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梳理和探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本书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为主线,主要论述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交易所运作的环境,交易所市场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或规律,交易所市场发展状况与事件,交易所市场的制度建设,对证券和交易所市场的理论认识。本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史(19102010)》的基础上,新增了对1997年以来全国性证券市场建立和世*级交易所形成的探讨,以及自2014年以来上交所向成熟证券市场和世界一流交易所迈进的历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交易所史,更是近现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缩影。
|
內容簡介: |
20世纪初期,上海证券市场初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资本市场经历曲折探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0年,恰逢新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也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而立之年。回顾上海证券市场百年栉风沐雨,记录上海证券交易所卅载春华秋实,期待资本市场在新时代、新起点,为更有力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本书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为主线,围绕交易所市场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动力、证券和交易所市场的理论认识、交易所市场发展的重要事件、交易所市场的制度建设展开论述。
本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史(19102010)》的基础上,增补了对1997年以来全国性证券市场建立和世*级交易所形成的探讨,以及自2014年以来上交所向成熟证券市场和世界一流交易所迈进的历程。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交易所史,更是近现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缩影。
|
關於作者: |
刘逖,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资本市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国际关系和古代历史。主持设计并成功推出我国*个场内期权产品、多类创新基金产品和多项创新交易机制。著有《平台的未来:移动互联时代交易所运营方法论》《市场微观结构与交易机制设计》《前近代中国总量经济研究(1600-1840)》《跨国银行与金融深化》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研究》《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沪上十大金融创新人物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
|
目錄:
|
第一章前证券交易所时代1910年以前
第二章证券交易所的创立19101920年
第三章证券交易所市场的发展19201937年
第四章全面抗战时期的证券交易所19371945年
第五章战后证券交易所的复业19461949年
第六章上海证券市场的新生19901997年
第七章向世界一流证券交易所迈进19972010年
第八章向成熟市场迈进(20142020年)
附录1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附录2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业务规则
附录3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20年
附录4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细则
附录5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46年
附录6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暂行营业细则1946年
附录7上海外商股票股价指数与市值统计18711940年
附录8上海本国公司股价与市值统计1942年
附录9中国证券市场历年统计数据19902010年6月
附录10上海证券市场谱系图
附录11上海证券市场大事记
后记
|
內容試閱:
|
证券交易所史写作的第一宗旨,就是要清楚地表述交易所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集中和有组织交易的场所。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证券交易主要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证券交易所不仅为证券交易提供场所、人员和设施,还对证券交易进行周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在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
然而,对证券交易所功用的认识,亦多争辩,亦多曲折,并非总是不言自明。阿瑟刘易斯曾以为,在工业革命时期,伦敦资本市场甚至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如爱德华米克尔等则盛赞交易所之功能。有研究指出:交易所之机能关系于国富之增进、产业之兴隆者至大且巨。交易所机能之发挥,其于一国之隆替大有影响。法国于普法战败之后,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二富源地于德国,财政陷入穷困之时,藉巴黎交易所之运用,得以达到复原之目的,功绩甚伟。金德尔伯格的研究也显示,股票市场在德国铁路筹集资金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英国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历史在德国只用了65年就完成了。
而如上一切争论,若纳入历史的范围和视野,则不难深察其义。一方面,从历史渊源看,证券交易所发轫于西欧,遍行于世界,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信用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更容易彰明证券交易所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有助于辨清交易所乃至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从证券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筹集资金和分散风险。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相联系的股票交易的出现,正是应欧洲商人为开拓新市场、开辟新航路而筹集资金、分散海洋探险风险之需。至18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初,英国、法国、美国相继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交易所和证券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使得国家机构逐渐庞大,政府开支膨胀,政府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为新型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强大提供了支持;同时,工商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以支持其长期发展,股票和企业债权市场的迅速发展满足了这一需求。在运河、铁路和采矿热的刺激下,股票和公司债券(特别是铁路公司债券)大量发行。证券市场创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流通股和优先股的相继问世。流通股被当作货币支付手段而发行给承包商和原料供应商,优先股则因能先于普通股且一般以高于公司债券利率的优先条件分享利润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使公司得以更加灵活、便利地获得资金。
股份制诞生于筹资和分散风险的需要,而证券交易的兴盛又反过来推动了股份制的迅猛发展,这一良性循环过程,在促使传统手工业、家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形成社会化规模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马克思曾指出:股份公司的成立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它显示了过去料想不到的联合的生产能力,股份制度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的影响恐怕估价再高也不为过的它们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在中国,或许正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不发达,使得前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停滞,未能实现类似西欧的工业化转型。
