯田,继而挖出第一口堰塘,从凤凰山汪出的清水注入第一株稻秧,长出第一代凤堰米。凤堰米从此养活了吴家大姓,也养活了凤堰五百多户人家。地方志上说,有清一代,凤堰米是贡米、督米、府米,每到收获,碾舂得雪白的米送到兴安府,送到长安城,由水路送到京城,有头有面的人吃了这米,据说就念记下了,若是明年过了中秋还未送来,没准八百里加急就来催了。兴安府每年都要派出一个口气硬的书办,到县里催米,督办用风车车米,用细箩筛米,那查收的米必是一粒一粒没有缺相的,米上的油皮没有损伤的,下锅都必定是要漂一层米油的。安康民间笑话:三年清知府,一肚子凤堰米。就是到了今天,安康城里老派的人户,讲究吃米,还是指着凤堰米:凤堰米,冷水米,油性。
凤堰米三百多年的老名头,如今还在凤堰的田里长着,只是长成了种田汉子的当家产业,长成了能干媳妇待客当家的主食。几年前,一个叫巨川的农业公司寻到这里,被眼前三月的泡水田惊异了,山青天高,风清气正,乡村恬静,以为时光倒流,从此扎下来专一和农民一起兴米。公司帮种帮肥,复兴老派种田,农民种田公司收稻,脱下的白米由公司销到远远近近的大城大都,最远销到港澳,上等白米卖到八十元一公斤。农民自卖也能卖到十几块钱一斤。从此,凤堰米贵,喜吃凤堰米的每年若是谋划迟了,贵贱买不上手,要吃那头道米也必得托了相好,提早预订。我有几个凤堰农民朋友,都是近两年在外务工返乡种田的。他们回来种起自家荒了多年的田,又租赁了别人家的闲田,每亩田种米收入五六千元,冬里再种一季油菜,巨川公司教他们在田里兴稻花鱼,养大泥鳅,我每与他们见面亲热,到田里手抓稻花鱼下酒,用大泥鳅煲酸辣汤解酒,说凤堰前后三百年的变迁,说他们一年四季种田的辛辛苦苦,直说得都荡气回肠起来,然后合着伙把我灌得透醉。秋天,我必到凤堰访朋友。说是采访新闻,其实就是想吃一吃新米干饭、新米粥。吴家花屋的后代们,开着专一做米食的农家乐,大铁锅蒸甑子饭,舂米糕,喝黑陶瓮盛放的米酒,酒喝高了,用清水米汤解酒,席间凤堰搞旅游接待的小媳妇喊来一班锣鼓响器,唱凤堰有名的花鼓子,都是唱水的,唱吴家先祖挖坡造田、筑塘搭堰的,唱一男一女两个小后生河边浣纱饮牛打情骂俏的,也唱蠢蠢的衙门老爷不识五谷,认不清稻秧、麦苗的,唱几个酸秀才跟吴家刚过门的新媳妇斗茶歌的,唱着唱着,那酒就醒了一半。腿挪不动了,就在吴家花屋的小木楼住一宿,半夜月亮爬上凤凰山尖,夜风吹得人饿馋着,此时此刻若有一碗油炒米饭吃着,就哪儿也不去了,就在凤堰做个种田汉子吧!
