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澄迈清代福安窑》对海南省澄迈清代福安窑窑址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主要是对窑址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发现经过、文化遗迹和出土遗物等做了全面的介绍,并探讨了窑炉结构特点、出土陶瓷器类型、文化特征及其文物价值与重要意义,是对澄迈福安窑一手资料的系统整理,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
目錄:
|
目录
前言
**章 澄迈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001
一 历史沿革 002
二 地理环境 002
第二章 澄迈古窑址分布及福安窑址考古发现 005
一 澄迈古窑址分布 006
二 福安窑址考古发现 007
第三章 福安窑址的发掘经过 011
一 2002年的考古发掘 012
二 2004年的考古发掘 014
第四章 文化遗迹 017
一 地层堆积 018
二 窑炉 018
三 陶瓷器残次品倒放堆积地点 025
第五章 文化遗物 027
一 瓷器 028
二 陶器 138
三 其他遗物 156
第六章 结语 157
一 建窑条件与窑炉特点、装烧技术 158
二 陶瓷器类型及其文化特征 164
三 窑址年代及其重要意义 166免费在线读**章 澄迈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一、历史沿革
澄迈县位于琼州海峡之南,海南岛北部。秦代时,始皇帝略定岭南之后,即在这里开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包括澄迈地所在的海南岛当为象郡之外徼。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在岛上设立珠崖、儋耳二郡[1],其中,珠崖郡下辖的苟中县当在今澄迈地[2]。不久后,汉元帝罢弃珠崖郡,苟中县也随着废之。直至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又在当地复置县,以其地近旁澄江和迈山之首字为县名,称之为“澄迈”县,县名自此始,一直沿用至今。唐隶于崖州,宋属琼州,元先后分属琼州路安抚司、乾宁安抚司,明又改置于琼州府,清袭明制仍置于琼州府。澄迈县历经上千年之久,其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未变。中华民国时期,澄迈县先后辖于琼崖绥靖处、琼崖道管辖、琼崖行政区专员公署、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澄迈县于1950年4月22日解放,先后辖于海南军政委员会、海南行政区公署。1958年12月,澄迈与临高两县合并,定名金江县,县治驻金江镇,属海南行政区公署。1961年5月又恢复澄迈与临高两县的行政建制,澄迈县县治仍驻金江镇,属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辖于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澄迈县隶属海南省人民政府。
二、地理环境
澄迈县地处海南岛北部,东与海口市、定安县相邻,南与屯昌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西与儋州市、临高县毗连,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雷州半岛相望。
澄迈县分布面积约2072平方千米,境内地势基本上为西南高东北低,自南向北大致呈阶梯状逐渐下降,可分为丘陵岗地、丘陵台地、平原三种类型。西南部属丘陵山岗地形,中部与东部属南渡江沿岸河积平原,北部为台地及滨海海积平原。县境内的大王岭海拔513米,为**的一座山峰。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岭的南渡江(流经澄迈县境内的江段被称为金江)从县境西南方进入,自南而北贯穿中部,又折向东面流去,在水发镇近旁流出县境外。金江在澄迈县境内的两侧分布有较多的小支流[3]。
福安窑址所在的中兴镇位于澄迈县西南部,这里属南渡江左岸较为起伏的丘陵山岗地区,在其镇境内部分区域蕴藏有较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全镇境内分布有众多小溪支流,它们均注入南渡江。古窑址就坐落在中兴镇之北福安村近旁的促进山岗坡地上,西近邻南北走向的封克岭山地,往南不远处即为促进山水库,向北连美杨村,往东约8.2千米为南渡江(图1-1)。促进山位于福安村东北约1.5千米,属于一座较低矮的山岗,高近13米左右,南渡江(澄迈县金江段)二级小支流美杨河经福安村西面自南而北流去,后汇入南渡江。
图1-1 福安窑址位置示意图
第二章 澄迈古窑址分布及福安窑址考古发现
近年,在海南省实施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收获。据省文物局有关全省各市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统计资料可知,在今澄迈县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现有8处古窑址,它们都是在20世纪进行考古调查中相继被发现的。这些古窑址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区域,其中促进山窑址(即福安窑址)是较重要的一处古代文物遗存,也是迄今为止海南省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古窑址,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
一、澄迈古窑址分布
澄迈县现保存的8处古窑址,都是先后发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们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区域,这里属丘陵山岗地势环境,也是全县蕴藏高岭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早在1960年,澄迈县文化馆干部下乡开展工作时,在太平公社(今属金江镇)昌茂村碗灶山一带发现了古代陶瓷器残件,并及时上报有关文化部门。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获悉报告后,即派有关业务人员前往实地进行考古调查,据对现场发现的遗迹和采集陶瓷器的初步判断,认为这是一处古窑址[1]。1964年5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业务人员再次到澄迈县进行文物调查,在山口公社(今属中兴镇)福安、美杨、白山、善井等村庄发现了5处古窑址,采集到部分陶瓷器遗物[2]。20世纪70年代,又在金江镇下山村和山口公社高山朗村各发现1处古窑址[3]。
在澄迈县发现的古窑址中,分别为碗灶山、碗灶墩、缸灶墩、促进山、深田山、红泥岭、南富山、深涌岭8处。从这些古窑址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其中,除碗灶山、南富山、深涌岭3处窑址坐落在县境稍偏中部外,其余5处窑址皆分布在县西部丘陵山岗地一带。这些古窑址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一定特点,在它们附近都分布有较为丰富的高岭土矿产,且又临近南渡江或其支流,这对烧造陶瓷器及往外运输产品是十分便利的条件[4]。
碗灶山窑址 位于今金江镇昌茂村碗灶山。碗灶山为一座较低矮的丘岗,窑址坐落在岗坡中部,发现有5座窑炉,相互间距约5~30米不等。窑炉为三大二小,经对发现的遗迹初步判断,它们都属于馒头窑,平面皆呈圆形,直径约10~15米,高近5~7米。在窑炉近旁发现有4处制坯工场遗迹,地面上还堆积较多残存的灰白色瓷土。采集有少量碗、碟、瓶、杯等瓷器,釉色为青釉、灰釉、黑釉等。
碗灶墩窑址 位于今中兴镇善井村西北的碗灶墩。窑址坐落在近椭圆形较缓的岗丘上,发现有2座斜坡式龙窑,都采用窑砖筑砌而成。每座龙窑长约25米,宽近3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