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本稿系关于我国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与孝道实践的研究著作,本稿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与代际压力,家庭养老变迁、孝道实践和情感转向,流动下的代际关系、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实践、啃老家庭的代际关系,代际团结与孝道再生产,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代际关系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具有出版意义。
|
內容簡介: |
中国家庭紧密的代际支持制度和以孝道为核心的代际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是充满争议的研究命题。本书是一项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尝试。在实践的视角下,以定量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结构因素(福利制度、人口结构、社会流动与经济增长)与文化因素(孝道观念、代际继替观念)如何形塑代际关系和孝道实践的变迁。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共有六章,针对家庭压力、养老难题、孝道衰落、流动人口、妈宝、啃老等大众热议话题,分别开展研究议题:社会转型与代际支持压力、家庭养老变迁与养老方式的选择、孝道的日常实践与情感转向、社会流动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实践、啃老家庭的代际矛盾与团结。贯穿这些分析议题背后的理论思考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中国家庭还是否是一个意义和价值共同体?二是当前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靠什么保持均衡?中国家庭紧密的代际支持制度和以孝道为核心的代际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是充满争议的研究命题。本书是一项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尝试。在实践的视角下,以定量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结构因素(福利制度、人口结构、社会流动与经济增长)与文化因素(孝道观念、代际继替观念)如何形塑代际关系和孝道实践的变迁。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共有六章,针对家庭压力、养老难题、孝道衰落、流动人口、妈宝、啃老等大众热议话题,分别开展研究议题:社会转型与代际支持压力、家庭养老变迁与养老方式的选择、孝道的日常实践与情感转向、社会流动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实践、啃老家庭的代际矛盾与团结。贯穿这些分析议题背后的理论思考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中国家庭还是否是一个意义和价值共同体?二是当前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靠什么保持均衡?
本书的定量分析资料来自5个全国公开的大型抽样调查,和3个作者所在单位和研究团队开展的抽样调查。质性研究资料来自于课题组于2012-2016年期间,在上海和兰州两地以座谈会、深入访谈等形式搜集的127个个案;2018-2019年在大连搜集的10个中产独生子女家庭个案;2014年在美国访学时搜集的11个家庭个案。通过对有推论意义的抽样数据,和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资料分析,本书认为在社会快速变迁的转型期,中国家庭的代际纽带仍然发挥着安顿个体生命和激励日常生活的共同体功能,并提出在心的框架下理解中国家庭的孝道文化:代际交往的核心等价物是心意,父母在追求活在子女心上的文化理想中践行和延续责任伦理,子女在自己的生育体验中传承和感恩父母心。正是这种活在心上的默会文化理想,让两代人之间实现互惠失衡的代际团结,但在三代之间达致均衡。特别地,本书第三章以深描个案的方式,梳理了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实践特点,为读者理解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和文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和参照。
|
關於作者: |