证券市场还具有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如果投资者遵循市场规律,其行为受利润最大化准则的限制,投资者将把其有限的资金投入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部门(即那些最具有盈利机会且最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因而,高效率的生产部门将会得到更多的所需资本,从而总体经济的配置效率将得到提高。同样,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行业内的生产效率会有高低不等,从整个社会看,行业间的生产效率也存在差别,通常新兴产业要比其他产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优势产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和前景普遍好于夕阳产业。在追逐利润的动机下,市场上的资金也会自发地从夕阳产业涌向朝阳产业,间接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经济结构调整效应,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此外,历史证据还显示,通过交易所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改变了居民银行企业这种单一的资金流动渠道,分散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经验也表明,证券交易所市场发挥了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交易所市场的运行情况直接、灵敏地反映着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证券交易所市场是一国经济的缩影,交易所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综合反映。
二
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上海证券交易所史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交易所史是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指出:对于近百年中国的历史,应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国家商品和资本输出规模的扩大,证券市场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当时,在中国投资的不少国外企业均为股份制企业,如汇丰银行、怡和洋行、旗昌轮船公司等,于是在上海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股票洋股票。
西方国家的炮舰轰开中国国门后,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开始学习西洋军事、经济上的一些做法,创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和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并且仿照西方国家的企业形式,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股。由是,诞生了中国企业的第一批股票。
随着股票的发行与流通,一些专门从事证券交易的中介机构首先在上海成立。19世纪60年代末,上海开始出现由外商组织的证券中介机构,十余年后,中国人自己开办的证券经营机构也陆续诞生。沪上股票交易日益活跃后,各洋商股票掮客公司于1891年联合组建了证券掮客公会,其中文名称为上海股份公所(Shanghai Brokers Association)。1903年,西商又酝酿成立证券交易所,次年于香港正式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英文名Shanghai Stock Exchange)。这是外国人在华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也是在中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证券交易所。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肇始于清末民初(1910年)的茶会交易。1914年,参与证券买卖的掮客自发组织成立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此即日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916年,湖北汉口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但开业不久即告破产。两年后,即1918年6月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19年9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获准成立。次年2月1日召开成立大会,宣告成立,7月1日正式开幕,第二天正式开业。1920年5月20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6月29日开始在《申报》刊登上市证券行情。
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上市证券品种包括中国企业的股票和政府公债、外商股票和债券、南洋及其他国家的股票。193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额达到了47.7亿元,月均交易额约4亿元。到193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共150多种,中外投资者均可通过经纪人进行买卖。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上海后,华商证券市场基本停顿。1941年日军占领租界后,外商证券交易也被取缔。但仍有一些小范围的地下股票交易。1946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复业,但直到1949年停业清理前,其规模一直没有达到30年代的水平。到1947年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为32种,上市总市值为70783亿元。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利用证券市场筹集革命和建设资金。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发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公债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等公债数百万元。1933年,联合消费合作总社和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还发行了股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根据地和边区政府也多次发行了救国公债建设公债革命公债救灾公债等债券,总额超过1亿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交易所和证券市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证券市场一度被取缔。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路线,为证券发行与交易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后,沉寂30余年的证券市场才重新绽放出新蕾。之后股份制改革的蓬勃兴起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需要,进一步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1990年12月和1991年4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标志着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
历史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续。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曾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同样,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
过去百余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史为我们认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视角。尽管从表面看,在百余年跨度中,近代上海证券交易所包括近代证券业与新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几乎是完全割裂的,我们看不到连续的痕迹,但通过观察研究近代中国证券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史,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证券市场发生发展的若干一般规律,可以看到证券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客观现实的密切联系,可以了解个人、企业和政府理财活动的客观需要如何推动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
中国百年交易所史向我们展示了,市场规范和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的生命力所在。以旧中国为例,证券市场虽然从量上看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官僚资本和大资本家控制市场,监管缺乏,市场运行极不规范;而且,交易所自身往往也参与投机,且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在20世纪20年代初,全国共有近200家交易所,其中上海112家,但由于普遍资本不足,投机过度,终于导致了1921年的交易所风潮,短短几个月内,上海106家交易所、6家银行和大量企业相继倒闭。此外,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信息披露严重失真,不少空头公司、皮包公司也获准上市,如一些橡胶公司、黄豆粉充钙奶的钙奶生公司等,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以致证券市场一度声誉扫地,人们谈股色变。
中国证券业是在中国从传统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国证券业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和官僚资本痕迹。上海证券交易所百年史不仅是了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分析研究当代证券业提供了一把标尺。
中国百年交易所史作为历史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过去的高墙殿宇,如今早已是断垣残壁;往昔的繁华场景,目下或许只剩下萧瑟秋风
然而,中国百年证券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极深远的!
三
写中国证券史是一件耗时费力,且可能不讨好的事情。顾虑之一是,中国证券业从肇始至今不过百余年跨度,而且只是在最近30年才真正取得较大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只是一瞬,由当代人对这样一段历史作出评判是否会有失公允?
