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1.行业千余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千余位行业专家,历时一年半,召开研讨会百余场,编写完成这本《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这些专家包括李骏、欧阳明高、孙逢春、吴锋、衣宝廉院士,清华大学*、赵福全教授等,吉林大学王登峰、高振海教授等,同济大学余卓平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蔡蔚教授等,以及来自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的专家王秉刚、王德平、贡俊、李开国、肖成伟、吴坚、吴志新、邵浙海、、武锡斌、谈民强、黄学杰、龚慧明、董扬、詹樟松、廉玉波、付于武、张进华、公维洁、许艳华、张宁、侯福深等。
2.领域更加细分。在2016年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由1 7拓展为1 9,即包括1个总体技术路线图,以及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蓄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9个细分领域技术路线图。
3.视野更加国际化。为集聚全球智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专门增设了由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机构组成的海外工作组,
|
內容簡介: |
2015 年,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行业力量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由1 7拓展为1 9,即包括1个总体技术路线图,以及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蓄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9个细分领域技术路线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是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全体智慧编制完成的一部巨著,对行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适合汽车行业与相关行业从事技术研发、企业战略研究的人员,以及负责制定和实施与汽车产业相关政策的各级政府人员阅读,也适合作为对汽车产业发展感兴趣的人员了解汽车技术发展方向的专业读物。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体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2 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与技术发展趋势
2.1 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汽车产业加速变革
2.2 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入融合发展
3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进展评估
3.1 汽车节能技术持续提升
3.2 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3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3.4 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关键短板
4 新时代赋予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的新需求和新使命
4.1 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提升汽车产业核心地位
4.2 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要求汽车产业技术向清洁低碳化根本性转变
4.3 消费需求升级与科技变革驱动汽车 跨界融合发展
4.4 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汽车产业掌握核心技术自立自强
5 我国汽车技术发展愿景与总体目标
5.1 发展愿景
5.2 总体目标
5.3 重点领域
6 技术路线图
6.1 产业技术总体路线图
6.2 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6.3 技术路线图实施效果预估
7战略支撑与保障措施建议
7.1 加强政府协同推进力度
7.2 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7.3 逐步建立安全可控的自主零部件体系
7.4 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
7.5 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应用与产业化步伐
7.6 持续推进品牌质量提升工作
7.7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7.8 加快推进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第二章 节能汽车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修订说明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专题领域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1 技术路线图1.0目标完成情况
3.2 技术路线图1.0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4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4.1 发展愿景
4.2 目标
4.3 里程碑
5 技术路线图
5.1 总体技术路线图
5.2 乘用车节能技术路线图
5.3 商用车节能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发展需求
6.1 基础前瞻
6.2 应用技术
6.3 示范与产业化
6.4 行业共性技术
第三章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修订说明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发展现状及技术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专题领域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1 技术路线图1.0目标完成情况
3.2 技术路线图1.0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4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4.1 发展愿景
4.2 目标及里程碑
4.3 关键核心技术
5 技术路线图
5.1 总体技术路线图
5.2 关键分领域技术路线图
5.3 零部件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发展需求
6.1 基础前瞻
6.2 应用技术
6.3 示范与产业化
6.4 行业共性技术
第四章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修订说明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专题领域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1 燃料电池堆
3.2 燃料电池系统
3.3 燃料电池汽车
3.4 氢能基础设施
4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4.1 氢燃料电池汽车
4.2 燃料电池堆
4.3 燃料电池系统
4.4 燃料电池汽车
4.5 氢能基础设施与车载储氢
5 技术路线图
5.1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总图
5.2 燃料电池堆与关键材料技术路线图
5.3 燃料电池系统技术路线图
5.4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
5.5 氢能基础设施与车载储氢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发展需求
6.1 基础前瞻
6.2 应用技术
6.3 示范与产业化
6.4 行业共性技术
第五章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修订说明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专题领域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1 技术路线图1.0目标完成情况
3.2 技术路线图1.0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4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4.1 发展愿景
4.2 目标
4.3 里程碑
5 技术路线图
5.1 总体技术路线图
5.2 关键分领域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发展需求
6.1 基础前瞻
6.2 应用技术
6.3 示范与产业化
第六章 汽车动力蓄电池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修订说明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专题领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专题领域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1 动力蓄电池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2 关键材料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3 新体系动力蓄电池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4 关键共性技术路线图1.0评估