刘汶蓉,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社会转型和发展脉络下的婚姻家庭变迁和代际团结问题,探讨家族主义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现代呈现,以及中国家庭制度与社会发展、国家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出版专著《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关于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再研究》等,在《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曾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2016-2017)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四次(2007、2008、2009、2011年)获得上海社科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目錄:
|
总序 1
自序 1
第一章导论 1
一、 研究背景和理论述评 1
一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家庭 2
二 个体化进程中的代际团结 9
三 代际间的亲密实践与孝道转型 15
二、 研究问题 19
一 既有研究有待弥合 19
二 本书的研究问题 22
三、 研究视角和框架 23
一 文化行动的双元过程 23
二 实践逻辑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25
三 实践理论对研究方法的启示 26
四、 研究方法和资料 27
一 研究方法及特征 27
二 定量研究的资料来源 28
三 质性研究的资料和搜集 29
第二章社会转型与代际压力 31
一、 社会转型下的家庭压力 31
二、 代际支持和互惠行为的特征 34
一 代际支持和互惠行为增加 36
二 支持流向更顾及家庭成员的需求 38
三 城市父母给予子女的经济支持更多 40
三、 成年子女的生存压力向父母转嫁 42
一 紧急求助和家务压力转嫁 42
二 经济依赖和购房压力转嫁 46
三 养育需求和照料压力转嫁 48
四 代际支持失衡和亲代获得感不足 51
四、 代际合作中的责任伦理 54
一 亲代的责任本位和同理心 54
二 子代的责任和反哺意识 56
五、 代际关系的质量评价 60
一 代际关系满意度总体较高 60
二 女性的代际关系评价优于男性 62
三 代际情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四 女儿支持的性别溢出效应 68
第三章家庭养老变迁 71
一、 养老制度变迁的现代化假设及美国个案 72
一 传统社会:义务本位价值观和家庭养老机制 73
二 现代社会:权利本位价值观与家庭养老衰落 74
三 美国个案:个体主义文化下的代际关系和老年
生活 79
二、 家庭养老负担的压力增大 101
一 发展中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102
二 快速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能力不足 106
三 孝道文化对养老的作用有限 112
三、 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家庭决策 118
一 依赖子女和独立居住的矛盾意向 119
二 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及服务实践 123
三 机构养老的低意愿及地区文化差异 129
四 城市家庭的机构养老决策 138
四、 性别化的家庭养老及其新趋向 147
一 倚重儿子的赡养责任观在城市式微 147
二 儿子养老:文化依赖和婆媳矛盾 150
三 女儿养老:城乡差异和身份困境 160
第四章孝道实践和情感转向 169
一、 孝的道德崇高性与生活实践性 170
一 核心孝道观仍受高度认同和普遍推崇 171
二 孝道的无条件理想和有条件实践 175
三 生活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和子代优先 177
二、 孝道话语的日常内涵 182
一 什么是孝? 183
二 什么是不孝? 195
三 孝道如何传承? 203
三、 孝道的相互性与情感转向 213
一 基于情感基础的孝:活在心上 214
二 缺乏情感基础的孝:有养无孝 218
三 孝道实践中的情感转向 222
第五章流动下的代际关系 224
一、 社会流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224
一 社会流动未减少代际联系和互助 225
二 价值分化对家庭凝聚力的伤害 228
二、 为人子女的责任 235
一 有钱,家庭生活才能好 235
二 养老养小的亲情平衡 239
三 我们这一代人对老人更好 242
三、 为人父母的重担 250
一 一家人的光景都是父母挣出来的 251
二 必须为儿子买房 253
三 带孙子女的责任和权利博弈 255
四 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教养方式 256
四、 流动青年婚恋实践中的父母影响 261
一 流动青年的婚恋特征 261
二 与父母的博弈和回归 268
三 情感需求下的心理补偿机制 270
四 父母经济社会地位的结构限制 272
第六章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实践 278
一、 亲权与孝道回归的自反性实践机制 279
一 亲密亲职:父母对子女生活的有效参与 280
二 协商性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共情和契洽 282
三 自反性实践:亲权与孝道回归的解释框架 287
二、 成年初显期代际关系亲密化的表现 290
一 亲密外显与父母权威内隐化 290
二 亲子生活的超时空同步 293
三、 亲密实践下的孝行与孝心 295
一 父母监护人角色 295