每年三月,我一定要去走一趟凤堰。在凤堰的小暖风中,听布谷唱春,看农民在田里耙田,清田坎,送农家肥。看庄稼把式在大堰塘用红公鸡和米酒祭谷神,然后扒开堰口引水灌田。不用三两天,凤堰的万亩梯田就驻足了清水,当水静下来、清下来,就反射了天光,凤堰山里清白的云朵就在田里飘。这个时候,泥脚最深厚的老秧母田里,稻秧正育着,一厢厢地排着队形,乌茵茵的秧苗见风长。我就把这田这秧拍摄下来,做一个报纸的头版,山外读报的看了这新闻的图片,就知道今年凤堰的米是按时兴下了。
山上槐花云中开
山是一座绿山,方圆有三四十里地。天晴的时候看山,山在一片瓦蓝中。雨天看山,山是纱窗前的黑剪影。有云雾了,山只能看见半截,那半截就在云里头。
山上有女娲的庙宇,有荒草中的碑碣,有风雨浸不透的老砖。这座山是旅游之地,每年都有游人上山来,给女娲烧香,在山上野餐。
山就叫个女娲山。山上半坡以下,是长松树的,四季都绿。夏天去到山上,要加衣裳。秋天上到山上,闻到的都是松脂味。半坡以上,遍生杂树,春天花开得热闹,各色的花,分不清是哪棵树开的。到了山顶,满是槐,像是人栽的,又像是野生的。大的碗口粗,再大的脚盆粗,细的叫刺槐,皮色好艳的叫金槐,槐把山顶遮没了,把山顶的人户院落遮没了,把雷达站的营房也遮没了。
女娲山的槐在三月准开。春天,水汽从山脚下上升,像走人家,一程一程地爬山坡路。这时,半山下的李花、梨花、樱花、桃花,都次第开败了。山脚下,田里、坡地里的油菜花也败了。半山上的松树在抽嫩针。与松树伴生的栎树,结出它们的串串花,灰不丢丢的,要开不开的样子。就在此时,山顶上的槐开始起劲儿地开了。
槐在风中开,风把槐花香吹得四处都香透了。这个时候,山下城里的人,就上山踏春,看槐花。人是一群群的,五颜六色,城里人一来,山仿佛就睡醒了。槐开得热烈,有的开成紫花,有的开成粉花,多数开成雪白的花,一团一团地掩在细碎的绿叶间,细看又成了串儿。槐的香,凉凉的,一丝丝小风似的香,吸一口气,肺里要沉醉半晌。
城里人来看槐,叽叽喳喳地拣那粉嘟嘟的槐花往嘴里送,眯着眼慢慢嚼,也有夸张地大把大把地往嘴里捋。他们边吃边喊,吃春哩!他们在山上转累了,下山时经过营房,看见站岗的兵,招呼道:快来摘槐花吃呀!兵只是把微笑送给城里人。城里人说,在这里当兵真好,整天闻槐香,真是神仙兵呀!城里人要把摘得的槐花送给站岗的兵,兵不言语,愣愣的,兀自站立。城里人说,哦,兵有纪律哩!
山上的老乡有闲工夫了,也要采摘几回槐花回去吃鲜。有些人住得离营房近,到晌午饭香时,那槐花饭的香气就飘进营房里。老乡们都知道,兵不吃槐花。
这山高,高得四周的山都矮下去了,晴好的天气,从哪个角度看山顶的槐,都是要仰视的,那槐花似乎开在半空中。在蓝天的衬托下,槐花闪着星星般的光彩。雨天,没有人来看槐了,兵们站在营房的走廊里看,槐花是浮在半空中的。有小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槐花与槐叶一起,响着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小声地议论这些兵。天黑下来,兵看见槐只是黑黑的影,兵就听槐花与槐叶说话,只是声音小得稍不留神,就叫山风吹岔了。
夜深些了,一声熄灯号响,整个山顶静下来,兵们睡下了,槐花与槐叶们也静下来。兵们就小声地说槐。有人讲起吃槐,说关中北地呀,最喜春天里吃槐了,用槐花做成麦饭,或烙成麦面的槐籽饼,浇醋辣子水吃。讲究大口包圆了吃,使劲嚼,哽了,喝口小米粥就畅了。说这话的,是关中兵,或是甘肃兵,那些南方兵们,也知道槐花的事。不过他们说出来,没有关中、甘肃的豪放。南方兵说,槐花可以煲汤,加虾仁,或加紫菜,饭前吃,蛮好。关中兵、甘肃兵就笑话他们,说那样的吃法真叫个苕性,好端端把个主食吃成个零食了!这样的晚上,爱做梦的兵,梦里满是槐花香。
山上晴好的日子,时不时就起了风,风中的槐花香,直钻兵们的鼻子。三月的山上,青草半发不发的,农户的菜园子里,只有些老苍苍的葱、蒜在开花结籽,坡地里的早洋芋,蔓子还盖不严地垄子。每过半月,营房的大卡车就下山去城里拉一回菜蔬,萝卜、白菜、蒜苗、包包菜、去年窖的陕北洋芋,兵们卸下菜来,丢在炊事班的墙角里,那些菜早褪了水色,像牛啃过、羊踏过的。
那槐还在盛开哩,开得鲜灵。关中兵,或是甘肃兵,到底忍不住,一边卸菜,一边跟连长说,我们也去采些槐花吃个鲜吧,这老菜把人吃泼烦了,做个槐花汤喝也好哩!