4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4.1 发展愿景
4.2 目标
4.3 里程碑
5 技术路线图
5.1 总体技术路线图
5.2 关键分领域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发展需求
6.1 基础前瞻
6.2 应用技术
6.3 示范与产业化
6.4 行业共性技术
第七章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修订说明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专题领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专题领域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1 技术路线图1.0目标完成情况
3.2 技术路线图1.0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4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4.1 发展愿景
4.2 目标
4.3 里程碑
5 技术路线图
5.1 总体技术路线图
5.2 关键分领域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发展需求
6.1 基础前瞻
6.2 应用技术
6.3 示范与产业化
6.4 行业共性技术
第八章 充电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修订说明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专题领域技术路线图1.0评估
4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4.1 发展愿景
4.2 目标
4.3 里程碑
5 技术路线图
5.1 总体技术路线图
5.2 关键分领域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发展需求
第九章 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修订说明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专题领域技术路线图1.0评估
3.1 技术路线图1.0目标完成情况
3.2 技术路线图1.0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4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4.1 发展愿景
4.2 总体目标
4.3 分阶段目标和里程碑
4.4 分阶段关键核心技术
5 技术路线图
5.1 汽车轻量化总体技术路线图
5.2 整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5.3 典型轻量化材料应用体系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发展需求
6.1 基础前瞻
6.2 应用技术
6.3 示范与产业化
6.4 行业共性技术
第十章 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路线图
1 导言
1.1 战略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目标
1.3 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梳理
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对比
2.2 发展趋势
3 面向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及里程碑
3.1 发展愿景
3.2 目标及里程碑
4 技术路线图
4.1 总体技术路线图
4.2 关键分领域技术路线图
5 创新发展需求
5.1 基础前瞻
5.2 应用技术
5.3 示范与产业化
5.4 行业共性技术
附 录 主要参与单位和专家
|
內容試閱:
|
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16年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1.0)。技术路线图1.0及其系列年度评估报告的发布,在支撑政府行业管理、引领产业技术创新,以及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汽车产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汽车产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为保障技术路线图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引领性,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19年5月启动了技术路线图1.0的修订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半,组织千余名行业专家,召开了近100场专家研讨会、头脑风暴会、专家评审会,通过充分研究论证达成了广泛的行业共识,最终形成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2.0)。
技术路线图2.0进一步研究确认了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客观评估了技术路线图1.0发布以来的技术进展和短板弱项,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赋予汽车产业的新使命、新需求,进一步深化描绘了汽车产品品质不断提高、核心环节安全可控、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型产业生态构建完成、汽车强国战略目标全面实现的产业发展愿景,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六大目标:我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达峰承诺提前达峰,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大规模应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具备引领全球的原始创新能力。
技术路线图2.0进一步强调了纯电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过50%,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节能汽车实现混合动力化,汽车产业全面实现电动化转型;进一步明确了构建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和新型产业生态,提出至2035年,各类网联式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技术路线图2.0在研究框架上延续了总体技术路线图 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框架,并将 1 7的研究布局深化拓展至1 9,形成了总体技术路线图 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蓄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的1 9研究布局。
在技术路线图2.0的修订过程中,始终遵循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继承性、开放性和公益性六大修订原则。在组织架构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负责总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分别组建了1个总报告组及9个专题工作组,同时,为集聚全球智慧,还专门增设了由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机构组成的海外工作组,各工作组的牵头单位如下:
总体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完成;节能汽车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牵头,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由清华大学牵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牵头,汽车动力蓄电池技术路线图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牵头,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技术路线图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和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充电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图由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由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路线图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海外工作组由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牵头。
最后,感谢参与技术路线图2.0编写工作的全体专家的努力和贡献。感谢汽车产业界、科技界、学术界,以及能源、交通、材料、信息等相关产业同仁们的大力支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希望这份凝聚了全行业专家学者心血和智慧的路线图,能够持续为推动我国汽车领域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汽车强国建设,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