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双主体角度,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视角较为新颖,对区域经济增长这一研究领域在学术上有所补充。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框架出发,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和企业家经济的融合与转型,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体制等给予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体制机制上主体地位,试图提出一个地区层面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分析框架,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基于主体地位的政策进行界定。本书从政府与企业家对中国改革进程影响、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双主体模式检验六个方面,采用历史分析、归纳演义、实证分析等方法,提出地区经济增长层面的双主体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
關於作者: |
刘志永,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山西省社会学、公共管理、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商务厅、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太原市商务局智库专家,太原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硕士(MTA)校外导师,晋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获2020年山西财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称号,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问题》《理论探索》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主编《旅行社门市经营管理实务》。
|
目錄:
|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2
第二节理论基础8
第三节相关文献综述30
第四节研究内容及方法45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延伸
第一节概念界定50
第二节理论延伸53
第三节本章小结66
第三章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政府与企业家
第一节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月1992年10月68
第二节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月2002年10月73
第三节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月2013年11月80
第四节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月至今85
第五节本章小结91
第四章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94
第二节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109
第三节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116
第四节本章小结118
第五章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第一节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120
第二节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123
第三节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128
第四节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134
第五节本章小结138
第六章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141
第二节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147
第三节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158
第四节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174
第五节本章小结182
第七章双主体模式检验:以温州和苏南地区为样本
第一节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年:政府控制人 企业家萌芽185
第二节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年:政府经济人 企业家侍从188
第三节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年:政府协调人 企业家主角193
第四节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政府公共人 企业家主导197
第五节本章小结200
第八章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第一节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政策由多层级向两层级
转变203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211
第三节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219
第四节本章小结232
第九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主要结论235
第二节研究展望237
后记239
参考文献240
|
內容試閱:
|
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的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以及其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突出现象。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从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
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从理论层面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从实践层面处理官员与企业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
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创新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特别是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路径还不够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书采用归纳演绎、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建议。
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回顾中国改革进程,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具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本书提出在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收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
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中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的逻辑,本书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
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与苏南地区的地方政府为典型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书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 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朝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
双主体机制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或者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或者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动态性、多维度的,包含着文化维度下的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
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机制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开始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精神培育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机制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