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产业集聚是地方性的,具有鲜明的地方化特征,产业转移下的再集聚也是地方性的,是再地方化。再地方化意味着产业集聚是动态的,是跨区域的,因此其内涵更加丰富。产业集聚的地方化特征从本质来说,一是根植性,即企业融入地方的经济社会中并形成各种联系的过程;二是外部性,即企业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应或绩效。再地方化的跨区域性决定了其根植性是多元的,一方面是在转入地的根植性;另一方面是和转出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企业在根植地方的过程中,还面临组织形式的变化,即企业各环节的配置存在专业化还是一体化生产方式的选择。也正是由于企业再地方化存在跨区域的分工和合作,这就形成了跨区域分工网络,地区在网络分工中的受益情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和以前迥异。基于上述分析,对企业再地方化需要从空间维度、组织维度和时间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空间维度,即企业从一个地方重新根植于另一个地方;组织维度,即价值链中各企业或各环节的配置是专业化还是一体化生产方式的选择;时间维度,即经济社会联系的动态重构和信息重整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朱华友,安徽省枞阳县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义乌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特约咨询研究员。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研究,学术聚焦于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致力于构建中国情境下的集群企业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理论。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沿海外贸加工集群的去地方化问题和企业再地方化与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机理与路径。出版个人专著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李娜,1995年生,浙江慈溪人。浙江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华友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再地方化与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机理与路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聚的企业根植性、空间外部性与地区转型发展、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去地方化问题与转型升级研究等纵向课题,金华开发区主导产业链培育研究等多项横向课题。已公开发表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朱华友,安徽省枞阳县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义乌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特约咨询研究员。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研究,学术聚焦于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致力于构建中国情境下的集群企业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理论。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沿海外贸加工集群的去地方化问题和企业再地方化与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机理与路径。出版个人专著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李娜,1995年生,浙江慈溪人。浙江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华友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再地方化与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机理与路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聚的企业根植性、空间外部性与地区转型发展、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去地方化问题与转型升级研究等纵向课题,金华开发区主导产业链培育研究等多项横向课题。已公开发表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
朱之熹,1999年生。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全球供应链。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沿海外贸加工集群的去地方化问题企业再地方化与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机理与路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去地方化问题与转型升级研究和地方合作课题兰溪经济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金华开发区主导产业链培育研究等。合作发表CSSCI论文1篇。
|
內容試閱:
|
产业集聚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业集聚理论也因此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从最初的1.0版(产业集聚)到中间的2.0版(产业集群雏形),再到现在的3.0版(产业集群高级形式),在中国的实践中对应表现为块状经济、集群经济和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融合)。由此可见,产业集聚理论的演进是和经济实践过程密切相关的,每一次理论的演进都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形态。产业为什么会集聚?一般的解释是产业集聚可以节约成本,并产生外部经济。具体来说: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表现为大量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分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临近的企业寻找交易对象比较方便,而且交易后的监督成本也因此下降。三是技术外溢。一家企业有新的产品出现或新的技术发明,往往会带动别的企业进步。上述产业集聚是基于静态空间的分析,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要素高度流动的空间,企业的区位选择也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大量的企业区位再选择就形成了产业转移,并在另一个区位重新集聚,这种重新集聚或再集聚形成的集聚效应和产业转移前的集聚效应是不同的。因此,研究产业转移下的产业集聚是非常有必要的。
产业集聚是地方性的,具有鲜明的地方化特征,产业转移下的再集聚也是地方性的,是再地方化。再地方化意味着产业集聚是动态的,是跨区域的,因此其内涵更加丰富。产业集聚的地方化特征从本质来说,一是根植性,即企业融入地方的经济社会中并形成各种联系的过程;二是外部性,即企业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应或绩效。再地方化的跨区域性决定了其根植性是多元的,一方面是在转入地的根植性;另一方面是和转出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企业在根植地方的过程中,还面临组织形式的变化,即企业各环节的配置存在专业化还是一体化生产方式的选择。也正是由于企业再地方化存在跨区域的分工和合作,这就形成了跨区域分工网络,地区在网络分工中的受益情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和以前迥异。基于上述分析,对企业再地方化需要从空间维度、组织维度和时间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空间维度,即企业从一个地方重新根植于另一个地方;组织维度,即价值链中各企业或各环节的配置是专业化还是一体化生产方式的选择;时间维度,即经济社会联系的动态重构和信息重整的过程。
地方化和再地方化之间有一个环节是去地方化。去地方化既是空间过程,即生产过程的完全或部分的转移现象,也是功能整合过程,即企业供应链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离与再组合。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转移相比,去地方化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一些企业受跨国公司或全球贸易商的权力制约,逐订单或客户而居;二是一些松脚型(Footloose)企业容易受到生产或交易成本的影响,走低端发展道路,逐成本而居。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缺少地方化特征,在产业空间中滑来滑去,地方根植性弱。
从上述分析来看,地方化一去地方化一再地方化是企业空间上的时间过程,作用于这个时间过程中的有两种力:地方力和全球力。地方力表现为对企业的集聚作用,全球力表现为对企业的分散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地方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
|