连长不言语,兵就不说了。
第二天,关中兵或甘肃兵又跟指导员说,我们也去采些槐花,做一顿麦饭吃吧。指导员笑笑,不言语。连长恰好在一旁听到,就粗声地生气了,说,你们去站岗吧,站双岗,站两班!其他的兵们都吐出舌头,半天缩不回去。
眼看着山顶的槐花就要开败了。城里人不上山来看景了,不来采摘槐花吃鲜了。风吹来,开败的槐花随了风落在地上,一片一片落进了营房里。兵们每天起床都要打扫半天,那槐花怎么也扫不干净,扫过了,还有沾在地上的,雪白的,粉红的,紫色的,像刚剖了鱼,地上都是鱼鳞。打扫的时候,兵悄悄捡几片槐花放进嘴里,抿半天,吐了,说,没味了,败了哩,就没味了!
连长远远地看他们,高声笑道:出息不出息呀!
又是一年槐花开了,我上山去采访兵。连长、指导员给我讲兵们的小故事。指导员就说到兵们梦中吃槐花的事。我半天反应不过来,说,不就是槐花吗,你不摘了吃,它还不是落了、败了。连长就呵呵笑,不言语。指导员说,咱连长呀,其实,也蛮想吃槐花。连长说,想,真的想,说到槐花就流口水!原来,连长也是关中兵,家在北边的塬上。关中的槐,就数塬上的旺相,平原上的槐,都是晚辈槐。连长说,这个时候关中就兴吃麦饭,苜蓿、老芹菜、荠荠菜、苋菜,槐花的最正宗,还不能是开全了的槐花,半开不开的,叫槐米,用麦面裹了,放在笼屉里蒸熟,用醋辣子水蘸着吃,受活,受活!
此时,虽然已经错过槐米了,但若要吃一吃鲜,还是可以入得口的。我说,可惜了一山的好槐花了,年年春天没人吃它们。连长说,有哩嘛,城里人来吃,山上的老乡们也吃哩。
半空里,槐花开得云霞一般,雪白的云,粉红的云,紫英英的云,都把香气送进营房里来了。我眼前出现大团大团的槐花,想着它们就这样在年年三月开,开在山顶上,开在营房旁,开在兵们的梦乡里。
|
內容試閱:
|
清水悠悠稻花香
陕南是清水的故乡。以前,外省人看陕西,总以为到处都是黄土高坡、尘土飞扬,男人都用粗瓷大海碗吃捞面,没有辣子醋就嘟嘟囔囔,女人用蓝花头巾包裹头面,只露出腮上两坨苹果红。很多人到了陕南,才晓得陕西也是绿的。三秦大地,陕南占三分之一。陕南是纯绿,黄土都掩在草棵子里、树林子里。田里的黄土叫清水泡着,长稻米,长莲藕,长鱼虾。坡上的黄土叫茶园、长藤蔓子的庄稼和花草掩着,长红苕,长洋芋,长魔芋,长蚂蚱,长糖蜂。走完了陕南,留下一个印象:陕南是清水的故乡。
陕南是泉眼组成的,陕南是河溪组成的,有草木的地方,就有清水。它们在地下冒出来,从山隙隙里渗出来,是一汪汪泉的眼睛;它们从林子出来,是一条条的溪。它们在山弯里聚成水滩,聚成池塘,不经意间也聚成一个大湖面了,湖岸边里就出落一处大镇子,随随便便一算年龄,竟是有了二百三百年高寿了。从秦岭南坡,到巴山北坡,一千七百多条河溪都有名有姓,它们都流进一条大江,江叫汉江,汉中的汉,汉字的汉,汉族的汉,庄稼汉的汉。汉江一江清水一直流着,它一直是清着,就是不改清颜色的江,见了汉江,才晓得陕南为什么是清水的故乡,这样一条清的大江,得汇聚多少清的泉眼啊!
