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高等日语教育(第6辑)》选取日语学术界中坚力量的学者所撰写的具有学术前沿动态和学术价值的论文集结出版,力求学术性和专业性并举,实现与国内语言学界的融通对接、振兴日语研究。促进日语研究与普通语言学及其国内其他语言的研究的融合、接轨。
|
內容簡介: |
《高等日语教育(第6辑)》收录13篇日语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分为日语教学研究、日语语言学研究、汉日对比研究等几部分,其中日语教学方面有移动表达词汇化模式及使用意识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词汇习得研究、日语专业相关竞赛情况的分析等研究。语言学方面有句式依附型日语连用形名词研究、日语分裂句焦点成分的制约问题、日本演歌中的爱情隐喻模式研究等6篇。汉日对比研究有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耗损义双宾结构的汉日对比研究等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關於作者: |
潘钧,男,1968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日语语言学。著有《日本辞书研究》、主编《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和《现代日语语言学丛书》,合编《日语语言学》、《日语知识百题》、《日语概论》、《认知语言学入门》等。
|
目錄:
|
卷首语编委会
?特约论文?
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修辞与语法化叠加作用下的论元重置曹秀玲、罗彬彬 1
?日语教学研究?
日语学习者的移动表达词汇化模式及使用意识研究
概念迁移的视角 张丽虹 13
基于历时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日语汉字词汇习得研究 费晓东 30
关于中国高校日语专业相关竞赛情况的分析
以北京地区实际状况和变化为例 津田量 43
?日语语言学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受限制型日语连用形名词的考察 沈 晨 56
日语分裂句焦点成分的制约 张秀娟 69
日本演歌中的爱情隐喻模式研究 韩涛、宿潇丹 80
从语用学视角考察「てくる?ていく」和"来去"的功能 王源、山本裕子 90
语言元功能视角下的日本政治演讲效果分析 曹彦琳 101
基于翻译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本中连词分析王华伟、高镝 111
?汉日对比研究?
近四十年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综述 许雪华 121
关于耗损义双宾结构的汉日对比考察 黄毅燕 135
?书刊评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条件句习得研究》评介 刘 剑 147
英文提要 152
|
內容試閱:
|
卷 首 语
必将载入史册的2020年即将进入尾声,我们终于迎来了《高等日语教育》第6辑的出版。本辑共收12篇论文(含特约论文1篇)和1篇书评。
对母语汉语的研究状况和动态缺乏必要的了解,一直是制约国内日语界语言学研究水平的瓶颈因素之一。我们相信,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秀玲与其弟子罗彬彬合写的特约论文《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修辞与语法化叠加作用下的论元重置》会给予我们从问题意识到理论、方法等各方面的启迪。作者在文中对我们日语研究者也提出了期待,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使命感。
本辑收日语教学研究论文3篇。
张丽虹的《日语学习者的移动表达词汇化模式及使用意识研究概念迁移的视角》基于词汇化模式理论和概念迁移理论,将复合动词、单纯动词和テ形动词一并置于空间移动概念域下,探讨了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及使用意识。作者认为,学习者的日语单纯动词主要受汉语方式语言特征影响,〈方式+路径〉类动词同时受汉语识解方式和有界化思维特征影响,在理解层面产生了概念迁移现象。同时,由于对意义特征和表达效果认识不明确,学习者会过剩选择〈方式+路径〉类复合动词和テ形表达。
费晓东的《基于历时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日语汉字词汇习得研究》基于"北京日语学习者历时语料库B-JAS",分析了学习者从大一到大四的4年间5次作文语料,探讨了中国学习者日语汉字词汇习得过程中母语汉语的影响。结果显示:(1)日语习得初期汉字词汇的使用比例显著偏高,但过多使用汉字词汇对作文的行文流畅性产生负面影响;(2)随着日语习得的发展,汉日同形同义词、异形词、同形异义词的使用比例依次下降,学习者的词汇使用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3)日语习得初期汉字词汇使用比例与作文水平呈现负的较强相关关系,到了高级阶段正确使用汉字词汇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作者指出,日语习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最大限度发挥母语汉语的正迁移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津田量的《关于中国高校日语专业相关竞赛情况的分析以北京地区实际状况和变化为例》全面考察了北京地区日语相关竞赛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性变化,分析了各类日语竞赛的特点。从主办方、高校教师、城市和地区等角度出发,论述了长期持续开展的大赛和非长期持续大赛的差异,以及各类大赛产生的背景,同时也提出了问题和担忧,如指出近年来学生参加竞赛的意愿明显减退,其原因包括大赛的价值、认可度的下降,大学生活的变化,学生气质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趋向多样化等。
本辑收日语语言学研究论文6篇。
沈晨的《基于语料库的受限制型日语连用形名词的考察》采用语料库调查方法,重点考察了连用形名词中存在句法制约的受限制型连用形名词,描写了其句法功能、句式特征和语义特征。结果发现,受限制型连用形名词具备名词的核心功能,但在名词的派生功能上存在缺失或不发达的情况。「连用形名词が~」句式的共现谓语多为形容词、形容动词等状态性谓语,名词谓语很少见。作者认为,受限制型连用形名词凸显的是行为、变化、结果状态的存否及样态、状态等,其句法受限的情况或与其语义存在关联。
