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主编荐书:
2020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40年前,以中国政治学会成立为标志,我国政治学恢复重建,开启了新时期的发展征程;2020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变化,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因素;2020年也是开拓进取的一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渡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多重机遇和挑战?2020年,中国和世界提供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为我国政治学提供了学术回顾?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的难得契机?
40年来,几代政治学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接续奋斗,跨越世纪前行,使得政治学科理论基石由以构成,学科框架基本形成,学科结构逐步优化,学科领域持续拓展,学科前沿日益凸显,学科功能长足发展,使得我国政治学跻身中国和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柱石和支撑学科,成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学科?
新时代以来,我国政治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內容簡介: |
为纪念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40周年,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伟大征程,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集国内政治学同仁广泛合力,以总论和分论的结构布局,围绕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党的建设、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与治理、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学、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新兴和交叉学科、公共管理与公共治理等我国政治学主要分支领域,就思想理论、实践发展、现实对策、研究方法、学术交流等政治学研究专题,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政治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基本状况,分析了我国政治学进一步发展的优化空间,并且遵循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系统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内容。
|
關於作者: |
王浦劬,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治与治理。
主要论著:《政治学基础》《新时代的政治与治政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策论》《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国别研究及启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 《以治理的民主实现社会民生》 《政道与治道》,在 《中国社会科学》 《政治学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十余篇。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部召集人。
|
目錄:
|
第一编 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
总 论
第一章 新时代的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状况 7
一 学科专业结构日趋完善 8
二 人才培养工作持续优化 10
三 学术研究基础不断拓展 11
四 新兴交叉学科逐步发展 15
第二章 新时代的政治学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6
一 思想理论研究得以深入推进 17
二 重大实践研究取得积极成就 36
三 现实对策研究得到显著加强 46
四 基础学术研究趋向纵深发展 52
五 新兴交叉研究受到普遍重视 62
六 方法研究和应用进一步发展 68
七 对外学术交流更加深入展开 72
第三章 新时代的政治学学术发展的显著特点 78
一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78
二 政治学学术发展的根本方向明确 80
三 政治学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清晰 81
四 治国理政研究成为重要学术领域 82
五 学术研究方法逐步趋向科学规范 85
六 研究领域呈现分化与融合的统一 87
七 研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生长点 89
八 开展学术交流成为重要发展途径 90
第四章 新时代的政治学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着力点 93
一 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 93
二 进一步优化提升政治学学科建设 95
三 积极培育政治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97
四 加强政治学科基础性研究和建设 99
五 提高对策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01
六 推进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规范性 102
七 积极推进前沿?新兴和交叉研究104
八 强化和扩展政治学对外学术交流 106
第五章 新时代的政治学的发展趋势 107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108
二 政治学学术研究发展要求将推动学科结构优化 110
三 理论创新使命将促成主体性原创性研究大发展 111
四 政治学的长效发展需求将进一步拉动基础研究 113
五 治国安邦的现实关怀将驱动对策研究不断强化 114
六 研究方法改进需求将不断规范方法研究和运用 116
七 不断增长的研究需求将推进政治学的系统研究 118
八 世界一流建设目标将有效激励对外交流与合作 120
第二编 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
分 论
第六章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究的发展 125
一 政治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125
二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 146
第七章 党的建设研究的发展 153
一 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状况 153
二 党的建设学术研究进展 157
三 党的建设研究的特点 199
四 党的建设研究的发展 202
五 党的建设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方向204
第八章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 207
一 十八大以来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07
二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 219
三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224
第九章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 230
一 学科发展状况 230
二 学术研究前沿与进展 234
三 学术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244
四 西方政治思想史学术发展的深化拓展 248
第十章 中国政治与治理研究的发展 251
一 中国政治与治理学术研究成就 251
二 中国政治与治理研究的薄弱环节 270
三 中国政治与治理研究发展的议题 273
第十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发展 277
一 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进展与特点 277
二 中国政治制度研究发展的着力点 333
三 中国政治制度研究发展的重点领域 337
第十二章 西方政治制度研究的发展 346
一 西方政治制度学术研究的基本进展 346
二 当前西方政治制度研究发展的着力点 374
三 西方政治制度学术研究发展趋势 376
第十三章 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发展 380
一 总体状况 380
二 主要成果和观点 386
三 比较政治学学术研究发展的着力点 395
四 比较政治学学术发展趋势与重点领域 396
五 结论 399
第十四章 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401
一 中国政治研究范式的变迁 401
二 当代中国党政体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路径 404
三 新时代党政体制研究的主要议题 407
四 未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研究仍须关注的议题 411
第十五章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发展 417
一 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基本状况 417
二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进展 422
三 公共行政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着力点 457
四 公共行政学研究深化和拓展的领域 459
第十六章 政策科学研究的发展 463
一 文献计量分析 463
二 政策科学研究进展 466
三 政策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 472
第十七章 政治学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476
一 政治学新兴和交叉学科研究的进展 476
二 政治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基本状况 489
三 政治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492
第十八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治理研究的发展 494
一 公共管理与公共治理研究基本状况 494
二 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主要进展和重要成果 501
三 公共管理学术发展的着力点 510
四 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发展的主要领域 5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