二 子女自我成长的焦虑 297
四、 城市中产家庭代际实践的特征 299
一 代际亲密的共同体特征 300
二 父母权威的内隐化特征 300
三 子女孝道的个体化特征 301
第七章啃老家庭的代际关系 303
一、 啃老的多元表现 303
一 啃老是代际互惠 304
二 啃老是孝顺父母 305
三 啃老是拴住父母 305
四 啃老是道德败坏 306
二、 啃老概念的界定 307
三、 啃老家庭的代际关系和认知策略 308
一 案例选取和基本概况 308
二 和谐型啃老家庭:代际和合下的理性合作 310
三 冲突型啃老家庭:情感捆绑下的理性冲突 315
四、 充满矛盾的代际团结 321
第八章代际团结与孝道再生产 323
一、 代际间的自反性团结 324
一 代际需求互补是合作基础 325
二 理性计算通过情感被合理化 326
三 社会转型强化了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 326
二、 生活伦理中的孝道再生产 327
一 代际文化中的情感面向 327
二 孝心的相互性和孝道转型 329
三 世代继替的价值意义与代际均衡 331
三、 资源依赖下的制度变迁 333
一 实践自反性:家庭制度的变革力量 333
二 资源依赖性:家庭制度的延续机制 334
三 结语:在变动中延续的家庭 335
参考文献 337
附件1访谈资料个案编码表 355
附件2个案访谈提纲和记录表 360
附件3座谈会讨论议题 367
后记 369图表目录
表21家庭生活问题的压力感和压力最大的年龄段及其分布 33
表22被访自述过去一年与父母的代际支持状况 35
表23上海成年子女与父母代际支持的年代比较 36
表24不同年龄段被访过去一年获得父母支持的比较 39
表25被访作为子代和亲代对代际关系角色的评价 40
表26最近一年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活费用主要由谁提供 41
表27不同年龄群体突发生活事件求助兄弟姊妹和父母的
情况 43
表28对啃老经济上依靠父母,不愿工作的态度的世代
差异 47
表29不同年龄群体结婚以来接受父母金钱帮助的比例差异 47
表210被访对与不同家人关系的自我评价 61
表211老年人对与子女代际情感评价的总体情况 62
表212不同家庭成员关系满意度评价的性别差异 63
表213父母对子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矛盾情感的性别
差异 64
表214代际间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矛盾情感影响因素
的多元回归分析 66
表215不同子女数量家庭的代际支持差异 68
图31传统社会家庭养老的双重机制 75
图32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养老衰落的机制 76
表31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城乡差异 103
图33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趋势 107
图344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变化19782018年 108
表3265岁及以上老年人目前的居住方式及群体差异 109
表3365岁及以上老人照料者的群体差异 120
表3465岁及以上老年人理想的居住方式及群体差异 121
表35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中的为老服务项目列表
20012020年 125
表3660岁以上老年人对养老院的认识和城乡差异 130
表37不同子女数量和地区的城市老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差异 134
表3865岁及以上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变动 139
表39对谁最应负起照顾年老父母责任认定的城乡差异 147
表310对儿子和女儿是最佳依靠者认同的城乡差异 148
表311不同地区成长者对已婚男女给自己配偶父母生活费
态度的差异 149
表312与双方父母关系满意度评价的性别差异 153
表313对婆媳矛盾中丈夫支持婆婆态度的认同及群体差异 154
表314子代亲代联系频率的性别差异 162
表315亲代子代联系频率的性别差异 162
表316成年子女与父母代际支持的性别比较 163
表41核心孝道观念的支持程度及代际比较 173
图41有条件和无条件孝道观念的赞同度差异 175
表42不同年龄对孝道观念认同的比较 176
表43父慈子孝孝道观念的基本认同状况 178
表44父母责任观认同状况的代际差异 180
表45老年人对不同孝敬形式的认同及群体差异 184
表46城乡老人对老年人照料责任的认定 206
表47城乡老人对照料者表现的评价 207
表51子女与不同住父母的联系频率 225
图51子代为不同住父母提供经济和家务支持的状况 226
表52上海青年人对未成年人性行为和婚外情的接受度:
户籍比较 262
表53上海青年人的恋爱次数、初恋年龄的户籍比较 263
表54青年人的恋爱次数和初恋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 264
表55流动青年和新生代沪籍人口的父母教育背景比较 273
图61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亲权和孝道自反性回归解释框架 2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