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试读
【中文再版译者序】
两百年拉丁美洲经济得失盛衰的箴言
本书译自英国维克托?布尔默托马斯教授原著的第三版,出版于2014年,与该书的第一版1995年约相隔20年.本书又是该书第二个中文版,与第一个中文版200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书名独立以来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相隔也恰好是20年.
维克托布尔默托马斯从交叉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对拉美独立以来的发展进程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总结了这个地区将近200年经济增长的成就和不足,在增长模式、经济结构、殖民地遗产、外部冲击、制度变迁、公共政策以及经济史分期等一系列焦点和难点问题上,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不乏独到新颖而令人折服的见解,故而经得起时间的磨砺.
本书作者是英国资深的拉美学学者,曾任拉丁美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主编19861997和伦敦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19921998,以拉美经济史研究以及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研究蜚声国际学界.1998年9月28日,他曾应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演讲,进行学术交流.30日,他和夫人应我邀请共进晚餐,并答应专门为本书第一个中文版撰写序言.本书列于剑桥大学拉丁美洲研究系列丛书之中第七十七号和第九十八号,也是作者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920年以来的中美洲政治经济学1987年和开放的区域主义政治经济学2001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此外,他和约翰H.科茨沃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托科尔特斯康德阿根廷圣安德烈斯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西班牙皇家历史学院的通讯院士还联袂主编出版了剑桥拉丁美洲经济史2006.一个好消息, 这部约150多万字的经济史的中文版版权已由绵阳拉美中心获得,由刘捷和岳云霞分别翻译的上下两卷将于明年面市.
英国的拉美研究起步较早,功底深厚,本世纪初英国国内共有5个拉美研究中心,分设在剑桥、牛津、伦敦、利物浦和格拉斯哥等地的5所著名大学.研究的触角遍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和地理学等领域,提交的博士论文1966年为94篇,1996年增至339篇.剑桥大学拉丁美洲研究系列丛书已出98种、拉丁美洲研究杂志和拉丁美洲研究简报是英国拉美研究的三大阵地.英国的拉美研究,已成气候.正是凭借这一学术分量,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了享誉士林的11卷本剑桥拉丁美洲史除第11卷书目评论外,中译本10卷共11册已于2013年出齐.剑桥拉丁美洲史共143章,有53章是由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英国学者撰写的.
从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本人学问的渊博和功底的厚实,同时也能观察到一代英国拉美学学者所具备的理论水准和研究经验.与原书第一版相比,第三版有以下四个看点值得关注.
第一,作者重申了第一版的基本论点,只是语句表达上有所变动.作者认为,拉美独立后的经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初级产品为基础的传统出口导向阶段,20世纪第二个10年达到顶峰,大萧条之后逐渐败落.第二阶段为内向发展阶段,以19世纪末一些大国率先开始的进口替代为基础,高峰期是二战后的25年,直至1980年初彻底失败.前两个阶段的划分虽是明确的但又是互相交叉的阶段.第三阶段实际上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国家开始从内向型发展模式转向一种基于非传统出口包括制成品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这一进程加速发展,到21世纪初,整个拉美都进入了一个出口导向增长的新时代.诚然,各国进入不同阶段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尽管几个拉美大国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由出口导向增长转为内向型发展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其未能改变在收入分配中所存在的严重不公平现象,最后都失败了.商品机遇性、出口导向增长机制和经济政策环境三者协调是否得当,一直是作者分析拉美经济发展成败得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断言: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单独解释,为什么拉丁美洲在世界人均收入上至今仍处于中等地位,以及拉丁美洲各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诸多的差异性.作者的这些基本观点在第三版的各章中有充分的阐述.
第二,作者根据新的研究成果适时修正了第一版中的个别观点.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进程,是本书经常面对的议题.第一版中曾指出,到1800年,拉美人均国民实际总产值达245美元按照1960年物价计算,北美仅为239美元,当时已是第三世界最富、最繁荣兴旺的地区见中文第一版第33页和475页.这段话在第三版中被作者删除了.作者现在认为,拉美在独立之前就落后于美国.拉丁美洲早在它被称为拉丁美洲之前就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事实上,这种差距甚至在美国成为美国之前就已经相当巨大.
