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梅兰妮克莱因是20世纪*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她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梅兰妮克莱因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先驱,有客体关系之母美誉;
嫉羡与感恩既关联又冲突,唯有真正懂得这两种情感才能更好地与之相处,梅兰妮克莱因凭借此一理论成为心理学大师。
|
內容簡介: |
《嫉羡与感恩》收录了1946年至1960年梅兰妮克莱因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克莱因主要发表了通过全新研究得出的惊人结论: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就已出现,也是人类死亡本能的*初表现。人类的嫉羡与感恩既相关联又相冲突,是精神病理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精神分析中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克莱恩提出的嫉羡概念完全革新了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所以《嫉羡与感恩》是广大心理学家、以及每个父母了解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必备读物。
|
關於作者: |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先驱,被公认为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有贡献的心理学家,有客体关系之母美誉。
克莱因的精神分析工作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拓展,同时她也以独特的研究与观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适用范畴进行了拓展,并以其极具独创性的思考分析系统影响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她首次探索到理解婴儿早期心理行为的途径,并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驱力转到关系上,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提出的客体关系理论影响甚至改变了心理学,至今她的许多思想已经纳入主流精神分析思维,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甚至发展出后克莱因派,可见其著述的影响力之大。梅兰妮克莱因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嫉羡与感恩》《爱、罪疚与修复》《儿童精神分析》《儿童精神分析的故事》《梅兰妮克莱因的七堂精神分析课》。
|
目錄:
|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1948)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1952)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1957)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第十三章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