汉调二黄中形容陕南的汉子,动不动就是上身着的是水汗衫,下身着一条水灯笼,脚上穿的是水草鞋。唱陕南的女子,就是上头两道水纹眉,下头一双水泉眼,嘴里两排水米牙,说出话儿水浃浃。又说,好看的女子踩着一道水凌波,两手划的是采莲波。二黄中的小唱段,都是陕南民歌的舞台化,如果听了真正的民间的水调子,三十八套曲子硬是把人唱成一条汉江,硬是把陕南唱成一个大湖泊、大堰塘。如果三月唱呢,陕南就是水田里的一片水光;如果是六月唱呢,陕南就是一片云山雾海;如果是冬月唱呢,陕南就是一脚厚的白雪把麦苗和油菜正好捂严实了。
谷雨时节唱,水稻的秧苗刚刚插进田里,田水还是浑的,秧苗才刚刚返青。隔几天就下一场的谷雨,像米粒子样撒进田里,让水也一晌浑过一晌。插上稻秧的水田好看了,五六月到陕南看风景,的景致就是水田一片银白,川道的田是整片的大水面,让人疑惑,那些水是从哪里来的?进了山,看那些梯田,意思就有味了,一层一层的梯田驻着水和稻秧,是叠起来的,是一摞一摞的白绸子,是雪白的纸垛子。天上是蓝的,白云深远得古气。或者一早一晚的水汽从田里袅袅升起,像是田里正在煮新米粥。抓一把风闻上一闻,真有新米的清香。
看梯田,如今方便的地方,就是汉阴县凤凰山窝子里的凤堰。一万多亩明清老梯田,齐齐驻上水,真是一架朝向太空凝望的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看着这景致,心中就生出诗意来,想它整日向深空发出的信息,一定集合了人类简捷丰富的讯息,发往外太空:地球是绿色的,水、阳光、泥巴生长出美味、养人的食物——稻米。
凤堰明清老梯田,算起来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吴家花屋的家谱:代吴家人从湖湘移民到此,建起院茅草屋,开出抹子梯田,继而挖出口堰塘,从凤凰山汪出的清水注入株稻秧,长出代“凤堰米”。凤堰米从此养活了吴家大姓,也养活了凤堰五百多户人家。地方志上说,有清一代,凤堰米是贡米、督米、府米,每到收获,碾舂得雪白的米送到兴安府,送到长安城,由水路送到京城,有头有面的人吃了这米,据说就念记下了,若是明年过了中秋还未送来,没准八百里加急就来催了。兴安府每年都要派出一个口气硬的书办,到县里催米,督办用风车车米,用细箩筛米,那查收的米必是一粒一粒没有缺相的,米上的油皮没有损伤的,下锅都必定是要漂一层米油的。安康民间笑话:三年清知府,一肚子凤堰米。就是到了今天,安康城里老派的人户,讲究吃米,还是指着凤堰米:凤堰米,冷水米,油性。
凤堰米三百多年的老名头,如今还在凤堰的田里长着,只是长成了种田汉子的当家产业,长成了能干媳妇待客当家的主食。几年前,一个叫巨川的农业公司寻到这里,被眼前三月的泡水田惊异了,山青天高,风清气正,乡村恬静,以为时光倒流,从此扎下来专一和农民一起兴米。公司帮种帮肥,复兴老派种田,农民种田公司收稻,脱下的白米由公司销到远远近近的大城大都,远销到港澳,上等白米卖到八十元一公斤。农民自卖也能卖到十几块钱一斤。从此,凤堰米贵,喜吃凤堰米的每年若是谋划迟了,贵贱买不上手,要吃那头道米也必得托了相好,提早预订。我有几个凤堰农民朋友,都是近两年在外务工返乡种田的。他们回来种起自家荒了多年的田,又租赁了别人家的闲田,每亩田种米收入五六千元,冬里再种一季油菜,巨川公司教他们在田里兴稻花鱼,养大泥鳅,我每与他们见面亲热,到田里手抓稻花鱼下酒,用大泥鳅煲酸辣汤解酒,说凤堰前后三百年的变迁,说他们一年四季种田的辛辛苦苦,直说得都荡气回肠起来,然后合着伙把我灌得透醉。秋天,我必到凤堰访朋友。说是采访新闻,其实就是想吃一吃新米干饭、新米粥。吴家花屋的后代们,开着专一做米食的农家乐,大铁锅蒸甑子饭,舂米糕,喝黑陶瓮盛放的米酒,酒喝高了,用清水米汤解酒,席间凤堰搞旅游接待的小媳妇喊来一班锣鼓响器,唱凤堰有名的花鼓子,都是唱水的,唱吴家先祖挖坡造田、筑塘搭堰的,唱一男一女两个小后生河边浣纱饮牛打情骂俏的,也唱蠢蠢的衙门老爷不识五谷,认不清稻秧、麦苗的,唱几个酸秀才跟吴家刚过门的新媳妇斗茶歌的,唱着唱着,那酒就醒了一半。腿挪不动了,就在吴家花屋的小木楼住一宿,半夜月亮爬上凤凰山尖,夜风吹得人饿馋着,此时此刻若有一碗油炒米饭吃着,就哪儿也不去了,就在凤堰做个种田汉子吧!