另一方面,证券史应如何写,包括史料甄选、体系和体裁、内容和形式等,也颇费斟酌。
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恰当的史料甄选是还原历史真实的首要任务。然而,卷帙浩繁如烟海,难免挂一而漏万。我们只能从100多年来的相关文献堆砌(旧报刊文献资料、已刊与未刊档案资料等)中,选择与交易所市场发展紧密相关的部分,去粗存精,予以梳理。
在体系和内容方面,本书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为主线,试图论述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交易所运作的环境。交易所史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特殊环境,经济金融行为通常都是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矩阵之上的。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个体(企业和个人)所能作出的抉择通常是有限的,他们更多地只是被动地接受政策。不了解一定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就难以深刻理解证券市场所发生的事件。
(2)交易所市场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或规律。吕思勉曾说: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写作交易所史,无疑要再现历史的真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只能以现在的眼光、现在的观念去对待这段历史。因此,交易所史的写作不仅在于描述事实,更重要的是说明事实,说明产生这些事实的内在联系,探讨证券市场产生的前提和发展的条件。
(3)交易所市场发展状况与事件。历史著作所探求的虽为理而非事,但既然是历史,其中的任何普遍意义都只能通过一定时间和地点出现过的具体史实来表述,也只有这样表述的历史规律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交易所市场的发展状况(如市场规模、交易品种情况、交易组织的诞生与发展等)与事件无疑是交易所史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容。正是通过对中国交易所市场若干历史事实的描述和评判,通过对众多一时一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才有可能概括出交易所市场发展的具有一般意义的规律。
(4)交易所市场的制度建设。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的主旋律,制度只是跟着调子起舞。制度的供给是外生的。然而,新经济史学和制度学派的研究表明,制度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源泉之一。作为个别事件的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但制度却是相对稳定的,正是通过对一定时期制度(如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的分析,我们才有可能更全面、真实地把握历史。
(5)对证券和交易所市场的理论认识。任何历史都是和思想史掺和在一起的。尽管历史学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历史的发展来自客观因素的推动,但理论的预见和指导作用也是不言自明的。从历史角度看,交易所市场的自身层面(如交易品种和技术、市场规模、监管手段)可看成一种知识或技术,而对证券和交易所市场的理论认识则可被视为一种观念。在知识和技术的世界里,历史不断延续着历史,而在观念的世界里,历史却在不断重复自身。过去的观念和思想似曾相识,只因这些观念和思想同现在的观念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或相通的。理解过去的这些思想和观念,一方面可以加深今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过去人们在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指导下所作出的实践,更是今人千金难求的巨大财富。
这样的体系,或许已经突破了专门史的通常写法,因为这五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实际上是一部融合了实践史、制度史和思想史的综合体。
四
历史其实是很生动的。樊树志先生反复强调的这句话,为我们交易所史的写法指明了方向。历史著作的修撰,当立言必信,博而能约,密而不碎,不为传统和成见所蔽,也不为历史教科书的八股腔所累
这就需要创新思维和更高层次叙事史学的写作笔法。或许,生动的叙事史学是我们写作交易所史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这一目标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和尝试正文中穿插的各个专栏便是这种尝试之一种形式。
当然,历史著作中的史识史论,更是我们倾情之所。交易所史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好坏不仅在于用什么方法表述,而更在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中肯,用来回答这些问题的论据是否充分,以及所用的分析方法是否严密。这是我们修撰交易所史的基本出发点。
但是,恰当的体裁和内容安排,无疑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理解框架,从而更便于阅读、理解和记忆。因此,在体裁和逻辑安排上,我们也试图进行一些变革。我们不否认一般教科书式的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大的问题一章、小的问题一节的章节安排所特有的优势。这种分章节的写法有很多好处(如注重连续性、方便讲授和记忆),但通常却割裂了不同时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在继承以时间顺序作为历史著作写作传统的同时,对每一时段的历史作高度概括,分若干专题(节)进行叙述,从而在保证连续性的同时,对相关问题予以深度探讨。
到目前为止,系统论述上海证券交易所史的著作鲜见,毫无疑问,本书中的不少观点都是可以争议和进一步探讨的。在对任何过去曾被忽视的若干问题或领域的探索方面,本书同样不敢居功。当人们介绍一本新书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指出它是极为需要的,将填补一个宽阔而重要的空白。实际上,在任何领域现有的文献中,是否真的存在空白,或者一种新出的书是否真的足以填补它,要由读者大众作出决定。
作为对百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史整理的初步尝试,读者在任何方面从我们的微薄努力中得到任何收获,我们都将至感欣慰。正是基于此,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批评和建议均将是我们的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