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本书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当前新的变局和特殊背景之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的趋势、动力、特征、机遇和挑战,并问计有关专家,提出了创新建议。全书调研扎实,焦点突出,能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深具启发性和针对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南方日报社南方经济智库、南方城市智库联合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共同组成的调研团队完成,是三方合作团队推出的第四期年度报告。该团队对上百家珠三角创新企业的创新动向展开深度调研和分析,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经验,深刻反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的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和新挑战。并在专访多位专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郑佳欣、黄颖川系南方日报资深记者;朱桂龙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长期关注研究广东创新发展战略;黄建伟系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业务资深专家。
|
目錄:
|
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创新的危与机
(一)疫情之下:从危到机,倒逼企业数字转型/ 003
(二)断裂之危:从点到链,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006
(三)格局之变:从城到群,畅通大湾区创新圈/ 011
(四)创新之机:从研到产,构建产业创新循环/ 015
【先锋企业创新样本】金域医学:创新力量让医疗检测覆盖更广/ 019
贰 全球新变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趋势
(一)创新领域:从专精到跨界/ 026
(二)创新内容:从功能到平台/ 029
(三)创新链条:从科研到产业/ 033
(四)创新环境:从政策到生态/ 038
【先锋企业创新样本】美的集团:百亿投入推动转型,打造智造标杆
工厂/ 043
叁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六种力量
人才:人口持续流入活力增强/ 048 (二)资本:资本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052
(三)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全力突围/ 056
(四)市场:产业升级带来科创蓝海/ 060
(五)政策:深化改革激活市场机制/ 061
(六)基建:软硬对接夯实创新基础/ 065
【先锋企业创新样本】云天励飞:年轻科技公司的突围术/ 070
肆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先锋大赛的创新特征分析
(一)地域与行业特征/ 076
(二)产品与产业特征/ 079
(三)创新投入特征/ 080
(四)创新产出特征/ 081
【先锋企业创新样本】南大机器人:小型智能口罩生产设备成展
会明星/ 082
伍 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机遇
(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提升创新质量/ 088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打开创新大空间/ 093
(三)龙头企业引领进入创新无人区/ 097
(四)重大科研平台孕育创新创业土壤/ 100
(五)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业态/ 105
(六)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110
【先锋企业创新样本】新诺科技:掌握了技术源头就掌握了核心竞争
力/ 114
陆 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挑战
(一)一国两制三地,创新体制差异明显/ 120
(二)要素流动不畅,软硬联通仍待加强/ 122
(三)产业创新强大,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125
(四)制造基础雄厚,高端服务产业欠缺/ 127
(五)高校资源丰富,成果难以研以致用/ 130
(六)生产要素成本高,创新成本持续提升/ 133
柒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创新建议
(一)深化科创机制改革加速创新要素流动/ 136
(二)聚合市场力量促进关键技术攻关突围/ 137
(三)依托重大平台创新产学研金协同机制/ 139
(四)依托双区驱动提升创新服务业态水平/ 140
(五)联动国内外科创循环谋划前沿研发/ 141
(六)发挥核带区比较优势建设创新试验区/ 143
捌 智库专家建言
郑永年:美日企业若回迁可为中国企业腾出市场空间/ 146
刘元春:内循环为主体是大国经济的必然要求/ 151
张燕生:广东要在打造高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上走出新路/ 157
刘志彪: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通经济堵点促进双循环/ 161
陆铭:撬动市场的力量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165
张燕:畅通四个经济循环,推动广东区域发展/ 170
刘培林:广东自贸区在对外开放中应发挥引领作用/ 174
黄汉权:发挥广东数字经济优势,推动产业加速升级/ 178
连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助于中小微企业纾困/ 183
王珺:一核一带一区关键要实现一体化发展/ 190
陈鸿宇:告别乱散小低,粤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194
向晓梅:力争在5G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领跑/ 199
|
內容試閱:
|
前言
2020年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一年。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广东及深圳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世界级湾区的必由之路。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政策不断出台,创新平台密集落地,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企业加快发展。
2019年7月,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在大湾区布局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
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江门、中山随着国之重器加快布局,大湾区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并集聚更多实验室、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等,有望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广东共获奖239项,金奖数、优秀奖数、获奖项目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大部分来自珠三角。2020年19月,广东各项重要知识产权指标持续领先全国,专利申请量(70.51万件)、授权量(52.63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16.07万件)、授权量(4.85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7万件),均居全国第一。
更多的创新机遇,更优的创新环境,正在加速向粤港澳大湾区而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提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首批40条授权事项更倾向于金融、海外人才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体制事项就有6条。
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更有责任在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做出更大贡献。
在大湾区,我们发现,资金、设备、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广东正筹划推进支持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的政策措施;设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向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开放申报渠道;制定向港澳有序开放科研设施和仪器的相关措施,建立面向港澳开放的散裂中子源谱仪,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办理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争取国家允许粤港澳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在大湾区内限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跨境使用。
在大湾区,我们发现,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动能正在进一步增强。截至2020年8月底,广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8万家,居全国首位。广东还有1036家孵化器、986家众创空间,累计孵化1046个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按照《行动计划》,2020年,大湾区内地新型研发机构有望达到200家,实现R&D(研究与试验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
为深刻反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挑战,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经验,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建设银行共同推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榜样的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先锋大赛。在此次大赛基础上,南方日报社南方经济智库、南方城市智库联合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对上百家珠三角创新企业展开深度调研和分析,共同研究编写《变局新局2020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报告》。
这是三方合作团队推出的第四期年度报告。报告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的趋势、动力、特征、机遇和挑战,并在专访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期望该报告能够引发大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发展的更多关注和支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带来更多富有建设性、开拓性的理论探索、政策建言和创新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