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1)本书内容对于亚稳态材料开发、异种材料连接、焊接冶金、焊接材料、钎焊、材料热力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为有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等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信息。
2)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应用性强,主要内容包括:镀覆制备与检测分析、镀覆方法制备亚稳态钎料、亚稳态钎料的扩散机制、亚稳态钎料的性能优化、亚稳态钎料钎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亚稳态钎料的热力学特性、亚稳态钎料的工程应用。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采用镀覆热扩散组合工艺制备亚稳态钎料的新方法、工艺调控、扩散机制、润湿性、熔化特性、钎焊工艺、接头组织性能、热力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亚稳态钎料镀覆制备方法与检测分析、亚稳态钎料制备工艺优化、镀覆层与基体钎料的界面扩散机制、亚稳态钎料性能调控与优化、系列钎焊接头组织性能调控、亚稳态钎料的腐蚀行为、亚稳态钎料热力学特性分析、亚稳态钎料的工程应用。
|
關於作者: |
王星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智能制造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主要从事新材料连接、电化学沉积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7项,第一作者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进步奖等3项。
|
目錄:
|
前言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银基钎料的研究现状
1.2.1银基钎料的分类及研究概述
1.2.2银基钎料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3AgCuZnSn钎料合金化的研究进展
1.3.1AgCuZnSn钎料体系的研究概况
1.3.2合金化的研究现状
1.3.3合金化的研究进展
1.4银基钎料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1.5镀覆技术在钎焊领域的应用现状
1.6扩散合金化技术的研究概况
1.7本书的主要内容
1.8本章小结
第2章镀覆制备与检测分析
2.1本书的技术路线
2.2试验材料
2.3钎料的制备方法
2.3.1预处理
2.3.2镀覆锡的方法
2.3.3热扩散处理
2.4钎料及钎焊接头的性能测试
2.4.1钎料的熔化温度试验
2.4.2钎料的润湿性试验
2.4.3钎料的成分测定方法
2.4.4钎料和钎焊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
2.4.5钎料和钎焊接头的耐蚀性试验
2.5微观测试分析
2.5.1金相显微镜分析
2.5.2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5.3X射线衍射分析
2.5.4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2.6本章小结
第3章镀覆方法制备亚稳态钎料
3.1电镀锡的制备工艺优化
3.1.1正交试验
3.1.2综合性能
3.2化学镀锡的制备工艺优化
3.2.1镀液温度
3.2.2施镀时间
3.2.3pH
3.3刷镀锡的制备工艺优化
3.3.1电流密度
3.3.2刷镀速度
3.3.3刷镀电压
3.3.4施镀时间
3.3.5镀液温度
3.3.6镀层形貌
3.4本章小结
第4章亚稳态钎料的扩散机制
4.1基于扩散工艺的钎料性能优化
4.1.1扩散过渡区组织
4.1.2扩散参数对钎料熔化温度的影响
4.1.3扩散过渡区的物相分析
4.1.4Sn含量的扩散极限
4.2扩散过渡区的形成过程
4.3扩散过渡区生长的数值分析
4.3.1数学模型
4.3.2扩散过渡区生长的参数
4.3.3本构方程的建立
4.4本章小结
第5章亚稳态钎料的性能优化
5.1电镀热扩散工艺制备亚稳态钎料的性能优化
5.1.1钎料与镀层界面的亲和力
5.1.2钎料的熔化温度
5.1.3钎料的润湿性
5.2刷镀热扩散工艺制备亚稳态钎料的性能优化
5.2.1钎料的熔化温度
5.2.2钎料的润湿性
5.2.3钎料的力学性能
5.3亚稳态钎料的润湿特性
5.3.1润湿的前驱膜效应
5.3.2润湿特性分析
5.4亚稳态钎料的耐蚀性
5.5本章小结
第6章亚稳态钎料钎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6.1H62黄铜钎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6.1.1钎焊接头的组织
6.1.2钎焊接头的力学性能
6.2304不锈钢H62黄铜钎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6.2.1钎焊接头的组织
6.2.2钎焊接头的力学性能
6.2.3钎焊接头的局部腐蚀性能
6.3316LN不锈钢钎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6.3.1钎焊接头的组织
6.3.2钎焊接头的力学性能
6.3.3钎焊接头的局部腐蚀性能
6.4亚稳态钎料钎焊碳钢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6.4.1亚稳态钎料中Sn含量对钎焊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6.4.2亚稳态钎料与传统钎料的熔化特性和润湿性对比
6.4.3亚稳态钎料与传统钎料的钎缝组织性能对比
6.5本章小结
第7章亚稳态钎料的热力学特性
7.1钎料熔化特性的热力学分析
7.1.1非等温微分法
7.1.2非等温积分法
7.2钎焊工艺性和接头性能的定量表征
7.2.1定量表征体系
7.2.2计算结果分析
7.3本章小结