每年三月,我一定要去走一趟凤堰。在凤堰的小暖风中,听布谷唱春,看农民在田里耙田,清田坎,送农家肥。看庄稼把式在大堰塘用红公鸡和米酒祭谷神,然后扒开堰口引水灌田。不用三两天,凤堰的万亩梯田就驻足了清水,当水静下来、清下来,就反射了天光,凤堰山里清白的云朵就在田里飘。这个时候,泥脚深厚的老秧母田里,稻秧正育着,一厢厢地排着队形,乌茵茵的秧苗见风长。我就把这田这秧拍摄下来,做一个报纸的头版,山外读报的看了这新闻的图片,就知道今年凤堰的米是按时兴下了。
山上槐花云中开
山是一座绿山,方圆有三四十里地。天晴的时候看山,山在一片瓦蓝中。雨天看山,山是纱窗前的黑剪影。有云雾了,山只能看见半截,那半截就在云里头。
山上有女娲的庙宇,有荒草中的碑碣,有风雨浸不透的老砖。这座山是旅游之地,每年都有游人上山来,给女娲烧香,在山上野餐。
山就叫个女娲山。山上半坡以下,是长松树的,四季都绿。夏天去到山上,要加衣裳。秋天上到山上,闻到的都是松脂味。半坡以上,遍生杂树,春天花开得热闹,各色的花,分不清是哪棵树开的。到了山顶,满是槐,像是人栽的,又像是野生的。大的碗口粗,再大的脚盆粗,细的叫刺槐,皮色好艳的叫金槐,槐把山顶遮没了,把山顶的人户院落遮没了,把雷达站的营房也遮没了。
女娲山的槐在三月准开。春天,水汽从山脚下上升,像走人家,一程一程地爬山坡路。这时,半山下的李花、梨花、樱花、桃花,都次第开败了。山脚下,田里、坡地里的油菜花也败了。半山上的松树在抽嫩针。与松树伴生的栎树,结出它们的串串花,灰不丢丢的,要开不开的样子。就在此时,山顶上的槐开始起劲儿地开了。
槐在风中开,风把槐花香吹得四处都香透了。这个时候,山下城里的人,就上山踏春,看槐花。人是一群群的,五颜六色,城里人一来,山仿佛就睡醒了。槐开得热烈,有的开成紫花,有的开成粉花,多数开成雪白的花,一团一团地掩在细碎的绿叶间,细看又成了串儿。槐的香,凉凉的,一丝丝小风似的香,吸一口气,肺里要沉醉半晌。
城里人来看槐,叽叽喳喳地拣那粉嘟嘟的槐花往嘴里送,眯着眼慢慢嚼,也有夸张地大把大把地往嘴里捋。他们边吃边喊,吃春哩!他们在山上转累了,下山时经过营房,看见站岗的兵,招呼道:快来摘槐花吃呀!兵只是把微笑送给城里人。城里人说,在这里当兵真好,整天闻槐香,真是神仙兵呀!城里人要把摘得的槐花送给站岗的兵,兵不言语,愣愣的,兀自站立。城里人说,哦,兵有纪律哩!