张秀娟的《日语分裂句焦点成分的制约》认为日语分裂句的焦点成分存在制约现象。作者提出:(1)名词(短语)基本都能够充当日语分裂句的焦点成分,但叙述性名词则不可;(2)名词节"名词(短语)+助词"基本能够充当日语分裂句的焦点成分,且一般只能是1个句节。但若是表起止关系的组合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中的2个或3个句节组合也可充当日语分裂句的焦点成分;(3)表原因、时间、地点、对象等的副词节能够充当日语分裂句的焦点成分。此外,通过探讨以上能够充当焦点成分的名词节和副词节的性质,作者提出,能够充当日语分裂句焦点成分的是名词(短语)或带有名词性特征的名词节和副词节。
韩涛、宿潇丹的《日本演歌中的爱情隐喻模式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概念隐喻理论,对216首演歌中的爱情隐喻模式进行了考察,发现:(1)演歌中的爱情多借助实体隐喻,基于实体的物理特征(如生长过程、贵重、可燃烧、可移动、苦涩)来理解和把握;(2)演歌中的爱情同时受演歌自身和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双重制约,与其他文学形式中的爱情隐喻具有显著差别;(3)演歌中的爱情隐喻模式集中反映了日本人传承千余年的以"物哀"为美的独特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王源的《从语用学视角考察「てくる?ていく」和"来/去"的功能》通过考察会话中日汉表示空间移动的「てくる?ていく」和"来/去"的使用情况,明确日语「てくる?ていく」虽然在语义上表示空间上的移动,但在会话中有顾忌对方感受,维持双方良好人际关系的语用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此二者的语用功能正好相反,如果日语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使用「てくる?ていく」,就会出现误会和摩擦。
曹彦琳的《语言元功能视角下的日本政治演讲效果分析》尝试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对比分析了日本政府在1995年和2015年分别由村山富士和安倍晋三发表的两次谈话,发现二者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上存在种种差异,具体体现在"及物性语态系统认同语义系统主位系统"几个方面。概念功能方面,二者在如何使用物质小句和是否表明动作的参与者与目标参与者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人际功能方面,二者对于战争的性质及战后反省、慰安妇问题等敏感问题的表述上不同,引发听众产生不同的认同效果;语篇功能上,二者不但在主位系统的推进模式上有很大不同,而且在单项主位和多重主位的选择上也有差异,从而导致了话题聚焦程度的不同。
王华伟、高镝的《基于翻译语料库的日译本中连词分析》利用翻译语料库,对政治文本日译本的连词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译本中的连词的种类以及使用频率都要远低于日语母语参照语料库。并且,原文中的连词数量少,基本上都能被翻译成日语的连词。从译文来看,数量要大于原文,原文中具有衔接作用的副词等也被翻译成了日语连词,甚至连没有任何连接词而语义上具有逻辑关系的句子,其译文中也出现了连词。作者认为这与注重意合的汉语原文中的连词使用数量有着直接关系。
汉日对比研究共2篇。
许雪华的《近四十年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综述》。同形词研究已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堪称经典话题,特别是2010年以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该文对近40年来在中日两国发表的同形词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概念界定、语义对比、词汇习得、词性对比、其他研究五大块,分别归纳了中日两国的研究特点和侧重点。如在研究方法上,日本偏重实验法,中国偏重内省法和观察法。在研究内容上,中国偏重以整体同形词为对象的综合型论述,日本则偏重某一特定领域内的同形词对比分析。
黄毅燕的《关于耗损义双宾结构的汉日对比考察》从事件语义结构入手,考察了汉日耗损义双宾结构的语义构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该结构中动词的性质、论元的句法配置情况以及该结构的语用功能等方面汉日表现的异同。结果显示,该结构中句法上显示的动词是源于对事件语义结构中定项的抽取以及融合;论元源于对变项的抽取,句法配置上的不同与动词的意志性的去留有很大的关联;从语用层面来看,汉语的耗损义双宾结构其实质是一种贬化消耗事件义的语法修辞手段,而日语则是以凸显动作义以及耗损受事义为主。
本辑收书评1篇,是刘剑对刘晓华著《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条件句习得研究》所写的书评。评者肯定了该著,认为其"在理论上对日语的条件句进行总结和提炼,使教和学双难的日语条件句得到了一个科学合理的、且易于汉语母语者理解的解释。"同时,评者也指出了不足,如中日英三种语言中的"因果关系"的界定互有差异,该著未作区分。此外,二语习得者的实际调查方面,该著所给数据略显不足。
本辑收录的论文涉及日语教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的语法描写,也有涉及语言功能、认知隐喻等的研究,还有探讨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相关竞赛情况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当今日语教学研究的实际生态,即传统研究没有丢弃,注重语言主体和语言功能的新范式仍是日语学界主要选项之一,同时在与日语教学研究的现实关切相结合方面,日语界也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但不论如何,在一定理论的观照或指导下的语言教学研究仍是我们提倡的发展方向,更是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性较强学科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基石。
《高等日语教育》坚持到今天,已出到了第6辑。尽管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但坚守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殷切希望继续得到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协力将《高等日语教育》做得更好、更强。
2020年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