第8章亚稳态钎料的工程应用
8.1在制冷行业的应用
8.2在眼镜行业的应用
8.3在核能领域的应用
8.4在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的应用
8.5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
8.6在海水净化领域的应用
8.7本章小结
附录
附录A本书相关研究成果的授权专利和获省部级奖情况
附录B本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而材料又是制造业的基础。钎焊是制造业中材料连接的重要方法之一,钎焊在航空航天构件、大型矿山装备、重载机电装备、超大负荷钻探装备、复杂集成线路制造等领域应用广泛,而钎料作为钎焊时最关键的填充材料,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钎焊连接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方面,传统银基钎料性能已无法满足大型重载装备结构复杂、性能要求高的工程实际需求,传统活性钎料连接的超大负荷超硬工具在复杂服役环境中容易出现脱落现象;另一方面,传统无铅钎料熔点高、抗疲劳性差,使得复杂集成线路中精密复杂芯片的使用可靠性无法保证。因此,亟须开发低熔点、高性能、润湿性好的亚稳态钎料以解决上述行业难题。
本书所研究的亚稳态钎料以传统钎料作为基材,利用镀覆制备技术在该钎料表面添加一种或多种金属组元,通过热扩散处理使之合金化。当合金钎料中存在具有较高表面能的第二相或化合物相使其处于热力学亚稳态时,该合金钎料称为亚稳态过饱和钎料,简称亚稳态钎料。亚稳态钎料具有低熔点元素含量可调控、熔化温度更低、润湿铺展性更好、力学性能优异等优点。
本书对亚稳态钎料研制与应用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镀覆制备与检测分析、镀覆方法制备亚稳态钎料、亚稳态钎料的扩散机制、亚稳态钎料的性能优化、亚稳态钎料钎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亚稳态钎料的热力学特性、亚稳态钎料的工程应用。
本书系统总结了在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由王星星、何鹏撰写完成。其中,王星星、何鹏共同撰写了第1章,王星星独立撰写了第2~8章及附录。温国栋、骆静宜参加了书稿的整理和校对工作。龙伟民研究员对本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审阅。
本书的学术价值如下:
1)提出了采用镀覆-热扩散组合工艺制备亚稳态钎料的新方法,所制备的亚稳态中Sn含量突破了熔炼合金化的极限(质量分数为5.5%)。
2)采用电流密度、镀液温度、极间距等多参数协同控制镀层厚度,通过镀层厚度调控亚稳态钎料中Sn含量,优化了镀覆制备工艺,获得了最佳组合工艺,在所制备的钎料中Sn的质量分数高达7.2%,比传统方法提高约31%。
3)揭示了扩散温度、时间与钎料组织和性能的关系,推导、建立了扩散过渡区的本构方程。与同等Sn含量的传统钎料相比,亚稳态钎料的熔化温度区间缩小3.65%~14.5%,润湿面积提高7.8%~22.6%。
4)采用非等温微分法和积分法分析亚稳态钎料的相变热力学特性,揭示了钎料相变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热分析动力学角度阐明了亚稳态钎料的相变特性。
5)建立了亚稳态钎料钎焊工艺熵和接头性能熵的数学模型,揭示了Sn含量与钎料润湿性、钎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证实钎焊工艺熵和接头性能熵的表达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定量预测亚稳态钎料的钎焊工艺性和接头力学性能。
本书的研究内容对于亚稳态材料开发、异种材料连接、焊接冶金、焊接材料、钎焊、材料热力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为有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等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信息。
在本书的撰写及试验研究开展过程中,得到了金华市金钟焊接材料有限公司骆华明董事长和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龙伟民主任的大力支持。同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上官林建教授、李帅博士、崔大田博士、武胜金硕士等在全文校对、试样检测和文稿修订方面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05151、52071165)、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30041026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9M662011)、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KLAFMT201901)、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AWJ-21M11)的资助,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钎焊连接技术,特别是亚稳态钎料研发、性能优化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发展日新月异,尽管我们已竭尽所能,将团队所知、所学、所熟悉的研究内容和最新成果展现出来,但仍然很难与国内外钎焊连接、钎焊材料最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保持同步。因此,本书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王星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何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