19世纪20年代早期,8个可被估算的拉丁美洲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古巴、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及同时期美国的40%参见本书表2.5.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高于美国,这就是古巴,虽然它仍然是殖民地,但其以蔗糖为基础的出口专业化被推升到新的高度.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5%至50%.因此,目前两者生活水平方面三分之二的差距早在两个世纪之前就已显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差距可以归因于独立后初期的停滞与落后.本书第十二章原有3张统计表,现新增了一张拉美与美国人均GDP比较的表格,展示它们分别在1821年、1830年、1840年、1850年四个时间的差异.除表2、表3和表4保存原貌,表1也有较多变动.无疑,作者的修正为进一步推进美拉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本版强调了拉美经济史中的中国因素.第一版中作者几乎没有提到中国在拉美经济发展史中的影响和作用,但在第三版序言中,作者指出:我们第一次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为拉美国家缩小与美国生活水平的差距, 以及解决积聚的收入不平等和贫困难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分析道,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整个拉美都进入了一个出口导向增长进程加速发展的新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立在外部需求上升,尤其是来自中国需求基础上的大宗商品热潮强化了这一进程.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法按期偿还公共外债,最终引发了债务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事件,使拉丁美洲从1998年到2003年陷入了失去的五年.尽管如此,1998年之后哪怕拉丁美洲政局彰显左倾和中左倾趋势即粉色浪潮,也没有导致新经济模式的崩溃;相反,中左派政府在增加旨在改善公平的社会项目的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持了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拉丁美洲主要国家突然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资本流入的受益者,扭转了这十年大部分时间资金净流出的局面.至少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外汇储备非但不匮乏,反而十分充裕.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大豆和铁矿石等关键原材料的需求,使拉美贸易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拉美因此增加了出口收入,并且使得2003年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复苏.2000年之后,几乎所有拉美国家的外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参见表111都有所下降.当全球经济普遍遭受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拉丁美洲并没有受到影响.虽然外债仍然是个问题,但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终于得到了解决.众所周知,截至2018年,中国和拉美的贸易总额及中国在拉美的投资存量均达到了3000亿美元或以上.尽管本书没有专门叙述中国在贸易、投资和融资上对推进拉美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作者的目光十分犀利,分析是十分到位的.
第四,第一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是读懂本书的关键.第一章是200年拉美经济发展的总览,阐述了全书的纲要和基本论点.第二至三章、第四至六章以及第七至十章,以时间为界,分别叙述了拉美如何从独立后的传统外向型出口导向演化为内向型模式,乃至最终进入一个出口导向增长的新时代.第十一章着重分析拉美在负债增长、债务危机和债务负担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严峻的外部和内部调整,并指出新时代面临的贫困和收入分配问题. 这些章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第十二章虽是全书的结论,但与第十一章的分析上下呼应.第一版附录有三组表格,现增加了一组新的表格,即附录四:1900年以来拉丁美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按2000年美元价格计算,取三年平均值,归纳了七个时间点1901年,1912年,1928年,1960年,1980年,2000年和2010年.它融合了世界银行网站上的世界发展指数、蒙得维的亚牛津拉丁美洲经济数据库、不同国家的官方数字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由布尔默托马斯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后才正式公开发表,极具学术价值.本书第一版配有80张地图、图表和统计表格,新版增至近100张,并对统计口径、截止年份有所调整.第一版的统计资料通常截至20世纪90年代,新版的统计资料有不少篇幅截止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
本书中文版立项于2017年5月,原计划于次年11月底交稿.出于健康等原因,推迟至2020年2月才交付出版社.在此我要向广大读者、项目资助方、版权方和浙江大学出版社致以真诚的歉意.趁此机会,同时要向南开大学几位博士生和硕士生高宇祥、刘明、郑凯怡、杜春旭表示感谢! 他们在参与协助译书的最初阶段做了很多工作,另有张佳蓉同学为目录页的排版提供了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合作者王萍教授,没有她的辛勤努力,本书也是难以问世的.
虽然这是一本专业领域较窄的著作,但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令人回味,引发遐想,对经济学、历史学和国际问题研究感兴趣的中国广大读者不妨也来读读.以下是我写于本书中文第一版的后记,这篇文章虽然是20多年前写的,但基本观点仍适用我对第二个中文版的评价,现附录如下有删节,敬请批评教正!
张森根
2020年3月,写于北京拂林园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