山上的老乡有闲工夫了,也要采摘几回槐花回去吃鲜。有些人住得离营房近,到晌午饭香时,那槐花饭的香气就飘进营房里。老乡们都知道,兵不吃槐花。
这山高,高得四周的山都矮下去了,晴好的天气,从哪个角度看山顶的槐,都是要仰视的,那槐花似乎开在半空中。在蓝天的衬托下,槐花闪着星星般的光彩。雨天,没有人来看槐了,兵们站在营房的走廊里看,槐花是浮在半空中的。有小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槐花与槐叶一起,响着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小声地议论这些兵。天黑下来,兵看见槐只是黑黑的影,兵就听槐花与槐叶说话,只是声音小得稍不留神,就叫山风吹岔了。
夜深些了,一声熄灯号响,整个山顶静下来,兵们睡下了,槐花与槐叶们也静下来。兵们就小声地说槐。有人讲起吃槐,说关中北地呀,喜春天里吃槐了,用槐花做成麦饭,或烙成麦面的槐籽饼,浇醋辣子水吃。讲究大口包圆了吃,使劲嚼,哽了,喝口小米粥就畅了。说这话的,是关中兵,或是甘肃兵,那些南方兵们,也知道槐花的事。不过他们说出来,没有关中、甘肃的豪放。南方兵说,槐花可以煲汤,加虾仁,或加紫菜,饭前吃,蛮好。关中兵、甘肃兵就笑话他们,说那样的吃法真叫个苕性,好端端把个主食吃成个零食了!这样的晚上,爱做梦的兵,梦里满是槐花香。
山上晴好的日子,时不时就起了风,风中的槐花香,直钻兵们的鼻子。三月的山上,青草半发不发的,农户的菜园子里,只有些老苍苍的葱、蒜在开花结籽,坡地里的早洋芋,蔓子还盖不严地垄子。每过半月,营房的大卡车就下山去城里拉一回菜蔬,萝卜、白菜、蒜苗、包包菜、去年窖的陕北洋芋,兵们卸下菜来,丢在炊事班的墙角里,那些菜早褪了水色,像牛啃过、羊踏过的。
那槐还在盛开哩,开得鲜灵。关中兵,或是甘肃兵,到底忍不住,一边卸菜,一边跟连长说,我们也去采些槐花吃个鲜吧,这老菜把人吃泼烦了,做个槐花汤喝也好哩!
连长不言语,兵就不说了。
第二天,关中兵或甘肃兵又跟指导员说,我们也去采些槐花,做一顿麦饭吃吧。指导员笑笑,不言语。连长恰好在一旁听到,就粗声地生气了,说,你们去站岗吧,站双岗,站两班!其他的兵们都吐出舌头,半天缩不回去。
眼看着山顶的槐花就要开败了。城里人不上山来看景了,不来采摘槐花吃鲜了。风吹来,开败的槐花随了风落在地上,一片一片落进了营房里。兵们每天起床都要打扫半天,那槐花怎么也扫不干净,扫过了,还有沾在地上的,雪白的,粉红的,紫色的,像刚剖了鱼,地上都是鱼鳞。打扫的时候,兵悄悄捡几片槐花放进嘴里,抿半天,吐了,说,没味了,败了哩,就没味了!
连长远远地看他们,高声笑道:出息不出息呀!
又是一年槐花开了,我上山去采访兵。连长、指导员给我讲兵们的小故事。指导员就说到兵们梦中吃槐花的事。我半天反应不过来,说,不就是槐花吗,你不摘了吃,它还不是落了、败了。连长就呵呵笑,不言语。指导员说,咱连长呀,其实,也蛮想吃槐花。连长说,想,真的想,说到槐花就流口水!原来,连长也是关中兵,家在北边的塬上。关中的槐,就数塬上的旺相,平原上的槐,都是晚辈槐。连长说,这个时候关中就兴吃麦饭,苜蓿、老芹菜、荠荠菜、苋菜,槐花的正宗,还不能是开全了的槐花,半开不开的,叫槐米,用麦面裹了,放在笼屉里蒸熟,用醋辣子水蘸着吃,受活,受活!
此时,虽然已经错过槐米了,但若要吃一吃鲜,还是可以入得口的。我说,可惜了一山的好槐花了,年年春天没人吃它们。连长说,有哩嘛,城里人来吃,山上的老乡们也吃哩。
半空里,槐花开得云霞一般,雪白的云,粉红的云,紫英英的云,都把香气送进营房里来了。我眼前出现大团大团的槐花,想着它们就这样在年年三月开,开在山顶上,开在营房旁,开在兵们的梦乡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